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知識/德性/才華/智慧
(2015-06-05 10:12:37)
下一個
宋儒說“尊德性,道問學”,其實是希望人在學問和道德兩方麵同時精進,才能完美,但後世儒者難以兼顧,總會偏於一端。特別重視道德,可以稱為moralism,既一切以道德為最高標準,在這種標準下麵,一個人不必特別有學問,甚至可以是個不識字的人,但隻要特別忠誠,特別孝順,其行為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特別注重學問和知識, 可以叫做intellecualism ,即把知識的積累和獲取作為終極的價值,這個傳統有助於知識人對知識的無功利的追求,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是更重要的。但是,正因為兩者難以得而兼之,我們常常會看見有知識的人品格卻十分低下。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常見,還幾乎是人之常情,但人們之所以還是總覺得這種現象超出預想,是因為一般人總覺得知識和道德應該有某種正比關係,並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但在現實中,兩者經常是分離的。
我想,這是因為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後天從書本或實踐中習得的,但道德和價值觀可能更多來源於生活經驗,父母的影響等很多因素,有時甚至就是天生的。知識多的人,可能道德水準更高一點,因為知識可能會讓一個人看問題更為全麵和理智,做事更有底線,更善於權衡利弊,但也隻是“可能”---因為知識同樣可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壞,隻是可能壞得高級一些,比如智能犯罪,而有些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的人,即使壞也不顯得高級,和無知的人的行為方式幾乎一樣,比如報複行凶和性騷擾。
在鄉村,缺少正規教育可能會讓鄉民更為淳樸,但也可能更為狡詐和殘酷,所以中國現代觀念中,對農民和農村的評價始終是矛盾和兩極的,很難有固定答案。
知識和道德,作為兩個領域還是應該分開來看待。這對準確理解社會和人性會有些好處,因為很少有人兼具所有的優勢和美德,沒有統一的公式和類型可以放到人的頭上,這樣可能我們就不會對一些所謂大人物的道德缺陷感到困惑或失望。
知識是一個方麵,才華又是另一個東西。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由自主地強調知識積累,尤其是通過努力學習而積累的重要性。這樣的教育是“正確”的,因為大人總希望孩子相信,隻要努力,就能獲取知識和技能,而獲取知識,就會帶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至少,努力是做孩子的一種義務,因此你不能否定它的價值。但是在大人自己的內心,恐怕都多多少少承認人的才華和天份其實起很大的作用,會極大地製約一個人最終能達到的高度,隻是他們不能說出來,因為真相一說穿就難免讓人泄氣。但是,認識到天份對人的製約,可以減少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逼迫和過高期望。
如果說才華是天生的,知識是可以積累的(最可以把握的),道德和才華, 或知識都沒有必然的聯係,智慧可能才是最高的境界。智慧和知識也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有的人很有知識但未必有智慧,有的人沒有形式上的很多知識或完美的學曆卻有很高的智慧,這可能是因為其他渠道的習得,也可能源於天份。才華和智慧也沒有直接關係,才華可以表現為在某個領域的特長和悟性,智慧卻是一種綜合和抽象的洞察。智慧和年齡倒有一定關係,因為一個老人很可能是更睿智的,但反例可能更多。
然而智慧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天份,有閱曆的因素,有閱讀(不是為了考試進行的那種讀書)的影響,有個自我不斷反省,思考和領悟的漫長過程。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而智慧有時侯可以不經過積累而直接達到,後者正是陸王心學的路數,所以他們有反對書本的傾向。有時候,一個有非凡智慧的人,的確能領導一批遠比他本人有知識和技術的人為他效力,因為現代知識人有時候隻負責技術性的一麵,而智慧則往往是直覺和宏觀的。當然智慧不僅在於對大趨勢的判斷力, 預見力,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識人之明,包括處理婚姻和夫妻關係。這裏有時也有矛盾,很多有知識或高學曆的人恰恰不善於處理情感和婚姻問題,因為缺少這方麵的智慧。
記得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認為季羨林對於人類文明,東方文化發表的諸多議論都顯得膚淺和似是而非。其實這並不特別讓人奇怪。季羨林是一個在他的東方語言領域有一定成績的學者或稱專家--這是就“知識”的層麵而言,但他對於超出他所熟悉的範疇的話題,未必有過人的“智慧”。不僅如此,他在處理家庭和孩子問題上,似乎也缺少智慧。在此我想強調,把他吹捧為國學大師,純粹是媒體人雲亦雲的無意義炒作。
最簡單地說,智慧就是把事情,或大的事情看明白了。這和所謂的“學術訓練” 可以完全無關,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做學問的人,可以很好地分析自己領域的複雜的東西,對於其他很簡單的東西卻會感到困惑。
有的人看起來無所不知,但其實也未必是智慧。因為智慧不是要無所不知,隻是要在最關鍵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上,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但還是那句話,很少有人同時具有所有的優點,這是一種不完美,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可能恰好是上天對凡人的公平。
有句話說得很好: 信息不能代替知識,知識不能代替智慧。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正因為知識是最有跡可循的,所以按部就班地學習是最穩妥和安全的道路。因此,也不必高估擁有最高學位的人的智慧,因為獲得博士學位和智慧基本無關,隻是社會對知識擁有者的一種製度化的批量承認而已。但另一方麵,雖然我承認天份和才華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卻並不認為某個才子考不上大學或故意不考而寫出一本什麽書是件值得吹噓的事情,因為這種成功隻是他個人的事,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也可能不具有長期和堅實的基礎。不好好讀書也可能成功,但宣揚這種個案卻是不必的。
在我看來,處於最高端的智慧不是獲取其他利益的手段,而是一種境界,它自身就有自足的價值。一個商界奇才肯定是有天分和才華的,也有智慧,但他真正和最高的智慧不僅體現在他如何成功地把別人的錢賺進了自己的荷包--雖然這毫無疑問也是一種智慧,更在於他對人生,人性和世界形成的連貫和通透的認識,包括他如何處理那些賺到的財富。到了這個時候,道德還是會最終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