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喬1981

願借此平台與朋友們分享健康,營養,環境衛生和醫療知識。我所代表的隻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各位指教。
正文

觀劇雜議 --看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之五)

(2014-12-10 19:41:20) 下一個

我在以往的評論裏提到不管作者原意如何,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給予人們一個印象,即這部戲的正麵人物是未曾出場的建豐同誌(蔣經國),鐵血會骨幹曾可達和蔣經國青睞的經濟學教授梁經綸。此論一出,立即招致批判。有評論說蔣經國也幹過暗殺等壞事。在他一生裏大部分的時間還是一個獨裁者。還有人聯係最近國民黨在台灣舉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敗北的事來證明蔣經國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蔣經國確實是獨裁者,搞過特務政治,但是他後期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完成了思想上的飛躍。他拋棄了做明君的初衷,開放黨禁,報禁,實行國家領導的普選,還政於民,和平地完成了台灣的民主轉型。今天台灣人民能以手裏的選票決定國家領導人,蔣經國功不可沒。政黨交替執政本來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是讓我吃驚的是很多海外華人依然抱著成王敗寇的觀念,視國民黨敗選為民主政治的缺陷。他們對中共能長期控製大陸很讚賞,視其為一種成功,覺得很了不起。讀到這些評論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悲哀,很替中華民族的前途擔憂。我想起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裏的話,他說得很不中聽,但卻句句擊中要害。我們中華民族性裏的奴性真是根深蒂固,難以改易的。看當今中國大陸號稱什麽盛世,實際上不過是人民“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最令人無語的是做奴隸不怨其苦,反而做得有滋有味。看到那些自由民,非但不羨慕,反而還鄙視。這就好像纏過腳的女人站立和行走都困難,極為不幸,理應受到同情。但若自己不以為苦,反而以保存了“國粹”為傲,每每愛以三寸金蓮示人,還要視天足為醜陋,那就悲催到家了;如果做了太監不以為悲,反以能隨時親近皇上而為榮,時時流露出對性生活的鄙視,厭惡和萬分的不屑,那就告訴人他連靈魂也一同被閹割了。最可恨的是自己有做奴隸的癖好也就罷了,卻認為人人都得心甘情願地做奴隸,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更為可恨的是一些人跑到海外,享受著美式,英式的民主,卻時時回味過去做奴隸的滋味,留戀不已,甚至在網上發帖呼喊什麽中國需要明君,“跪求海外華人支持習近平,支持共產黨”。自輕自賤,墮落如斯,有這樣賤的國民,中華民族還有明天嗎?我們唱了幾十年“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到如今還有這麽多甘為奴隸者,叫那些為爭自由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情何以堪啊!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曆史是最雄辯的。《北平無戰事》裏大多數人物都可以找到生活裏的原型。劇中燕京大學校長,經濟學家何其滄就是以燕大校長,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陸誌韋的事跡為原本的。陸誌韋是留美學人,與燕京大學創始人司徒雷登有很深的淵源。司徒雷登曾經是他的證婚人。陸誌韋也確實於一九四八年出麵保護過示威遊行的生。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國民黨軍警圍困了燕園,強行進校搜捕中共地下黨員和左傾學生。在208師林團長監督下的師生大會上,陸誌韋發表講演,痛斥國民黨當局對學生的迫害。結果燕大沒有一個學生被抓。在《北平無戰事》裏他是國共兩黨都想利用的對象,因為他是當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好友,對美國的態度和政策有影響。當然,編劇把何其滄對美國的影響誇大了很多,不要說何其滄,就是司徒雷登本人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司徒雷登和馬歇爾以及美國國會和政府都有一定矛盾,他自己最後也很不得誌。這些在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裏也有提及。陸誌韋敢出麵保護學生在當時並不稀奇,也不一定是依仗和司徒雷登的關係。其實民國時期出麵保護學生的教授和校長很多,當時的國民政府對大學教授們還是給一點麵子的。當時全國所有教會大學環境都很寬鬆,馬克思的書學校圖書館都有,也向學生開放。中共地下組織在教會大學和中學非常活躍。中共後來的一些高級幹部如黃華,龔普生,龔澎姐妹等都是和司徒雷登關係很好的燕大學生。陸誌韋雖然接受西方教育,又長燕京大學多年,但他畢竟是中國出生,成長,還是一個夾雜著傳統士大夫味道的中國人。對燕京大學這個由美國教會資助,有充分的學術自由的大學陸誌韋還是不滿意,一心要想辦一個“中國式的”大學。在他思想深處民族主義遠高於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劇中對何其滄的描寫很符合陸誌韋當時的情況。


