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勸修念佛法門》01 (1993年)

(2016-08-23 18:27:56) 下一個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原文 繁體:http://book.bfnn.org/books/0346.htm

簡體版鏈接:http://www.dizang.org/rm/nffm/index2.htm

 

《勸修念佛法門》01

圓瑛法師述

慧律法師講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諍,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1993年6月22日

慧律法師講於高雄文殊講堂

今天我們要講另外一本新的,這本書不是很多,不過道理很好,是圓瑛法師所著。前麵的序文是介紹、讚歎圓瑛法師,所以,這個我們不必看,這在其他別的書上都看過了,所以今天的課程請翻開第六頁,第六頁。

《勸修念佛法門》

[總目分為十二]就是說這本書分成十二段來講。

[第一念佛發起因緣]我們為什麽要念佛?

[第二念佛即是修行]有人問:要修什麽行?念佛。說:我沒有修行,我隻會念佛而已,這樣就是最有修行了。

[第三念佛最為穩當]就是不會走錯方向。第三段教我們念佛最穩當。

[第四念佛有勝方便]容易使我們念到一心不亂。

[第五念佛能消業障]

[第六念佛莫求福報]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念佛就是希望家裏事業順利,或是多賺些錢,或是更加有錢、房子多買幾間,這個方向都不對,不要求世間的福報,要求往生極樂世界。

[第七念佛能斷煩惱]我們如果認真念佛能斷煩惱。

[第八念佛速了生死]速了生死。

[第九念佛具足三學]具足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

[第十念佛普攝群機]普攝群機就是不管你是老的、少的,有讀書的也好,沒有讀書的也好,識字的也好,不識字的也好,都沒有關係,統統攝受。

[十一念佛可度眾生]

[十二念佛得成佛道]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說:

[勸修念佛法門]就是勸告我們,勸告我們要認真來修念佛法門。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宏悟述]

