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正法眼藏07

(2016-08-28 23:05:49) 下一個

正法眼藏07

慧律法師主講

佛陀告訴我們,要怎麽樣才能夠順著真如自性而解脫呢?

一、證得諸法本來就空,決定能夠解脫。

二、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自無相,所有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比如說,你貪染這些花,這些花,本來就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花凋謝以後,拿去火化,那就變成塵土了。所以,要證得無相,就能夠達到真如自性的解脫。

第三、叫做無願,無願,就是無所求的意思。於一切二六時中,都無所求。這句話,勉勵一下!

如來為什麽能夠解脫?因為順著空,萬法空相、空性、第一義諦大空,這個修行照見一切萬法,當體即空,所以,如來解脫。如來的般若智慧照見一切相,本自空相,空相,就是實相啊,如來解脫。如來於自性具足,無量的慈悲喜舍,於世間、出世間,皆無所住,達到無所求。所以,如來解脫。當順著空,無念、無相、無所求;無所求、無所住的時候,就能顯現三明,三明,叫做……我們說六通,是什麽六通呢?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那麽三明,叫做天眼明、宿命明,又叫做漏盡明。三明,就是六通裏麵的三明,所以簡單講,就是六通的意思。當一個人順著真如的心,達到萬法空、無相、無願,一定解脫、立刻漏盡,六通全部具足。

「非明而明、非至而至。」並不是你刻意的,想要達到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境界,不可造作,一定妙性天然,本來就是如此。所以「明」,非明而明,並不是說,你加一層光明,那個就變成能明跟所明,那不是妙明,那個是無明,叫做非明而明,不是刻意地加一個「明」,而可以成佛的。加一個「明」,那個就是無明。非明而明、非至而至,如來,當下就是具足一切,而不是說,我要到達如來這個境界。我們說:發菩提心,達到如來的境界,這是對凡夫講的;當達到如來的境界的時候,萬法無可至,就是萬法無可到,你到不了。想要一直求成佛果,那就永遠到達不了!佛果不可求!方便說,求佛道,所以非至而至,並不是刻意的,我加功用行(hèng),加把勁,使我更接近佛。更接近佛,就是不是佛,不是原本的東西,所以這一段叫做「非明而明、非至而至」。如來的境界是什麽?不是你加一層「明」,那一種明。也不是說:我要到達、達到、刻意地、勉強用動念的意識心:我要成佛,我要成佛!那就永遠成佛不了。

有一個在家居士說:師父,大徹大悟的境界是什麽?麻煩你告訴我,我跟他講,告訴你的,統統不是!能說的,統統不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東西還能夠用教的呀!

悟,來自於內心啊,教,隻是一種方便啊,透過語言,慢慢、慢慢地去接近,試試看。要不然,怎麽辦呢?在沒有任何的語言裏麵,就是最高超的禪。但是一般眾生沒有辦法,為什麽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擬議皆非啊?開口不對,動念也不對,擬議皆非啊!想要去揣測佛的境界就不對!就不對!非明而明、非至而至。

然後,至一切法無障礙。

而佛陀開采的真如自性,這是到達究竟圓滿,沒有任何的障礙。

接下來,如來是什麽境界呢?

「實際非際、真如非如。」如來到達究竟的實際的時候,心中也沒有一種到達的這個念頭,叫做「實際非際」。實際非際,到達那個佛的境界。可是,佛並沒有執著:我是佛!所以佛,他不會吹噓!本來就是如此,諸法現前當下,本自大般涅槃,到了實際的大般涅槃,哪有說:我到達大般涅槃,我到達大般涅槃。哪有人這樣講的,是不是?到達大般涅槃,當下就是!沒有任何語言、沒有任何的形容,是這麽的真實受用,所以叫做「實際非際」,到達如來的真實的境界,如來,不著自己的境界。

「真如非如。」到達真心本如,也絕對不會去執著說:我證得真心本如,若一直在口頭上講:我證得真心本如,那就不是真心本如。真心本如,本不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

如來,是什麽境界呢?於真如境常無所住,對於自己證得的真心本如,決定無所住。於真如智恒不明應。對於我們的真如智,是絕對的智。恒不明應,有能應,就有所應。

我們說:哎呀!我們與真如相應。諸位,這一句話在沒有開悟前,說得通。修行,修行,修到跟真如的智慧相應。可是,如來不是這樣,於真如的智慧恒不明應,沒有一種東西,叫做能應,能相應,所相應的。說:我的心跟真如智慧相應,那麽你那個相應,就是生滅的東西。真如智,不可相應!真如智,是絕對!你不能說:我從東邊的虛空,來到西邊的虛空啊!東邊的虛空來到西邊的虛空,那是你妄想,才定東邊的虛空跟西邊的虛空,虛空,本來就無相,虛空,本來就無所有,東邊也是無所有,西邊還是無所有嘛!所以,真如的絕對智慧,是沒有能應跟所相應的,沒有這個東西。

真如的境界、智慧,其性俱離。俱離,統統離的意思。意思就是:佛陀證得真如本心,充滿著般若智慧,也絕對不會住著真如本心,也絕對不住著:我有摩訶般若智慧。因為摩訶般若智慧,不生不滅,大般涅槃妙性,不是生滅的東西,無所語言。所以,它不是因,也不是緣,也不是果。諸位,在緣起裏麵,為了要講:生起的次第,必須建立:因、緣、果,因加緣,等於果,有了種子,這個因,加上這個緣,那麽,就會產生種種的果。可是真如自性,非因所生,非緣所起。我們講:建立的因果次第,是站在事相,是站在生滅的角度。所以,有因緣果、因緣果。為什麽說:佛弟子要對因果負責?因為佛弟子,還是業力的凡夫的時候,沒有達到如來的境界的時候,苦,就真的是苦。你砍人家一刀,下輩子人家砍你一刀,你是凡夫,你受不了的!

