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

仰天大笑出門去, 雲遊四方過路人
正文

國外的中文老師

(2023-08-12 12:06:24) 下一個

我們這一代在童年是缺書讀的:家裏除了毛選之外,隻有三大名著(沒有紅樓夢)。所以初中前讀得最多的書是水滸和三國演義。工作以後工資高,報複性消費,買了上千本書,也讀了其中的幾百本。但印象最深的,還是王小波和金庸的書。由於在廣東工作的原因,每天讀的報紙就是《南方都市報》和《南方周末》。所以大概的中文水平就是這樣:武俠和言情小說的底子,加上一些改革開放的內容做調料。

出國以後,為生計,學習英文。讀書,工作,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了英文書(另文再述)。這漫長的二十年時間裏,從郵購,網購等渠道,從中國買了幾百本書過來,在心理上把對中文的需求滿足。而一直購買而每周必讀的報紙,就是《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在蘋果的網站上有APP,可以在每周四的晚上下載最新的報紙。每年大概$10美金。

《南方周末》辦報目的:“在這裏,讀慬中國”。有很多欄目:聚焦,法治,教育,寫真,研究,評論,文化。還有副刊的專欄,科學和閱讀。近十年來,覺得時政寫得越來越差:最關心和重要的新聞往往看不到。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時評和事情。

但比較好的就是文化和副刊,讓我這個異鄉人保持對祖國文化的了解。

印象深的是《我的秘密書架》係列,都是國內外文化人講對自已有影響的書。跟著他們的推薦,我在國外的二十年也買了不少書,讀了其中的一部份。最喜歡的是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四冊)。這部書包括所有的古代漢語知識,幾遍讀過,看文言文和繁體字的能力應該不在台灣同胞之下。

有意思的一篇是俞寧的秘密書架,俞寧在美國大學當英文老師,肯定是有天賦的人。俞教授在文中提到他的母親:長沙楊氏藻清先生,《瓦爾登湖》的讀後感是一首詩: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四個短句,就將中西文化勾連,輕提起來。讀來回味無窮。這樣母親的兒子確實能在美國大學做英文教授。

《南方周末》的專欄也請了一些很特別的作家:許倬雲,陳平原,顧彬,馬末都,林青霞,金聖華,…, 等,也是做到雅俗共賞。既能學習文史學大家的治學之道,也看看明星的往事趣聞。

報紙中有趣的事情很多,在張宗琛回憶他的老師薑亮夫的文章(23年8月3日)中提到原來魯迅等人在日本東京上過章太炎的課,後來上課的人中間很多人成為大學問家(錢玄同,朱希祖,周樹人等),老師也沒想到魯迅日後會成為最有名的作家。這讓人想起當年在美國紐約講課的木心,下麵也是十幾個人,也是在家裏教書,章太炎穿和服,木心著西裝。章太炎講得大概是國學博士的講義,而《文學回憶錄》是給青年的文學普及課。曆史在重演,但不是重複,但後人看到這些係列故事,總是有些許感概。

另一篇是許倬雲回憶王小波的文章,其中提到當年王小波在美國遊學,曾經每周與許倬雲有一對一的課程。許對王小波講需要提高淬煉文字的水平。王小波在《我的師承》裏也提到他的文字受查良錚和王道乾影響最大,是把詩的語言帶入雜文和小說。詩的語言就是簡練和韻率。可見好老師的作用,能指出王小波的問題,王小波自己找到辦法提高。在網上很多人說八十年代後至今天,中國文字最好的二個人:海子和王小波。

在近年的專欄裏,林青霞和金聖華的文章往往放在同一個版麵,明顯金的文章更勝一籌。而林的中文老師就是金聖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的前主任。經過這些年的名師調教,第一美女的林青霞文章也寫得第一漂亮,每有刊登必讀二遍,如同當年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一樣好看。金聖華和林文月是好朋友,林文月的老師則是台靜農。台靜農是魯迅的學生,這樣又回到了五四時代。今天這些文脈也在南方周未得到延續。

所以《南方周末》就是我的中文老師,住在安大略湖邊,讀懂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晝夜思想 回複 悄悄話 向你學習,也訂一份南方周末!期待繼續讀您關於讀英文書的文章!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20/30年前,南方周末人氣旺盛,現在估計哪兒都閉著眼睛畫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