「福建」,福建省。「鼓山湧泉禪寺沙門圓瑛」內號叫做「宏悟述」這兩個法號是同一個人,圓瑛就是宏悟。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雲:「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越三祇,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想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這麽長久的修行在一念,在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如果要統一,齊就是所謂的統一,整理起來,把所有聖人講的話整理起來,就是用一個簡單的觀念。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如果欲得不可思議的妙用,如何呢?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就是唯有這部經。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在一念,欲整理統一諸聖人在幾句話裏麵,又能發起不可思議的妙用,唯有這部《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讚歎《阿彌陀經》,因為這部經是教人如何念佛。[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持名就是你也不需觀想,也不需用實相,都不必,就是你直接持佛名號就可以了。[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為無明所覆,]我們現在就是被無明遮蔽了,[妄想所蔽,]蔽就是遮住的意思,妄想所遮住,[不自覺知。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寶藏埋於宅中,]而我們卻沒發現,「寶藏埋於宅中」意思就是:現成的就有不需要找尋。這句話的意思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放在宅中,意思就是我們隨取隨到,其實意思就是不離你現在的這一念,[明珠係乎衣裏,]明珠,明珠也是表示我們的佛性。係就是掛著:懸掛著。所謂捆綁著、懸掛著,放在哪裏?放在我們的衣裏,在我們的口袋裏,時時不離我們的身體。意思是說我們清淨的本性放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不自知,[不曾喪失。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眾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為什麽要來這個世間?問:你為什麽要去菜市場?答:我要去買菜。問:你為什麽要去郵局?答:我為了要寄信。問:你為什麽要去銀行?答:我為了要存錢,或是要領錢。我們到某一個地方一定是有目的、有原因的。佛來到這個世間為了什麽原因呢?[《法華經》:佛告舍利弗雲:「舍利弗,雲何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是什麽?[諸佛世尊欲令眾生]就是想要給眾生[開佛知見,]就是佛來到這個世間開示我們眾生,使眾生與佛知見要看法相同,知見就是了解,有智慧的看法相同,這個叫做開佛知見。佛即是悟到大徹大悟的人,開示眾生,使我們入佛的知見、佛的智慧,[使得清淨故,]所以要使我們心清淨,[出現於世;]示現在這個世間;[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這個示簡單講就是引導的意思,開是粗淺的讓你了解,示就是引導入一個方向,更加深入的意思,所謂的開示,開示,引導。[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引導之後就是要使你悟入,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之知見,]佛有什麽知見呢?[即諸佛之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是佛果的四智,佛證到最高的果位有四種很大的智慧,這是唯識學裏麵所講的,我們如果是煩惱的眾生,就稱為有漏的第八意識,有漏的第七意識,有漏的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前五識因為其功能幾乎相同,所以合起來一起講,眼、耳、鼻、舌、身,因為它的功能、對境幾乎相同,所以它們一起講,所以前五識講成一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但是這都是有漏的,有漏的眾生,有煩惱的,我們的八識都被充滿煩惱的心所綁著,我們現在把八識轉回來,轉為無漏的智慧,此即是四智。第一我們如果轉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因為我們的前五識都是對境分別,對境分別,所作不成。佛轉變以後五根攀緣五塵,產生五識化為清淨的自性,然後轉變為成所作智,他變成智慧在行事,所做的事情都會成功,有智慧的人所做的事情其成功率會比較高。轉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我們現在的第六意識叫做善分別,善於分別,轉為佛智叫做妙觀察智,因為他能奧妙地觀察眾生的根機,此時該講什麽經,此時該度眾生嗎?此時該示現給眾生看嗎?所以他有辦法妙觀察。我們不是,我們世間的凡夫叫做善分別,分別心很強,分別心很強,所以他沒有觀察的力量,所以他整天都在分別,整天都是在煩惱、空思夢想,佛不是這樣,佛把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意識叫做我法二執,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染有一個錯覺的我,你有我就會變成有我慢,有我慢就會有高下,有高下就不能平等,不能平等是因為對空性的道理不了解,對空性的道理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平等,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沒有一樣是平等的,我們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總統來了就趕緊巴結他,乞丐來了就不理他,瞧不起乞丐,我們的強烈的分別,所以無法進入平等,所以,我們有無量的不平等心、執著心、我見心還有法執心,我們如果成佛會轉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所以平等性智簡單講就是我空法空智慧。