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正法眼藏10

(2016-08-29 07:54:32) 下一個

正法眼藏10

慧律法師主講

我們為了說謊來掩飾自己的缺點,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的謊話來圓謊,來掩飾這個謊話,說了十句謊話,還要編一百句的謊話,越編就越多,越編就越多。

在座諸位,犯了錯就懺悔,直截了當,就懺悔!就像一個人啊,諸位,犯了錯,就像這個腫瘤啊,諸位,你怎麽樣讓它好?開刀,直接切掉!好好地求懺悔。我這個腫瘤啊,我有塗一些藥膏,讓人家不看到,摸,還是痛啊!因為那個痛,那個腫瘤在裏麵,怎麽掩飾都沒辦法呀!所以啊,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就像腫瘤一樣,一直掩飾、一直掩飾,這個傷跟痛,越來越深,到最後就沒辦法收拾。因此啊,法師啊,或者是你有知名度的,這個慚愧的心,要很注意這個連鎖的因果,而且在發生的時候,你就必須要這樣勇敢地麵對,勇敢地麵對。

那麽「愧」呢?就是愧對他人,愧對他人。不要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要體諒彼此之間的立場。有時候,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觀念,一直惡劣地去批判對方,批判這個人怎麽樣……這個人怎麽樣……這個人怎麽樣……所以要像師父,我都不會,我也不會去批評任何一個法師,我也非常尊重八大宗派、每一個道場,我曾經講:多了一個道場,就少了一座監獄。法師再怎麽差,他總是懂得因果,總是懂得萬法是緣起法。所以,佛陀講了一句話,我很認同:我佛門當中,最差、最差的佛弟子,都比外道強上千萬倍!這是佛講的喔!這是佛陀所講的!一切的再沒有修行的出家眾,他也知道因果。雖然有一點習氣,有時候會犯錯啦,但是,說實在話的,也值得讚歎!但是我們不能說:人家讚歎我,我就不自我檢點,不要這樣子。所以,我們第一天就說呀:讓如來的正法蒙羞,不配作為一個比丘!讓如來正法蒙羞,也不配作一個護法居士大德!在這裏,我們互相勉勵。所以第三種財產,叫做慚愧的財產。這個很重要喔!有慚愧的心,他就能守住因果;有慚愧的心,他就會守住他的良知、他的良能,這是王陽明講的,良知、良能,他懂得格物、懂得致知,格物、致知,致良知,這是王陽明的學說。

所以,這個七聖財:

一、信心,是成佛的財產。

二、持佛的清淨戒,是成佛的財產。

三、慚愧的心,就是成佛的財產。《華嚴經》講:有慚有愧,即是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種財產,叫做聞法舍離一切的財產,叫做聞舍財。因為它太簡單了,這個《報恩經》講的聞舍財,初學佛法的人看,還不知道什麽意思。「聞」就是聞法,聽經聞法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你人生才有目標,才知道怎麽下手。聞法,是法身慧命重大的財產,而且是不需要繳稅的。你今天來,你供養一百萬,師父感謝你!你要是:哇!師父,我真的沒錢。真的沒錢,你供養個十塊,我也隨喜讚歎你,因為你來聞法嘛,是不是?所以這個聞法。第二,叫做「舍」,能舍、聞法,聞法、能舍,意思就是說:什麽都能舍,古人求正法,舍頭目腦髓,粉身碎骨,求學佛道。我們今天區區一點點財產,就這樣執著得不得了。

