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自國內學者的郵件

(2015-04-10 05:25:57) 下一個

X兄:你好!

不好意思,最近事情太多,一直沒抽出時間仔細拜讀你的大作,所以,一直沒回複你這封E-mail 

明年如果能夠參加你組織的討論組那再好不過了,我可以按照你們的議題把那篇文章做一些修改。隻是我英文太差,聽和表達都成問題,得加緊學習英語了。好在有X兄在一組,我就不怕了。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認真拜讀了你的《“憶苦思甜”》文章,文章資料豐富,分析細致,歸納到位,是不可多得好文章。

我作為親曆者,結合讀你文章受的啟發,談一點自己的感受,供X兄參考,如果你以後寫類似的文章或總結49年後這一現象,或許用得著。

1. 毛時代的“憶苦思甜”是完全為著政治目的而做的。即,實行愚民政策,或者通俗點講叫“洗腦”。

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還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憶苦思甜”會。我們的長輩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對於炮製出來的那些典型事例,他們自然有自己的判斷,隻是迫於政治高壓不敢公開講出真相,但是,在私底下會給我們講誰誰是怎麽回事。CCP奉行的原則是“謊話講一千遍就是真理”。這個和前蘇聯是一個模式。並且早在蘇區時期,他們就已經如此幹過。輔以政治地位和經濟利誘以及強力威脅,就會使得一些人為他們所用,而大多數人被迫沉默不語。思想者和有獨立判斷力的人會被有意邊緣化。青年一代就會忘卻曆史的真相,腦子充滿被灌輸的偽曆史。這樣,未來就會納入他們預設的軌道運行。正如你的文章裏說的,這一點還是很有效的,並且影響深遠。但是,謊話終歸是要被戳穿的,尤其在億萬人麵前撒的彌天大謊。謊言破滅之時,體製距崩潰的時日就已不遠了。我們且拭目以待。

2. 采取文學的手段(講故事、寫小說)有意模糊和真實曆史的區別,還有一點,即,這樣的故事講出來效果很好。人們自己在生活裏的遭遇容易引起共鳴。你文章裏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一個老婦女在憶苦會上不是哭的解放前的遭遇,而是哭自己60年大饑荒餓死的兄弟。高壓下的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場合釋放內心的壓力。這是利用了 “移情”的手法。這個手法以前她們就已經多次用過,對於烘托氣氛、構造環境很有用。至於“講者”是什麽心思那就不管了,隻要組織者達到蒙騙“聽者”的目的就行了。

3. 改革開放後的傷痕文學,應該和毛時代的“憶苦”不一樣。

我在弗吉尼亞曾和你說過,49年前後的很多人物和事件對現在中國的影響還在,所以,很值得不斷反思。傷痕文學對於“文革”的反思是建立在很多人真實的個人體驗上。這種反思是有意義的。對“文革”,乃至對那場“國內戰爭”的反思,現在還很不徹底,也不會一下就告完結。中國沒有對近代以來發生的事情做真正反省是不會取得長足進步的。想必這也是那些“拒絕遺忘”的人們所一直堅持的道理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