在《大智度論》裏麵講,有徒弟問佛:《大般涅槃經》裏麵也有這樣講,說:如來亦受果報乎?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受果報嗎?是的,也受果報!《大智度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的,也受果報。但是,如風吹光,如刀割水,了無痕跡!意思就是說:如來有沒有、受不受果報?如來受果報!如來受果報,如風吹光,就像這個風吹向太陽光,沒有痕跡;如刀割水,刀,切下去就像割水一樣!那所以你看那六祖,有一個賊啊,要跑進去偷拿東西,看到這個六祖啊,對不對?拿起刀來,對不對?三揮其頭啊,砍了六祖的三次,六祖無恙,沒事兒!那是六祖啊,我沒辦法!你千萬不要拿刀來給我試試看啊!不需要!我沒有這個能耐啊,是不是?那師父,你有什麽能耐呢?我餓了吃飯,累了就睡覺。我有這個能耐。

好了,如來的境界,非因所生,非緣所起。

因緣,就是生起的次第,生起的次第。諸位哦!佛弟子應當重視因果的,果報現前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如來是有功夫的呀!如風吹光,如刀割水,剛剛舉的那個例子,人家砍你,你砍人家一刀,下輩子人家砍你一刀,你是業力的凡夫,你受不了的。如來不一樣,神通自在。這一刀會還你,可是,不增不減啊!如來有大神通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如來的境界,非因所生,非緣所起,非有相、非無相,我們如來的般若智慧,摩訶般若,它沒有相,叫做非有相,也是非無相,但是它作用的時候,就清清楚楚,也不能說:它沒有相,因為它不離相,但是說:真如自性也不是相,所以,它非有相。但是,它又不離相,所以,非無相。所以摩訶般若,有什麽相?有智慧之相。智慧之相,就是無相,能用,但是看不到,除了證悟的人能夠相應,講相應也是方便。

非自相、非他相,如來無相,所以,沒有一個自相。非他相,也不借重任何的條件,湊合起來,可以見到真如自性的如來境界。非一相、非異相,如來,也不是一,一是數目啊,一個相,說一,就是數目,那就是概念的意思、觀念的意思。如來真如絕對的境界,沒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沒有非一相,也非異相,也不能離開當下那個相,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這句話,就是這樣子!非異相,不可以離開相,而找如來的,離開相,你找不到如來的,性相不二嘛!

非即所相,非離所相,如來的境界,不是你所緣的那個相,但是也離不開你所緣的那個相,當下就是!非同所相、非異所相。這並不是你所緣的那個假相,但,也不可以離開所緣的那個假相,在眾生位來講,叫做所緣。所以非即所相、非離所相,非同所相、非異所相。再解釋一下:如來的境界,並不是你所說的,就是那個所緣的相。如來的境界,是絕對的寂滅,大般涅槃,當下就是寂滅,沒有任何的生滅、來去、增減,所以,沒有一種東西可以指出來,說:就是那個相。非即所相,如來的相,就是那個相,你指不出來。除了大悟,自己能享受這一份寧靜的寂滅涅槃之相,眾生,其他沒辦法!這種東西,沒辦法分享!非即所相、非離所相,如來的境界,並不是能指出說,那個就是如來的相。非離所相,也不能離開當下那個相,當下那個相,空無自性,就是如來的境界。

非同所相、非異所相,也不是說:喔!你所緣的那個相,就是很像如來。不!如來無相!非同所相,也非異所相,也不能離開你所看到的外麵同時那個相,同時那個相,了悟空無自性,如來就顯現。問題在:迷跟悟!你是迷?還是悟?非即能相、非離能相,能,就是妄想心啊!能緣的妄想心,叫做能相,境界被妄想心所緣,叫做所相,所緣相。能緣心、所緣相,能緣的妄心、所緣的妄境,如果執著不斷,時時刻刻相似境就一直現前。在座諸位,我們看的都好像有那麽一回事,事實上,是沒有!這叫做連續的錯覺。生命,是一種連續的錯覺,就像這個銀幕,電影一放,一直放,一直放,一直放……放……放,哇!你在電影裏麵:喜、怒、哀、樂,跟著哈哈大笑啊!跟著哭泣啊、悲傷啊!電影演完了,劇終!剩下來是什麽?剩下來就是一塊銀幕啊!那個銀幕就是比喻:我們的清淨自性的本體。那個放映的像,就是比喻:我們的妄想啊!這個妄想投影進去真如自性,我們看了什麽東西都執著,看了什麽東西都分別,白天,不放過自己;晚上,也不放過自己;白天,忙理想;晚上忙夢想;那沒有辦法!眾生就是這樣子,就是很忙!什麽是凡夫?就是一大堆的妄想,叫做眾生。師父,那眾生擁有什麽?有,眾生就是擁有一大堆的妄想,這個就是眾生相。