文殊講堂在二十幾年前,碰到了一個,哎呀!不知道該怎麽說?有點善根,卻不怎麽得體,他來講堂布施了兩千塊,這個布施了兩千塊,還不是兩千萬喔!兩千塊,他碰到人就說:我布施文殊講堂兩千塊。台幣喔,不是人民幣喔!逢人就說:我供養慧律法師兩千塊……這樣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後來呀,我這個徒弟實在是憐憫他的愚癡啊,就私下~這個事情,事後我才知道,私下就跟那個居士講,說:你呀,布施了文殊講堂兩千塊,我們隨喜讚歎,請問:你已經告訴多少人了?他說:我告訴了大概一百個人。然後啊,他說:你知道啊?師父年輕的時候,是這麽高的學曆,智商是這麽高,他為了正法,都把生命豁出去了,他連命都不要了,你布施這兩千塊,你冷靜一下,師父四十年的……不是說,你布施不對,而是說,你應該收斂一下。喔!這個居士聽了,師父這麽用功啊,是不是啊?結果,他呀,起慚愧心,起慚愧心。所以啊,我們就是說:哎呀!你不要布施了一點錢啊,對不對?我不是這樣為了你一點錢來香港啊!你想想看,我這個上人連命都豁出去了,你這麽一點點錢,當然你的誠心有福報,意思就是說:這樣子的執著是不對的。所以,能舍、放下這個財產,有的,是你的福報。我曾經靠訴徒弟:你布施的錢,沒有放在我的口袋,你修的福,將來還是回歸到你的身上,所以要有這樣子的認知度。所以有點善根來布施,應當更懂得佛法: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用數學就可以算出來,叫做無相布施,無相布施,功德有多大?如果你布施兩千塊,兩千,你內心無所執著,兩千除以不執著,一點執著都沒有,0.00001,連0.00001的都不執著,兩千除以0.00001,多少啊?多少功德?用算術都算得出來!無住布施是最大的功德、福德!

有一個人更糟糕,布施了兩千塊,說:我布施了慧律法師兩百萬,兩千除以兩百萬,沒功德!所以我們不能用執著的角度,在這個佛門做了這個善事、施舍。因此,七聖財,第四種財產,叫做聞舍財,舍離一切執著,就是財富,這第四種。

第五種財富呢?叫做精進財,精進。諸位,佛經有這樣比喻,如果你到荒郊野外,要鑽木取火,你才有火,諸位,鑽木取火,以前那個取火,(上人做鑽木取火雙手鑽木的動作)呼~~鑽木取火。諸位,見到煙,能不能停?看到那個煙,能不能停?不能停的,還沒見到火花啊!這精進就是這樣子,要精進,不能得少為足。得到佛教一點的皮毛,就太過於知足,裹足不前,這是不行的!至於精進:精進到生死自在;精進到是真的能舍;精進到無相;精進到如佛一般地慈悲;繼續用功,繼續精進。諸位,成佛做祖,唯一的條件,就是精進!沒有其他的辦法。精進的橋梁,從凡夫走到成佛,統統要靠這一座橋梁!所以說:精進猶如橋梁啊!要踏進佛陀的大菩提之道,必須要通過這一座橋,這一座橋,名字叫做精進橋,精進橋。要好好地體會佛意,不是那個唱歌裏麵,那一種叫做情人橋,這個大家都會唱,(上人唱:)情人橋啊,南來北往隻有那一條橋,為什麽這麽不湊巧?上海灘大家都在唱這個,上海灘,你看啊,這上海灘百樂門啊!你看,那個時候唱的歌,到現在,台灣還在流行,(上人唱:)那南風吹來清涼~,夜來香,那到現在還在唱,人家這個百樂門唱了一百年了,還在唱這個歌兒!所以說呀,哎呀!眾生也不曉得……迷茫,依靠什麽來過日子?就是唱唱歌啦,是不是?我這一輩子啊,差一點去當歌星啊,差一點,真的啊!去拍電影啊,有考那個電影啊,我就去招生啊,是不是?那時候,我真的去招考電影的演員,去,他就說:你笑兩聲給我聽聽。那我就哈哈大笑。他說:嗯!你適合演曹操。後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學佛,在讀高中的時候,也有這個一圓自己的夢。人家說:哎呀!這個歌唱大賽不錯,你的嗓子很不錯!那時候沒有中國好音聲啊,要不然,我肯定報名啊!中國好音聲,是不是啊?

第六種財富,叫做忍辱財。忍辱啊,喔!十方諸佛皆讚歎忍辱。能達到忍辱的境界,稱為忍辱仙人。這個忍辱,很難!你隻要有一點點少許的我執、我見,忍不下來;你隻要有少許的我相,你就忍不下來;這個忍辱,一定要證悟到一切法無生,才有辦法忍得下來;沒有證悟到一切法無生,你怎麽忍,都忍不下來,忍不下來喔!是不是?

