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03
慧律法師主講
透過般若智慧,悟道的聖人能善說法,不離自性。真如本心就是佛行處,是根本的佛的心,一切的眾生生命的究竟處的共相,還有永恒相,統統是這個——這一顆如來藏心,如來妙智,大般涅槃,不生不滅,萬法一如,性相不二,體用不二的這顆心。
這一切眾生生命究竟處的共相,為什麽共相?在座諸位,我們的臉都長得不一樣,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相,就是不生不滅的那顆摩訶般若都一樣,我的法身跟你的法身都一樣,究竟處都是無念、無住、無相。生命的共相,就是摩訶般若的覺悟。
所以,為什麽佛弟子尊重每一個人?因為他是未來佛。你千萬不要去傷害他,他是未來佛啊!連在家居士、大居士,我們都得好好地禮敬他,好好地讚歎他。何況現僧相的三寶?為什麽?他接近成佛的階段,有機會一刹那之間就轉凡成聖。所以,一切眾生生命究竟處的共相、永恒相就是禪,就是佛的心。
佛的心自他不二、能所不二、性識不二(性就是本性的性,意識的識。)、生佛不二——眾生與佛不二、物我不二——萬物與這個我不二、色心不二的唯心現量的境界,唯心現量的境界。這講起來,真的是很有得談。
再講一遍:
一切眾生生命究竟處的共相、永恒相,就是摩訶般若的覺性、法身慧命。所有的眾生,都平等,因為空無自性。所以,自他不二、性識不二、能所不二、生佛不二、物我不二、色心不二的唯心現量的境界。換句話說,有任何一個人不被六根,不被六塵,不被你的內心的六識、妄想所幹擾,慢慢契入無念、無住、無相,了諸法如幻,畢竟空,平等平等,你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因為,因為這是聖凡不二的大慈悲、大喜舍、大平等之心。但是,在這裏還要解釋一下:不二不是一,不二與一大不相同,大不相同。比如說,我們是人,一。一,我們先用世間數目字的概念,哦!今天來了三、四千人,每一個人長相都不一樣,根器也不一樣,這些統統不一樣;但是,佛教講的,很奧妙,其實是一樣——五蘊,大家都空無自性;佛性,大家都平等;站在無常的角度,大家都無常;站在緣起的角度,大家都是無常、都是緣起;站在父母生的角度,大家都是父母所生的;站在任何的角度,還是平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站在不二,注意哦!一跟不二不一樣,一是同一種東西,不二是允許異相的存在,允許不同相的存在,我跟花也是不二,它空無自性、空相,我也是空無自性、空相,隻是我有智慧,能證得法身,花不行!花不行!我跟你,允許異相的存在,但是,我們都是平等,何以故?因為不二,諸法空無自性。這個不二很奧妙,又不是一,又不是同一種東西,不是同一種東西,有不同的東西:礦物、植物、動物都不二——因為都是空相,因為都是空性,平等平等,允許異相的存在,當下又是絕對的平等,這個叫做不二。如來正法眼藏當中,一切法當中,這個不二法門是最真實的,是最純善的,是最完美的心,最完美的。入不二法門,能體悟聖道,能入佛的正見,能究竟圓滿。從完美當中取出完美,剩下的,依然完美。從完美的當中取出完美,依然……剩下的依然完美,依然完美。
所以,如來的正法令一切的眾生,內心的深處都得到大同、和諧、幸福、踏實、知足感。人人本來就有具足的佛性,會顯露無遺。真實的生命,摩訶般若就是我們真實的生命。我們之所以內心裏麵不能協調,正因為我們的妄念太多了。誰困擾著你?沒有,你自己。你誤認為那個境界是真的,死執不放,你一定會過得很痛苦。你想過痛苦的日子嗎?很簡單,那就把你的觀念強加到別人身上,你就一定會活得很痛苦。所以要了解: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為什麽要去改變別人呢?對不對?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容易啊!改變別人難啊!是不是?所以,我們要想得到永遠的幸福,怎麽得?開悟、見性、入佛的正見,好好地學。點滴的功夫,永遠不會枯竭的一種幸福的泉源。我們源源不絕、心心念念都是那麽的知足,那麽的真實,那麽的幸福。
眾生可憐!懷寶迷邦,懷著佛性——摩訶般若,卻到處找,迷邦,邦,我們說安邦定國那個邦。懷寶迷邦,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而找什麽?找幸福快樂!為什麽你要去旅遊?我要找快樂啊!那你就問那些導遊:全世界都跑遍了。你問他:你幸福嗎?你快樂嗎?幸福的定義是什麽?快樂的定義又是什麽?人生的意義是什麽?人生的依歸是什麽?究竟之處是什麽?不知道。就會沉淪業海,叫做懷寶迷邦,沉淪業海。
好,我們現在休息二十分鍾,休息二十分鍾,我們再來集合,再講到五點半,再講到五點半。
司儀楊文強Michael:請大家合掌。大眾向上人問訊。
互相問訊,問訊。好,請坐。
有沒有人走的呀?離開的請舉手。那好,沒有人舉手就表示沒有人離開。很好,不錯。排了一年半,才排這個時間,離開多可惜!離開很可惜!人多,有時候上個洗手間,會占用時間,這個難免的。法師,動作快哦!法師,動作快哦!因為人多,廁所有限,這個可以理解的。將來如果我有錢,我再搞大一點的,給你們上廁所。這沒辦法,它這個廁所就是那麽有限,人那麽多,沒辦法。所以,多少會耽擱到。好,我們接下去《正法眼藏》。