簡單講就是錯覺的我,以及存在世間的種種法都空性,有了空性他就會平等,所以平等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再來,第八意識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謂的靈魂,唯識學稱為第八意識,世間人稱為靈性、靈魂、神識,佛法稱為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它的分別心不能圓滿,你我們現在的第八意識束縛在我們的色身,不能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如果能夠轉識成智,我們就能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大就是絕對,盡虛空界遍法界,圓是圓滿無缺,一個大圓的鏡子,像大圓的鏡子,「鏡」不是「境」,大圓鏡就像鏡子一樣的照射,所以這是「鏡」,不是「境」,我們照鏡子的「鏡」,即諸佛之四智菩提,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亦即眾生之三德秘藏。]眾生之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秘藏。[諸佛悟之,而成等正覺;眾生迷之,則枉受輪回。]所以,現在是你悟與不悟的差別而已,諸佛悟了他就成等正覺,無上的正等正覺。眾生迷了,注意那個枉受輪回,枉就是白白地受苦,就是冤枉。意思是說我們今天的痛苦都是冤枉的、多餘的,冤枉受苦,實在沒有必要如此,我們知道輪回之苦,不過世間的眾生,還是在執著當中,[當知迷悟雖殊,生佛]眾生跟佛,[本來平等。]悟了就是佛,執著就是凡夫,放不下就是當凡夫,[《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平等意思是說所有的法都是無常,因緣生因緣滅的法,無一自性可得,沒有一樣東西高、沒有一樣東西低。為什麽呢?佛所說的法不可取、不可執,非法非非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今天的高下,注意!何以有高低?自心起分別,你自己的心,因為你自己的心分別,所以會有高下,有高下你就會很痛苦、會很煩惱、會很困擾。這樣你的情緒會有高低潮,會變化很大,[即指眾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別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注意那個根性,根性的旁邊劃一線,寫「不生不滅的根本」,這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性就是不生不滅,[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門頭裏,它二十四個小時不曾離開我們,我們不生不滅清淨的本性都在我們的六根作用,[放光動地,]光動地,放光動地簡單講就是妙用現前,妙用都在你的眼前,我們的眼睛所看叫做見性,我們如果用分別心看叫做眼識,用眼睛來分別好壞叫做眼識,隨念就分別,隨念就執著。我們現在用什麽?不要用分別心來看,用清淨心來看,用空性的心來看,用不生不滅的本性來看[在眼曰見、]底下加一個字:「性」。見性,在眼叫做見性。[在耳曰聞、]性,聞性。如果用分別心聽叫做耳識,用分別心看叫做眼識,它的意思又不相同了,用分別心看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現在用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看,就變成什麽呢?見性、聞性,[在鼻曰嗅、][在舌曰嚐、][在身曰覺、][在意曰知。]性。都加了一個「性」字。簡單講六根就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統一性,同一性[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知就是第六意識,見就是眼識,所以以知見來代表,[實則六性唯是一性。]六種不生不滅合在一起,全都是統一的本性,[如《楞嚴經》雲:原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本來是一個清淨統一的本性,分成六和合,六和合就是六根的作用,因為迷了才分成為六種作用,眼耳鼻舌身意才分開,本來是同一體性,清淨的本性就分為六種不同的作用在作用,[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的知見是真知,真知即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所以,佛無所不見[今在眾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妄想執著從何而來?就是多出來的不必要的痛苦的念頭,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妄想,自己坐在那個地方就想,自己打白日夢。對不對?過了就算了,你不是。事情過了你還是放不下,我一直要跟他計較,事情我恨你,你看這是不是多餘的,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你體會得出來嗎?過去心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這一句話,馬上化為虛妄的過去,所以你用什麽事情,來描寫過去有實體可得,統統沒有辦法,譬如今天想到以前傷心流眼淚、恨、放不下,忌妒、處心積慮計較,這個統統叫做妄想,統統叫做執著,都是多餘的。你想那麽多做那麽多,等你往生以後,兩手一攤,你這些妄想要做什麽,這些執著要做什麽,你能如何,這些不都是多餘的,我們現在就是活在多餘的不必要的煩惱裏麵,多餘的不必要的煩惱裏麵,這就是悲哀的人生,悲哀的人生,妄想執著,[則成為妄知妄見。]虛妄的知,虛妄的見,叫做妄知妄見。[誠如古德所雲:「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就是山穀被白雲遮住了,白雲就是指無明,指無明,橫穀口,穀口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比喻我們的心,就是一念無明放在內心裏麵。「幾多歸鳥盡迷巢」,幾多,無量無邊的鳥都迷途了,不知道巢就是指佛性,我們的本性,沒有辦法回到你原來的樣子,隻是一片白雲遮在山穀口而已,所有的鳥兒就飛不回本來的巢,就是你一念無明遮在心頭,妄知妄見跑出來,所有的眾生就無法恢複我們這顆清淨的本性,[當知妄無自性,]叫做妄無自性,[全體即真。]妄心雖然無自性,但是當體即是真心,悟了你就會運用,不用求真,但息妄念。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真不可求,不能求。我要求佛性,我要求……不是這樣子的,放下,但息妄緣,即如如佛,你隻要停止那個不必要多餘的推測、妄想、貪嗔癡、忌妒、恨心,這些你都放下你即是佛,不必追求。[是以佛為眾生,開之示之,欲令眾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就是我們的家裏,說:我很窮。說:傻孩子,你家中自有[寶藏,]跑回家中,果然家中整個抽屜都是珍珠,[乃是本有家珍;]隻是你不懂而已,我現在告訴你那是珍珠,是很名貴的東西,整個家中都是珍珠,把寶藏拿出來用,[衣裏明珠,當下不求自得。]懂得就是這樣子。

