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蘭,隨手撚幾片草葉與朋友共賞
正文

奧克蘭的酷龐(三)

(2014-05-20 18:49:03) 下一個

夏日星空
 

        2013.12.14. 陰,局部有雨。預訂了晚上8點到奧克蘭天文館看“星相”,故安排了半天的活動:去公園;吃印度餐;看星相。

 

1.伊甸山公園

下午3點從家裏出發,烈日當頭(入夏來的最高氣溫27度),沒有任何下雨的跡象,天氣預報肯定搞錯了。

15分鍾後抵達伊甸山公園,在山腳下,真下了幾個雨點。本來計劃把車停在山下泊車場徒步上山,因為下雨隻好一路開上去,可到山頂時又是一片陽光明媚,不知剛才的雨點來自哪裏。登高遠眺,奧克蘭西部上空,有一片奇特的“蘑菇雲”,我用相機拍下這一鏡頭。第二天得知,這片誕生於西區的蘑菇雲,製造了一個幾百公裏長的雷暴帶,給局部地區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伊甸山位於奧克蘭市中心以南5公裏處,是一座死火山,中央處有50米深的圓錐形火山口,最高處海拔198米,是奧克蘭市的第二高峰。十二世紀時起,這裏就是毛利人的居住要塞,據說有毛利人遺跡開放參觀,但我們沒發現。山上有一個楞錐形的地標,地標前有一個大銅盤,上麵鑄著從這裏到世界各主要國家首都的距離。奧克蘭到北京:10407公裏,是圓盤上被摸得最亮的地方。可見中國人不僅來得多,而且保留了所到之處,帶不走的就摸一把的習慣。在國內任何一個景點,銅像、石雕甚至古樹無一不被摸得油光錚亮,據說這樣可以把某些好運或福氣帶走。

伊甸山的山頂上設置了瞭望台,可一覽整個美麗的奧克蘭市中心,俯瞰壯觀海景及兩大港灣。奧克蘭號稱建在火山口上的城市,周邊有40多座火山,伊甸山為其中一座,但它已休眠28000多年了。站在火山口想象它噴發時的壯觀,居記載火山爆發時所吐出來的岩漿覆蓋麵達6平方公裏,噴出的岩漿為一億六千萬立方米,可裝滿32400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

照了幾張相,沿步道下山、上山走了個來回,山太小,步道太短,回到泊車場還不到5點。老伴提議,去中央公園轉轉。

  

2.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位於奧克蘭市中心,1840年,毛利族納提華圖阿部落的毛利人將這片800公頃土地賣給當時的新西蘭政府。從那時起,這裏就成為一片公眾綠地,奧克蘭市民的休閑的好去處,舉辦大型活動的好場所,每年的聖誕新年音樂會;“澳新軍團日”紀念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1850年,時任總督要在這裏蓋國會大廈(當時奧克蘭是首都),但由於當時的總理不給撥款而作罷。中央公園內唯一的大型建築是始建於1852年的戰爭紀念館。1869年開始,原建築物歸新西蘭皇家學會的分支機構- 奧克蘭研究院所擁有,成為新西蘭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其南太地區館和新西蘭鳥類館十分著名。位於三層的“百年紀念街”描繪了早期奧克蘭的歲月風景。毛利文化館內有建於1836年的長達25米的毛利戰船(獨木舟);有建於1878年的毛利人議事堂,堂內的雕刻相當精美,該議事堂是由新西蘭北島東南部的泰晤士河畔遷來的。

1929年曆史博物館改建為戰爭紀念博物館,1960年擴建為D字形結構的古希臘-羅馬式建築。主要為紀念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陣亡的新西蘭官兵。約有一萬二千人的名字刻在三層的紀念堂牆壁上。

奧克蘭戰爭紀念館是新西蘭最重要的博物館及戰爭紀念館之一。這座博物館不僅懷揣著奧克蘭地區的曆史,還蘊藏著新西蘭的曆史、自然曆史以及軍事曆史。更準確地講,這座博物館是戰爭博物館和曆史文化博物館的綜合體。

2003 - 2006年,在不破壞原有外部整體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改建,將一個巨大的桶形建築嵌入到原有的建築中。當你遠望這組建築時,很難覺察到它的變化;當你步入這組建築,不禁會驚歎它已經實現了新與舊間融合的壯舉。一個當代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應該全身心地去感受原有建築的精妙,將這種精妙遷移到新的設計方案中,使對原有建築的任何改變和增加都與固有風格一致,將新的工程掩蓋起來,從而給人以幻想,仿佛它一直矗立在那裏。這樣做確實更好地保持了原有建築的莊嚴,也給新建築提供了一個展示莊嚴的機會。當整個改擴建工程竣工之際,人們感覺新增加的結構,卻有19世紀建築的味道。這不得不歸因於博物館決策層和主設計師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各種法律約束的認同、理解和運用,對原有建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全麵認識。

隨意遛達,不經意間來到了公園內有百年曆史的花房,這是由兩間麵積不大的玻璃暖房為主體結構的宮廷式院落。院中有一水池,池內有浮萍、金魚,水池的四角,各有一哥特式雕像。

生活在新西蘭就免不了常年和花花草草打交道,我家的小小院落,一年四季都有鮮花。但走進花房,我還是被這多彩世界瞬間融化。調好微距檔位,忙不迭地拍了起來。雖然沒帶微距鏡頭,拍出的片子有點不盡人意,但我是用心與花草枝葉在交流、傾訴。