那麽,我們了悟了最上乘這個證量的聖境,就是大般若的真如本心,以後,生命大大地改變。他的心充滿著祥和,充滿著智慧,他是那麽的活潑,是那麽的生動,超出一切常情,為什麽?禪向上一路,密不通風。向上一路,這是禪家禪語。所以,我們這個大丈夫要有衝天之誌,不向如來行處行。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這句話什麽意思呢?真正一個大丈夫回歸當下,他有衝天之誌,絕不向如來行處行,也不會向這個如來……簡單講,就是不會向著外麵,說有一尊如來。不向如來行處行,向哪裏呢?向著清淨自性。所以,向著如來行處行就變成生滅了。有去,那就有來了。所以,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行處行,行人道那個行。不向如來行處行,意思就是,當下就是佛。向如來行處行去,又變成生滅。大悟見性,悟道,大悟見性,須是漢子。就是:要是大丈夫,才有辦法在刹那之間,不曆僧祇獲法身。修行不怕出身卑微。修行不怕出身卑微,老子曾經做圖書館的小吏,小吏就是小官,孔子曾經替人家看管、管理牛羊,所以,在這裏跟大家勉勵一句話,意思就是說:不論你以前幹過任何卑微的工作,這個聽聞正法,成佛的機會,人人平等、人人平等,看你有沒有下定決心。
人類最重要的使命,在於淨化自己、升華自己、啟發自己的覺性、啟發自己的靈性,而不在於追求名利。人類的中心使命是在淨化自我、淨化自己、覺悟自己、提升自己,能夠自覺,能夠達到佛的寂滅的涅槃妙性,而不在追求名利。不安分的妄想,怎麽來的?不安分的心,就是妄想的心。我們對外境太過執著,太過貪婪,我們就會變成欲望的奴隸,失去了我們寧靜的心靈,所以我們追求名利,並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原本的快樂,不是後天去湊合的。原本的快樂就是你體悟到那顆寂滅的涅槃妙性,原本就是快樂的。這真實的,要原本的,原本的才會是永恒的。要後天創造的東西,那麽,這是條件構成的,刹那生、刹那滅,是無常的,是緣起的。如果原本沒有,不是原有的,隻要是緣起的,最後都一定會歸空。簡單講,你一定要好好地體悟:萬法都是敗壞之相。眼睛投射出去的,耳朵所聽的,統統是敗壞,刹那生、刹那滅,但是我們的佛性是圓滿的,我們的佛的心是真實的,是原本就有的。所以,欲入圓頓本有的心法,必須有無不二,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就是:隻要是緣起的,當體即空,其實是無。當體即空,不壞事相的因果,這個就是「有」,有即是無,所以,欲入圓頓本有之心法,必須有無不二。有即是無,無既是有。
[欲知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如果你想要了解最上乘、正法眼藏的無心處。不與有心殊,不與有心,殊,就是特別、差別。文殊師利菩薩的「殊」。欲知無心處,你想要無心的地方嗎?不與有心殊,不會跟有心,當下這個有心就是無心,沒有什麽差別。問題是:你迷還是悟?迷了,處處都是差別相。悟了,處處都是無分別、平等相。所以,欲知無心處,不與有心殊。有心,就是佛。有什麽心?有摩訶般若的心。而無心是指什麽?無執著心、無分別心、無顛倒心,無惡知見、無邪見心,但是有摩訶般若心。但是摩訶般若心又是無念、無住,又是無相。所以,欲知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學佛,初步的跨出去,不能錯。因為錯誤必生煩惱、罪惡,等於自我毀滅。錯誤為什麽必生煩惱?你想想看,這個知見錯誤,那多麽地可怕!
印度很多人修這個苦行,修這個苦行:嘴巴用這個……我看電視報導的,印度的這個外道的,哇!那個大針(從兩腮)貫穿過去,什麽邪靈附身。後來,他們有的跑到火上,跑到火上……
台灣也有一種拜神的,認為隻要走過木炭——火紅的木炭,這樣打赤腳走過去,走過去,說這個今年會比較順遂、事業賺錢。有很多人樂此不疲,結果有一個爺爺就跑過去,真的!聽說可以消災解難,事業順遂,這個爺爺,六十多歲的爺爺也來試一試。結果,跑過去,到一半的時候,哇!太燙了,倒下來。倒下來,這個不得了,全部的火都是火紅的木炭。拖出來,全身百分之八十燒傷。這不得了,會破傷風,會細菌感染。哦!你知道嗎?那種痛哦!那種皮膚、全身燙傷,火紅的木炭燒傷、燙傷,這個不得了,體無完膚。進去醫院以後,開始不得了,皮都爛壞了,這個繃帶包到剩下兩個眼睛。全身……還沒有消災解難,就先住院了。醫生跟他講:你這個不得了,很嚴重!將來要怎麽樣?要植皮。要割屁股的肉、大腿的肉,要割哪裏的肉;沒有的話,要去買人造皮。那都是用豬皮,豬皮做成的。
這句話在告訴我們:錯誤必生煩惱,惡知惡見害人,太恐怖了。所以,我們佛弟子不能胡搞瞎搞,講一些恐嚇人家的話,或者是:唉呀!我知道你的前世怎麽樣子。或者是:怎麽樣的,你的因果怎麽樣子,如何又如何。內心有著名利的心,真不好!而且罪很重。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麽福報,去碰到佛陀的正法,正知正見,很難!