所以,非即能相、非離能相,如來的境界,不是妄想心可以達到的!可是,妄想當下就是空,就是真如自性!如來的境界!簡單講,如來的境界,不可以離開能緣的妄心,不可以離開所緣的妄相,所緣的妄相,當下就是空,能緣的妄心,當下就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這是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境界,必須回歸當下,也隻能這樣講。事實上,沒有當下。何以故?一切智本自如如,哪來的當下呢?不這樣講,也無從形容起。什麽是當下?智慧的現在!也隻能這樣子形容。所以,如來的心,般若智慧之相,不是能緣的妄心之相,可是不能離開妄心,當下,妄心即空,就是如來相。如來相,不是你所緣的外在的境界,但是,外在境界當體即空的時候,就是如來的境界。

非同能相、非異能相,如來的境界,並不是能緣的那一顆妄想心之相,但是也不能離開妄想心,而找菩提,離開煩惱,找不到菩提的。

如來的境界,並無所謂此岸,也無所謂彼岸,更沒有所謂的中間。我們常常講: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莎訶。說:我們的生死此岸,然後到達如來解脫的彼岸,是不是啊?說:快呀!快呀!此岸是生死啊!彼岸是清涼啊!在座諸位,如來的境界,沒有所謂的此岸,也無所謂的彼岸。如果有此岸。有彼岸,那就變成「分別心、分別見」了,就變成生滅的東西了。所以要知道:佛法有真實義、有方便義。要鼓勵眾生哦!要鼓勵眾生。在現在,我們業力所牽,是生死煩惱的此岸,六道輪回的此岸,那我們要好好修行,要達到涅槃的彼岸。諸位,對凡夫鼓勵作用,是這樣講的。但是,如果真有此岸跟彼岸,那就不叫究竟了。所以如來的境界,絕對的般若智慧。無所謂此岸,也無所謂彼岸,更沒有所謂中流。佛陀講經,有時候用河流來比喻:此岸、彼岸、中間,河流,叫做中流。

如來的境界,非在此、非在彼、也非在中間,如來無所謂:如來的境界是絕對的空相,等如虛空。並沒有說:在此,是如來;或者是在彼,那個地方叫做如來,在中間,叫做如來。沒有的!在此、在彼、在中間,都是妄想的產物。諸位,時空,是人類編造出來的、妄想刻劃出來的。這一點,史帝芬·霍金也講了。史帝芬·霍金說:時間本是不存在的。好,再回到史帝芬.霍金的思想,這是個黑洞,它是黑洞,強大的重力跟質量,我們這個時鍾,這個鍾啊,就是這個鍾,如果我們把這個鍾,往黑洞裏麵一直運送過去,送過去,這個鍾,聽到的話會這個:達、達、達,這個其實鍾的聲音,好,就送、送、送,史帝芬.霍金,英國的天文物理學家,說:把這個時間送到黑洞,時間停止!所以史帝芬·霍金說:我沒有那個意思,挑戰宗教的權威,我認為:這個世間沒有上帝!因為《聖經》說:上帝用七天的時間創造天地萬物,而在黑洞的理論,存在大爆炸的理論裏麵,大爆炸的那個質點,並不存在有時間,時間來到黑洞,完全停止!所以,上帝並沒有七天創造天地萬物,我無意挑戰宗教的權威,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們會用最簡單的科學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宇宙的道理。我認為:沒有來世!這個世間也不需要上帝,大自然本來就是如此!這是史帝芬.霍金說:我認為宇宙是無中生有的,我們人生跟宇宙是一場免費的饗宴,它就是這麽自然,這麽存在。所以,(史蒂芬·霍金)他這個科學家說:時間,鍾表送進去黑洞的時候,時間完全停止。可是佛不這麽說!時間跟空間是對立、是妄想創造出來的坐標,也是人類妄想定位,定位,定東、南、西、北,是人類妄想刻劃出來的,時間,也是人類妄想刻劃出來的。很簡單,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知不知道,現在幾點?知不知道?說:我知道。那就是還沒睡著啊!對不對?那麽如果說:你今天,你睡覺、睡覺,睡覺,睡熟了,有沒有人知道說:我現在睡覺,還可以知道時間的?不可能,對不對?可是,醒過來的時候,你第一個步驟,做什麽動作呢?看表,對不對?看表,第一個時間看表。現在幾點了,諸位,是由我們內心裏麵,妄想刻劃出時間啊!你知道嗎?

你不相信?我告訴你:心情很重要!我舉個例子,有個女孩啊,談戀愛談得很火熱,她這個男朋友跟她約好了,要相見,你知道嗎?她就等待,一直等,時間到,她男朋友還沒來,還沒來,她的心一直等、一直等,你知道嗎?拿起那個毛巾(上人學她擰毛巾的動作。)……這還沒有來,是不是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她等了好久好久了,其實隻有五分鍾,那個一時一刻,就像等一年一樣的不耐煩!不耐煩,時間怎麽會過得那麽的慢?是不是?才五分鍾,她就覺得很久了,因為她沒有耐性再等,她急著要見男朋友,是不是?等到結婚了,不久,鬧翻了!按照一般正規的,結婚就是這樣子嘛!甜蜜期嘛!再來,就是適應期嘛!第三,就是吵架、吵架。最後,第四個叫做冷戰,這冷戰,是不是?冷戰啊!所以啊,剛談戀愛的時候,就像籃球,大家搶著要!因為希望擁有對方,就像籃球,是不是?到了結婚十年、二十年了,就不一樣了!就是玩躲避球了,躲得愈開愈好!到最後,年歲愈來愈大了,有的很甜蜜,可是有的吵得很厲害,那就像什麽?高爾夫,啪!打得越遠越好! 所以啊!人生就是三種球的階段:籃球,大家搶!躲避球,避都避不開來!最後,啪!咻~……躲得愈遠愈好!這就是人生總是這麽樣子的,如夢幻泡影的世間,就是這樣子!

