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訪談節目主持精英即將消失
(2014-07-17 02:01:58)
下一個
上個月,美國最著名的新聞女主播芭芭拉·沃爾特斯退休了。她職業的巔峰,是1999年的兩個小時采訪,訪問對象是因性醜聞而聞名世界的莫妮卡·萊溫斯基。當時有接近五千萬人盯著電視屏幕,不想錯過兩人的任何一點表情或者細節。
那是電視采訪的黃金時期。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人們了解明星、名流、領袖的方式,是他們坐在沙發上,麵對著一個發型整潔衣著得體的女主持,兩人一起在燈光的照射下。主持人是我們的化身,代理我們的情緒和好奇。
人們所有耳熟能詳的名主持,都是觀眾與名人之間優秀的代理人。崔永元是我們幽默的代理人,柴靜是我們悲憫的代理人,小S是我們犀利的代理人,陳魯豫則代理了我們對於名人小時候數學能力以及挨打情況的好奇。
而現在,這個代理的角色馬上就要消失了。《紐約時報》對於這位“新聞女王”離開行業的主題文章是《芭芭拉退休了,電視采訪也快了》。
我曾經做過半年的名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這是一段並不成功、我不太情願意重新拾起的職業經曆。每次采訪之後,我都陷入巨大的空虛和失敗感當中。我發現自己這個“代理人”是基本無用的角色。
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名人或者領袖已經不再需要代理擋在自己與觀眾之間。格溫妮絲不需要在某次采訪中驚爆自己離婚,文章也不需要在一個女主持溫柔的目光下痛苦懺悔。而觀眾也不再需要一個發型比自己整齊、衣著比自己得體的人闖進名人的家,去聽他的哭泣或告解。
電視的發明讓所有的領袖早就失去了神秘感,而社交媒體和數據化的今天,他們才真正做到了隨時出入著我們的客廳和臥室。新的世界,是一個不再需要文化精英的世界,電視訪談即將的消失,或許隻是一個開始。而訪談節目主持人,這種代理精英的消失,也隻是精英消失的開始。
在新的世界中,每個人手上的智能手機都是信息發布的平台,記者作為“事實精英”,失去了距離真相最近的優勢;消費世界中,文化隻是消費品倉庫中黯淡而落灰的角落,學者作為“評價精英”,喪失了評價好賣相好品味的文化產品的優勢;更勿論知識分子,作為“觀點精英”,聲嘶力竭也難讓自己的意見在如潮水的聲音中跳出。
米蘭·昆德拉曾經在《無知》當中舉過一個例子,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曾經在漫長的歲月中爭執誰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後來發現,一樣東西的發明同時打敗了他們兩個人,那樣東西叫做收音機。“音樂的洪水泛濫,上麵漂浮著作曲家的浮屍,雜在殘枝敗葉之中,一天,勳伯格的屍體撞上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屍體,兩個人在遲來的和解之中,繼續著他們的旅程,漂向虛無。”
未來啊,那永遠是一條大河,它無知、殘忍、不留情麵,更多精英的屍體,將漂流其中,尷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