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說夏特爾教堂和哥特式建築風格(上)

(2014-08-14 15:51:20) 下一個

出了the Gare de Chartres火車站,往市中心走10分鍾,大約700-800米路程,就走到夏特爾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側近處。

夏特爾教堂本身隱含一部西方建築史。初建時,它采用基督教巴西利卡式(Christian basilicas),即特點為中殿(nave)加上半圓形後殿(apse);數次火災後,1020年按照仿羅馬式(Romanesque)重建,即特點為拱形穹頂、厚重牆體、半圓拱門/窗/拱飾等;1194年的大火又燒毀了大部分教堂建築。於是,再次修建的時候設計為哥特式(Gothic),其特點容後細述。哥特式是本篇主要討論對象。

這時,隻見天穹布滿灰色烏雲,在教堂身後的背景裏快速地移動。古老的建築猶如乘馭著時光,穿過曆史隧道,把自己端莊地擺放了在我的眼前。

教堂一高一矮的雙座塔、綠色大屋頂首先映入眼簾。
chartres06

哥特式建築風格發源於法國,然後在當時相對偏遠的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流傳開來。文藝複興時期,南方(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歐洲人自認所處文化中心,將北方野蠻之地的這種建築風格稱為“哥特式”。“哥特”(Goth)一詞原指公元三、四世紀時侵略羅馬帝國的日爾曼/野蠻人。“哥特式”(Gothic)就用了其中延伸出來的“野蠻”之意。因此,“哥特式”建築風格這個名稱當時含有輕蔑之意。

第一座哥特式建築是位於巴黎的聖丹尼斯教堂(Basilique Saint-Denis)。1140-1144年間,教堂進行改建。加建東部聖壇建築部分的時候,院長提出要求,必須達到四周采光良好的要求。以前,羅馬式建築最大問題就是采光不好,以致教堂內陰暗晦澀,難以讓天國的璀璨光芒透射進來。根據院長要求,設計師們最後方案采用了尖拱(the pointed arch)、肋架拱頂(又稱交叉肋拱;the ribbed vault)、回廊(the ambulatory)、束柱(the clustered columns)和飛拱(又稱飛扶壁;the flying buttresses)等建築元素。

這些建築元素的集合,其最大作用和目的就是讓教堂建築從此得以由厚重的牆體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將一排排大玻璃窗戶安裝到四周的牆壁上,達到采光明亮的要求。這樣也就誕生了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後來稱之為哥特式。這種新的風格當然也是宗教美學方麵的一大革新。

這就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築,位於聖丹尼斯教堂內。其哥特式元素盡現眼前,支撐穹頂的交叉肋拱、尖拱、粗大的束柱和明亮的彩繪玻璃大窗欞,還有圍繞聖壇(altar)的回廊。
The choir

粉紅色標示之處即回廊
ambulatory

來到夏特爾教堂東側正門跟前,倍感雄偉建築牆腳下人的渺小。雖然雙塔之間的部分牆體正在維修,沒有影響到大家從正門進出。但是哥特式教堂正門的那個玫瑰窗(rose window)這次就看不到了。
chartres03

我在凜冽的寒風裏,把鏡頭對著雙塔,再往上、拉近,借助長焦鏡頭看清肉眼看不到的一些東西,比如這些115米高北翼(左側)之塔的鍾樓外部細節。可見四周的雕花尖拱窗門以及側部供支撐的飛扶壁。
chartres04

先圍繞教堂走一圈。從正麵往北左拐彎,牆角處,站著一位手捧日晷的天使。
chartres07

從天使的頭頂再往上觀瞧,就是雙塔之一的南側舊塔。在藍天白雲間,它為人類的虔誠站了一千多年。我說它一千多年,那時因為當初羅馬式教堂遭火焚毀,獨獨沒有燒掉這座塔。後來重建的時候,就把它融合成為了新教堂的一部分。仔細看,很容易從它的圓拱識別出其羅馬式建築風格。
chartres10

再看緊接南塔的縱堂(nave,也稱中堂)建築部分,眾多飛扶壁之間,不見了羅馬式厚重牆壁,而鑲裝著多彩玻璃大窗戶。飛扶壁承接了建築的側推力,並將側推力疏導至地麵。
chartres09

扶垛的構造
chartres11

這是夏特爾教堂俯視圖。雙塔位於東側正門,東西向為縱堂,南北向為橫堂(transept,又稱耳堂)。
chartres01large

繼續前行。前方看到橫堂北側的門廊(porch)和台階。
chartres12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愛旅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茅斌騷客' 的評論 : 嗬嗬,謝謝誇獎~~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搞建築,或者建築曆史的?術語運用如此自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