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洋中國是如何趕上“一戰末班車”的

(2014-08-06 00:14:51) 下一個

 1914年8月開始的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這一年,對中國人而言無疑具有雙 重的酸楚滋味。回望曆史深處的1914年,新生的中華民國已曆三載,但戰亂、政爭、貧困卻仍在折磨著這片苦難的大地。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爆發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更是讓這片破碎的山河雪上加霜。

  1917年2月,在一戰已經進入第4個年頭後,勢力漸弱的德國為壓製英國方麵的海上運輸而單方麵宣布實行“無 限製潛艇戰”。按德方聲明,對於任何開往英國的船隻,德國潛艇將不發警告的加以擊沉。此舉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德國原本為封鎖其他國家對英國的物質援助,但 這種不加區別的攻擊方式將更多的中立國拖入了戰爭,其中就包括了萬裏之外的中華民國。

  “府院之爭”:總統、總理掰手腕

  1917年2月,中立國船隻相繼被德國潛艇擊沉後,受損最大的美國宣布對德斷交,並準備派遣軍隊前往歐洲參 戰。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展開了對華外交活動,希望中國也步其後塵,對德國斷交甚至隨同參戰。對此,民國總理段祺瑞最初未置可否,因為他本人曾赴德國學習 軍事,對後者的強大深有體會。在他看來,德國雖然目前形勢不利,但難保沒有翻盤的可能,萬一參而不勝,反而惹下麻煩。

  在此情況下,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按華盛頓的指示極力勸說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並許諾為中國提供貸款及其他各種 支持。與此同時,協約國集團的一些外國顧問如總統府美籍顧問福開森、英籍顧問莫理循等人也紛紛向各方有力人士展開遊說,他們異口同聲的建議:中國一定要抓 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翻身機會,搭上“戰勝國”的最後一趟列車。
 

在“外國友人”的遊說和“戰勝國”的誘惑下,段祺瑞隨後改變了主意,他的小算盤是:如果中國不戰而勝,不但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可以利用參戰為名,擴大自己的勢力;再者,對外戰爭可以轉移民眾視線,穩定國內政局,何況本次參戰沒什麽大的風險,正好乘機搭個便車。

 

  之後,民國政府對德國以“無限製潛水艇戰”封鎖國際公海的政策提出抗議。3月初,段祺瑞召開內閣會議並順利通 過了“對德絕交案”。但讓老段沒想到的是,總統黎元洪在看完提案谘文後表示不能蓋印,其理由是:宣戰媾和乃大總統之權力,如今斷交便是交戰之先聲,事關重 大,不可草率行事;退一步說,也應該先與國會協商為妥。

 

  原來,按1912年《臨時約法》的規定,總統是虛位,總理是實權,但國會、總統府、國務院之間又因為權限不清 而相互牽製,由此導致民國初年總統與總理間多有齟齬,這也就是所謂的“府院之爭”。作為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而又勢力單薄的黎元洪,其對段祺瑞的心思一清二 楚,他並不願意看到後者借“參戰”擴充實力,由此才有了以上一幕。

 

  碰了這個釘子後,段祺瑞氣得出走天津,要撂挑子不幹,最後還是黎元洪請江蘇督軍馮國璋前往天津走一趟,才算把老段勸回。之後,段祺瑞在馮國璋的陪同下再次拿著對德絕交的谘文請黎總統蓋印。鑒於上次的風波,黎元洪這次二話沒說,當場便蓋上總統大印。

 

  事後,段祺瑞在迎賓館招待參眾兩院議員,向議員們解釋政府的外交政策,以求取得共識並通過對德絕交案。有了這些鋪墊,眾議院在3月10日表決對德絕交案,結果以331票對87票獲得通過;3月11日,參議院也以158票對35票的結果通過了這一議案。

 

  3月14日,中華民國外交部正式照會德國公使,宣布對德斷交,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並令駐德公使顏惠慶即日回 國。德國公使收到照會後,雖然也發了一通抗議,但事已至此,最終隻能降旗回國。至於德國在天津和漢口的租界,中央政府令地方官即刻收回,在租界的少量德軍 也被解除武裝;就連德國在華的商船,也都被一一扣押。由此,德國從1898年侵占膠州灣後在中國發展的勢力,就此煙消雲散。

 

  “公民團”大鬧“參戰案”

 

  對德斷交還隻是第一步,接下來該是對德宣戰。在對德絕交問題上輕鬆搞定黎總統和國會後,段祺瑞本以為下一步參戰將會順理成章,但之後的過程卻惹出許多不該有的麻煩。

 