接下來,要怎麽入道呢?達摩大師說:如何能夠入道呢?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當今。意思就是說:想要契入如來的正法藏,正法眼藏,必須有這樣子的決心:一、絕對不謀其前。謀,就是思慮的意思。其前,就是過去。不會一直記著過去,思念著過去。過去種種的愉快的也好,創傷的也好,總是記憶的殘影,剩下來的影子而已。不慮其後,也不會想到我的將來,想得太多了。計劃趕不上變化,說:不慮其後,也不要擔心著未來。不戀當今,也絕對不執著現在,不執著現在。所以,佛法教我們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就是這個道理。
那麽,禪是講無相、無念、無住,既然平等平等,入無分別智,簡單講,禪的心就是佛的心。所以禪心能莊嚴佛的心,能莊嚴佛國土(dù),能成熟眾生。簡單講,離心無別法。如果離開我們這顆真如的本性、本心,還有法可得,即成外道。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包括我們今天念佛法門,這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也在我們的自性清淨心當中,它絕對不會在心外,因此為什麽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還是心哦!對不對?因此,修學佛道要徹底了悟。那麽今天我們坐在這裏,為什麽這麽辛苦——簡單吃個便當,沒有睡午覺,還繼續坐在這兒,正襟危坐如此地聆聽佛法?很簡單,就是要開摩訶般若智慧,要往生淨土也比較有把握。為什麽?煩惱少、貪心少,嗔恨心減少了,愚癡的心減少了;如來正知正見增加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增加了;累積了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也增加了,那麽往生淨土,非你莫屬。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重點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十足的把握,就是今天最重要的目的。
水有源,水源的源,木有本,我們常常講這個人講話有所本。真實的東西是原本的,那麽真理……以前有講過:真理隻能發現,不能創造。創造出來,一定會毀滅。那「諸法本空」這個就是原始的,佛、如來發現的,隻是眾生體悟不了這個諸法本空的道理。而且這個真理,是宇宙當中最真實的真理。這個真實就是如來藏心,涅槃的妙智。是人人本來就具足的。
禪的特性,就是離相,超越一切。超越什麽呢?超越一切宗教,超越一切哲學,超越一切邏輯,超越一切概念,超越一切數量。為什麽?諸法本自空,沒有一、二、三、四,沒有A、B、C、D,沒有之乎者也。這裏麵唯證相應,語言、文字都是一種方便,禪的特性就是離相。所以啊!在座諸位,功夫就在這裏,不必問別人。誰能放下因緣所生的假相,誰就先解脫。不要說: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如何修行,這就是佛陀兩三交代: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放下一切緣起的假相,超越一切。那超越什麽呢?超越一切宗教、一切哲學。真正地講,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教當然不是宗教,佛教是覺性的教育,怎麽會是宗教?宗教設立一個教主,然後,底下的人膜拜,你跟他是二元的,二元就是:你是你,上帝是上帝。可是我們佛教不是這樣子,佛教是覺性,跟佛陀的覺性是不二的。所以佛陀的示現是教育我們,我們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因此,嚴格講起來,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覺性的教育。宗教設立一個教主,你就一直膜拜他、讚歎他,謳歌、匍匐在他麵前懺悔,這個就叫做宗教,叫做類似一種崇拜偶像。
所以,德國有一個法學博士,念法律的德國人,那麽,透過老婆,老婆中國人,會翻譯。我們就簡單問他:上帝怎麽來的啊?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怎麽來?他說:這就是我們一千多年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我問他:人是上帝所創造的嗎?上帝創造人類,人類卻沒有能力證明上帝的存在,這到底是什麽?到底是上帝創造人類,還是人類創造上帝?人類被上帝所創造,可是人類沒有能力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我們是被創造。所以,他的思想是二元對立的。
跟我們佛教……佛教是不二的。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不二,所以我們稱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老師,我們是學生,有一天,學生也會變成老師。隻要你大悟、見性,也能如佛一般的說法、度眾生,你也是老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不對?所以,佛陀是我們的老師。因此,說佛教是宗教,是非常不得體的,也過意不去,也對佛教不認識。但是,大家都是講,佛教是世界上五大宗教的其中一大宗教,佛弟子也不好辯論,因為這個太深了,太難理解了。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也更不是哲學。
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就philosophy,這種東西沒有辦法講出一個所以然,你有你的人生哲學,羅素,羅素的哲學,黑格爾,黑格爾的哲學,老莊,老莊的哲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這哲學怎麽能夠像如來一樣信解行證?能夠證悟,而且是達到無諍的狀態?沒辦法,哲學沒辦法。墨子有墨子的哲學;老莊,老莊的哲學;王陽明,王陽明的哲學;宋明儒學,對不對?那麽多,朱熹,這麽多的宋明儒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有的人主張性善,有的人主張性惡,所以這個要爭論到什麽時候啊?要爭論到什麽時候?所以,無論是西洋哲學,無論是中國的哲學,無論是老莊,或者儒家,都沒有辦法涉及到人生最究竟、最徹底的問題來解決,沒有辦法!唯有佛法。