焦晃演的何其滄很到位,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最難能可貴的是整個戲看下來,不著表演的痕跡。演員入戲深,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何其滄的儒雅,清高,睿智,隨和等性格特點都很自然地體現出來了。若非有很紮實的案頭功夫,生活體驗,絕難做到這樣。當何其滄得知梁經綸的鐵血救國會骨幹身份以及他和蔣經國的關係後,他並沒有表現得一驚一咋的,而是立刻表示了理解,並說“國士待之,國士報之”。這實際是對梁蔣關係的讚許。何其滄的這種表現很符合他的教育背景和性格。因為當時大多數自由知識分子並不認為國共兩黨應該兵戎相見,還是可以談判的。及至蔣經國反腐失敗,共產黨兵臨城下,梁經綸極端失望的時候,何其滄還有意安排梁經綸隨他訪美。他心裏很清楚,也相信,到美國去對梁經綸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態度也間接地傳達了何其滄對時局的判斷,且很符合這樣一個有國際眼光的高級知識分子的文化水準和為人處事的態度。唯一不足的是何其滄從一開始不喜歡方孟敖到喜歡而且接受他為準女婿的轉變不太自然,沒有說服力。不過這也是編劇的問題,非演員之過。在方孟敖和何其滄同時出現的一些戲裏,因為有了何其滄,這些戲才能讓人看得下去。焦晃在這裏起到了“人保戲”的作用。


何其滄這個人物寫得成功,演得也精彩。從焦晃的表演可以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係的深刻影響。他遵循斯氏的理論,遵守生活的邏輯,在規定情景中真誠地去感覺,去想,去動作,去生活。我不知道他是否寫角色自傳,但他一定對這個人物的一切爛熟於心,不斷體驗,縮小自己和角色在性格和氣質上的差距,直到“成為形象”。反觀一些演員,特別是年輕演員,不下工夫研究劇本,不認真體驗生活,以為能做到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就夠了。他們的表演也可以比較流暢,但不免流於膚淺,他們呈現出來的角色和劇中人也就不是一回事了。


再回頭看看何其滄的結局。何其滄最後和梁經綸到了美國。隨著以後時局的變化,他很有可能最終滯留美國。感謝編劇給他這樣一個結局。雖然寄居他鄉,道不盡的離愁別緒,思鄉之苦,但卻勝過留在故鄉遭受屠戮摧殘。何其滄在生活中的原型陸誌韋教授選擇了留在大陸建設中國式的大學。在1951年開展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陸誌韋作為 “親美、崇美、恐美”的典型和美帝侵略的幫凶被重點批判,鬥爭。他和司徒雷登及其他美國教授的友誼也被視為賣國行為而受到質問和批判。在《北平無戰事》裏何其滄指責國民黨用方孟敖來清查央行北平分行,是要兒子來查老子是有違人倫。在燕京大學的全校批鬥會上,陸誌韋的女兒陸瑤華卻被逼上台麵對麵地批判陸誌韋,上演了一出“大義滅親”的戲。陸瑤華隨後又在報上發表了《控訴我的父親陸誌韋》的文章。陸誌韋很快被調離燕大,到中科院語言所去搞研究去了。在緊接著的院係調整中燕京大學和全國其他二十一所教會大學一起被拆散,合並到其他院校。陸誌韋於文革中再遭淩辱批鬥,後下放河南。他在一九七零年獲準回京後鬱鬱而終。這位始終把民族主義置於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之上的愛國學者最終沒有實現要辦一個中國式大學的夢想。我常常想,由一群沒有獨立意誌,自由精神的國民組成的民族會是一個強大的,有希望的民族嗎?民族主義和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頤和園 回複 悄悄話 本來就是一個曆史劇,很多劇情都與史實和曆史人物緊密相連,讓人寫劇評時不聯係,有可能嗎?宋喬兄淵博,把劇中人物何其滄在生活中的原型陸誌韋教授的兩種結局作了一下描述,讀來特別有意思,因為曆史就是曆史,不論劇本寫成什麽樣。
宋喬1981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不敢當。有評論認為不該與現實聯係。兄之見如何?
頤和園 回複 悄悄話 又見宋喬兄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