[我釋迦世尊,開示眾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眾生,都攝六根,]這個都攝六根,簡單講就是眼睛不亂看,耳朵不隨便聽外麵的聲音,嘴巴靜靜地念佛,念佛。再來,鼻嗅這個香味,身拜拜佛或者是坐在佛前。都攝六根注意最重要的就是指意根專心的意思。都攝六根其實就是一根,哪一根呢?就是專,專門在哪裏?把第六意識集中,因為大家還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都攝六根的初步功夫就是第六意識的妄想,以妄止妄,念佛也是妄想,以毒攻毒,先一直持佛號,至少佛號是清淨的念,至少比打世間的妄想——貪嗔癡的念頭更好,所以都攝六根,其實就是攝住第六意識,好好地在第六意識,先用這個下手,叫做[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繼續一直念下去,[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沒有境界所有的境界唯心,這個境寂其實就是等於心空,當你念到心佛不二的時候,所有的境界都化做佛號,所有的境界就沒有境界,為什麽沒有境界?心沒有妄想,所有的念頭都是佛號,境界對他就沒有動搖,不會動搖,所謂境寂心空,簡單講就是念佛念到,所有的境界都轉不動你的佛號,這一點你的功夫就夠了,這個叫做境寂心空,你念佛念到所有的念頭,你見到的也是佛號,所聽到也是佛號,他就拿你沒辦法,這個叫做境寂,心空,注意聽,心若空自然境就寂,這一句話要慢慢地體會,你心不著一切相唯有佛號,心空自自然然境就寂,境界自自然然對你沒有作用,你的心如果放不下,境界稍微動一下,你就會被它所影響,所以說心若不空境界就不能靜,我們的心若空,我們的境界自然就沒有,[佛性自當顯現,]所以念佛要念到怎樣?念到一切境界都無礙,這樣你要了生死就很快了,要記住念佛要念到什麽程度?師父這句話就是生死的抉要:念佛要念到一切境界都不能障礙到你,心中充滿了慈悲、寬恕的心,不與世間人計較,心中唯有一句佛號而已,不藉任何理由來煩惱自己。因為我們人如果煩惱都會藉著很多理由,來鞏固煩惱的原因,不必要。我們如果煩惱,不必藉著很多理由,來解釋我們的立場,當下就讓它空掉,當下就讓它空掉,佛性自然顯現出來,[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我們念佛都是一種錯誤,怎麽說是錯誤呢?怎麽說是錯誤,你知道嗎?我們人在念佛、念:阿彌陀佛……有念佛,他的的確確認真在念,不過他白天百般地計較,萬般的是非,這顆心不能清淨,他雖然在念佛,你想想看:心淨則佛土淨,我們雖然有做早晚課,不過你的心不能清淨,就變成今年是這樣修行,明年也是如此,後年還是如此,十年亦是如此,二十年亦是如此,雖然你有修行,但是你認為臨命終有把握嗎?我現在問你:你有把握嗎?沒有把握。你想想看,現在活得好好的,你都沒有把握,怎麽說你要往生,昏迷不醒的時候會有把握呢?修行的第一個念頭不就是要修到所有的境界現前,你都要無障無礙,有相等於無相,所有的無相不離佛號,如此才有辦法,完成我們念佛的功夫,要不然我們哪有辦法?因此,我們念佛要有智慧才能念得定,要聽善知識開示要如何用功,要看祖師大德如何地引導我們,我們都能念得定,不是在家裏自己閉門造車,你有用功卻煩惱一大堆,分別心,心會動搖、易受人影響,如此你要怎麽修行?還早呢!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蓮宗就是淨土宗,因為以後要蓮花化生,[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看離佛愈久遠,像我們現在離佛兩千五百多年了,離佛這麽久遠了,現在所能聽到的隻是祖師大德所遺留下的書,佛遺留下來的書而已,所以佛知道離佛愈久遠,眾生的根機就愈差,要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你要了生死要得度,離開這句佛號你就沒有辦法,[故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是因為《彌陀經》很深奧,《彌陀經》是諸佛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不敢說,所以叫做無問自說,要如何問?他們不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即使是目犍連、舍利弗、阿難,他們根本沒有那種境界,他們怎麽了解極樂世界的境界,他們當然沒有辦法問,其他的經典都要問才講,《阿彌陀經》他沒有辦法問,這麽深的境界他怎麽問呢?所以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佛,是佛自說的。自說就是佛自己說的,不像《金剛經》,須菩提問,佛才宣說。別的經典都是弟子問,佛才宣說,弟子問,佛才宣說。這部《彌陀經》沒有,因為境界太深奧了,[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叫做阿彌陀佛,他的名號叫做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現在還在說法,還在說法。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報土,所以它那裏沒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如果往生,十劫,你知道十劫多久遠嗎?阿彌陀佛成道十劫來講,對不對?十劫,譬如什麽你知道嗎?譬如差不多我們現在二十四小時的一分鍾的時間,連一分鍾都不到,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劫,娑婆世界的一劫,是阿彌陀佛那裏的一天,《華嚴經》說的,大大劫,一大劫是阿彌陀佛那裏的一天,像我今年四十一歲,再讓我活個四十年才死,阿彌陀佛還在那裏講經,他還不到兩秒鍾,一刹那就死翹翹了,還不死嗎?留這具軀體在世間當垃圾嗎?還是得死,對不對?我們如果再活四十年,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還不到兩秒鍾,都還不到一分鍾,所以我們現在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年輕,因為成佛才十劫而已,他還要無量百千萬億劫,照理我們現在去還算早的,還算早的。