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蘭,隨手撚幾片草葉與朋友共賞
正文

兩個“世界”的對話(二)

(2014-05-19 14:52:40) 下一個
引子
1638年,伽利略發表了《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書中仍采用三人對話的形式。
第一天,討論了固體材料的強度,反駁了亞裏士多德落體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法則。
第二天,討論了內聚作用的原因、杠杆原理的證明及梁的強度。
第三天,討論了落體運動律,介紹發現落體定律的過程和方法。
第四天,討論了拋體運動,用研究落體運動的方法來詳盡地研究拋體運動。
仿照大師的模式我也設計了三個人物:移居國外近二十年的老移民;剛來的新移民及老師。新老移民代表兩個不同的世界,時兒對立,時而又有交集。老師,是他們共同的朋友,推崇伽利略的科學哲學思想,是一個中立的傾聽者。
第一天,關於“移民目的”的對話。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咖啡館。
老移民:來這麽久了,感覺還好嗎?
新移民:一開始還好,現在感覺很不好。語言不通,行動不便,朋友不多。雖然有精神準備,但還是覺著孤獨無助,恍恍惚惚的。聽朋友講了許多故事,更覺著心猿意馬,食不甘味了。
老師:現在的移民不比二十年前。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想不知道點什麽事都很難。任何一個準備移民的人都會作大量的谘詢和網上檢索。目的地的文化、教育、交通、曆史、居家環境及氣象地理都會了解的非常透徹。對生活在異邦的辛酸苦辣,早已超過“略知一二”的水平。即便如此,在一個全新的環境,完全適應下來,仍然是件相當困難的事,還需要時間。
老移民:你這是“新移民幻覺綜合症”,我們都經曆過,很正常。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麻煩,聽說過別人的許多故事。有些是確有其事,有些是或有其事,有些則是道聽途說的幻知幻覺。不必介意,有沒有什麽具體的困難,我可以幫忙。
新移民:具體困難說不上,隻是覺的吃的不對味,穿著不得勁,住的不舒服,睡的不踏實。雖然也能看到國內的電視節目,但感覺也和在國內時不一樣。
老移民:這就不對了。不敢說這裏的食物百分百都是綠色食品,但這裏是地球上僅存的幾個吃的安全,汙染最低的地方。穿衣打扮隻要舒適就好,沒人評論也沒人注意你。你住在豪宅區,環境好,房子大,還說住的不舒服。我有點confused了。
新移民:你沒覺著這裏的豬肉有怪味,羊肉沒膻味,蔬果和國內的也不一樣。住的房子很大,但老公不在,總覺著空落落的。
老移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裏的魚肉蔬果與原居地不同很正常。我們隻有適應的道理,絕沒有改變的可能。少了家庭的溫馨,空間越大越冷清,這也是事實。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這不是自己選擇的路嗎?
老師: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為什麽要離鄉背井,而且是前仆後繼,走一條陌生的、不明前途的路呢?依我的經驗,無非是三種可能:一,不滿足原有生活、工作現狀,換個環境爭取實現自我的最大價值;二,讓子女融入西方的人文環境,接受先進的高等教育,讓他們實現自己未了的心願;三,在原居地生意做大了,錢賺多了,麻煩也多了,故需要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有前兩種心態的移民,會勇於麵對困難,不怕挫折,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第三種心態的移民,走到哪裏都會感到不適,因為他們的要求太高了。
新移民:我也沒有把這裏看得一無是處。比方說,我們現在喝的咖啡,就是價廉味純。這裏的藍天白雲,新鮮純淨的空氣,也是原居地不能比的。我的確不缺錢,用不著為了生存去打工。但我也來這裏一年多了,按說也該適應了。可我卻總是覺著事事不如意,處處不順心,整日愁眉苦臉。有一天我在巴士站等車,一位KIWI老奶奶關心地對我說,“高興點姑娘,天氣這麽好,為什麽不高興呢”?
