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

散文雜俎,人物曆史,音樂藝術,老年哲理
正文

西安事變真相(續)評說張學良

(2014-11-29 02:55:23) 下一個


                    評說張學良
  
    張學良是個對他褒貶不一,蓋棺尚未論定的曆史名人。對張學良的評價,大陸誇他是民族英雄,台灣說他是逆臣賊子。曆史名人往往性格複雜,張學良也如此。曆史學家唐德剛曾說,張學良是“集花花公子,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以前北大人曾對郭沫若有此評價:“傑出的曆史學家,一般的文學家,蹩腳的詩人”。
我仿此為張學良評為:“道地的花花公子,幼稚的政治家,一般的軍事家”。

   說他是道地的花花公子,這恐怕沒有爭議。張平生嗜好女色和毒品。他曾說:“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他在91歲時自稱曾有情人11個,嫖的和買來的都不算。這11個人張學良沒有公布名單,有沒有宋美齡呢?我認為沒有。張學良和宋美齡是一對曾經相愛的朋友,是終生的朋友,彼此間甚至有點柏拉圖式感情的味道。1925年東北軍打敗孫傳芳後,張學良首次進入上海。當他第一次和宋美齡見麵時,宋當時未婚,在上海也是知名閨秀,才貌雙馨的美女。兩個人當時都隻有二十多歲(宋比張大四歲)。少帥一見麵,立刻為她出眾的氣質傾倒,稱她為“美若天仙”,宋美齡也為張學良的風度傾倒,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此後兩人頻頻約會,宋美齡帶著這位關外年輕的“少帥”出入於上海的社交界,而從少年起就在青年基督教會接受過洋派熏陶的張學良也禮儀得體,風度翩翩,跳舞、遊泳、高爾夫球,無不精通。兩人一時成為十裏洋場的最耀眼的明星。據張學良自己說,宋美齡是個“絕頂聰明”且 “近代中國找不出第二個”的優秀女性。“若不是我已經有了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當時於鳳至還拜了宋美齡的母親為幹娘。那時蔣介石幾乎同時也在追求宋美齡。後來張學良和蔣介石拜了把子,張更有所節製。張學良始終認為,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之所以不殺他,是因為有宋美齡的“保護”,“夫人是我的保護神……”,“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張學良曾說:“西安事變後我沒死,關鍵是蔣夫人幫我。我認為蔣夫人是我的知己,蔣夫人對我這個人很了解,她說西安事變,他(張學良)不要金錢,也不要地盤,他要什麽,他要的是犧牲。蔣先生原本是要槍斃我的,這個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後來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國的駐華公使JOHNSON寫的,他寫道:宋(指宋美齡)對蔣先生說,‘如果你對那個小家夥(即張學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離開台灣,還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張學良逝世後,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約500多封,這些信函包括他與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蔣經國、陳誠、楊虎城、戴笠、端納及其他人的往來信劄。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張學良與宋美齡的私人通信最多,總數約在百封以上。信函中,宋美齡一直稱呼張學良為“漢卿”,張學良則始終稱宋美齡為“夫人”,並且自稱“良”。宋美齡的去信多以英文寫就。每逢張學良身體不適時,還能細心、周到地以中文去函,為了病中的張學良不至閱讀英文時勞神。這種體貼還體現在宋美齡得到友人贈送的新鮮巧克力時,必定轉贈一份給張。張學良對宋美齡公開的高度讚賞以及宋美齡對張學良超乎尋常的關心愛護,在性情相投之外,可能還帶有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上的相戀。張學良對宋美齡如此尊敬,自不會把她列入“11個情人”之列。
 
    張學良93歲時還作詩“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1991年張學良被解除軟禁,離台赴美。他把趙四小姐扔在舊金山,一個人去紐約相會舊情人蔣士雲(貝祖眙夫人,貝聿銘繼母)達三個月之久,並公開宣稱“他最摯愛的人住在紐約”。蔣士雲說趙四對張限製太多,於是常帶張去大西洋城賭博,被記者發現,登在報上,引起趙四小姐不滿。可見張學良愛女人之心雖老不改。
 
