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部書,人人都能講幾句。如同量子力學一樣,大部分人都沒有讀過,或者沒有讀完過,或者沒有讀懂過。但好象每個人都講一大段薛定諤的貓的故事,都能在生活中引用這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 因為電影院裏幾小時就可以把這部小說看完,或者在小視頻中花10分鍾就刷完濃縮版的電影。我對這部名著的印象,就是小時候看的電影,唯一留下的印象是安娜從大銀幕上撲向鐵軌的瞬間。
在動蕩的2024年初夏,開始讀這部文學名著,英文版的書足有800多頁。花了足足6個月的時間,終於在歲末讀完了這部俄國的第一大書。總體感覺如下: 首先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家庭的書。Anna和Levin的二個家庭是二條線。托爾斯泰的風格是西洋油畫的風格,裏麵有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對話,或者是對話和心理混在一起。這與現代小說的風格不同,顯得冗長枯燥,因為100多年前貴族的生活,離現代人很遠。其次,我讀此書開始讀不進去,中間讀不下去,到600頁後,才慢慢進入狀態,有些放不下來的感覺。正是年少時不知事,中年時知事難,到老年方知別有一番味道,需要體會。最後,此書人物不多,但結構繁雜,層次紛繁,相關的知識(曆史,宗教,文化)需要有一定了解,才能體會此書。
由於年代和文化的差距,要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是困難的。但人性卻因為作者細膩的描寫而保留下來。有許多經典的場麵:
Kitty 在剛拒絕了Levin的求婚後,在舞會上看到Vronsky鍾意Anna後所感到的羞辱。少女單相思的痛苦。
Levin與Stepan在外麵打野鴨子的場景:Stepan想賣掉農場木材而Levin認為他價格太低,Levin是生活在農場的農場主而Stepan是個城市的職員。
Levin第一次參加選舉,現場的混亂和Levin對政治的無知。俄國人早期的民主過程。
Levin的兄弟死亡的過程,Levin和Kitty 幾十天的照顧他完成最後的日子。死是一件難事。
Anna和Kitty生兒女的痛苦過程:Anna得了產後熱, Kitty是幾天的掙紮。
這些場景在托爾斯泰筆下,讓讀者好象在看油畫,或是在看電影,有些場麵可以印在腦子裏。
小說的語言方麵也是個百花筒。在《安娜》一書中當時的人物經常在對話中夾雜使用法語或英語來對話。不像我們中國人在一句話中插入一個或者幾個英文單詞,俄國人是插入一整段法語或英語,而加入的外國話往往是警句或名言。可見他們的外文水平要高過中國的外企白領。另外一個特點是俄國貴族們講話中多次引用聖經裏的話,可見宗教對他們的影響。而對沒有讀過聖經的人,就不會對內容有深入的了解。
《安娜》裏的內容也豐富耐讀。隻舉一例:Levin在看戲劇《李爾王》中與另外一人的辨論(七部五章),提到德國的作曲家Richard Wagner, 錯誤的將音樂與另外一種藝術混和在一起。於是他將音樂,詩歌,油畫和雕塑都拿來比較一翻。但讀者如果在油管上找Wagner的交響樂聽一段,真是交響樂和述事詩結合的佳作:音樂中有詩韻,音樂中有故事!再回過頭看Levin的高論,就會發現是不著邊際。這樣的插曲給小說添加了不小的興趣。
小說分為八部。安娜赴軌結束了第七部,後麵還有短暫的一部。講Levin和Kitty的生活,幾乎沒有提到安娜,因為生活還要繼續。Levin和Kitty的生活遠比Vronsky和Anna要拮據,有時銀行裏的錢快沒有了,而農產品還沒有賣出去。也充滿了矛盾和爭吵,因為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人。Levin是一個內向保守的中年男人,Kitty是個簡單直接的年輕女人。Levin的生活中充滿了失敗。最後Levin接受了自己的無能,也接受了生活中的快樂和悲情,他想通了,所有這一切,在他看來人生悲歡離和,苦辣酸甜的無意義,正是上帝的意義所在,也是生活的本質。
最後還是談回Anna和Vronsky。 Anna是有夫之婦,為人母親。而Vronsky是單身的富家公子哥。二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任性。Vronsky有過一次自殺。在Anna生了女兒後,得了產後熱,幾乎死掉。Anna在高燒瘋顛一些言語和她丈夫Alexey對自已情敵的投降宣言,讓Vronsky 三天未眠,也進入一種瘋狂的狀態,最後以左輪手槍自殺,但沒有死,被醫生救了過來。
在此之後,Anna與Vronsky 出走了。Anna發現她失去了自己的一切,隻剩下Vronsky。而Vronsky的生活如常,Anna甚至不是他的夜生活。於是Anna靠折磨情人來尋找自已的生活。最後搞得Vronsky報複,二人相互折磨。直接導致了Anna的出走,而電報和信差的時間和語言上的誤會,使Anna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她的運氣沒有Vronsky好, 隻自殺一次,就成功了。
即使有幾大頁的描寫,也讓21世紀的讀者很難理解他們二人當時的內心世界,仿佛在迷宮裏找尋。也不可能立刻明白,有時要讀幾遍,才好象找到一些光亮。也許這正是名著的意義,讀完,似懂非懂,還要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