我們在受三壇大戒,有一個幹警察的受三壇大戒。人家這個戒師會打的,他因為在家習氣,幹這個police,這個policeman,這個警察都是管人家的,退休以後咧?出家了,年歲很大了,結果在戒壇上受戒,管他的都是年輕人,引禮師都是年輕人,哇!皮鞭兒,抽啊、打啊、罵啊!這個警察年歲大了,以前都管別人,現在被別人管,受不了!結果有一次,還沒有登這個比丘戒壇的時候,哎呀!他打得發脾氣了,發脾氣了,袈裟一擺:老子和尚不幹了,我宰了你!要宰掉他!喔!這個脾氣真不好改喔!現出家相,還是忍不下來。

這個忍辱,多福!記得!所有福報,佛陀講的:所有的福報,由忍辱而生。忍辱的人,是世界上最大福報的人,萬法得成於忍,福報的成就完全來自於這個,就是忍辱!能忍,則安;忍辱,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忍辱,是多福德的人;能忍辱,是多善根的人;忍辱,是一切法無諍;忍辱的人,一定了解萬法平等的道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忍耐再忍耐,忍辱再忍辱。

最後一個,叫做定慧財。「定」,禪定的定。智慧的「慧」;這是成就無上佛道一定的財產。我們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名三無漏學,缺一不可!所以這個定跟慧,是成佛的財產。

我們再整理一下七聖財——七種聖人的財產:

一、信財,堅固信念。

二、清淨戒的戒產。

三、慚愧的財,有慚有愧,一定會成就無上菩提。

第四個、叫做聞舍財,聞法舍離一切執著,叫做聞舍財。

第五、叫做精進財。

第六、叫做忍辱財。

第七、叫做定慧財。

這個七聖財出自《報恩經》。所以能夠聞法,舍離一切、無染著,我們今天來聽經聞法,要做什麽?就是要舍離一切的染著,舍離一切的染著。

接下來,蓮池大師開示的這一段,特別的,特別的重要,這一段是《竹窗隨筆》裏麵,我把它節錄出來,我認為,這一段非常重要。這蓮池大師,沒有一人不認識,一代的祖師,也寫了淨土的注解,蓮池大師,他對於晝夜念彌陀十萬聲,有所體悟。

好,《竹窗隨筆》,蓮池大師有一段這麽說。我直接就把翻譯成白話文,而且我覺得這一段非常非常地重要。

世間傳說:永明延壽大師,晝夜念阿彌陀佛十萬聲,蓮池大師就自己這麽說:我也想嚐試看看,一天念十萬聲的彌陀聖號,我自己要親自去品嚐,從早上初日分開始,到明天的初日分,足足十二時。中國子醜寅卯……分十二個時辰,西洋把時間刻劃成二十四小時,所以中國一個時辰,等於西洋的上兩個小時,從初日分,到明天的初日分,整整二十四個小時,就是這個意思。蓮池大師這麽說,說:永明延壽大師,一天念十萬聲,我也要嚐試看看,我從今天早上的初日分,一直念,念了二十四小時,整整,剛好念十萬聲。