真的,我們現在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是早期的弟子,早期的,還算很早,因為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有無量劫,才換觀世音菩薩當佛,觀世音菩薩當佛我們才去就不得了了,不曉得要當幾千萬遍的母豬,那會曉得。等到觀世音菩薩就太遲了,不能再等那麽久了,那還要等很久,無量劫以後,才換觀世音菩薩當佛,阿彌陀佛才十劫,十劫對無量哪能比,所以我們今天認真念佛,算是阿彌陀佛早期的弟子,早期,很早、很早……我們算是早期的就對了,所以他才十劫而已,對不對?等到觀世音菩薩當佛,我們已經是菩薩老大,很大菩薩叫做菩薩老大,我們已經坐大顆的蓮花,不是大顆是大朵講得太快了,大朵的蓮花,講得太快有時候會講錯。有人要來請彌勒佛,我就說:那隻多少?講得太快了,不好意思佛以隻來算,有時候講得太快了,我們如果等到阿彌陀佛要退位,換觀世音菩薩要上來,那個時候,我們已是大菩薩在度眾生了,不是在這裏六道輪回了,所以就要拚。在座諸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種生意百分之百可以投資,可以投資。等於投下一元的本錢賺一百億,這怎麽不敢做,我辛苦也隻是幾年而已,舍命地拚,怎麽不敢跟你拚呢?對不對?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拚到極樂世界,這種生意怎麽不敢投資,對不對?你不拚也得死,你不念佛也得死,所以你不投資這個要投資什麽?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極樂世界的依報太好了,[彌陀正報]極樂世界的依報如何,你知道嗎?經典我簡單講一下,房子會飛,樓閣會飛,蓮花無量色,無量色,神通自在,水能順流、逆流。再來整個天空中都是鳥兒,鳥還會說法,還是不會拉糞便的鳥兒。再來二六時中落下蓮花,你知道嗎?經典講得很好,花落下以後自己編織成地毯,腳到極樂世界就不會弄髒,清淨心出來的世界,你也不必掃地,也沒有龍卷風,腳下踩得都是柔軟的蓮花,腳踩下去深入四寸,腳再提起蓮花又浮上來,所以是自然的地毯,自然的地毯,清清淨淨的。八功德水你喝再多也不會脹,沒喝也不會覺得餓,因為眾生有習氣,佛知道你要喝,知道,所以他就用八功德水給你喝,喝了還會開智慧,不會生病也沒有分離,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可以說:我永遠愛你。這句話到極樂世界用得著,用得著。我永遠愛你,阿彌陀佛我永遠愛你。這個會永遠。如果在娑婆世界說:我永遠愛你。哪有可能的事情,你怎麽永遠愛他,愛最久頂多愛到躺在棺材裏,到這裏就盡頭了。天氣一熱早上死,到下午屍體就發臭了,三天後就開始流屍水了,一個星期以後,棺材就會流出一滴滴的東西來,你看這豈不是肮髒的身軀,所以這個沒什麽可愛的,娑婆世界依報跟正報都很不好,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不拚命求生極樂世界的,那個叫做大愚癡人,大愚癡人,大大的愚癡,那個不叫做愚癡,那個叫做大愚癡的人,[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大原就是根源,等於水源的「源」一樣。佛就自己說極樂世界的依報,彌陀的正報這兩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因,[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三根就是上根之人,頭腦很好的人也是要念佛;中根之人,根機中等的人也是要念佛;下根機,說:我老了沒用了。不會,不要這麽講,老菩薩,你雖然活到七十五、八十,快死之人沒有關係,真正往生極樂世界認真地拚一日至七日就有辦法,所以叫做三根普被。你不要埋怨自己老了,不要埋怨,隻要你有心要拚淨土法門,這樣你就會有希望。[六趣鹹超,]六道輪回都超得過,[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雲:]極樂世界為什麽叫極樂世界呢?[「舍利弗,]這一句聽到你沒去就很難過,[彼土何故名為極樂?]為什麽叫極樂世界呢?[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看看,極樂世界沒有一點點痛苦,全部都是快樂,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樣娶個媳婦被煩得半死,嫁個老公被揍得鼻青臉腫,沒錢買奶粉夫妻就吵架,所以說為了這個家庭勞心勞力,為了小孩的教育,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煩惱重,我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都是無明的眾生,所以說苦是無量無邊,無界限的苦,我如果到極樂世界,就會想不必再去拾破銅爛鐵了,不必再去撿菜,不必再舉死人旗了,不必再打鐺子,也不必再被人家打扮成蝴蝶,綁在上麵不能小便了,都不必再如此了,到極樂世界去這下可好了,我沒聽到也就算了,既然聽到了拚了老命也要去。所以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聽到如此不去很難過,[故名極樂。」]我當然要到極樂世界去,我留在這裏做什麽?[於是廣陳]「陳」就是描述、宣揚的意思。於是廣大地來宣揚、來描述,描述什麽?敘述什麽呢?[西方依正二報、]依報跟正報兩種報,[種種莊嚴,發起眾生之信仰。]來鼓勵你,來勉勵我們。[次則,普勸眾生誌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經雲:「舍利弗,眾生聞者,]在讚歎佛的依報與正報,[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如果是我,我是二十四個小時的,我不是早上做早課才念,或是晚上做晚課才念,我每一個念頭出來,阿彌陀佛這一念就具足願力,我念佛跟你們不同,你們是念一念、念一念,到最後才: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我不一樣,我是每一個念頭出來:阿彌陀佛……我決定要往生。念到最後才念那一句來不及,來不及,每一句都念,每一句佛號出來,每一句都要往生,每一句都是,念佛具足有願力,[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看《彌陀經》就是這一句最引誘我,我們要去極樂世界,與這麽好上善人。注意聽:上善就是等覺菩薩。我們在娑婆世界接觸到的眾生,每一個都要你死,為了利害關係衝突:你罵我,我就罵你。本來是好朋友,你毀謗我,我就毀謗你,對不對?傷害來,傷害去。