    張學良的毒癮究竟深到什麽程度,他的部下王卓然曾有過回憶:“他每日要打400多藥針,才能過癮。你知道這400多藥針有多大力量嗎?據醫生說,這400多針,若是一次給無病的人打上,每人一次打上10針,可以打死或重病40多人……”。在熱河戰役中他隻去前線一次,車行每15分鍾就得停下讓他注射毒品。他與汪精衛交惡,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兩人會談時,他每隔20分鍾就要離座注射,使不知內情的汪精衛認為張學良對自己不夠尊重,嫌隙頓生。
 
  如此之深的毒癮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張學良回憶說:“我吸上鴉片,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鄭州戰事之時”。 其時,吸食鴉片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時髦,很多達官顯貴都有此嗜好。張學良父母、妻子於鳳至、好友韓麟春等都好這口,家中更是煙榻橫陳,迎親待客,不是奉茶讓坐,而是上床先抽上幾口鴉片煙。這種環境中,張學良有此嗜好也就不足為怪。
 
如果張學良僅限於偶爾抽上兩口倒也還好說,但事情的發展遠非他所能掌控。 1928年張作霖遇難後,張學良受命於危難之時,內擠外壓,毒癮日漸嚴重。他決意戒除毒癮。聽人介紹說有一種日本進口的注射藥,對戒除鴉片有特效,便叫私人醫生馬揚武為其注射。豈料這種日本進口的藥物雖去癮止痛,但裏麵卻含有一種更難戒除的毒品——海洛因。結果在注射一段時間後,張學良雖然放下了煙槍,卻再也離不開嗎啡針。而且針癮越來越大,到後來一天之內需要注射多次。這一時期的張學良活脫脫一個癮君子形象。外籍顧問端納初見他時,就覺得“這個人已病入膏肓”。黃紹竑在北平會見張學良時,見他“骨瘦如柴,病容滿麵,精神頹喪,大家都為這位少帥擔憂。
 
張學良到上海準備出國時,其摯友宋子文勸其戒毒:“漢卿,出國之前,我勸你一定要戒除毒癮,這不僅是為了你本人的健康,而且也關係到國家的體麵觀瞻!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們是東亞病夫啊!”一語驚醒夢中人,宋子文的話深深觸動了張學良。宋子文專門給他請來上海療養院主治醫生米勒博士為他戒毒。張學良親手寫下“陋習好改誌為鑒,頑症難治心作醫”的條幅,以表示決心。經過了近半個月死去活來、脫胎換骨的折磨,張學良終於戒除了有六七年之久的毒癮。
 
    再來談談張學良的“軍事家”形象。張指揮過的戰役有這幾個:1.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與郭鬆齡指揮東路軍奉軍第三混成旅,張學良任旅長。第一次直奉戰爭雖以張作霖失敗告終,但第三混成旅卻打過兩次勝仗,是第一次直奉大戰當中,奉軍唯一取勝的部隊。2.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與薑登選的奉軍第二軍為東北軍入關的主力軍,經過張學良部隊的猛攻,奉軍突破山海關,直搗北平。直係全麵潰敗,全軍覆沒,奉係由此一戰順利奪取了中央政權,張作霖成為了北洋軍閥領導人。張學良升為京榆地區戍衛總司令。3.中東路事件。1929年8月,張學良意圖收回中東鐵路,與蘇聯打了一仗。東北軍大敗,被消滅2個旅。東北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張學良所部三艘海軍軍艦全部被蘇聯海軍擊沉。11月張學良要求停戰。4. 中原大戰。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決意聯軍對蔣,雙方激烈戰鬥,死傷慘重。雙方都試圖爭取奉係支持。最終由於蔣開的條件優厚,張選擇站在蔣一邊。但張學良一開始按兵不動,等到蔣軍已占優勢,乃於9月20日率東北軍幾萬人入山海關,聯軍腹背受敵,潰敗。張收編接管西北軍,並入主北平,進軍華北,勢力大增。5.九一八事變及隨後的錦州戰役,熱河戰役,張學良均實行不抵抗政策,大家都知道,不再詳述。6. 直羅鎮戰役。1935年11月,剛剛實現會師的紅軍紅一方麵軍和紅十五軍團,發動了直羅鎮戰役,取得重大勝利。當時前來圍剿紅軍的是東北軍的四個師,被消滅了兩個師。這個戰役由東北軍王以哲指揮,但張學良也應參與策劃。
 