所以說:如來,沒有任何的妄想,而妄想,時間跟空間,由人類的妄想創造出來,人類的妄想創造出來。如來的境界,非內、非外,非俱、不俱,如來的境界,不在內、也不在外。你說:哎!我在內、也在外,都不對!如來不在內、也不在外。

如來不在此、也不在彼。如來的境界,非已去、非當去、非今去,如來的境界,並沒有所謂的消失的過去,也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現在、當下,失去、消去的觀念。非已來、非當來、非今來,如來的境界,也不是已經來到、或者是當來、或者是今來,如來的境界,無關於過去、現在、未來,如來的境界,也無所謂十方,我們說: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下、上,遍十方,那是因為我們有定位的,有定位的。在座諸位啊,伽利略,意大利的天文學家,這個世間,有時候講真相,還很危險的,伽利略是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你們知道那個比薩斜塔,知道嗎?比薩斜塔。伽利略在十七世紀的時候,提出了個理論,天文望遠鏡就是伽利略為主,先發明的!望遠鏡。他觀察,這個木星外邊有衛星,後來,再觀察這個地球不是宇宙的主導,它是繞著太陽轉動的,地球不但是自轉,而且帶著月亮繞著太陽公轉,所以以太陽為曆算,叫做陽曆,以月亮曆算,叫做陰曆,所以中國人過的是農曆年,以農立國的,用月亮來計算。那麽用太陽計算,叫做陽曆,用月亮計算的,叫做陰曆。那麽陰曆跟陽曆,每四年接近差一個月,所以陰曆每四年或者每幾年,它就會補上一個月,叫做什麽月?閏月!答對了!有知識!閏月!這閏月,知道。陽曆跟陰曆每幾年,它會差一個月的時間,所以補一個月,叫做閏月,閏月!好,現在我們重點,要解釋什麽?解釋說:人類無知是很可怕的!這個伽利略後來提出來,發表文章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主宰,地球是……太陽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是繞著太陽轉,它是我們太陽係裏麵,接近太陽的第三個星星,水星、金星、或者是火星、地球。這個一發表,不得了!當時候意大利,它叫做教廷,叫做政教合一,教廷主導一切,又是政治的主導,因此這個教廷,他當時候,他發表:地球不是宇宙當中的主導,是太陽,太陽才是永恒的,太陽是恒星,而且太陽,隻是這星係裏麵,一個小小的一個點。這一發布出去,不得了!這個教廷立刻就抓起來,抓起來,判他什麽?判他死刑!伽利略被判死刑喔!被判死刑。這教廷判他死刑,叫做……罪名叫做妖言惑眾,藐視教廷、藐視《聖經》啊!《聖經》不是這麽講的。好了,講真相不行了!好,那麽被抓起來以後,被抓起來以後,開始審判了,審判了,判死刑!後來,人家就勸勸他,說呀:你不要這樣講。伽利略距離我們今天二、三百年了,那個時候講是很可怕的理論。好,教廷說:我再給你一次機會,你要說:地球為主,其他星球繞著地球轉。後來也沒辦法了,伽利略為了保命。你隻要這樣講,我就不判你死刑!後來伽利略就說:是,是,你這樣講好。不敢講真相,就隱瞞起來,聽說判他終身監禁,判伽利略終身監禁,不能外出。結果,這伽利略關了接近十年,死在被關的地方,軟禁啊!被關起來。關了十年,經過了二、三百年,我們今天經過了哥白尼,經過了天文望遠鏡、哈伯的望遠鏡,這樣一照,銀河係、太陽係、所有的超星群係,就我們這個銀河裏麵,有二千億個太陽,才發現:哇!原來我們這麽渺小!而在三百年,二、三百年前,他講的是對的!可是,再講下去會殺頭、會砍頭,所以他不敢講。師父啊,這個弘法利生也是一樣的!也是一樣的!碰到相應的,大家就很讚歎師父了,碰到不相應的,就會把我的法寶拿去燒掉,真的!真的!當然這是少數啦!是不是?這個世間,講絕對的真理,還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接受,不一定每個人接受。伽利略就是這樣子!所以,後來才證明,咦!二、三百年後證明,伽利略是對的。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可是這個三百年前的那個時候,是很慘的!教廷是權威啊!是執法者啊!