極樂世界不一樣,上善人就是你到極樂世界不論你有什麽缺點,他都不會與你計較。所以你在娑婆世界不論你以前做得多壞,做得多壞,在座諸位,你隻要認真念佛,過去就算了,你到極樂世界去,沒有人會說你第二句話,為什麽?他是等覺菩薩,怎麽會跟你計較,計較你的缺點。我慧律法師我還不是等覺菩薩,徒弟如果犯錯,我還會原諒你;哪裏說你到極樂世界,他是等覺菩薩,他還跟我們計較這些,他根本連說都不必說你。你來他就很高興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一點很好,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做很多壞事,沒有人知道而已。到菜市場偷拿人家的菜,牽狗去給人宰殺,偷抓人家的雞。我是說別人不是說我,難免的,不是嗎?以前去抽黑馬、白馬,以前抽中黑馬、白馬,黑馬、白馬,一元跟人家抽了二十幾根。他說:弟弟,你抽完了嗎?說:還沒有。拿一百元給人家,拿五十元或一百元給人家找錢。說:弟弟,我找你錢了嗎?說:你怎麽不講話?這樣他就再找我錢,找了兩次。沒有辦法,貪心,我造業造得很重。以前去撿破銅爛鐵,人家養鴨放浮萍的,撈起來綠色的東西浮萍,人家養鴨用的。我其實很老實,朋友就說:那個把它撈起來踩破帶走。我說:不行。他說:沒有關係,要不然你今天什麽也沒撿到。什麽也沒撿到。好啊,我也不管鴨子在吃,去就把它倒在地上,反正鴨子也不會喊抓賊,它也喊不出來,聽他的話把它倒一倒,踩一踩。裏麵的人就喊:夭壽死囡仔,那是養鴨用的,竟把它踩破。就出來,我就趕快跑,我就跟你說不行,你還叫我把它踩破。有偷人家東西,這個要認罪,認罪。真糟糕。搶銀行是沒有,偷東西是有,這是很丟臉的事,講給你們大家聽,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你們難道沒有,沒有的舉手。你不曾跟人家偷拿荔枝、龍眼的舉手?(聽眾沒有人舉手)也都有多多少少都有,多多少少都有。我不曾做過壞事的舉手?真的,你騙我,有,娑婆世界難免都會輪到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不要,不要住在這個世界,去跟等覺菩薩住在一起,他不會跟我們計較,他不會對我說:你以前把人家養鴨用的東西倒掉。他不會對我這麽說。俱會一處這一點很好,最好的。[後則,極勸執持名號,]就勸導我們執持名號要堅持到底,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你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先做放下的功夫,你如果要念佛念到生死有把握,你如果不先做放下的功夫,我告訴你:沒有什麽希望到一心不亂,而且你的品位也不會高,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在文殊講堂共修,六樓也滿,七樓也滿,就算有七、八百人來共修,我告訴諸位,到極樂世界去品位都不一樣,品位都不一樣,品位愈低要見到佛就會愈久,所以雖然要到極樂世界,我們要求的也要上品上生,[一心不亂,而立念佛之淨行。]時間不必用很多長久。[經雲:「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極樂國土。所以我們文殊講堂講經到幾年以後開始加強佛七,開始加強佛七,念佛的時間加長,佛七的時間次數加多,開始進入修行的狀態。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勸我們要相信佛,勸我們要發願要行,要直接去做,[之文,我佛以信願行三者,以為往生淨土三種資糧。]資糧就是譬如我們要爬山,就要先吃飯,飯吃了才有力氣,才有力氣。我到,走到區公所,我要吃飯,走到區公所要先吃飯,要有糧食。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帶糧食,要準備起來,[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誕」就是出生。你就一定會出生在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花上,你如果具足信、願、行,注意!要注意這三個字。信:深信。願:一定要去。行:要老老實實去做。[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相信?有沒有相信有極樂世界?有沒有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你有沒有願?有沒有決定要去?有,這樣你就會去。再來,就是論品位了,我這兩樣絕對具足,我絕對相信佛的話,我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沒有一句念佛,不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一定會去,[品位高下,]的差別而已,對不對?我又教了四十幾位徒弟,我如果死了,多少會替我誦誦經,難道不會嗎?會這麽殘忍嗎?一個月領三千元,也不替無誦誦經[乃在行持之深淺。]修行的深淺,[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闕一不可。]信願行,[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於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要深信,不隻是信而已要很深的信,很深的信,[願,必定要]怎麽樣?[切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左券這個出自史記,比喻有充分的把握。我們解釋一下:操左券就是以前你來向我借錢,譬如你來向我借錢,注意聽,你來向我借錢,借錢它有兩聯,左右兩聯,兩邊都寫相同,撕開右邊給你拿著,因為你欠我的錢,左邊是我借你錢,以後我要向你討債,要拿左邊這張跟你討債,不然我哪有根據?所以用做憑據的票契,左券就是撕開左邊這一邊,以後要討債用的叫做可操左券,所以這是古人在買賣、在借貸當中分左右聯,右聯跟左聯,左聯就是你欠我,我要拿左聯,你拿右聯,以後我要拿左聯去向你討債,合合看有沒有相符,操就是持、拿的意思,拿著左邊的債務一定討得到,可操左券就是一定拿得到,是這個意思。九點半了,講兩句就九點半了,下個禮拜鼓勵大家要來聽講經,聽開示,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修淨土的人一定要來聽,勉勵左右鄰舍大家都來。如果六樓擠不下,三樓開放來拜或者是四樓。