接下來,凡夫無明、煩惱太重,他都是用妄想心、妄心,就表層意識來發現,從後天吸取的觀念,學習ABC、12345,或者是學習哲學的推論,三段論法:肯定、否定,先肯定,再否定,先否定,接下去肯定,爭吵不完。白馬是馬嗎?白馬如果是馬,那黑馬呢?黑馬呢?黑馬難道不是馬?你說白馬是馬,那黑馬就不是馬囉?你說黑馬是馬,那白馬就不是馬囉?那到底哪一種馬是真的馬呢?說:我說兩種都是馬。兩種都是馬,為什麽一匹是黑馬,一匹是白馬?這個要爭論到什麽時候?佛陀講的一句就搞定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馬,黑馬,空無自性;白馬,空無自性,允許白馬跟黑馬的不同,但是平等,因為兩匹馬都是空無自性。佛陀多麽地了不起!所以,一切哲學統統叫做戲論。一切世間邏輯觀念統統叫做概念遊戲,統統是戲論。
為什麽這個世間,這些所謂的學者,當然不是不好,這些所謂的偉大的人,為什麽還爭論不休呢?因為他們沒有悟到究竟的地方,就會爭論不休。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對不對?馬克斯,唯物主義,佛教講的唯心,跟你想像的唯心不一樣的。這個講起來很深的,佛教講的唯心論,跟唯物論他這個不是對立的東西。唯物論,例如說,他就是客觀的環境,主導我們的心靈,這個就最重要的。唯心論說:是心。看起來好像跟佛教思想一樣,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講心,是八識田中。哦!我告訴你,這講起來,講到《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八識各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第八意識識體生滅,所以演變成見分跟相分,見、相二分收起來,都是自證分,因為識體生滅,而有根身、器界、種子。我告訴你,這個一講起來,不是三天三夜的問題,這不是幾天幾夜的問題。我單單去大學裏麵講一個《十四講表》,還是用最快的速度,就講了十天了。何況說《攝大乘論》、《成唯識論》這麽樣深入的思想?所以佛教講的那個唯心,絕對不是世間人講的,他是物、他是心。哦!不!他說:物質跟心都是八識變現出來的,是這個物跟心都是八識變現出來的能、所,見分跟相分是這樣講的,唯識,不是隻有心的問題。這個講起來,還真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的。今天時間有限。
接下來,剛剛講的,凡夫無明太重,用妄想心,表層意識來發現、來編織、來說明,簡單講,一切世間都是戲論,都是概念遊戲,因為世間人不是證悟的聖人,講了一些什麽本體論,還是妄想。世間人講了宇宙論,他還是妄想。世間人講什麽認識論,他還是妄想。因為他出發點,不是如來那種清淨心、那種涅槃的真實義,講出來的東西,包括一切的方法論,還是妄想。眾生把實證、證悟的境界,變成一種學術,這就是一種戲論,跟生死了無關係。
[如果沒有佛陀究竟第一義諦實證的境界,凡夫所擁有的一切,無非都是妄想。]
再講一遍:
如果沒有佛陀,究竟證入第一義諦大空、大般涅槃的實證境界,所有凡夫所擁有的一切,無非都是妄想。
眾生一輩子所擁有的,五個字:一大堆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
再講一遍:
眾生一輩子所擁有的,五個字:一大堆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些世間人曆史觀、邏輯觀、推論都是妄想。妄想就是一種概念遊戲,一切法如幻,空無自性。妄想就是意識心,意識心就是生滅,生生滅滅。沒有來去、生滅、增減,這個就是真如,當下就是。什麽是有為法?就是無為法。什麽是無為法?就是有為法。真正的無為法是什麽?就是沒有有為法,也沒有無為法。著一個無為法,就變成生滅的有為法囉!法從自性而出。正法眼藏就是頓悟法門,大徹大悟的法門,當下轉凡成聖的法門。不管你學什麽宗派和法門,如果不親自親證到如來藏性,不親證、體悟到大般涅槃,總是自欺欺人,浪費寶貴的光陰,這句話,你看是平鋪直敘,它可是最重要,很多的修行,其實都是浪費寶貴的光陰。
台灣哦!算是一個……應該講是嬸嬸,就是會在公園跳舞的那些大嬸,嬸嬸。她多用功啊!聽了佛法以後,你知道嗎?她每天一定誦一部經典,而且那部經典還很長。誦!她到阿裏山,有時候很冷,披著棉被也念那部經典。她有時候到歐洲,阿爾卑斯山也下大雪,在上麵,她把棉被蓋起來,就開始誦那部經典,淩晨兩點就起來誦,淩晨兩點。念完的時候寫「一」,還記筆記,記幾遍幾遍哦!我告訴你,那部經典她念了差不多幾十萬遍,結果,回到家,她的妹妹告訴她說:姊姊,你整天不在家!立刻發火。就是《小蘋果》後麵那個:火火火火火。連續五個火。唉!這很嚴重了!誦經誦二十年,你看!有沒有抓到重點?沒有。誦經誦了幾十萬遍,兩句就發火,是不是很辛苦啊!因為不認識正法,不認識究竟義,整天像鸚鵡一樣,學習鸚鵡,鸚鵡怎麽叫,她就怎麽叫。是吧?
[世界上所有的障礙,都來自一顆執著外境無常的得失心,這個是痛苦的根源。]
再講一遍:世界上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一顆執著於外境那顆無常、得失的識心分別。它一下子生起,一下子又消失。一下生起,一下又消失。簡單講,常常情緒化的人,心會一直糾結在一起,又沒有人疏導,這個心的結解不開,到最後就得憂鬱症,到最後就是得重度憂鬱症。就像天上的浮雲飄來飄去,我們的情緒變化就是這樣,在生滅法裏麵執著它是真實的。那一種煩惱,那一種痛苦,還有恐懼,恐懼感,台灣叫做憂鬱症,憂鬱症。沒有什麽事情,她大聲地嚷,恐怕自己失去什麽。有的人得到什麽?恐懼症、恐慌症,這個是莫名其妙。你叫他:你不要怕,你不要怕,怕什麽?有我在!他還是怕啊!莫名其妙啊。除了這個身體出狀況以外,心靈的健康度、強度不夠,正麵的能量不夠。所以,除了要把身體照顧好以外,要有正麵的能量。台灣一年死在跳樓的,婚姻不幸的、死在跳樓的,不管你怎麽勸都沒有辦法。就像張國榮跳樓一樣的,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
老婆……有一個三個孩子了,三個孩子了。她這個老公外麵有小三,小三我也不曉得什麽意思,結果呢?帶著這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開車,開車,那一念起來的時候:你敢做對不起我的事情,我要讓你後悔一輩子。就把那個油門衝到什麽?海港,港口,衝下去。那個車子沉下去,撈起來,四個統統死。以台灣常常發生這種事情,這種憂鬱症,沒有辦法解決。
還有疑心病,她老公加班,她就說:我老公最近常常不回來,常常不回來,事實上她老公很辛苦地掙錢、養家,是真的在上班。憂鬱症。後來,燒炭。台灣有一個燒炭,把孩子、兩個孩子都帶去死。因為跟她溝通,老公就說:我今天真的很累,真的加班。她打電話去公司,公司也說,他確實在加班。可是,她就是不相信。因為這個疑心,產生這個病,走上極端。就是這樣子。孩子也死了。這個如果早一點聽到佛法,不是很好嗎?