   綜合上述情況,說張學良是個一般的軍事家也說得過去。
 
   最後談談張學良作為“政治家”的形象。這個評價最不好下。說是“傑出的”,好像不夠格。說是“愛國的”,則把九一八事件置於何地?我腦海中忽然閃出“幼稚的”這個形容詞。這意味著政治上的不成熟,任性,衝動,魯莽,天真。。。。張學良接他父親班後不過半年,就把他父親的老臣,奉係將領楊宇霆與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一起殺掉,令東北軍人人自危,實在是魯莽之舉;中東路事件,他要收回中長鐵路,當然是愛國的表現。但這種外交問題豈能這麽簡單地解決?貿然提出“強硬對抗蘇俄”,宣佈從蘇聯手中接管”中東鐵路”(中長路),解除路局管理層蘇方人員的職務並遣送出境,逮捕蘇方200餘人,同時關閉了蘇聯駐哈爾濱的一切外交和商務機構。蘇聯外交部隨即向南京國民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釋放所有被捕人員並取消一切不當行為等,遭到拒絕後蘇聯政府宣布與南京國民政府斷交。最後變成一場大戰,損兵折將,還丟掉黑瞎子島。西安事變中也處處可看出他政治上的不成熟,衝動,魯莽,天真,已如前述。張學良還說過:“如果當時宋美齡在西安,就不會有西安事變”,這難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語言嗎?
 
    但不管怎樣,張學良出於愛國之心發動西安事變,促使了國共早日合作,對全民抗戰是立了功的,他是一個改變了曆史的人,在曆史上自有他的地位。這一點是怎麽也否定不了的。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病逝,享年101歲。10月19日,台灣總統府(總統陳水扁)明令褒揚,全文為:

 “東北耆宿張學良,早預戎行,勇略聿昭,英雋秀發,蜚聲於時。民國十七年臨危授命,主政東北,懷民族大義,秉愛國誌節,勇拒日人威逼利誘,毅然宣布易幟,擁護中央,促成統一,奠定訓政時期建設根基。旋於中原大戰期間,通電支持國民政府,調停各方,止息戰禍,厥功至偉。綜其生平,愛國情殷,慷慨貞固;淡泊恬靜,壽登期頤。遽聞殂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耆賢之至意。
總統 陳水扁”
 
   文中未提西安事變,隻提東北易幟和中原大戰兩件事。“綜其生平,愛國情殷,慷慨貞固;淡泊恬靜,壽登期頤”。西安事變過了65年,塵埃落定。對台灣來說,這篇對其褒揚的文字也算難能可貴了!


        關於張學良和唐德剛會麵寫回憶錄的經過

郭冠英(曾任《聯合報》專欄組記者,1984年入行政院新聞局)同時是唐德剛和張學良的朋友。郭常向張學良介紹唐德剛在口述曆史上的成就,給他看唐著的《李宗仁回憶錄》,並特別指出唐德剛作的“三位一體”序,對張學良多有肯定,格局甚高。(這篇文章原題目是《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這是唐德剛應邀為他的學生傅虹霖女士的博士論文《張學良將軍的政治生涯》一書所寫的一個序文)。1990年初的一天,張學良在台灣《中國時報》上讀到了這篇一個整版的長篇文章,題目已改為《吃喝嫖賭的張學良將軍》。他是用了20倍的放大鏡才看完通篇的。讀罷此文,張學良不但不氣不惱,反而大為欣賞,大有“知我者,唐德剛也”之感,覺得這唐某人倒不失為一位“知音”。用郭冠英的話說,可能是唐德剛的文章搔中了張學良的癢處。
 