所以因此,當然這個是例子,我這重點在強調什麽?重點在強調:如來的境界不是妄想,而因為有妄想,才設定:過去、現在、未來,才設定: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如來的境界,沒有這樣子的。所以,人類的妄想刻劃出時間,有時候感覺很慢,有時候感覺很快,事實上,時間對每一個人的安排,都是一樣的,感覺快、感覺慢,或者感覺這個時間太煎熬的,完全是心情的問題。如果,你保持著愉快、般若智慧,時間就過得很愜意,很快,沒有障礙。如果你今天痛苦不堪、度日如年,你就會覺得這個時間太煎熬了,太煎熬了。

接下來,如來的境界,不著自己的智慧,叫做非智、非境如來的真實境界,是絕對的般若智慧,絕對不會著一個智,說:我很有智慧,也絕對在一切境界找不到,但是也不離當下那個境界。非能識、非所識,不是眾生所能理解的,所能認識的,但是,也不是你所能理解,佛的真如自性,不是能理解,也不是一般眾生所能理解的,除非你大悟。

如來的真實的境界,非隱、非顯,不是隱的,也不是顯露,為什麽?他沒有什麽神秘啊!為什麽是隱?他也不是顯露啊!問題是:你不悟,不得啊!法就是這麽簡單!悟即得,不悟不得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就是:清淨自性,本自具足!悟即得,不悟不得啊!沒有開悟,就是沒辦法!所以清淨自性,如來的境界,也無所謂隱藏,也沒有所謂說:顯露。非暗、非明,如來的境界,無關於光線的暗跟明啊!在座諸位,問你一個問題,當我們打開電燈的時候,在座諸位,你看到什麽?看到一群比丘,看到一群護法居士,對不對?對,現在,如果把電燈全部關掉,裏麵一點光線都沒有,諸位,你看得到嗎?啊?看得到!看到一片漆黑!如果你看不到,怎麽知道那是黑的?光線能顯相,無關於清淨自性啊!明、暗,無關於清淨自性啊!光線是顯這個相,把光線全部關掉的時候,那一刹那,你有沒有看到?有,你看到的是黑的。簡單講,我們的見性,是不滅的!無關於明跟暗。諸位,舉個例子,那麽如果開電燈,開悟的人才看得到,好,那麽進去山洞裏麵沒有電燈,那個開悟的人,沒有光線不就變愚癡了?

諸位,舉個例子。把一個大悟的人關在黑暗裏麵,暗室裏麵,沒有光線,開悟的人,有沒有繼續開悟?(眾答:有。)有,當然是開悟啊!開悟見性,無關於明、暗,知道嗎?喔!那我們就知道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如來的境界無關於暗、也無關於明。

如來的境界,無所謂的住,執著那個住,也無所謂的去,如來境界無所住,也沒有來去,所以,無住也無去。如來,摩訶般若、涅槃的妙性,沒有任何的名字,無名,如來的境界,唯證相應,沒有任何的名字,沒有任何的相。所以啊,如來,就是佛陀,方便安立一個名詞,叫做佛陀,叫做如來、叫做真如。

如來的境界,無強,也無所謂弱,強,是對弱講的;弱,是對強講的。所以,真正的契入如來的境界,一視同仁!當他看到殘障的人,他是如此的憐憫跟慈悲,看到極惡的人,如來不生一念嗔恨之心,如來一定會等待因緣,來度他。看到有善根的人,如來無比地隨喜、無比地讚歎,而如來,不曾動任何的一個壞的念頭,因為他的心是如此的平等,無強也無所謂弱。

如來的境界,不住方分,「方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空間,不離方分方分」這個名詞,出自唯識,唯識學,方分,那是古時候的名詞,現在名詞叫做時空,Time and Space,時間跟空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space,空間。那麽,如來並無所謂的方分,也就是說,如來不在任何的空間裏麵,也不在任何的時間裏麵,也不離時間,也不離空間。

如來的境界,非雜染,如來的境界,非雜染、非清淨也不會著一個我很清淨,又加上一層清淨,就不是本自清淨,所以,如來境界無所謂雜染,也無所謂加一個清淨。如來的境界,非有為、非無為,有為是生滅法,如來絕不住著,但是也絕對不會說。照見有為法,本自空寂,契入無為法,也無所謂的無為,所以,如來不著有為,也不住無為,因此如來的境界,真是了不得!如來可以……比如說:如來布施出去一百億,他也絕對、絕口不會說:我布施一百億。諸法本來就空啊!如來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他也不會執著說:我在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為什麽?眾生相本不可得,如何叫做度眾生?所以在座諸位,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有沒有這樣念過啊?有!每一個法都不離清淨自性,所以,雖度無量無邊生,實無眾生可度,為什麽?沒有眾生啊!你度什麽咧?喔!方便說:脫黏解縛,脫去眾生的黏住,解眾生的縛,名為:說是度眾生啊,所以如來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為什麽?諸法永自寂滅啊!所以,非永寂滅、非不寂滅,如來的心,大寂滅,因為大般涅槃,可是,時時刻刻體如、相如、用如,用無量的善巧方便普度眾生,所以說如來進入永遠的寂滅,但,如來方便度眾生,法界都是他的兒女,所以如來非永寂滅,如果永遠寂滅,就變成斷滅了他的體,是不生不滅,如來是寂滅的,大寂滅涅槃,但是,如來永不寂滅,永遠契入寂滅,那就變成斷滅見了,是不是?所以如來的境界,非永寂滅、非不寂滅。如來,無少事可示,「少事」叫做無有少法可以指示,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開示你,這禪宗的最高境界,嗯!對不對?