有一個人正在……她老公外麵有小三,又是這個問題。然後,她快崩潰了,崩潰了,她快死了,活不下去了,準備去跳樓。後來(聽人)說:喂!在你跳樓以前,要不然你去問問慧律法師。我是負責跳樓的這方麵的,好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什麽都救。後來,她就來,噢!她快去自殺了,已經崩潰了。就來找師父了。剛好有一點時間,不是每一個人來文殊講堂都找得到人,有時候師父出國,或者自己自行去靜修。我就問她:來者何人?她說:我某某人。講經不能把人家講出來的,名字講出來是很沒有口德的。我說:來者何人?她說:我某某人。我老公怎麽樣怎麽樣子……我怎麽辦呢?我快死掉了!我說:那你老公幾歲了?她說:我老公65了。什~麽!幹到爺爺的年齡了!她說:我老公65,看起來還挺年輕的。我說:那你怎麽樣?他外麵有小三,那你怎麽辦?她說:我跟他辛苦一輩子,太~對不起我了!我說:告訴你,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幫我回答。你現在有房子嗎?她說:有。你有現金嗎?她說:有。銀行有儲存一點嗎?有。你身體怎麽樣?身體還行。孩子呢?孩子很爭氣,到美國留學。那很好,那所有的條件都具足了。那你去死的時候,那不是便宜了那個小三嗎?說:咦!對哦!我怎麽沒有想到這一點?是啊!你死了,死了就完全沒希望了。留下來的才有……財產才是你的。她說:噢!是、是、是。我告訴你啊!好的男人都跑去出家了,剩下的路邊攤自己選。路邊的男人,沒什麽好的,也不用選。不過,我們在座的男人是好男人。因為我想活下去,一定要這樣講。她說:那師父怎麽辦?我說:你看過計程車嗎?計程車有出租的,租出去的。她說:對哦!把他租出去。那個房子多了,租出去。說的也是哦!現在我告訴你:改變一下觀念。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硬要你老公改變。我說:你有沒有能力改變你老公?她說:我沒有辦法。兩個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嗯!楚漢相爭,必有一死。我說:你觀想一下,人家那個房子也有出租的,汽車也有出租的,暫時租出去。還有這樣子哦?要不然你怎麽辦?你告訴我啊!你有什麽辦法?你說說看。六十幾了,還有什麽……談情說愛嗎?花前月下嗎?卿卿我我?老得牙齒都快掉光了!還要去接吻嗎?你不怕他假牙全部掉下來?這個說不過去的。六十五啦!有的壽命都很短,都裝進去棺材了。為了這麽一點小事!還這樣擔心。是不是啊?說:哦!是是是,說的也是。你記得:你要不要報複你的老公?說:我要報複。我告訴你:你把自己活得很好,活得快樂,就是最好的報複。哇!她現在改變了,改變了。哇!她回去以後,開始快樂。她老公不回來,沒關係,出租。解脫了。隔了半年以後,哇!她的麵相整個改變了,麵隨心轉。我說呀,她來,見到師父,她說:師父,你看我氣色怎麽樣?嗯!很耐看,很耐看!欸!真是的。後來,咦!慢慢地解脫了,解脫了。
所以,我告訴你:解脫在一念之間,自在也在一念之間。如果你能看開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記得!失去的東西,不見得不好,擁有的東西,也不見得是很好。你要牢牢記住。它不是佛法。真正的擁有,是你般若智慧的真實生命,那才是你帶得走的。我常常開示這個徒弟:帶不走的東西,你放下。我現在問你:房地產帶得走嗎?帶不走。高樓大廈帶得走嗎?現金帶得走嗎?孝子賢孫帶得走嗎?帶不走。你什麽東西帶得走?聽經聞法帶得走、做善事帶得走、摩訶般若帶得走。記得師父的話,帶不走的東西嘛,就隨緣用。失去了,吃虧了,也沒什麽關係,本來沒有生滅增減嘛!我用不如他用。是不是?你用不如我來用。是不是?你現金不會用,當然我來用。拿去救人,是不是?
所以,世間所有的障礙,都來自於一顆執著的心,生生滅滅。所以,接下來。
不悟道的人,會有種種的情緒、種種的妄想、種種的念頭,會一直執著於不同的境界。執著的心猶如作繭自縛。什麽叫做作繭自縛?自己吐絲,自己捆死自己。什麽是凡夫?自己挖陷阱,自己跳,還說了一句:千萬不要救我!這個就是凡夫啦!什麽是凡夫咧?就是執著的心境,作繭自縛,自己挖陷阱,自己跳。還交代旁邊的人:千萬不要救我。所以佛陀隻教導一種清淨,佛陀隻教導一種清淨,那就是:解脫的清淨、心靈的清淨,沒有貪嗔癡那種空靈的清淨。
[人活著,不可能一輩子不會犯錯的。但是,不能讓錯誤一直重複。]
如果有人告訴你:我一輩子都沒犯錯。那就表示這個人一輩子都沒有作為。有所作為的人怎麽會不犯錯?犯錯是平凡的、平常的。原諒才是超凡、入聖的。所以,大有作為的人,這輩子一定會經過錯誤,錯誤不代表罪惡,錯誤如果是罪惡的話,那麽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錯誤的累積囉?不是這樣子。錯誤,能檢討、能自我反省,錯誤變成動力。所以,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來的。人因為有痛苦,才更懂得珍惜,由痛苦來教育你。所以碰到逆境,你真的幸運了。那個人每天找你麻煩,找你作對,你夠幸運的了。別人碰不到的逆境,你統統有。清淨並不在傳統當中,也不在語言文字當中,也不在法門當中,乃至不在一切宗教裏頭。在哪裏?在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當中。所以啊,清淨在我們的清淨自性當中。轉變,你就有希望。轉變,是生命的奇跡。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個性,那你佛性顯現不出來,要想擁有佛性,必須先改個性。對不對?你不改個性,哪有辦法?碰到事情,那麽地硬;碰到事情,那麽地粗暴。你想想看,哪有一尊佛是不慈悲的啊?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學習以佛為模範,來學習他。我們念觀世音,什麽叫做觀世音?大慈悲心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要以觀世音菩薩為模範,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你也一樣要去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能夠忍辱一切痛苦,你也應當忍辱一切痛苦。所以,念佛,以佛為模範;念觀世音菩薩,以觀世音菩薩為模範。要不每天就是:佛啊!你來救我。菩薩!你來救我。你不去救別人,是不是?你這個心中是什麽心態咧?所以,改變是生命的奇跡,才有辦法轉凡成聖。但是,你任何的改變,都是必須在真如的寂滅心當中繼續進行。你要精進,不斷地精進。但是,不斷地精進,念念消歸自性,要歸無所得。簡單講,一切的精進,必須在真如的寂滅,不生不滅的大般涅槃、無諍、無念、無相、無住當中進行。若有所得,即成外道。因此,你的轉變,你的心是寂滅的。你精進不斷,你的心是真如的心,是寂滅的。繼續用功,一樣,時時刻刻都是寂滅,沒有任何的增減。一切修行人,首重正念,如果沒有佛的正念,要跟佛相應是不可能的。初步若錯,萬般皆差。能與佛的心相應,便能安住於大寂滅、平等的心境。平靜的心境是美麗的,是安詳的,你的心是那麽地安祥,是那麽地美麗,你看出來的每一個動點,那一幅心境的畫,就很漂亮。有了平靜的心,才能說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要不然你怎麽說,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啊?你說說看。什麽叫做過著幸福的日子?