底下,就開始解釋了。而蓮池大師說:我所念的這十萬聲,滿十萬聲,一天念滿十萬的佛號,隻有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不是像我這麽慢喔!蓮池大師這麽說:我念四個字,湊一湊,二十四個小時,才湊滿十萬聲,如果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則沒有辦法: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天湊起來,二十四個小時,統統都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就不滿十萬,沒辦法!中間飲食,就是三餐,抽解,就是上廁所,都沒有時間。如果念六字,湊不到十萬聲,而且都沒有辦法把飯,三餐,稍微用點時間吃三餐,或者是說,上個洗手間,稍微有一點間斷,意思就是說:上個廁所稍微多用一點時間,咦!十萬聲念不完!睡眠跟語言,統統斷絕!就是連拿睡覺的時間,來補這個念佛的時間,統統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麽四字佛號,要念二十四小時,隻有「阿彌陀佛」,才有辦法趕完十萬聲,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就完全沒辦法,連睡覺時間也沒有,連講話的時間也沒有,稍微有一點放縱,就不滿十萬,還是四字佛號喔,而非常地忙、非常地急促,像在趕路人。蓮池大師說:為了趕這個十萬聲的「阿彌陀佛」,就像趕路的人,也無暇細心切念,也沒有那個空檔。細心,就是專心,念念從心起嘛!沒有,沒有辦法好好地把它念得很精確,隻能這樣:(師父很快速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隻能這樣子。無暇細心切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用心地念,攝耳歸聽,沒辦法!十萬聲一直趕,就像在趕路。如果,稍微用點心(師父均勻中速清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念完十萬聲。所以,蓮池大師這句話很重要。所以知道:古人所說的十萬聲,其實有一個重點,這大概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道,不可須臾離也。叫我們念十萬聲,就是說:少打妄想。道,時時刻刻阿彌陀佛都現前,用這句「阿彌陀佛」,來取代執著的妄念、分別心、顛倒見,用這句佛號。所以,古人設定、或者是用功十萬聲,事實上,隻是希望:時時刻刻,你的道心堅固,道不離心,道,不可須臾離也。須臾,就是刹那!喔!蓮池大師講的這句是重點,十萬聲是說:你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而不必限定一定要念滿十萬聲。這樣念滿十萬聲,後遺症很大!蓮池大師這麽說:我恐怕眾生不明佛意,雖然有信心念佛的人,一定要設定幾萬聲的佛號,沒有辦法用心來念,隻是鸚鵡學講話,趕數目、趕快(師父很快速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人家跟他講話。你不要跟我講話!(師父很快速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這樣子快速地念。諸位,蓮池大師這麽說,我這句文言文念給你聽:「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恐怕後代的人,不明了佛的意思,你有信心念佛是很好,卻定了一個很大的數目,你就像在趕車子一樣、趕路一樣。蓮池大師說:我恐怕眾生趕不到十萬聲,因執成病——因為執著,變成一種心病,為了要完成這十萬聲,不睡覺、不上大小便、三餐吃得不正常,隻是為了趕路,為了趕這十萬聲,所以蓮池大師說: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心,而不是在數數目的,如果不了解佛的那一顆心,就像鸚鵡學講話,喊破喉嚨也徒然啊!

所以,我們應當聽聽蓮池大師的勸告,勸告什麽咧?不要因為執著,變成一種病。

接下來,也是蓮大師的開示,這一段我也覺得非常地重要。現在的人,不是修禪宗,要不然就是修淨土宗,尤其念佛的人,特別地多。這一段你得好好地把它聽好!這也是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裏麵,我覺得這一段很重要,我把它節錄下來,來借著蓮池大師的威德力,開示大眾。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講的,他說:到底是修禪宗的比較快?還是修淨土的比較快?拿這兩個法門,誰最快速成就?到底是禪宗快?還是淨土宗快?還是禪宗比較慢?淨土宗比較慢?

好,蓮池大師這麽說,以下,統統是蓮池大師講的。

說:有一個出家人專修念佛法門,又有一個出家人以參禪自負,自負,就是覺得自己很行啊!一切法無生,即心即佛,當下就是!他認為:禪,最快了。回歸當下,不曆僧祇獲法身嘛,所以另外一個出家人啊,就覺得自己很行,以禪自負。

那麽接下來就是討論說,就對念佛的人這麽說了,修禪的人就對這個念佛的人就這麽說了,說:你念佛啊,一定要等到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見得阿彌陀佛,那個時候,然後得悟嘛!是不是?花開見佛悟無生嘛!我參禪的人不是這樣子的,當生,這一輩子便得悟去,我這一輩子就要把它開悟,解決生死的問題。遲速較然矣!意思就是:哪個快,哪個慢?就很清楚啦!你,勸你……,這參禪的,就對念佛的人講:我勸你放下念佛吧!跟著我來參禪啊!