老移民:你一來我就認識你。一年多的時間,你回國四次,在這裏生活不超過半年。我覺著,你的問題就在於不安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別怪奶奶管閑事,我要是看到身邊的人整日陰沉著臉,肯定會不舒服,也會忍不住勸她幾句。
老師:不安心,何以安家。以過客的身份看問題,肯定有偏差;以住五星級賓館的心態體驗生活,肯定不如意。再說,這麽頻繁的變更,對孩子的教育,也有極不好的影響。安下心來慢慢適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裏的人樂於管閑事。出交通意外了,有人會主動幫你做“目擊證人”;車子拋錨了,會有許多車停下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有一次我在90哩海灘,車子陷在沙河裏。天快黑了,荒郊野外沒有人煙,車上又有老人孩子。正在我一籌莫展之時,一輛車子路過,三個年輕人主動下來,先幫我推車,又跑到幾公裏外的農場找拖拉機幫忙,前後忙了三個多小時。事後我要給他們報酬,他們說什麽都不要,最後我以“喝杯咖啡的名義”把錢塞到他的口袋裏才作罷。
老移民:如果生活態度不積極,你感受到的隻能是時時不自在,處處不如意。剛來的時候,我有一個朋友,綽號“事先生”。他總是看不慣“司空見慣”的事情,東西不好吃;水不好喝;公交車沒站名;當地人傻乎乎的沒心眼,等等,等等,他能挑出一大堆這裏的毛病。開口閉口總是“我在原居地的時候,如何如何”。於是乎,他不學英文不開車,不找工作也不做生意,其結果可想而知,扔下老婆孩子,一走了之。
新移民:這裏沒有窮人但有很多懶人,很少惡人但也不缺壞人。前幾天,我的鄰居被盜,丟的東西也讓人匪夷所思。除了一些貴重物品外,還丟了兩條從國內帶來的香煙,但抽屜裏的人民幣現金卻一張不少。很難理解,這是什麽水平的賊人。
老移民:這裏的賊人,膽子很大但水平很低。他們搶包但很少偷包;他們破門但很少碎玻璃。入你們鄰居家的賊,一定是認煙不認外幣的“小毛偷”。不過你要小心,他們一旦得手,嚐到甜頭,肯定會再顧茅廬的。
新移民:太可怕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各種媒體也總報道一些偷東西搶包事件,弄的人心惶惶,我甚至懷疑是不是來錯地方了。
老師:治安問題是當今時髦的世界性問題。和其他國家比,和國內比,這裏的治安根本不算問題。君不見國內的防盜門,家家必備,防盜窗裝到六樓;君不見羅馬的公交車上圖文並茂,用八種語言注釋的防扒竊廣告。而我們這兒,庭院開放,門窗沒有鐵欄杆,甚至銀行商店也沒有世界各地通用的防盜措施。學學阿Q,五十步笑一百步,我們這兒,還是安全的。
老移民:這裏的小偷傻,但警察更懶。有位朋友家被盜,報警後四小時警察才到,例行公事問幾個問題,讓他添張表格就算結案。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保險公司會根據警察的筆錄給你賠償。
老師:深究一下,這是個法律問題。一位警察朋友曾無奈地跟我說,他們也沒辦法,抓到小偷,到法官那也得無罪開釋。西方法律過多強調人權,也就過多保護了壞人。我們市中心新建成的監獄,條件堪比酒店。有電視、台球、乒乓球台。犯人想幹活就給報酬,不想幹活也有飯吃,每天晚餐後還有甜點供應。我們無力改變這些陋習,但我們可以告訴社會我們渴望安全生活的訴求。盡量少招財炫富,低調為人。一旦遇事,也無需緊張,先保證自身安全,再尋求法律保護,保險賠償。
新移民:我總能感覺到來自各個方麵的歧視。我的鄰居,一個七十多歲的歐裔老太太,經常過來串門,順便送點小禮物。當然,我回贈的比她給我的更多。有一天她送來一塊親戚農場自製的奶酪,告訴我說,這是純本地產品,絕不是“made in china”。我知道她無意傷害我,但我心裏仍然不快,馬上回敬她說:“親愛的,你身上的真絲坎肩就是中國製造,我送你的時候,你不是很激動嗎?還到處炫耀這是來自絲綢之鄉的真貨”。她知道冒犯了我,馬上道歉。我嘴上說接受她的道歉,但心裏很不舒服,為什麽很多當地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出言傷人。是無知還是骨子裏的自傲。