說,有的人講,古人討了十個老婆,那十個老婆不會死嗎?你擁有的東西不會消失嗎?會消失就不叫做真正的幸福。你就說:大家都是這樣過。因為你講的那些都是凡夫。我們講的是精進佛道。所以,隻有平靜的心境,是美麗的,是安祥的,這個時候才能說: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沒有人會替我們修行,簡單的一個上廁所,都要你自己去,也沒有人能夠使別人開悟。隻有自己,真正承當如來的正法,覺得它是對的,點燃我的佛性。從此以後,保任的功夫。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有大般涅槃,都是不生不滅,我要保任,叫做長養聖胎,長養聖胎。沒有人會替我們修行,也沒有一個人能使別人開悟,佛陀的覺悟,解決了他自己的問題。佛陀除了指點出方法以外,並沒有替我們解決問題。誰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你知道嗎?你能解決別人的問題嗎?很簡單,你去上廁所,那誰替你上廁所呢?喂!麻煩你替我上一下廁所。在講什麽?連這麽簡單一件小便的事,都得自己來!別人有辦法幫得上忙?沒有能力的。
這句話再念一遍:沒有人會替我們修行,也沒有人能使他人開悟,佛陀的覺悟,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佛陀除了指點出方法以外,記錄在三藏,並沒有辦法替我們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還是要自己來。
禪師這麽說:[所有的問題,都必須透過自己自性般若去解決。]
再念一遍:禪師這麽說:所有的問題,都必須透過自己的自性般若去解決(大眾鼓掌),沒有人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禪不是概念遊戲,那麽,為什麽要學禪呢?簡單!
一、為求我們的心真正的獨立。第二、為求我們的心真正的自由。三、為求我們的心真正的平等、無分別。
簡單解釋一下:
禪就是要我們入如來的正法眼藏。那麽,為什麽要學如來的正法眼藏、學禪呢?懂得佛的那一顆心。佛的那一顆心懂了以後,你就能夠解決世間所有的問題。所以,為什麽要學佛?就是要求這顆心真正獨立。二六時中,不倚六根、不倚六塵、不倚六識,離一切執、心靈獨立,得大自由、大平等、大自在,等如虛空,就是要求這顆獨立的真心。
第二、為求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人生都被主觀意識、妄念,還有客觀的塵境所束縛,這能所不斷,妄心就不斷。六根攀緣六塵,妄心一直連續,有時候會崩潰。所以,為什麽那麽多的文明病,醫生都沒辦法解決?醫生有辦法解決嗎?你到這hospital到醫院去看一看,你進去看operate room,operate room就是手術室,你去看看,哪一個人說我得憂鬱症,我很煩惱,我戀愛失敗,推進去開刀的,出來就OK的,有嗎?我告訴你:醫生隻能治假病,隻有如來能治真病,真的病就是心病,所以如來是大醫王。那麽,為求這顆心真正的自由、解脫,等到我們大解脫的時候,就像五祖弘忍大師講的,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大悟見性,就是輪刀上陣也一樣,沒問題。
第三、為求真正的平等不二。什麽叫不二呢?諸位,好的。你做了好事,放下。別人,壞事,放下。為什麽?因果自己負責嘛!你難道一直為別人的因果而苦惱自己嗎?自己做善,有好的果報,也是你自己,放下。別人大惡,你也放下,由國家的法律去製裁他。放下:好的、壞的。要放下是非,是非起於心嘛!沒有妄想哪來的是非呢?你說這個人很壞,他的旁邊的人說他很好呢!是不是?說:這個人很好。很多人會批評他呢!這個世間不是活在別人的批評,而是活在我們的良心、良知、良能。自己心就是最好的審判官,如果我沒有對不起良心或對不起眾生,那麽我過得去,別人再怎麽樣的批評,我也不會下地獄,也心安理得啊!所以,修行人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外在的輿論。
台灣上個禮拜發生了一件事,那個網路一直攻擊,那個二線的藝人,不是一線的,是二線的,一直攻擊,一直謾罵,後來這個藝人才二十四歲哦!二十四歲哦!自殺!死了。
網路殺人!這網路可以救無量無邊的眾生,唉呀!你看,什麽土豆網、佛弟子網站,還有什麽網站啦!很多都放了師父的法,推廣正法,你看,他就救了多少人!這網路還有什麽APP的,我也沒玩過什麽叫APP的,還有什麽iphone的,還有什麽非死不可(face book)的,沒有死不行的那個什麽非死不可的,我也沒有玩過這種東西,是不是?我都叫徒弟去玩,他死沒關係,不要死我。你看哦!網路可以殺人;但是,網路也可以救人。
所以,在座諸位,好的東西,放下;壞的東西,放下。好的東西,積極地去做,也不要太執著。放下是非,放下善惡,放下好壞,不要把觀念形成一種錯誤的生命。每一個動點上,都是一種煎熬。何苦呢?是不是?要像師父活得很自在呀!比如說,師父,他有小三。我說:那還有沒有小四啊?不管了,我們沒有什麽意見,沒有什麽意見。
五點半到了,也該讓我們這些法師和這些慈悲的護法居士用餐,諸位,你們很辛苦的,那麽,問一句良心話:你們晚上來不來啊?不來,我就下課了。不來的話……是不是?不來的請舉手,舉手就抓出去外麵槍斃了!行了!我們休息兩個小時。
注1.不二又作無二、離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據大乘義章卷一載,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稱為不二。又為真如、法性之別名。然主要係作為認識論與方法論而受重視。中論等總結般若思想,以「不生亦不滅」等八不表明法性之本質,並作為不執偏見、契合法性之佛教認識,此稱中道觀。——《佛光大辭典》
注2.阿僧祇ā sēng qí:為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祇。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無央數。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於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紙為第五十二數。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載,有三種阿僧企耶,即:(一)劫阿僧企耶,以大劫為一,積至洛叉俱胝,輾轉乃至過婆揭羅數。(二)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經無數生。(三)妙行阿僧企耶,於一一劫修無數妙行。由此三種阿僧企耶證無上覺。〔新華嚴經卷四十五阿僧祇品、俱舍論卷十二分別世間品、大智度論卷四〕——《佛光大辭典》
注3.法身: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淨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大乘之中,亦有數種說法:(一)唯識家,分法身為總相、別相二種。總相法身為三身之總稱,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為體。別相法身則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淨法界之真如為體。(二)三論家,以真如實相不可得之真空為法身。(三)大乘起信論,全論之核心思想旨在闡論自性清淨、妄法無體之說,而於論究萬法時,以體大、相大、用大等三大來判釋眾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論及法身說時,即以真如之用大來凸顯法身之意義。《大乘起信論》:「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謂諸佛如來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議之用大而隨應於眾生機緣各異之見聞,令皆得化導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無用而益用無邊之妙用。此種法身說蓋為華嚴、天台等一乘家立說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觀,故其所言法身,非僅指遍一切處之如來,而係謂法身即報、應身,報、應身即法身。(五)華嚴家,以十身具足之毘盧遮那法身佛為教主,主張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勢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攝於法、報、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大日如來之法身,又稱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來色相,能以言語說法。此外,自性、受用、變化、等流四身皆稱為法身,加六大法身,則稱五種法身。〔無上依經卷上、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卷下、佛性論卷四、金剛般若論卷上、成唯識論卷十、注維摩經卷三、勝鬘經寶窟卷下末、清涼玄談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華玄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華嚴五教章卷三〕——《佛光大辭典》
注4.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主張無為而治。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並能由對立而轉化。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注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應以「禮」為規範,「克己複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注6.無分別智:又作無分別心。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無分別。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種之別:(一)尋思之慧,稱為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證之慧,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乃道之「體」。(三)出觀起用之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為自性,即:(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二)離二禪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三)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四)離色,(五)於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續任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佛光大辭典》