這裏大部分是我叫不上名字的草本植物,頂上吊著,牆上掛著,地下長著。漫步期間,盡情地享受著嗅覺美餐;姹紫嫣紅,你的視覺不可能不被光怪陸離的色漿所指染;我努力地靜下心來,對焦一個花芯,攝下一片色彩,待後期製作時再剪裁。一張、一張,不挪腳就可以平拍、仰拍、俯拍出紅芯、黃芯、紫芯為焦點的多幅畫麵。不知不覺消磨了和爬伊甸山同樣的時間,眼睛雖疲勞但更加貪婪地透視葉片的後麵,花蕊的裏麵;鼻子醉歪了但仍然上下左右地搜索香源;調焦的手指發酸但依然配合著鏡頭一次次機械地旋轉。

 

3. 夏日星空

        晚上630分,到預約的印度餐館用餐,這也是我們買的一個酷龐。先上了一份咖喱裹的炸洋蔥圈,主餐一個羊肉,一個雞肉,兩張饢加一碗米飯,兩瓶印度啤酒。結論是:吃了不餓,過後也不想。

        晚上8點,來到位於一樹山公園的奧克蘭天文博物館看星相,我從未去過任何國家的天文館,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奧克蘭天文館是隻“小麻雀”。

走進天文館大廳,仿佛置身於太空仙境,太陽係模型、各行星自轉自控模型、月蝕演示模型及人體在各星球視重演示模型等等,玲琅滿目。光學演示、電子板演示、數字塊演示,令你目不暇接。各種照片,太空隕石殘片及宇航員太空服實物展,詳盡地介紹了人類研究太空、涉獵太空的幕幕曆史。我講了30多年牛頓引力場;可以大篇幅表述牛頓力學體係的哲學意義;以各種手段推導開普勒行星定律;演算出同步衛星軌道;火箭發射的各種逃逸速度及利用恒星間視察計算地球軌道,但在這些貌似簡單的模型和實物麵前卻感慨萬千。我由衷地羨慕那些自如玩耍於模型叢林中的孩子們,老伴站到重力在不同行星視重演示台上時,一個小姑娘,一邊幫忙操作,一邊喋喋不休地為老伴講解。老伴很認真地聽她講,可她哪裏知道,眼前這位大媽,就是靠計算這些玩意兒吃飯的。

星相館是一座360度角觀賞太空全景的電影院,是由一位華人捐助的。來這裏看星星是老伴多年的願望,也是小時候留下的遺憾。我本來想象的是看一部全景電影,感受奇妙的科幻世界,先進的放映設備與環繞聲音響,能為我帶來神奇的多維景象體驗,或者享受一次觀看滿天繁星的愉快經曆。

我錯了,最起碼今天我錯了。坐在幾乎仰臥的位子上,有滿天的繁星但經曆並不愉快。我對星星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奶奶講述的“牛郎織女”、“北鬥七星”的神話故事水平。第一次談到星座,是剛結婚時老伴在一個滿天繁星的夜,和我聊所謂的“星移鬥轉”,即天上的星座隨不同季節的變換,南北半球星相的差異。今天坐在這裏,隻看到漫天的星星點點,天文館專業知識豐富的講解員用激光筆點點劃劃講解著星座。一會兒一條條紅線把幾個亮點聯在一起,一會兒用一個卡通畫把星座象征的形象浮現在天幕,有“獵人”、也有“獵犬”;一會兒轉過一個角度讀一顆星,再把它放大。講解員引導大家一起探索神秘的宇宙,星係,恒星,新星,行星,一邊講解一邊和觀眾們一起討論。我隻覺得眼皮發澀,昏昏欲睡。老伴倒是興致勃勃,意猶未盡,感慨頗多:

      “和預期的完全不同,不是簡單地在特殊銀幕上放映一場關於夏日星空的電影,而是趣味橫生的互動。講解員一定是專業人員,而且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和觀眾融為一體的形式別開生麵,遠到幾千萬光年近到月亮,好像都是他的收藏,人還不失幽默。開講之前我就在看那靠近天球中心的獵戶座,這是一個在南、北半球都能見到的星座,尤其是獵戶的腰帶,在天空中總是那麽耀眼。當年讀書時,在歲月更替的寒冷冬季,是新年期間也是期末考試的日子。多少個夜晚都是仰天看著星星,踏著厚厚的積雪,背著沉重的書包(比書包更沉重的是考試),往返於寢室和教室。黑洞洞的天空繁星點點,“獵戶”和“仙王”總是在那冷冷的看著地上的冰雪世界。那種清冷和無奈至今記憶猶新。從門票的價格可以斷定,這個天文館重在教育而不是盈利。白天時間都是孩子們的,隻有晚上有成年人場,大部分也都是帶孩子來。在這種環境,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

現在一談到星座都是關於玄學,我很奇怪,幾個看上去有固定形狀,實則相距幾百萬光年甚至更遠的恒星,怎麽會影響到小小地球上出生的人?還會決定命運? 再說現在的星空和幾千年前希臘人看到的多少也有些不同,怎麽能用那時的時間計算現在的事情?”

       室內放映結束,講解員帶大家來的室外。公園的綠草坪上已經擺好了兩架望遠鏡,雖然已是晚上九點了,但天還沒完全黑下來,大圓月亮明晃晃地掛在當空,漫天隻有十幾顆星星。從望遠鏡裏可見金星呈月牙狀,垂在西邊一角,講解員說它正慢慢落下。要看更多星星,大家要耐心一點,等到天完全黑下來。

這個酷龐是一堂天文課,學到許多新東西。值,超值。

     

       2013.12.17. 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