老移民:這的確是個問題,有些當地人無知且自負。你困難的時候她很熱心的來幫你,因為她覺得有義務把文明傳授與你,她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把所有青菜放到一起煮兩個小時;她會很認真地告訴你,沏好的鐵觀音茶裏應該放糖加奶。當她發現你住的房子比她大,開的車比她好時,他就會說三道四,表現一副酸葡萄心態。當然,大多數當地人還是相當淳樸友善的。
老師:歧視是每個層次的華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且是個不可調和的,雙向歧視問題。根源在於文化的差異、文明程度的差異。“白人至上主義者”認為近代文明是他們創造的,所以他們理所應當地優越於其他族裔;“毛利本土主義者”認為,這片土地是他們發現的,其他族裔理應讓他們三分;“華人極端主義者”認為,我們有燦爛的曆史,富有的現在,我們勤勞、聰穎。我們要雪近代史上的恥辱,追討百年前的不公。美利堅遇到借新債還舊債的尷尬,歐洲也臨近銀行倒閉國家破產的窘境。終於到我們說話的時候了,所以理所當然地歧視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族裔但並非自己一派的人。顯然,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狹隘的利己主義觀點。
各族裔大融合是理想國的神話,文化的差異隻能順應但不可調和。我們應做的是自製、自律,不欺人亦不被人欺。好在這裏的最大的族裔矛盾是毛利裔和歐裔,與其相比,其他族裔相互歧視隻是小巫見大巫而已。和世界其他國家比,我們還是很平和的。
第二天。關於“子女教育”的對話
某年某月某日在老師的數學教室
老移民:謝謝老師,我家老三參加澳洲UNSW數學競賽,得了distinction,學校還給她發了獎。
新移民:我家孩子幾乎每天都被老師表揚,可他的水平我知道,沒他老師說的那麽好。丟三落四,考試從沒拿過滿分。
老師:學校的老師都這樣,總是鼓勵學生,總是以學生個體為軸,縱向比較。你比昨天有進步就該表揚。“你就是你,你和別人不一樣”。
新移民:這裏學校學的數學太簡單了,四年級的孩子加減法竟然查手指。
老移民:我也有同感,我家孩子從Y1Y8。書包裏就從沒有過教科書,平時很少有homework,假期也是零作業。
老師:沒有課本,是這裏學校的特點。學生雖然沒有課本,但是老師是有統一的教學綱要的;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的多少因學校而異,但決不超過學生心目中的可接受範圍,當然也有些學校是什麽作業也沒有。
我引一段國內教育專家論文:“1999年,新西蘭教育部在小學數學階段引入了運算能力項目。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已經成為新西蘭全國範圍的一個數學專業發展項目,覆蓋了新西蘭所有的小學。數字框架是運算能力項目的核心,它由策略和知識組成。運算能力項目通過診斷性訪談來進行評價。有研究證明:運算能力項目有利於學生代數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數感的形成與發展。在小學階段算術教學中滲透代數思維,注重小學生的代數思維”。很顯然,這位專家在褒獎新西蘭的小學教育。
新移民:很難理解。倒是看到孩子拿來家的幾張小紙片,四年級學生做小數,分數運算,沒看出來“算術教學中滲透代數思維”。
老移民:小學如此,中學也一樣。我家老二,明年就要考大學了。整天還是不緊不慢,每天下午三點鍾放學,homework用不了半小時。要不是在老師這補習,真不敢想他能混成什麽樣。
新移民:教育如此糟糕,“為下一代的教育而移民”,豈不成了笑柄。
老師:考慮問題不可以極端。這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體現人的自我價值,從中學教材上分析,本地的教材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少多少內容。但老師授課時,卻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他的心理標準是學生的平均水平。故從不過多地歸納、過深的演繹教材的內容。他或許會關注很差的學生,好學生自有管理好自己,發展自己的能力。學生課餘時間的安排絕對是私人問題。