今天講:正法眼藏,按照道理,舉辦了三天,最高境界是什麽?最高境界就是:第一天,來的那個第一天,(上人把撫尺在桌上一拍:啪!)下課。糟了一個糕!我們那個戒師常常講,我們戒師是江蘇如皋,他常常講:我的撫尺一拍,我的撫尺一拍啊,台灣話叫做我的撫尺一拍啊,我的撫尺一拍,下課!好,那麽第一天大家集合了三、四千人,我的撫尺一拍,下課!(上人用如皋方言。)阿彌陀佛,那是什麽東東啊?你~是不是啊?回去就罵聲連連啊!這個什麽師父啊?是不是啊?我從黑龍江來,我家住在漠河啊!漠河兒,(上人用方言。)你知道嗎?靠近西伯利亞邊境的那個漠河,我來這坐了多少的火車、飛機啊,來了,我的撫尺一拍,再見,下課!這還得了!所以,法雖不能說,但是要怎麽說?要善巧方便說!今天我們說的語言、文字,都是善巧方便說。

好,所以無有少事可示,沒有一點少許的事相,無有少許的法,可以指示給你。如來也無有少義可說,因為,他超越一切語言文字、超越一切義理,無少義可說沒有任何的義理可以指示你。無施,如來的境界裏麵沒有作大功德,沒有所謂的布施,他不覺得:有所布施,叫做如來境界無施。無慳,如來絕對不會貪染正依二報,緣起的任何的假相,絕不貪染這個五蘊身,也不貪染任何的事相、外在的。在座諸位,你想想看:一個人可以看破這個五蘊身,再來,可以看破身上所有的外在,不被假相所羈絆、束縛,你說那個日子是何等的自在啊!何等的自在!是閑人,非等閑人啊!閑人,非等閑人啊!對不對?兩個人雖咖啡,比如說:我們坐在海邊的飯店,Hotel,師父也拿一杯咖啡,對不對?那叫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他也拿一杯咖啡。我喝,他也在旁邊喝,你說:我能夠喝到咖啡真正的禪味,他絕對喝不出來,為什麽?心境不一樣囉!心境不一樣啊!所以,如來當他不貪染任何的相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產。

為什麽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產?我舉個例子比較實際,台灣有一對夫妻,搞了私人的土地,用大陸的語言講:幾千畝地,搞了一個很漂亮的公園,綠色、小橋流水,哎呀!美不勝收!常常外景隊有時候會取景啊,拍攝連續劇都會找他們,是不是?在二十多年前,這兩個夫妻吵得很嚴重,後來搞到不幸離婚了,兩個最後生病,死亡了,沒有過過一天寧靜的日子,聽說,聽說啦,搞了幾十個億,甚至幾百個億哦!可是他有沒有享受到他的花園呢?小橋流水、青蔥翠綠的樹木咧?早上小鳥來叫的時候,他有沒有欣賞咧?沒有!我隻要買一張門票啊,我隻要買一張門票,以前那一張門票,五十塊,一張門票,我買一張門票就進去了,用我們這種佛的心境,不貪染任何的相,方便走一走,哪裏都是極樂世界,他花了幾百個億,誰來享受?大悟見性的人就能享受,他沒辦法享受,他沒有佛法,煎熬,吵架再吵架,搞到後來離婚,離婚又兩個人重病,一個癌症,一個殘廢。你說:佛的心法有多麽的重要!這無慳。

接下來,如來境界無所謂的持戒,也無所謂的犯戒。在座諸位,這裏哦!出家人要小心唷!無所謂持戒是說:他持戒清淨,而不著於持戒之相,犯戒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縱然有眾生去犯了戒律,有如來的境界裏麵會給個機會,他也不會置人於死地,也不會說:排除、摒除在外,好好地拜八十八佛,好好地持誦大悲咒十萬八千遍。

有一個女眾啊,台灣有一個女眾,墮胎總共墮了十幾個,後來,我就是叫她拜八十八佛,持誦大悲咒啊,大悲咒啊,她很虔誠地懺悔,後來,人家慢慢地體認聖道,也充滿著喜悅。所以在這裏,還是要警告大家:男女的事兒,我們出家人不方便說,那麽等到有孩子再打胎啊,這個不好,所以事先防範一下,免得殘害無辜的生命。所以有一個人,已經生了三個了,後來不小心,又有了,因為那個又有了,統統是不小心的,都不是故意的。來問師父,說:哎呀!師父,我現在這個第四個,我不想生,能墮胎嗎?喔!我說:你佛法問我,你這個東西不能問我的,要我說:可以!要這條命,因為我慧律法師一句話,你把它拿掉,這還得了!我欠一條命啊!那是一條生命啊!是不是?這個你千萬不要問我,是不是?我說:你跟你老公參考一下,已經生了三個了,我說:你經濟好不好?她說:經濟還可以!那就生了吧,生了吧!哪有法師叫人家墮胎的,生了,生了,生了!她說:喔~她就說:師父,那我呀!等到她生下來,如果是男孩子,三歲的時候帶來給你作侍者?我說:你有沒有弄錯啊?你……他三歲帶來給我,是我作他的侍者?還是他作我侍者?我還要買電動玩具給他玩啊!三歲唷!晚上,還給他噓噓哦!還撒泡尿哦!師父,我尿急了!哎呀!真是!我這個大和尚還替人家換尿片啊!還真是苦惱無邊啊!有一個人更妙,挺著八個月的肚子,以前科學沒那麽發達,八個月的肚子,這個孕婦來,手都插在背後的,(上人學孕婦的動作。)還有一個角度,就問啊,她就問了,人家是問佛法,她就問:師父,你看我這個是男的,還是女的?我說:這個要去婦產科啊!連這個也問上人!我又不是搞婦產科,我怎麽知道那個是男的?女的?我說:嗯~我看一下!大致上這個肚子尖尖的,它是生男的啦!大致上這個肚子圓圓的,大部分都是生女的啦!哎呀!沒辦法啊!以為我是觀世音菩薩,我說啊,你去看看外麵那個,那個叫做文殊講堂啊,不是文殊婦產科啊,你搞清楚一點啊!問這個問題,真糟糕!好,說:沒有所謂的持犯這個問題。