◎分別智:即分別有為事相之智。在凡夫為虛妄的計度分別之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佛光大辭典》
注7.「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地」上,而「地」再「上」麵是「天」,因此,所謂「形而上」的具體意思是指「天」。《周易》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從這個意義說,「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國人很重視這個「象」,認為它是起主導作用的,它支配著「地」上的一切「形」、「器」。
形而上出自《易經·係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東西的「形而下」
形而上是精神方麵的宏觀範疇,用抽象(感性)思維,形而上者道理,起於學,行於理,止於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是物質方麵的微觀範疇,用具體(理性)思維,形而下者器物,起於教,行於法,止於術,故有形而下者謂之器。
注8.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曆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注9.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國最偉大哲學家之一。是德國哲學中由康德啟始的德國古典哲學運動巔峰,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雖然他對康德時常有所批評,但是假使原來沒有康德的學說體係,決不會產生他的體係。黑格爾的影響固然現在漸漸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僅限於德國。其思想體係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紀末年,在美國和英國,一流的學院哲學家大多都是黑格爾派。其主要成就:國家觀、辯證法、客觀唯心主義體係。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勳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隻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注10.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也指老學與莊學的合稱。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莊教派學說。
道家分黃老派、關尹派和莊列派。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與莊列一派隱退截然不同。」關尹一派「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上博簡《恒先》是《老子》到莊學之間的聯絡橋梁。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老子》以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在政治上是積極的。老子尚柔守雌,其思想淵源於商朝的《歸藏(坤乾)》。老子關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論體係,實際就是「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大易的「三才」之三。
莊子著有《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看法精煉獨到、積極遁世、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並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老莊學派不主張滿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的假道德,認為這些不過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則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學派。莊子思想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老子,一是《易經》。《周易》本經始終未體現陰陽二字,可莊子洞察到「《易》以道陰陽。」莊子的天籟、地籟、人籟「三籟」思想就是《易經》「三才」思想的別稱。莊子尊重天道,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天人合一」。莊子善作儒家的反命題。儒家主張「天人有分」,莊子在《莊子·三木》篇中則說「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兩者思想相反。
注11.墨子mò zǐ: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注12.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曆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禦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注13.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並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係。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
宋明理學大致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階段:「程朱理學」的核心是「天理」說和「格物致知」論;「陸王心學」是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無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說,也是強調知和行都產生於心。程朱理學在南宋以後成為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陸王心學在明中期以後得到廣泛傳播。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曆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思想體係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
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官方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係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注14.白馬非馬,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原文:「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複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於馬也。異黃馬於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的哲學解釋: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麵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這裏「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範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裏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係。而「白馬」的概念是屬於「馬」,但不等價於「馬」的。從心理學角度講,「白馬」的稱謂在普適認知裏暗示出它與「馬」的聯係,而「非馬」的判斷則違背邏輯慣性,讓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時借助「巴納姆效應」式的安慰原則讀者自己對「非馬」論述找到合理支撐,從而使常識和理性判斷產生邏輯矛盾。而且詞語本身讀來耳目一新,易記順口,而且還有哲學韻味,能一定程度上顯示運用者有思考的傾向,所以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開來,實質上是哲學中邏輯學範疇裏「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注15.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擬縛南、?縛?。