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1958年炮擊金門的決策

(2015-03-22 19:33:36) 下一個

炮擊金門,又稱八二三炮戰,是1958年毛澤東下令對國民黨固守的金門進行炮擊,106日,彭德懷發布實為毛澤東撰寫的《告台灣同胞書》,195917解放軍停止密集炮擊。擊落、擊傷國民黨34架,擊傷、擊沉其軍艦27艘,摧毀各種工事320個,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民黨軍7000餘人。

關於毛澤東發起炮擊的多重背景和動機,陳兼教授的研究指出,首先,毛澤東在1958年三月的成都會議上說明自己今年要回來做軍事工作,並且把炮擊放進1958年大躍進的背景下考量,因此,發動炮擊的一個重要動機是以軍事手段加強國內的群眾動員。第二,714,伊拉克發生爆發親社會主義的革命,美英分別登陸黎巴嫩和約旦,試圖幹預伊拉克革命, 因此,毛澤東此舉,有聲援阿拉伯人民的意圖。第三,毛澤東的確有登陸金門,馬祖的奪島計劃,並且一度預測美國不會軍事幹預對金門馬祖的炮擊。但是,陳兼很快又指出,英美在八月初相繼承認了伊拉克新政府,並開始從約旦和黎巴嫩撤軍,因此,聲援阿拉伯革命的目標已經不複存在。陳兼由此認為, 毛澤東炮擊金門的真正動機是國內政治需要,因為按毛的想法,國際緊張有利於國內的革命和動員,同時,陳兼再次堅持毛澤東有奪取金門的計劃。

筆者認為,靠殺死殺傷中國同胞,炮擊中國自己的領土來“支援阿拉伯革命”,在今天看來,實在是荒謬至極。把大躍進的荒唐,非理性心態引進國防,靠延續內戰來動員,也同樣是荒謬至極的借口。試問,1958年的中國群眾,被“動員”得還不夠嗎?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陳兼注意到炮擊和大躍進的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但從反觀曆史的角度看,這倒提醒人們,炮擊金門可能和工農業放衛星一樣不理智。因此,真正值得重視的,是毛澤東當時是否確實有奪取金門和馬祖的計劃。筆者傾向於同意陳兼的意見,就是毛澤東確實有此想法,至少要試探一下美國對這一計劃的反應。1954123 在美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之間簽定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明文規定:“中華民國是指臺灣及澎湖諸島 ”,這一定義可以理解為, 美國不會幫助反攻大陸,但金門和馬祖的地位卻十分微妙,因為它們沒有被明文規定,而又被國民黨軍隊實際控製。19551月,解放軍正是基於對美國不幹預的判斷,以海陸空協同作戰的方式,成功奪取了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和大陳兩個島嶼。到了1958,不排除毛澤東希望利用金馬的不確定狀態,嚐試在1949年登陸失敗之後再度進攻這兩個島嶼,至少要試探清楚美國的態度。其實,毛澤東本人也說過:“我們不說一定登陸金門,也不說不登陸。我們相機而行,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原因就在於要“考驗美國人的決心。”因此,毛澤東確定了隻打蔣軍,不打美軍的政策。在被問到如果美國開火,是否還擊的時候,毛澤東也回答說,“不”,力避與美國衝突。

陳兼指出,毛澤東在進行炮擊的時候,更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即中美華沙大使級談判,解決金門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有兩個計劃,一是勸美國出麵促使國民黨從金馬撤軍。915日,美國駐華沙大使要求中共停止炮擊,並把停火作為討論其他一切問題的前提。中國大使王炳南對以要求美國敦促國民黨撤軍的計劃,遭美方以不可能交出“盟友的領土”為由拒絕。918日, 周恩來向毛澤東提交報告,提出應該要求美國從台灣及台灣海峽全麵撤出。922日,王炳南向美國駐華沙大使提出這一動議,指出美國撤除全部軍事力量才是緩和台海緊張局勢的前提。美方則仍然堅持停火為一切談判的條件。這樣的談判顯然不可能有任何結果。