這個出家人啊,修淨土的、念佛的人莫能決,沒辦法決定,因此,就來問蓮池大師。這個蓮池大師開示得真是中道!蓮池大師這麽說:修行的根器,有利、鈍二種:鈍」就是鈍劣;利根,就是上根利智;有利根人,也有鈍根人,就是比較差的,根器有利根的、有鈍根的,有上根的、也有下根的。這根有利鈍啊!接下來,蓮池大師說:力有勤惰,就是:努力用功,「勤」,就是有的很精進的修行;有的很懶惰的修行;根器有利鈍,力道,有的人精進力很強,有的人卻是很懶惰,存乎其人啊!都是那個人的問題啊!說:在這裏,用分別心較量禪宗快?淨土宗快?蓮池大師這麽說:我認為不妥。不能說:是此而非彼。「是」就是這個是對的,是此,「此」就是這裏。說:是此而非彼。說:哎呀!我禪宗才對,而否定了淨土。蓮池大師這麽說:譬如說,兩人要同趨寶所,兩個人要去找尋這個金銀財寶,寶所,當然這個是指向著佛道,要找珍珠、瑪瑙,這個寶所,一個人乘馬,一個人是乘船,同日啟程,一個人騎馬,一個人坐船,而誰先到咧?那可不一定!蓮池大師說:一個騎馬、一個坐船,誰先到?那可不一定!所以說,這個利、鈍,根器有利、有鈍;精進,有的很強、有的很懈怠。是說:所以參禪、念佛也是這樣子。說它快、說它慢,都有人!現在說:語其遲。好,我們來說嘛,說:你說參禪的快,念佛的慢,行!就這個角度來討論,語其遲來說道:念佛的人是不是比較慢呢?有!念佛的人,也有累劫蓮花才開;參禪的人,也有多生勤苦不能見性者。說到快:參禪的人,當下就了悟了佛意,不曆僧祇獲法身;念佛的人也有見生打徹,也有當生,就念到一心不亂,同時弘揚正法,臨終的時候,西方三聖接引,上上品往生的,大有人在!所以,蓮池大師苦口婆心地勸我們:「如人涉遠,以到為期,不取途中強分難易。」意思就是說,古人有這麽說:如果你想走遠路,以誰先到,誰就叫做贏,而不管途中用強烈地分別,說什麽是難?什麽是易?這蓮池大師講得真是中道!意思就是說:參禪的人,有的人當下就了悟,不曆僧祇獲法身,夠快的吧!可是,念佛的人也了不得喲!當生就成就,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西方三聖現前,弘轉大法輪,對不對?像東晉的慧遠大師,臨終上上品。慧遠大師在臨終,遍滿虛空阿彌陀佛,統統現前,無量無邊,這就是佛經講的: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誠然斯言啊!你看這個《淨土聖賢錄》,慧遠大師,他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哇!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菩薩現前,哎呀!這個多好啊!多好啊!

所以,底下是師父勉勵我們這些出家和在家居士,八大宗派呢?禪或者是淨土,應當互相尊重、互相讚歎,八大宗派既然共一顆佛的心,那麽看個人宿世的善根、利鈍的根器,還有你用功的精進的力度,你是精進耶?是懶惰耶?所以我們八大宗派,應當互相尊重。若要佛法興,應當僧讚僧;若要佛法興,居士也讚僧;佛教就一定興盛,這八大宗派共一顆佛的心。所以,其實不需要去分別。

諸位,西洋人吃西餐,也是為了肚子飽;中國人吃中餐,也是為了肚子飽;像我對西餐,就沒有什麽辦法,我到出國的時候,到歐洲去,就會很麻煩!有時候到歐洲去的時候,那吃葷的,大魚大肉、什麽烤肉、什麽蝦子、海產一堆!吃素的,沒有東西!有的……歐洲沒有在煮稀飯的,日本有在煮稀飯的,台灣的餐廳、飯店,有在煮稀飯的,到歐洲去幾乎沒有!沒有人在煮稀飯的,吃什麽?吃麵包,法國那個麵包,可以當作棒球棒,打棒球的,那個一口咬下去,那個牙齒統統掉光,我去的時候,拿起來叩、叩、叩……哇!這麽硬,叩!是不是?這個什麽麵包啊?我稱它叫做打狗麵包,哎呀!這個麵包,兩個眼睛瞪在那邊,沒得吃啊!沒辦法啊!你出國,是不是?西餐又很麻煩,又很麻煩。然後,帶了一個婆婆去,那個婆婆,就兩個眼睛瞪在那邊,因為她都吃稀飯吃習慣了,要不然就吃那個山東饅頭,山東饅頭、大餅啊,吃不習慣啊,中餐吃習慣了,到西方去,沒辦法!兩個眼睛瞪在那邊,要不然她說:那你喝一下這個吧!喝了以後,說:嘎!沒有中餐吃已經很可憐了,還要叫我喝這一杯黑黑的中藥,因為那一杯是咖啡啊,鄉下很少喝這個東西:還要叫我喝這一杯中藥,這這麽苦啊!然後就:師父,這個是治什麽病的呀?哎呀!真是不敢想像喔!所以啊,吃素的人到出國,這個問題真的很大。這個吃素,你跟他講,有一次,我們到德國法蘭克福,到德國法蘭克福,一看,吃葷的,哇!整排!什麽大魚大肉,你要……又是什麽香腸……你要有的什麽統統有!吃素的,還要另外煮啊,煮一煮、煮一煮以後,我們跟他講:vegetarian,素食,vegetarian;在日本,叫做:しょうじんりょうり;然後我們吃完了,大家弄得很不愉快。那個老板出來講了一句話:師父,麻煩你們以後不要再來!我們素食真的不會煮。我們沒有聽過這樣的餐廳,chinese Restaurant,說叫人家下次不要來的。到德國的法蘭克福這個餐廳,叫我們以後不要來!因為不會煮素食。