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複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餘之依身,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槃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槃,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槃經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略稱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槃,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說即以此為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為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借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天台宗則分為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槃。又作應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再迴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餘還生。同時,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為涅槃之城,亦稱無為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餘依涅槃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槃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雜阿含經卷十八、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如來壽量品、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論卷六〕——《佛光大辭典》
注16.自性:<一>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為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關於自性之義,十八空論(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又顯識論亦舉出不雜、不變二義。 此外,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將自性分為七種,即:(一)集性自性,(二)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四)大種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六)緣性自性,(七)成性自性。又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將一切法之性相分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種。然中論等則認為,諸法皆由因緣所成,而無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門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八、華嚴五教章卷四〕——《佛光大辭典》
<二>因明用語。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題)之前陳(主詞)又稱自性,其後陳(述語、賓語)又稱差別。〔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二〕
<三>印度古代數論哲學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全稱自性諦。又稱冥性、冥諦、冥態、勝因(梵 pradh?na)、勝性。數論派認為,自性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諦、我慢諦等其餘二十四諦,為諸變異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為一切現象之生因。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金七十論卷上、成唯識論卷一、大乘廣百論釋論卷一〕——《佛光大辭典》
注17.慈悲: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係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毘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毘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佛光大辭典》
注18.2015年4月21日,24歲曾被票選為2014宅男女神、上過多個綜藝節目的台灣藝人、女模特楊又穎(Cindy,本名彭馨逸)因不堪網絡霸淩,在台中住家自殺身亡。據警方初步判斷可能是吸入過多氦氣致死。台灣媒體報道,楊又穎家人在自殺現場發現其遺書,一張A4紙寫得「密密麻麻」,講述了工作壓力和對網絡暴民謾罵的不滿。特別是「臉書」上有一個「靠北部落客」,幾個月來不斷攻擊楊又穎,短短70天內有65篇抨擊文章,人身攻擊的內容讓楊又穎身心俱疲。「靠北」是台語「哭爸」的諧音,是個詛咒人的詞句,這個博客專門找對象來辱罵、譏嘲、詛咒,不管有沒有證據,都先瘋狂地惡言惡語。楊又穎事件發生之後,「靠北部落客」連夜關閉,其引發的網絡暴力話題卻持續延燒。
什麽叫霸淩:是指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淩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於社會中,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霸淩」一詞據台灣人說起源於大陸,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中文音譯同時也兼具了意義。霸淩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對象間。較常被接受霸淩的定義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麵行為之下。」由此可知:霸淩並非為偶發事件,而是指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通常被霸淩的學生,會重複發生,並不隻一次地被欺負;霸淩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淩(肉體上的欺淩行為)、言語霸淩(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淩(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絡霸淩(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博客、BBS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一個青春待展的生命殞落,真是件令人大大遺憾的悲劇啊!在楊又穎輕生後,有人高呼啟動複仇機製,要求發動人肉搜索找出霸淩凶手,更有媒體僅憑猜測便公布可能霸淩者的身分。由此可見,鄉民的嗜血習性並非一時可以戒除。我們期許網絡高度依賴的使用者,將Cindy的個案,麵對無辜者的死亡,當作一個警醒的教案,讓我們重新省思檢視,也因此能在網絡使用,更以審慎的態度,更出自「同理心」為之。每一名使用者都有責任協助清理一下網絡的殘忍角落。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6日發表評論說,網絡霸淩的現象是當代科技社會的新產物,可是它背後卻隱藏著古老黑暗人性的「現代化」表現。它發生真正的原因,還是人類忌妒、貪婪和殘忍的本性。特別是,當發揮這種人性黑暗麵的場域是可以掩蓋行為者的真實身分時,這種肆無忌憚的放縱就更加的變本加厲。而網絡世界剛好提供了這麽一個絕佳場域,它不但可以讓加害人不必麵對被害人受害時的受傷眼神,更可以隱匿加害者的身分。
所以,它當然會讓網絡犯罪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除了免責的想像之外,網絡犯罪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傳染性。亦即當一個行為者對某一受害者施加傷害時,其他人不但可以看見,還可以複製,致使很多人忽略了行為本身的「犯罪」性質。
例如某個人遭偷拍,結果照片被張貼到網站上,結果大家不斷的「分享」、「轉貼」,根本就忘了那張照片是「偷」拍的。既是「偷拍」,那當然是犯罪行為,可是經過一再複製和傳播,搞到最後已經分不清誰該負甚麽法律責任了,如果案情不嚴重,社會大眾也就不再追究,最後形成一種積非成是的錯誤認知,網絡犯罪行為也就不斷惡化。楊又穎是為了抗議這種惡質現象而犧牲了自己,可是除了她的家人外,請問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這種惡質現象。但是大家都要想想,我們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不是嗎?正因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會是加害者,所以「立法院」是不是該考慮在保障言論自由之餘,訂定「網絡行為規範」,這才應該是「立委」諸公的職責,是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老祖宗的話,很值得我們大家再好好的想想。——2015-04-27中國台灣網《從藝人自殺看台灣網絡霸淩》
注19.APP:應用程序,Application的縮寫,外語全稱:Application 。◎優勢:①支持更豐富的交互設計,更好的用戶體驗。②對設備有更大的控製權。(如獲得用戶位置,使用攝像頭、陀螺儀、NFC等)③產品和用戶有更好的互動(主動push通知、後台任務等)。◎優勢因素:①社交通訊、係統工具、閱讀資訊、遊戲娛樂和導航地圖是較常使用的應用功能。②實用性、安全性是應用開發商店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