接下來,如來的境界,無所謂忍辱,如來的境界,也無所謂的嗔恚,簡單講,釋迦牟尼佛絕對是忍辱,而不著忍辱之相,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我看過三藏十二部經典,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成佛以後,從來沒看過他起一念嗔恚心,世尊是宇宙當中,最精進的修行人,可是不著於精勤之相,釋迦牟尼佛也絕對不會懶惰,不著於懶惰,無所謂的懶惰之相。

世尊,如來的境界,無定、無亂,無慧、無愚,佛陀時常在禪定當中,不住著禪定,心,永遠不亂!如來開般若智慧,不會著於般若智慧,如來從沒有愚癡過。無諦,「諦」就是四諦,苦集滅道那個「諦」。無諦,就是佛陀所講的真理,但是也不著於真理。無妄,也絕對沒有虛妄。無出、無入,無去、無來,如來境界回歸當下,就是絕對的真如,絕對的空相和空性,等如虛空。所以如來境界,無出、無入,也無去、無來。一切語言施為斷滅。一切的語言、一切的造作,「施為」就是造作,在如來來講,都空無自性。「斷滅」就是除掉、除去的意思。

如來的境界,一切語言不能及,一切的造作所不能及。非福田、非不福田。也不能說是福田,但,如來在事相來講,也給眾生種了無量無邊的福田。所以啊,我常常告訴大家:金錢就像種子一樣,放在口袋是不會長出水果的,這種子要怎麽樣?撒出去。但是要撒對地方,要撒到良田啊,要撒錯地方,長不出東西了!佛陀說:包括布施,都要用智慧,比如說:你布施外道,他不能成佛,對不對?不能究竟涅槃,可是,你布施給有修行的三寶,那是大福田!能成聖、能成佛啊!所以雖是福田,但不著福田之相。

非應供、非不應供。十號裏麵:如來、應供,應受三界供養,但是也不住著於應供。非能執、非所執,如來的境界,沒有辦法,不是一個你能執著,也不是你所執著,有辦法去執著任何東西。非能取、非所取,如來境界無有能取,也無有所取。

如來的境界,非相,可是又不離相,叫做非不相,如來境界無相,所以他是空相、是非相,可是又不離一切相,叫做非不相。非為、非不為,「為」就是造作,如來境界非有造作,因為寂滅,無為故,也非不為,一切皆為,當體即空,一切皆不為。

 

 

注1.無明: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乃對於佛教真理(四諦)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裏之關係。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係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於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為無明。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為「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癡」,能起善惡之業,稱為無明。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為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係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且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為恒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恒行不共無明,係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恒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於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為不共。獨行不共無明,係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此獨行不共無明複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為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眾生,繫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為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為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為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複可分為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據勝鬘經之說,與見惑及三界之修惑(貪等)相應之相應無明,稱為四住地之惑。所謂四住地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其中,見一處住地指見惑,後三住地則指三界之修惑。又獨行不共之無明為無始無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則稱五住地之惑),此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唯如來之菩提智得以斷之。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汙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台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關於斷除無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迴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迴向中,最後之第十迴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複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之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三、成實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經論卷八、俱舍論卷九、卷十九、摩訶止觀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 p5094——《佛光大辭典》

注2.[㈠所緣:為「能緣」之對稱。指認識之對象,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執取者。俱舍宗建立「六識」之說,故主張所緣之境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即眼識以色境,耳識以聲境,鼻識以香境,舌識以味境,身識以觸境,意識以六境之諸法為其各自之所緣。法相宗建立「八識」之說,故除上記之外,尚論七、八二識所緣之境,即第七識以第八識之見分,第八識以種子、有根身、器界等三境,各為其所緣。且依法相宗所立「萬法唯心」之旨,故謂所緣六境之諸法係由「六識聚」所起之影像相分,其影像以第八識之相分為本質,亦即相分係由第八識之業力所任運變現者。 

此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就所緣舉出:非有所緣、有所緣,乃至須臾所緣、隨轉所緣等二十九種。俱舍論卷二(大二九?七上):「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名為所緣。」

又「所緣」有親疏之別:(一)親所緣,即內識所慮托之影像,亦即內識由作用所產生之影像。(二)疏所緣,即外在對境之本質。於成唯識論卷七,謂上記之親疏二緣並為四緣中之「所緣緣」;然唯識二十論則認為親所緣為四緣中之「所緣緣」,疏所緣為四緣中之「增上緣」。〔大毘婆沙論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一、俱舍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二、觀所緣論釋〕(參閱「能緣」4298)p3250——《佛光大辭典》