所以啊,這個西方人吃西點麵包,也是飽;東方人,中國吃稀飯,也是飽;諸位,統統是飽!隻是吃的東西不一樣,北方吃的跟南方吃的也不一樣,也不一樣。所以事實上,大家都是為了吃飽,不需要分說什麽東西好吃,適應,就是好!所以參禪、念佛,八大宗派也是這樣,各選自己的法門,適應的,那個就是好的法門。所以南傳、或者是北傳、或者是藏傳,我們都是如此地尊重,也如此地讚歎。

接下來,我們又講另外一個故事,另外一個故事。講到《華嚴經》,大乘經典,連龍天護法都感應。《竹窗隨筆》,蓮池大師這麽說:或問,有的人這麽問啊:經典是無與華嚴等者,何謂也?說:一切經典都以華嚴為最上、最高的境界。我們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有四十華嚴,有六十華嚴,有八十華嚴,那師父也講過《華嚴經》,那麽《華嚴經》的大綱也講完了,整理可能也快也來了,這個DVD可能也快出來了。講過《華嚴經》十玄門。說:為什麽?或問:一切的經典沒有辦法跟《華嚴經》相提並論?有的人這麽說了。過去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來進貢皇帝喔!那皇帝這麽說:《般若經》如此的浩瀚,為什麽不放在《華嚴經》的前麵呢?何以《華嚴經》居首?而把《般若經》放在後麵咧?法師這麽說了,說:華嚴具有無量門,般若雖多,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雖多,乃是華嚴無量門中的一門。

底下,講了一個感應,說:有一個出家眾,做了數個格子供養經典,把《華嚴經》供在最上麵,大乘經典《華嚴經》供在最上麵,有一天取出來誦這個《華嚴經》,就把它放到格子裏麵,忘記了,忘記了把它放在最上麵。有一天,出家人請出這《華嚴經》,誦一誦,就把它放在中間的格子。明天清晨,一看,《華嚴經》突然自己跑上最上麵那個格子,這個僧大驚異,這個出家人太驚訝了!這個藏經閣,這個地方沒人來呀,沒人來呀!怎麽會自己跑上最上麵那個格子呢?說:《華嚴經》是一切威神所致,這是《華嚴經》為首的威神所致,也是持經者的精誠所感,而且三藏聖教,唯獨華嚴,猶如天王,專製宇內,這個國王管轄,統統是由國王管,這些王公貴臣、大臣,統統是皇帝所管的,照明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平民百姓,也是國王所管的,有誰能夠跟它來比較咧?

在座諸位啊,我們都放過蒙山,這放過蒙山,隻有一部經的經題,放在蒙山裏麵要念(上人以放蒙山的聲調節律誦):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你看,放蒙山竟然念三稱的「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麽沒放其他的經典?就是代表諸佛無量的法門。當然,每一個法都是平等的,那麽華嚴是華藏世界啊,無量無邊的法,統統在這裏麵,統統在這裏麵。