第四頁倒數第三行,往生極樂世界要信願行。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一信釋迦如來,三覺圓滿,]三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信釋迦佛祖是一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四智洞明,]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觀機施教,]觀機施教,觀察眾生的根機來施教化,身為一個法師,如不懂得觀機施教,就很糟糕。像我們星期六開《起信論》,《起信論》有的人聽不懂,星期日與星期一開《楞嚴經》,這個又比《起信論》還深,也是聽不懂,有些人聽不懂,所以星期二的課程一定要攝受一切的眾生,大家統統來聽經聞法,而且我們星期二一定要訂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一定要專心地念佛,我們講堂的宗旨就是要引導大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星期二的課不可以太深,要普遍性地大家聽得懂,這樣才可以。要不然星期二再深的課程,到最後會沒有人來,根機會愈來愈不能適應。所以這個觀機施教很重要,[說此念佛法門,決定是對機之教,不會說錯的。]要相信佛。[二]修念佛法門的人,[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莊嚴之所成就,決定有此極樂淨土,不是想像的。]想像就是沒有依據的,靠自己想的,說極樂世界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靠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不是,極樂世界是確確實實有的。[三信六方諸佛,]《彌陀經》裏麵說東、南、西、北、上、下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讚歎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曆代賢聖,宏揚淨土法門,為修行徑中捷徑。]「徑」本身是小路的意思,直又小的路,我們把它說成直接中的直接,這樣的意思比較清楚。捷徑是指禪,徑中捷徑是指淨土,這樣就更清楚了,修行徑中捷徑,直中最直的路線,也就是淨土法門,念佛的法門,[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指陳是講述得很清楚,無論哪一部經典或者是論中,都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叫做千經萬論處處指陳。陳就是描述得很清楚,描述得很清楚,[古聖先賢,人人提倡,]自古以來的賢聖每一個人都提倡念佛法門,[決定是真實之語,不是騙人的。]不是騙人的。[四信娑婆濁惡,為眾生惡業之所招感;]之所招感。我們欲往生極樂世界,要好好地體會娑婆世界的惡,愈惡我們愈能覺悟,愈想要去極樂世界,這樣愈好,所以我們對目前種種困苦的境界起覺悟的心,這個世間就是如此,事實上就是如此。我們是有福報的,來廚房幫忙的阿美的侄兒十八歲,昨天還好好的,說:姑姑,有空回來玩。一大早出去就沒回來,十七、八歲而已,死了,怎麽死的都不知道,現在趕回台北了。說:師父,他皈依你的。皈依我,我又不是閻羅王,哪有辦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不是皈依就能夠長壽,也是要靠自己修行,十八歲突然間都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就死了,死後還少一顆眼睛,聽說找不到眼睛,腦袋破一個洞。如果是騎摩托車撞到,照理摩托車會歪掉,沒有,摩托車好好地沒壞,腦袋破一個洞又少了眼睛,找不到眼睛,少了一顆眼睛。我說:不曉得在什麽地方被打死眼睛被挖出來,要不然怎麽可能,摩托車又沒怎樣。如果說是車禍撞到,眼睛也會在四周圍找得到。眼睛找不到,整個腦袋都是血,十七、八歲不讀書,該讀高三卻不讀,在KTV上班,在KTV當服務員,所以人生這個五濁惡世,等你想要修行來不及了。阿美跟她的侄兒說:去短期出家。說:好,我明年再去。明年再去,現在到閻羅王那裏短期出家了,來不及的。我常常告訴諸位,如果能布施趕緊布施修福,如果有時間念佛,你要趕緊運用你的體力,你這色身要趕緊做早晚課,不要一直等,不要一直等,像這個十八歲的一下子就死了,怎麽死的又不知道。我說:搞不好是被謀殺的。搞不好在KTV或者MTV,不曉得怎麽跟人家結冤,不曉得在哪裏被打死,眼睛被挖出來也不一定,要不然怎會死了眼睛找不到,腦袋一個洞,對不對?照理摩托車撞到會扭曲才對,也沒有。到現在查不出來。檢察官如果沒有到現場,隨便寫一寫,枉死你也不知道,對不對?所以她女兒打電話來:即,舅舅的兒子死了,你知道嗎?啊……愣住了。太突然沒有心理準備,十七、八歲而已,突然死了,這兩、三天的事而已,所以說我們若是惡業招感,要修行來不及了。所以我告訴諸位,世間什麽事情,你要記住不要斤斤計較,如果放得下就趕快放下,趕快放下。要把念佛視為第一重要的功課,功課。兩夫妻不要再常常吵架了,能改變他就改變,改變不了就改變我們自己,趕快到極樂世界比較重要[極樂清淨,為眾生淨業之所成就。]所以莊嚴佛淨土就是這樣子。[念佛,可以清淨身口意三業。淨業既成,淨土往生,決定是因果相孚,]孚就是符合。因果相合,你有念佛的因就有往生的果,因果是符合的,[不是虛誑的。]誑就是欺騙。[果然具此四種信心,]如果有這種信心,第一信釋迦如來,第二信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成的,第三信六方諸佛都讚歎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第四你要相信娑婆世界實在是很痛苦的世界,我現在就深深感覺到了,極樂世界實實在在是很清淨的世界,不去不行,沒路可走了,沒有任何的選擇。確確實實要到極樂世界去,相信這四種。