老移民:奧巴馬在今年的國情谘文中,四次提到中國。在多個公開場合把中國的崛起比做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衛星時代”(蘇聯率先發射衛星,引發美國上下的危機感)。他認為中國在科研、基礎設施、教育和貿易四個不同部分超越了美國。針對教育領域他說:“中國和印度等國已意識到,它們在作出一些變革後將能夠在新世界裏與其他國家進行競爭。所以,他們開始對他們的孩子進行更早和更長時間的教育,更加重視數學和科學”。美國總統都這麽說,是不是可以認為“東風壓倒了西風”,中國的中學教育領先了世界。
老師:誰也不能否認中國的崛起,誰也不敢視而不見大中國的成就。但奧巴馬是個演說天才,更為重要的,他是美國的民主黨人總統。他有義務喚醒美國人的民族自信,拯救美國的經濟頹勢。千萬別被他忽悠了。我不相信讓十幾歲的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每天讀書十幾個小時換來的成績是“領先世界”;我不相信從小學開始進行奧林匹克專項培訓,層層選拔,最後讓幾個皎皎者和西方的業餘水平中學生比賽,拿幾塊金牌是“領先世界”。果真如此,每年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醫學諾貝爾獎,都該被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人收入囊中。
教育是國家之本民族之精粹,重視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不著別人刺激我們。在西方寬鬆的環境中,讓我們的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再適當適時地加以約束輔導,讓他們先做好孩子,再做好學生,然後考好成績,讀世界一流的大學。
     
第三天。關於“擇業創業”的對話
某年某月某日在老移民的飯店
新移民:好大的排場。在這麽繁華的地段,這麽豪華的餐館,你竟然開了兩家。不可思議。我的好多朋友開店就賠錢,幹幾年就不幹了。
老移民:為移民而創業和為創業而移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意在移民故心不在焉,不做市場調查、不做專家谘詢、不做商業檢索、不量力而行,失敗是肯定的。後者是為生存、為發展而創業,入行前就做了大量的準備,有前車之鑒、有專家指引、有勤勞辛苦為伴,所以成功也是必然的。
老師:的確如此,看看這家餐館,就能說明問題。不說老板打工十幾年,從takeaway做到中等餐館最後到高級餐廳,做了大量的谘詢和資金準備,光是為了解中餐在西方世界的品位、口味,她就花費近半年的時間,遊曆了澳洲、歐洲和美洲,吃中高檔中餐,遍訪成功人士,製定出一套不失中餐傳統又迎合西人口味的菜譜。生意做開了,又不失時機的盤下另一家店麵,成功地把中餐推到高檔消費群。
新移民:成功是不可複製的。看到別人做好什麽,我也心動,可考察一番就發現沒那麽簡單。投資公寓,有人說公寓不升值;投資house,有人說回報率不高;蓋新房,有人說資金量投入大,市場波動也大,風險很高。開咖啡廳耗體力;開超市費精神。什麽都不幹,夠吃一陣子;生意做砸了,賠上一輩子。
老移民:什麽都幹不了,隻好去打工了。省心保險,福利優厚。
新移民:我孩子還小,脫不開身,再說也沒到給別人打工的份。
老移民:那你就什麽都別想,專心做你的神仙好了。
老師:有相當一部分人,幹什麽都顧三慮四。謹慎小心是應該的,但困難束縛脫不開身,也是很痛苦的。更有趣的是,這些人周圍往往有一群關心他人超過關心自己的朋友。我稱他們是“懂先生”,(他們什麽事都懂)和“不先生”,(遇事他們先說“不”)。你買車買房,他說你沒揀到便宜;你投資生意,他說商海風大浪急,你會翻船。
新移民:他們也是熱心人,好朋友。他們替你操心費神,參謀議事,在不熟悉的新環境下,交這些朋友不是很有必要嗎?