好,那麽這個重點是什麽咧?在座諸位,你在家擺這個經典,要小心!上麵這一層,擺放大乘經典,底下,中間這一層,擺小乘的經典,最底層,擺這個世間人的著作,你千萬不要把世間人那一些凡夫、眾生所寫的著作,去擺在出世間的頂端,那這個就是顛倒了!諸位,這個就事相來論斷的。還有,如果你身體不好,有味道,記得:房間跟經典一定要隔開來,為什麽?房間:如果你本身,身體沒有好好地穿衣服,穿個方便衣服,或者有的人胃腸不好常常會下氣。下氣,就是放屁的意思啊,因為有的居士,他聽不懂,所以要稍微講粗魯一點啊。下氣,那麽這個對經典不恭敬喔!就不好了!不好了!所以啊,我們大乘經典、小乘經典、世俗的經典,要分三格,那麽最好是區隔開來,最好是區隔開來。所以懂得排列的人,一定是尊重如來的正教。因此,我們在家,如果你方便,你這個書房還要點香,用這個沉香薰,慢慢地薰,供養法嘛!我們在佛像前麵點香,佛養佛,當然這是表法的,我們在經典,供養法,點這個香,沉香,供養經典。如果我們在誦經,我們要用經布,誦完了蓋起來,我們要用經布蓋起來,表示對法的恭敬,致誠懇切,對法恭敬、至誠懇切的,一定很受用!一定非常地受益。所以,在這裏舉這個例子是說:大乘是難能可貴的,是諸佛的心,是諸佛的圓頓大教,是諸佛的究竟義。

因此,我們生長在大乘國度的眾生能夠修學佛道,而且是究竟最上的佛道,足足可以成佛,這何其大幸啊!在經典裏講:中國難生!這個「中國」不是指中國,這個中國,是指政治的中心、經濟的中心、文化的中心,叫做中國。經典裏麵講的,流傳下來的經典,叫做中國難生,就是說:生長在經濟的中心、政治的中心、文化的中心,還是佛教的中心,很難生!在座諸位,生長在兩個國家最難,最難,生長在印度,生長在中國,都是不得了!但是,印度呢?沒有佛法了,隻有印度教了。所以生長在中國大陸,了不得!(上人伸出大拇指。大眾鼓掌)大乘的國土、成佛的國土,還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一定要推廣正法,找回中華民族的靈魂。

最後咧,剩下十分鍾,Time’s up!時間要到了。那麽到九點十五分,一定要慢慢地移動,慢慢地離開,千萬不要發生不幸。明天早上繼續來集合,那麽明天早上也是一樣,九點十五分到二十分集合完畢,那明天下午,就不一樣了,明天下午隻能講四點半,沒辦法!因為我們要收拾場地,歸還給國際展貿中心,所以這三天,非常感謝大家的合作!聽說:吃便當的時候啊,也沒什麽聲音,地上也沒有任何的垃圾,你們真了不起!師父讚歎你們!非常地讚歎大家!謝謝大家的合作!

 

 

注1.袾宏(1532~1612):明代僧。杭州人,俗姓沉。字佛慧,號蓮池。幼習儒學,十七歲舉諸生,以學行稱著。受鄰人影響,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中年皈依佛教,投西山之無門性天剃髮,就昭慶之無塵受具足戒。尋參四方,以遊方為務。隆慶五年(1571),入杭州雲棲山,居山中廢寺。師常精修念佛三昧,教化遠近,衲子雲集,遂成叢林。萬曆十二年(1584)著往生集三卷;三十年,撰楞嚴經摸象記一卷。當時戒壇久禁不行,師令求戒者具足三衣,而於佛前授戒,以為證明;又製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法,以濟幽冥之苦;於城之內外開放生池,撰《戒殺放生文》,以誡害物。 

師主張淨土,痛斥狂禪,力闡禪淨兼修,道風益盛,一時士大夫如宋應昌、陸光祖、馮夢禎等皆為所化。晚年,疾發,益勤淨業,作三十二條不祥以警自他,又書三可惜、十可歎以督徒眾。萬曆四十年(一說四十三年)示寂,世壽八十一。世稱雲棲和尚、蓮池大師;與紫柏、憨山、蕅益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所著除上記之外,有禪關策進、梵網戒疏發隱、阿彌陀經疏鈔、華嚴經感應略記等三十餘種。後由王宇春集其著作為雲棲法彙三十四卷。〔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三、淨土聖賢錄卷五、補續高僧傳卷五、續燈存?卷十二、五燈嚴統卷十六〕——《佛光大辭典》

注2.《竹窗隨筆》:凡三卷。明代袾宏撰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所錄多天台、禪、淨等宗之事項,約四百餘條,包括:僧無為、人命呼吸間、古今著述、儒釋和合、楞嚴等。p2503——《佛光大辭典》

注3.延壽(904~975):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初為吏,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出家。後往天台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於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又精修淨業。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並複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淨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 

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傳法正宗記卷八、宗門統要續集卷二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p2880——《佛光大辭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