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後的中年人,英文是吃飯的工具:聽說讀寫,從頭開始。
出國後才知道在國內學的英文隻是中文的英譯版。到了國外的環境,才是真正的英文,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給你帶來工資,挑戰,樂趣。真正的英文,遠遠超過了我們在國內的課本,幾部美劇,幾部名著,不是將我們在國內的知識和三觀翻譯到英文的過程。而是文化,知識,觀念,和習慣的改變和更新。
我是三十多歲來到加拿大,需要給自已找一位英文老師,終身的老師。這個過程大概有5年的時間,剛開始是看當地的報紙《環球郵報The Global and Mail》, 後來訂了《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y》,《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最後《經濟學人Economists》成為我的老師:每周一期,看了十幾年。
《經濟學人》宣稱自己的優點有二個:文章的分析水平一流;寫作質量一流。我再加上一條:百科全書的內容。從寫作上看它的文章都比較短,除了專欄報告,大部分文章都在一頁之內。適合我們平時在工作中寫的郵件和小報告。語言和用詞上比較講究,精練。看上去也舒服。而且文體是論述體,有觀點,事實和評論,也在我們商業用語的習慣之內。長期看這些雜誌,對英文的寫作和閱讀都有好處。10多年前就有了語音版,上班路上開車聽,對提高聽力也有幫助。
《經濟學人》文章中大量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信息,對我們了解西方世界,開了一個大窗口。在這十幾年中,基本跟上了現時世界的信息。最喜歡的檔目是Technology Quarterly, 對當下的技術做一些深入報道,下功夫跟上讀完。可以對這些話題有個初門的了解,如果感興趣,則可以找更加專業的文章來讀,提高水平。我對人工智能,虛擬貨幣,傳染病毒的最初了解,都來自這份報紙。但每周大量的信息不可能讀完,可以挑幾個有意思的專檔。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每周政治和商業 (The world this week),中國專欄(China),商業(Business),科學和技術專欄(Science &Technology),訃告(Obituary)。訃告就是一篇簡單的人物傳記。
《經濟學人》自稱是自由主義的代表人,即經濟上的自由主義。這也影響了我的政治觀點。在國內幾十年雖然是儒家的教育,在做事上象東林黨人: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在中國近代就是:獨立思想,自由人格。在加拿大二十年,在這份雜誌的影響下,自已的大部分選票投給了自由黨。這種自由主義的精神,經過許多年的實踐,也體現在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各方麵。
《經濟學人》每周都有介紹新書,每年年末都有年度書單推薦,這也成了我購書的指南。特別是非虛構類的圖書,十幾年下來,也給自已在家裏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在冬季,沉浸在群書之中,也是一種溫暖和安慰。不覺得夜長,也不感概日短。
任何語言,都不可能通過翻譯來獲得真實的美,所以讀原著是最好的方法。《經濟學人》也有介紹唐詩的文章(2022年最後一期),連西方人都能感受到1200年前的韻味,但翻譯卻讓它失真了:
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玉階怨 (李白)
The jewel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玉階生白露,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夜久侵羅襪。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卻下水晶簾,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玲瓏望秋月。
英國人也能看出翻譯的失誤:玉其實不是Jewel, 應該是Marble。第一句就錯了。而在第四句,他們翻譯不出的是:玲瓏是水晶珠放下碰撞如金屬的聲音。如何能在聲音下望月?望是遠看,這裏有期盼的意思。而watch就是看,也沒有“怨”的意境了。舉這個例子,其實想說英文的美也是無法用漢語來說清楚,必須自已花時間去學習、去體會。
我收藏的二期: 《A manifesto for renewing liberalism》,《Liberalism’s greatest thinkers》都是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