老移民:不是不交朋友,是不要讓朋友過多地幹涉你自己的事。自己的路自己走,別讓別人扶著,更不要被別人檔著。有一位在原居地很成功的朋友,移民後什麽都不知道,隻能依賴朋友。結果開飯店賠錢,蓋房子賣不出去。呆了幾年,铩羽而歸。
老師:“遇事找專家”。這是我經常跟朋友說的一句話。買賣房子找中介,身體不適找醫生,遇到麻煩找律師、會計師,子女教育找老師。切記切記,“遇事找專家,花錢買保障”。
老移民:生活態度積極,創業心態向上,你會發現有好多機會在等著你,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像那些朋友說的一樣,“什麽事都別做,做什麽事都不成”。
老師:的確如此,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人。我有一位畫家朋友,出國前已小有名氣,但剛來時沒人認識他,也沒人欣賞他的丹青藝術,他隻能打零工糊口。但他從未氣餒,堅持作畫。終於有一天遇到了當地的一位音樂家,惺惺相惜,音樂家馬上意識到這位中國畫家的潛力。於是乎,音樂家為畫家舉辦了一場專題音樂會,即以畫家的工筆水墨畫“獅子”為背景,用交響樂團演奏影片“獅子王”主題曲。這場音樂會在主流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洋人開始欣賞他的畫收藏他的畫。所有人都覺著他成功了,可是他卻認為,牆裏開花牆外香,花的根還是在牆裏。他又回到國內與企業家聯手,先後開創了三所個人藝術館,又成功地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然後又麵向世界先後在新西蘭、法國(籌建)開設藝術館,在多個國家舉辦畫展。前不久他告訴我,他的畫作即將在羅浮宮展出。
新移民:太了不起了,但這也太誇張了,誰能copy呢?
老師:人與人不同,故不可簡單類比,但我們要copy的是一種鍥而不舍,事事向上的精神。有了他就有了立業的基礎。有一對夫婦,文化水平不高錢也不多,他們量力而為買了一間takeaway。辛勤勞作十幾年,原來的小店變成了豪華大餐廳,周圍的房產也都被他買下。現在每年的租金就過百萬,可他們夫婦,卻依然一個做廚房,一個做前台地忙碌著。
新移民:很受啟發,從現在開始,搜索信息,為開創自己的事業“準備著,時刻準備著”。
老移民: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的實力。祝成功,幹杯!
第四天。關於“養生健身”的對話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綜合遊泳館。
新移民:這裏的條件太好了。可以做健身操,可以隨意使用健身器械,還可以遊泳,還這麽便宜。
老移民:這很正常,這是個崇尚健康的國度,這裏的體育設施,都是由國家補貼,讓全民享用的。
老師:以我家為中心,五公裏範圍內,可以包絡三個高爾夫球場,三個綜合健身中心,一個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足球場,網球場,籃球館,羽毛球館,應有盡有。各種規模的健身房充斥著每座公寓。你在任何時刻出門,都能看到跑步鍛煉的人,騎自行車鍛煉的人,推嬰兒車跑步鍛煉的人。新西蘭四百萬人口,美洲杯帆船賽、英聯邦運動會、奧運會、世界杯橄欖球賽、世界杯足球賽,都有出色表現。
新移民:鍛煉是好事,可大冬天穿短褲打赤腳卻令人不可思議,不得病才怪呢?