  1917年5月8日,段祺瑞將國會中主要黨派的議員代表請到國務院,向他們解釋了對德宣戰的原因:一、中國在宣戰後不參與歐洲戰事,無需派兵;二、德國已轉攻為守,頹勢日顯,失敗指日可待;三、俄國在革命後仍繼續對德作戰,俄德和談乃子虛烏有。

 

  本來呢,這些遊說活動還算正常,但國會對“參戰案”進行投票的前兩天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音。當時北京城內突然 出現了很多自稱“公民”、“代表”的隊伍,他們拿著各色小旗子來到國會前麵遊行,並強烈要求對德宣戰;與此同時,很多號稱“民眾團體”的組織也紛紛發來電 報,要求國會盡快通過“參戰案”。

 

  5月10日,也就是國會對“參戰案”進行表決的那一天,這場鬧劇達到高潮。就在議員們來到眾議院準備投票時, 院外被上千名“公民”、“代表”們包圍,他們整整齊齊的排著隊,手裏拿著形形色色的各色旗子,上麵寫著什麽“軍人請願團”、“學界請願團”、“商界請願 團”等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當議員們經過他們的隊伍時,這些“公民”、“代表”們便強行塞給他們“請願書”甚至“警告”的傳單,如果哪個敢不拿或拿得 慢了,他們輕則喝斥,重則掄起胳膊飽以老拳,鬧得實在不成體統。

 

  正當議員們要進行投票時,“公民代表”們借口監督“投票的公正性和透明性”而強行闖入會場裏,場內外秩序頓時 一片大亂,投票根本無法進行。鬧到晚上,投票仍無結果,最終段祺瑞也不得不親自來到眾議院,混亂不堪的“公民團”這才安靜下來。事後查明,這些所謂的“公 民代表”,其實大部分是乞丐流氓,而暗中的組織者正是段祺瑞的弟子傅良佐、靳雲鵬等北洋軍人。這與當年袁世凱利用所謂“公民團”強迫議員們選舉他為總統時 的伎倆幾乎如出一轍。

 

  盡管老段對傅良佐等人的幕後操作未必知情,但“公民團”的拙劣表演最終讓“參戰案”泡了湯(原本可以順利通過)。事後,輿論大為嘩然,各部總長如程璧光、穀鍾秀、張耀曾等也在壓力下先後提出辭呈,段祺瑞的內閣形同垮台。

 

  一波三折:對德宣戰終成定局

 

  內閣會議癱瘓後,段祺瑞仍對“參戰案”念念不忘,他在數天內連發三道谘文,要求國會盡快審議、速速通過,其心 情之焦迫,不啻於農夫之望禾苗。可惜的是,段總理的心情並沒有得到議員們的理解,國會方麵反而提出,如今內閣殘缺不全,谘文當屬無效,須等內閣改組之後才 能重新審議。

 

  鑒於總統府和國會的雙重壓力,段祺瑞考慮再三後不得不後退一步,其重新擬定了一份內閣改組的名單並有意挑選了 一些親近總統府的人入閣,以便能盡快通過“參戰案”。但是,黎元洪此時卻打算乘機倒閣,其後以“段內閣長期虛懸”的名義將段祺瑞的內閣總理一職免去。事 後,惱羞成怒的段祺瑞再次出走天津。

 

  表麵上看,黎元洪在這次的“府院之爭”中大獲全勝,但之後更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在段祺瑞的暗中唆使下,各省 督軍對黎元洪的“免職令”大起非議並紛紛宣布獨立,個別督軍甚至揚言要組織軍隊進行“北伐”,將黎元洪從總統位置上趕下去。為此,病急亂投醫的黎元洪一時 輕信老保皇黨、“辮帥”張勳的調停建議,結果“辮子軍”乘機湧入京城,鬧出一場人所共知的複辟醜劇。

 

  “張勳複辟”後,段祺瑞立刻宣布討伐,隨後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將“辮子軍”打得落花流水。失敗之餘,張 勳躲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而惹下如此禍端的黎元洪也無顏再任總統,最終於7月14日宣布辭職。這一次,段祺瑞笑到了最後,其不僅獲得了“三造共 和”的美名,而且再度複出擔任總理。

 

  黎元洪辭職後,江蘇督軍馮國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與段祺瑞為昔日同袍,都是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出身,相比於“黎、段組合”,馮國璋與段祺瑞的府院關係要和諧得多,由此,“參戰案”也得以順利通過。

 

  1917年8月14日,民國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就此加入協約國集團並踏上了“一戰”的戰車。一年後,同盟國集團的德、奧等國不出意料的最終落敗,中國也在近代史上首次成為了戰勝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