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麥當勞怎麽就控製不了黑心供應商

(2014-07-22 00:20:18) 下一個
麥當勞等企業雖然有被“坑害”的可能,但其對供應商的失控顯而易見

據上海媒體的臥底調查,福喜公司主要存在三大問題:違規篡改生產日期(多的延期達一年)、將過期或變質原料回爐後再生產,以及將次品混入合格產品中出售。總的來看,性質還是比較惡劣,尤其是福喜的產品提供給了幾乎全球所有知名連鎖餐飲集團,涉及的品牌囊括了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星巴克、吉野家等。

在事件被曝光後,除了常見的譴責洋快餐,“讓洋快餐滾出中國”的聲音外,另有一部分人覺得“麥當勞也是受害者”,“麥當勞被無良中國企業(實際上是外企)坑害”。雖然,麥當勞等企業明知涉事工廠違法違規但仍縱容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其對自己供貨商的監察不力已經非常明顯。

以麥當勞的麥樂雞為例,其產品最終形成,大致需要養殖肉雞、粗加工成半成品、半成品至門店再加工這樣一個過程。這三個步驟中,實際上隻有第三個掌握在麥當勞自己的手上,包括吃麥樂雞需要的甜醬,也是由別的公司提供給麥當勞,這是產業鏈細化的必然趨勢。

養殖場負責第一個環節,像福喜這樣的食品加工廠負責第二個環節。當第一、第二個環節出現問題,麥當勞不可能是沒有責任的,最輕的責任也是品控不過關、疏於監管、檢測。

麥當勞一直把自己可控的供應鏈當作優勢進行宣傳

作為全球知名的餐飲集團,其在產業鏈上的優勢不言自明。比如,國內某家也是做炸雞的快餐連鎖,其肉雞采購是由每個門店自己負責,這樣采購的品質就很保證、也難做到統一性。但麥當勞這樣的企業不一樣,其訂單之大,整個行業都垂涎三尺,一定會形成穩固的合作模式。

麥當勞公司事務及公共關係副總裁欒江紅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麥當勞一直堅持把自己食品安全管理的國際標準模式貫徹給每一個供應商,以保證在麥當勞係統裏,包括所有餐廳、供應商以及物流配送公司都以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為首要條件,所提供的產品必須達到麥當勞對品質控製方麵的高標準,所提供的產品及配料必須是為麥當勞專門製作生產的,並不是市麵上可隨處買到的產品。同時,如果上遊供應商的生產條件不符合麥當勞的標準,而它又不願意對生產環境和設備進行改造,那麽就不能成為麥當勞的供應商。

但福喜事件的發生,表明實際困難就擺在這越是大型集約的工廠,產品安全可靠度就越高,但福喜就是這樣的大公司

聽起來,“福喜”這個名字帶有中國式的喜氣洋洋,但它並不是中國企業。上海福喜隸屬於美國福喜(OSI)集團公司,為美國獨資企業,1996年起即在上海注冊登記。美國福喜在中國開展業務已經有近20年的曆史,其在中國有約10處工廠,並在廊坊、廣州、昆明、周口等地均設立有相關食品公司(上海福喜隻是其中之一);在福建、河南等地則設有多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

在福喜集團的官方網站上,上海福喜公司的定位為“世界級肉類加工廠”,而除了作為麥當勞的重要供貨商外,2008年起,福喜中國方麵宣布,也開始向百勝中國肯德基和必勝客門店提供食品。09年百勝向中國3家雞肉龍頭企業簽署3年28萬噸雞肉的采購訂單,平均每年每家有30000噸之巨,其中就包括福喜。

對於質量而言,大型集約化生產企業,質量永遠會更安全。因為他們有人力、物力、財力去檢驗,他們背後有強大的利益驅動去維護質量而不是破壞質量,他們也同時是被媒體、質檢部門、社會盯得最緊的一批企業。而在此之前,上海福喜甚至福喜總公司,沒有任何類似負麵新聞,麥當勞選擇這樣的企業,很難說有什麽問題。