 

注1.闕㈠què:〈名〉1.(形聲。本義: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又如:城闕(城門兩邊的瞭望台);闕竦(高聳如闕門);闕下(宮闕之下)2.宮門的代稱。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於兩觀之間)。石闕。神廟、墳墓之前砌立的石雕。宮殿。如:闕庭(宮庭);宮闕(金闕。宮殿。也作天闕);闕掖(宮廷)。帝王居地的統稱。㈡jué〈動〉1.去除。2.挖掘。3.毀傷。如:闕翦(削弱,毀壞)㈢quē1.①缺點;錯誤。如:闕敗(因失誤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②豁口,空缺。如:闕陷(凹陷)③指待補的官額。即缺額。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缺的戰車,如現在所謂的機動預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④姓。2.〈動〉①削減;毀壞。如:闕翦(毀壞)②空缺;缺少。也作「缺」。如: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筆(缺筆畫);闕漏(空隙);闕略(缺漏)③欠,應給而不給。④通「掘」。挖。3.〈形〉1.①殘缺;不完善。如:闕典(殘缺的典章製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㈣常用詞組1.闕如quērú空缺;缺然;欠缺。2.闕疑quēyí把疑難問題留著,不做主觀推論——存疑。如多聞闕疑。

注2.左券:古代稱契約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兩片,左片叫左券,由債權人收執,是索取償還的憑證。後來說有把握叫「操左券」。《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此其善於公而惡張子多資矣。」宋陸遊《禽言·打麥作飯》詩:「人生為農最可願,得飽正如持左券。」

注3.孚fú〈動〉1、相信;信任。如:孚佑(信任而佑助)2、為人所信服,使信任。如:深孚眾望;名孚眾望。3、「俘」的古字。俘獲;俘虜。4、通「付」,付與。如:孚命(授命)。5、相應;符合。如:孚合(符合,相合);孚瑜(美色,顏色和悅)6、通「莩」。草木種子分裂發芽。7、柳稊(稊tí:1草名。形似稗,結實如小米。2植物的嫩芽。特指楊柳的新生枝葉。)。如:孚甲(植物種子的外殼。引申為萌發,萌生);孚筍(新竹、幼竹)8、通「浮」。浮露。〈名〉信用;信譽。如:孚信(信用;信譽);孚感(精誠感通);孚釋(懇切的解釋);孚洽(誠懇融洽)。孚fū〈動〉1、孵化。後作「孵」。如:孚育(孵化);孚乳(孵化生育);孚化(孵化);孚萌(孵育滋生)2、通「稃」。穀粒的殼。3、又如:孚甲(穀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