張學良即提出,若唐德剛來,他願一見。1990年唐德剛到台,即由王一方(張學良的朋友,國民黨軍統局王新衡之子,王新衡私下與張學良交情不薄。到台灣後,兩家經常走動,張學良亦十分喜愛王新衡之子王一方)出麵約見張學良。所以,見唐德剛是張學良主動的。一共見了六次,都在王一方家中或大飯店吃飯談話。(所以不在張學良家是因為怕趙四小姐幹擾)。張學良興致很高,常談得欲罷不能。每次談完了,張學良都瀟灑地拋下一句話:“你們要怎麽寫,我不管。”張學良此時剛釋放不久,所以聚會都極保密。其中最重要的兩次,一次是在1990年中,張學良說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說要用機關槍打學生而逼出來的。另一次在複活節,張學良在王家喝了酒,在書房中大講蔣介石“失敗” 、“無雄才” 、“喜用特務” 、“量窄” 、“抓權不放” 、“一句話,能做皇帝他就做皇帝了”,批評得很凶。郭冠英還去關了書房門,怕特勤組的陪同人員聽見。最重要的是,張學良終於開口說,是蔣介石親自答應了不剿共,他才放蔣的。唐德剛追問:“是他太太轉告的,還是他親口說的?”張學良說:“當然,他親自。當時我不說,現在我可以說,蔣先生後來也真是做了,他沒說假話,我不剿共了。”後來,郭冠英把那幾天的報紙有關張學良的消息、評論全剪貼送給他,結果壞事了。原來是張學良看了剪貼薄上《中國時報》的報道,說唐德剛在台停留半年,已在為張學良寫傳。張學良一看消息外漏,大為不悅,加上國民黨的秦孝儀、張祖詒都問他:“漢公,你要寫自傳了啊?”張學良乃電王一方,說了他一頓,並要他告唐德剛寫聲明,說沒有寫傳這回事。唐德剛和郭冠英隻得寫了聲明,載於1990年6月12日的《中國時報》。 唐德剛曾說,這個口述曆史要去向第一流的基金會申請10萬美元的經費,並成立一個研究組。張學良聽了也不高興,認為唐德剛要借機弄錢。從此張學良就對唐和郭由信轉疑,再不複往日之親,口述也停了。郭冠英說:張學良沒常性,公子哥兒的脾氣不改,要他隨興“吹牛”可以,但要他安心坐下來一天,好好回憶交代其曆史難。他的理由是他想了會激動、會難過,但他又常會激動地講,沒問他也自個兒講。唐德剛則說:我跟他接觸後發現,他的話我可以聽,但張學良的書我不能做。這個張學良是大而化之的人——你要聽我的話,做學問,我是排長,你是小兵——他要怎麽講就怎麽講,你不能校正他。我說:“漢公,這個事情靠不住啊,我知道的不是這樣的。”他說:“你知道什麽?!”“你要聽我的話!”我說:“可不能聽你的話,聽你的話將來要出笑話的。”我跟張學良說,漢公,你這個事情記錯了,他說:“我的事情怎麽可能記錯了!”人的記憶有時也不太可靠了!顧維鈞那麽仔細的人,還有錯,何況張學良?所以沒法搞。那時張學良新放不久,仍有疑懼,加上趙四小姐始終消極,生怕他再出事,一有風吹草動,一件美事就告吹了。

這幾次會麵留下11卷錄音帶,後來唐德剛應手下一位安徽大學訪問學者的請求,在大陸出版。





張學良,於鳳至,宋美齡,蔣介石

張學良在中原大戰後達到事業高峰


        張學良吸毒的難得照片
 

      西安事變前

 
       100歲宴會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傻大目 回複 悄悄話 也許他這種人代表了當時中國人可悲可憐的典型形象 也許當時共產黨的崛起是有原因的
傻大目 回複 悄悄話 如果不是這個蠢貨一槍不放的丟失東北 後來的抗戰也不會打得那麽慘烈 918 之前 日本人隻是心裏想 而這個蠢貨把大量資源拱手給了日本 等於給了日本人戰爭的物質基礎 他客觀上在加速了日本侵華
Bounty 回複 悄悄話 看不出哪裏帥?一口東北大茬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