注3.能緣:具有認識作用之主體為「能緣」,被認識之客體對象為「所緣」。緣乃依賴、依靠、攀緣等意,即表示心識非獨自生起,必攀緣外境(客體對象)方能產生作用。唯識家又稱能緣為見分,所緣為相分,而以能緣之法分為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三者。能緣產生作用時,見分緣相分,自證分須緣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緣自證分。此外,轉識論亦舉出能緣分為果報識(阿賴耶識)、執識(阿陀那識)、塵識(六識)等三種。〔成唯識論卷二、俱舍論卷七、成實論卷五立無數品〕p4298——《佛光大辭典》

注4.境:意為感覺作用之區域;意為對象;或意為心之活動範圍。又譯作境界、塵。

<一>即根與識之對象。亦即心與感官所感覺或思惟之對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覺思惟作用之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能汙染人心,故又稱為六塵。唯識大乘自本質之有無將境分為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種,以論見相二分種子之異同。此外,境又有內境外境、真境妄境、順境違境等分別。 

又境或指勝妙智慧之對象,即是佛理(真如、實相)。如天台教義之中,有「觀不思議境」,為一種觀實相之理的觀法。(參閱「六根」、「六境」、「塵」、「識」)

<二>分限之義。如佛與眾生,凡與聖,各因其所知所覺之程度不同,而有分限差別。無量壽經卷上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勝鬘經〕p5765——《佛光大辭典》

注5.[㈠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曆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等。從而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臆斷,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體係,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他以係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純屬思辨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係的近代科學。因此被譽為「近代力學之父」、「現代科學之父」。其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伽利略倡導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對近代科學的最重要貢獻。

伽利略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主張用實驗—數學方法研究自然規律,反對經院哲學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隻有能歸結為數量特征的形狀、大小和速度才是物體的客觀性質。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伽利略對17世紀的自然科學和世界觀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從伽利略、牛頓開始的實驗科學,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

注6.[㈠極樂世界:音譯作蘇訶縛帝、須摩提、須阿提。即指阿彌陀佛之淨土。又稱極樂淨土、極樂國土、西方淨土、西方、安養淨土、安養世界、安樂國。自此世間向西而去,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彼方即為極樂淨土。關於該淨土之情況,在阿彌陀經中有詳細之解說,而阿彌陀佛今仍在彼處說法。據無量壽經等所載,往生於該佛土者身受諸種快樂,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對境非常微妙,心中舒暢清涼,在心中聞法,供養佛陀,即得開悟。然在該淨土中,有所謂邊地、疑城、胎宮等處,乃為懷疑阿彌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節錄《佛學大辭典》

◎唯心淨土:淨土乃唯心所變,存於眾生心內。依唯識之理,淨土為佛、凡夫各各心之所變。若就如來所變之土而言,如來心無漏,故土亦無漏;若就凡夫所變之土而言,凡夫心未得無漏,故土為有漏。又所觀之佛亦為自心變現之相,心外不能見佛之真相。故佛、淨土皆非心外之法,皆唯心所變。天台宗基於摩訶止觀之說,而謂陰妄介爾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性相,佛界乃至地獄界之依止皆本具於此一念心中,故淨土非存在於心外。此與唯識所言相分變似之理,意旨不同。又禪宗以維摩經之心淨土淨說為根據,謂直了心性,即心即佛,自心明白之處,即是淨土,稱為唯心淨土己心彌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釋淨土群疑論(懷感)卷一、卷六、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遵式)、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知禮)卷一、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元照)卷上、萬善同歸集卷二、樂邦文類卷四〕(參閱「己心彌陀」)——《佛學大辭典》

注7.[㈠諦:審實不虛之義。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真理。增一阿含經卷十七載,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稱為諦。 

諸經論關於諦之種別,有諸多異說,如唯一之真理,稱為一諦;此外又有真俗二諦、空假中三諦、苦集滅道四諦,及七諦、十諦、十六諦、二十五諦等。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開展四諦而為七諦、十諦,依此闡明迷悟、因果之理。其中,七諦與四諦之關係如下:愛味諦(集)、過患諦(苦)、出離諦(道)、法性諦(滅)、勝解諦(道)、聖諦(滅)、非聖諦(苦集)。十諦與四諦之關係如下:起初之逼切苦諦等五者,係顯示八苦,表苦諦;其次,業諦與煩惱諦係表集諦;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與正見諦係表道諦;最後,正見果諦則相當於滅諦。 

據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載,第五地之菩薩教化眾生,為令其明了真理,故說十諦,即:世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說成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令入道智諦、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等。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則將此開立為十六諦。 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中之正理學派所立十六諦,係將認識及推理論證之方式分為十六種,亦稱作十六句義。即:量(得真智之方法)、所量(知識之對象)、疑、用(指動機、解疑之作用)、喻(實例、例證)、悉壇(立論者之主張)、支分(論證之形式,即五支作法)、思擇(熟慮推理)、決(斷定)、論議、紛議、壞議、似因(立論之根據含有誤謬之性質)、難難(故意曲解對方之非難攻擊而作之非難)、諍論(相當於十四過類)、墮負(論諍敗北)等。〔中阿含卷八眾集經、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七、成實論卷十一、二諦義卷上、摩訶止觀卷三上、法華經玄義卷二下、中觀論疏卷十本、金七十論〕p6294——《佛光大辭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