老移民:很正常,中、小學生校服都是短褲。好在這裏的冬天也不算太冷。去年外出旅遊,領我們爬冰川的導遊,上身穿著羽絨服下身著短褲,那可是零度以下的冰川。
新移民:我發現一個問題,這裏賣營養品的商店,大部分是我們同胞開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我們健身養性主要靠食補藥補,洋人隻講究運動。
老移民:一般地說這種講法是對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我們的同胞也開始運動了,你我在這裏見麵,本身就說明問題。
老師:我一周五天來這裏健身。一,三,五,跟著教練做杠鈴操(bodypumps),台階操(bodysteps)以及拳擊操(bodycombat),然後遊泳。二,四練點器械然後遊泳。值得驕傲的是,我打拳擊的節奏,不比二三十歲的人差。在泳池裏,蛙泳、自由泳、仰泳,我可以自如地遊幾千米。
老移民:我也很注重飲食的健康科學,我剛買一台新款豆漿機,每天都可以喝到各種豆類果仁混在一起的熱粥,除了吃水果蔬菜外,還堅持每天喝蘋果、胡蘿卜、土豆混在一起打出的果汁。
老師:藥補、食補、運動,從沒有貼上那個民族特有的標簽。如果把這些方法結合起來,肯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新移民:我發現這裏有好多韓國人,健身中心的告示都標有韓文。
老移民:不但在健身中心,在高爾夫球場,帆船俱樂部,足球俱樂部,都有很多韓國人。我們這個區是韓裔較為集中的區域。
老師:但絕對人數也沒有華人多。這是一種族風,一種令人敬畏的習慣。做事有狠勁,有韌勁。韓國六千萬人口,體育競技方麵,敢和大中國叫板。就在這個遊泳館幾乎每天都有韓國教練教他們的同胞遊泳,假期時每天都要占據兩條泳道。大人學,孩子也學,年輕人運動,老年人也運動。前幾年,中國足球隊剛剛慶祝自己30年來首次贏了韓國,接下來的亞俱杯賽,六間中國俱樂部隊全線潰敗。高爾夫球更不用說,其平均水平在國際上也是一流的。國際業餘女子高爾夫球的世界前兩名,都是新西蘭籍的韓國人,兩個剛滿14歲的小姑娘。
新移民:是不是他們很有錢,肯在這方麵投資。
老移民:全世界都知道,最富有的當屬中國人,你到賭場看看,從貴賓房到老虎機台,到處都是(染)黃頭發的中國人。春節一到,賭場更是掛中國燈籠,寫中國春聯。你再到高級飯店,高檔消費品商店看看,中國人多的不得了,錢花的讓洋人害怕。
老師:所以,我們當以自己的行動去感召周圍的同胞,強身健體,揚我大中華之神氣。身體好精神樂觀是人世間最寶貴的財富。
很高興認識你們,很高興能與你們在不同的場合就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我認為,討論的範圍還可以擴大,對話的內容還可以加深。讓我們構建一個對話的平台,讓更多的同胞加入,暢所欲言,對話謀發展。
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新科學對話》的價值遠大於《兩個世界的對話》。伽利略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新科學對話》比我迄今為止所發表過的任何著作都好,……它包括了我認為在我的全部研究工作中是最重要的成果”。但是從天文學和捍衛哥白尼學說的觀點來看,《兩個世界的對話》在人類文化史和科學史上的地位卻是超過了《新科學對話》。
受大師的啟發,我也準備寫幾篇“對話”。已經完成的有“兩個世界的對話”及這篇“新老移民的對話”。自我感覺這篇比上篇好,但上一篇更有意義。所以把“對話一”投給文化節征文。其他的,自我收藏與友人欣賞了。
2011年7月19日,草稿。2011年8月19日初稿與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