在這裏,美國研究中國對外關係的著名學者John W. Garvar (高龍江) 的研究可以充實陳兼敘事中的一個空白, 否則無法理解中方為何出現一種退守傾向。按陳兼的敘述,922,周恩來向毛澤東提出了隻炮擊,不登陸的計劃,獲毛澤東批準。此後,解放軍重點打擊國民黨軍的補給線和運輸船隻。927日,周恩來向蘇聯駐華使館武官表示期待美國讓步。John W. Garvar 的研究則指出,美國對炮擊的強烈反映遠遠超出毛澤東的預料:六艘帶核武器的美國航空母艦駛向台灣,八門有核打擊能力的榴彈炮部署在了台灣外島,美國還向國民黨軍提供了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並發出了核威脅。毛澤東在9月的一個內部談話中,就表示沒有想到會造成這麽大的反應。到此,毛澤東應該已經看出了“美國人的決心。”

但是,當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930日真正推出“以金馬換台澎”的退守計劃時候,周恩來意識到美國想借機以台灣海峽為界製造“兩個中國”, 而毛澤東也感到,一旦美蔣真正撤出而大陸又無力攻取台灣,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連接點和中繼站將不複存在,“兩個中國”將成為既成事實。因此,毛澤東決定發動宣傳戰,重點渲染炮擊是中國內戰的延續,反對任何外國勢力幹預。106日的《告台灣同胞書》因此公開宣布“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並特意告訴國民黨方麵“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 毛澤東並說, “十三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文告 “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有俄羅斯學者認為,毛澤東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奪取島嶼的意圖,炮擊金門僅僅是為了向全世界展示武力。楊奎鬆則指出,“炮擊金門事件,就充分表現出毛澤東這種強調武力威懾作用的革命外交的特點。”陳兼則堅持毛澤東的重點是對內動員,因為他深受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後革命焦慮”的困擾,在大躍進的背景下,一定要找到一種新的手段加強革命的內在動力。

從今天後視的眼光來看,這場危機中中國大陸似乎並沒有真正取得預期的效果。如前文所述,不論是靠發動戰爭來“動員”“群眾”還是靠中國人自相殘殺來支援“阿拉伯革命”, 都顯得抽象而荒唐,動員效果也無法斷定。即以更為具體的奪島計劃來說,首先,美國根本不可能推翻1954《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全麵撤除駐台美軍, 這項要求除了宣示原則立場以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其次,通過外交渠道要求美國敦促國民黨撤出金馬,也遭到美方拒絕。然而,當美國人自己提出可以撤退的時候,中國反而又因為這可能製造兩個中國而放棄。中共占領金,馬會導致兩岸更加分離這事實,為什麽需要等到9月底才突然醒悟呢? 所謂把金門留在蔣介石的手裏,變成 “美國人的負擔”也近乎阿Q精神。試問,小小一個金門,對美國來說能算什麽負擔?

以目前的現實來看, 還可以說,金馬即使以和大陸隔海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而留在台灣政權手中,對於阻止或減緩台灣的離心和獨立傾向,事實上也幾乎毫無作用。假如說, 炮擊及其造成的損壞和傷亡僅僅就是為了向美國證明這是內戰的延續,是中國人之間的內部事務,其實也是匪夷所思的。中國的內戰和內部事務,是一件不證自明的事情,兄弟倆是不需要以互相捅刀子來向別人證明是兄弟的。

事實上,炮擊金門不僅沒有到達如毛澤東所期待的,離間和分化美台的作用,還恰恰使美台走得更近,使國民黨方麵對共產黨更加反感和仇恨。根據台灣出版的回憶資料來看,《告台灣同胞書》中所說的,在狂轟濫炸以後“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在駐守金門並處於劣勢的守軍眼裏,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羞辱和戲弄。試問,在這種一方為打而打,想打就打,想停就停,騷擾戲弄的情況下,談何“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另外,炮戰一方麵加強了美台聯盟,一方麵也成為中蘇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因為赫魯曉夫對毛澤東不征求其意見把蘇聯拖向和美國的戰爭邊緣十分惱火,從此停止了對中國核武計劃的援助。

或許,隻有楊奎鬆指出的一項目標是實現了的: 這就是借炮擊的機會恢複早已被美方降級甚至中止的中美大使級會談。根據外交部網站顯示,1958630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要求美方限期派出大使級代表。 美方在最後通牒規定的最後一天作出回應,1958915日,在炮擊期間,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複會,討論台灣問題。此後,中美大使級會談一直斷斷續續地舉行。成為兩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保持接觸、交換意見的途徑。至1970220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共進行了136次。

看來,炮擊金門算是一次成功的邊緣政策運用,唯一的成果就是恢複了和美國的外交接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