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行始終是資金提供者,以往的直貸業務無礙支持經濟下行過程中所帶來的資金需求,老的擔保方式鎖定的抵質押物已經無法進一步盤活,新的資金需求來了,怎麽辦?走表外,走通道。
2、政府類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資金大部分都有各區域銀行提供,亦或是國有還是城商行,都在追蹤資金缺口,不計代價不計成本的對政府項目進行支持,隻要有財政兜底就可以,財政已經赤字多少年了?
3、向政府投融資平台貸款,就是拿信貸資金堵財政的窟窿,是典型的財政透支模式,是通貨膨脹的主因,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迎來惡性通脹。
4、所謂互聯網金融,絕大多數是披著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資平台,絕大多數是高利貸窩點,P2P網貸終將全部覆滅,所謂的平台式理財將在一定膨脹期過後陸續滅亡。
5、中國的商業銀行以混業經營和各種創新為幌子所進行的資產管理、股權性投資,是徹頭徹尾的吸毒式自殺,融資租賃、私募股權,並購投資等創新模式都是在包裝母雞下鴨蛋,至於是雞蛋還是鴨蛋,反正是蛋,最終欺騙的是自己。
6、以吸收存款為直接目的的資產投放業務,必將成為銀行生存的毒瘤,那些所謂的結構性存款真正大麵積遷徙的時候,最終會將這家銀行幹死,昔日銀行的英雄,終將成為銀行的罪人。
7、監管部門的事後監管及不專業性,以目前的國內金融環境判斷,五年以後,一波金融企業破產兼並浪潮就要來臨,到那個時候就是銀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8、政府需要錢,而且需要很多很多錢,無論是海綿城市還是地下管廊,無論是高速高鐵還是棚改及保障住房,當一個無法承載那麽多資金的主體你還一味的按照國家政策投放的時候,當政策一調整,政府還在,銀行必將發展停滯幾年。
國家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權威人士稱國家經濟是呈現“L”型,依我看應該是“I”型號,國家在深度調整期,陣痛期時間越來越長,發展節奏放緩,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越來越大,為什麽?
多種行業缺乏競爭力,國際化跨國趨勢明顯,我國的整體產業大部分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力,所以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據統計每八分鍾就會有一個創業公司出現,但是90%都很難存活,在這樣的背景下,資金的需求及流向超常規,銀行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劑助推器的作用。
總體而言,中國的銀行還沒有大麵積開展投行業務的實力,包括國有銀行及城商行,屈指可數的投行項目每年並不多見,中國的銀行已經將非常傳統的直貸業務大部分演變成了投行業務了,這是在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