退一步,如果連福喜這樣的行業龍頭都違法違規地加工食品,連麥當勞這樣對品質有要求的企業都未曾察覺,可以想象食品加工這個行業整體的自律如何,也可以想象整個餐飲業的衛生現狀如何。

但在現有模式下,麥當勞沒發現類似問題並不出意外

可以從可行性的角度看一下,麥當勞對於其供貨商能做的控製有哪些。我們能想到的有:1,對於供貨商提供的產品,嚴格貫徹抽查製度;2,定期派員巡視工廠。但麥當勞都做到了這兩點,依然阻止不了事件的發生。

首先,福喜工廠把次品(麥樂雞)重新解凍,然後攪拌混入原料,製成新品,這一點在產品質量的檢測中是檢測不出來的;其次,福喜工廠把過期半年(但一直冷藏)的小牛排重貼標簽“延長1年保質期”賣給必勝客,這也不一定能被百勝集團發現,因為“過期”並不意味著“變質”,如果隻是過期但沒變質,即使百勝的檢驗技術再發達,恐怕也無能為力。

再看網友提出的一個更極端的問題:福喜的工人把掉在地上的薯餅原料撿回生產線,麥當勞如何監控?對於此,可能隻有裝攝像頭24小時監控了。

在這期臥底探秘福喜的新聞開端,就介紹了麥當勞和肯德基確有派人檢查供應商,在檢查前,工廠方麵會通知生產線不能違規操作,如此這般,麥當勞、肯德基又如何能檢查出問題?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麥當勞派人來巡視工廠的時候,工人把裝麥樂雞次品的藍色大袋子全部收了起來,等麥當勞的人走後,一切又恢複如常。

關於食品安全的檢測,目前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其可以包打一切。實際上,食品安全檢測隻能檢測已知的風險,而無法檢測未知。像“把掉在地上的薯餅原料撿回生產線”、“過期但不變質的牛排”就屬於未知風險。藥企有句名言,質量是被設計出來的。如果設計不合理,那麽後續不管你如何檢驗、如何抽查,終究還是有出問題的可能性。

困難的解決,還得更多依靠麥當勞自己仰仗企業自律,政府盡責,在目前的環境下皆難實現

仰仗企業自律,這基本就是無用說教。之所以福喜這麽做,還是一個成本的問題。據業內人士透露,相比肯德基、麥當勞兩位數的利潤率,一些洋快餐上遊加工企業的利潤率隻有2%左右。

而每一次類似事件曝光,總有人追問為什麽是媒體首先發現而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這樣的追問已經十幾年而沒有改變了,事後追剿、然後運動式突擊檢查,然後回歸常態,這個模式,目前看不見改變的希望。可笑的是,就在今年,嘉定區政府公開信息顯示,上海福喜食品公司還獲得了嘉定區的表彰,被評為“嘉定新城(馬路鎮)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A級)”。

隻有讓麥當勞這樣的企業,有動力去發現福喜這類供應商,情況才能改善

麥當勞這樣的企業,在這次事件中顯然受損嚴重,但並不要高估他們改變這一狀況的動力。很簡單,正如業內人士所說,這次事件不過冰山一角,而這座大“冰山”可能並不是供應商自己就能建立起來的。簡單來說,在事件暴露前,麥肯等終端產品,都是“不合格原材料”的事實受益者。因為如果供應商不進行類似違規操作,供給麥肯等的供貨成本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的價格了。

所以,隻有消費者讓麥肯有動力去發現福喜這類供應商,類似的事件才可能減少。隻要激勵充分,麥肯的采購經理,比政府部門的監管人員更可靠、效率更高。比如,改變定期巡視的模式,直接派員入駐工廠,就像現在手機品牌要派工程師入駐富士康一樣,自己把質量的控製掌握起來。

具體到這次事件,涉事的麥當勞等企業,要有永生不和福喜再合作的決心

具體到這件事,不管政府最後如何處理福喜,麥當勞等企業應該抱定一顆永遠不再和福喜產生任何瓜葛的決心,要眼睜睜地看著它倒閉才行。隻有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才能給整個行業一個警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