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談林彪對韓戰的態度

(2015-03-21 16:01:45) 下一個
網上曾有文章認為林彪拒不領軍入朝的原因是因為擔心“功高震主”,寧願找借口逃避,又暗示毛澤東其實也希望林彪主動躲避,並故意讓彭德懷統領絕大部分原屬林彪四野的人馬,以稀釋林彪的影響,平衡山頭勢力。

這種假想似乎符合毛澤東馭下的帝王權術和邏輯,但忽略了另外幾個因素:

1,不論毛澤東如何善於玩弄權術,大敵當前,他不可能不明白,打仗要有勝算,必須派出最優秀,最熟悉當地情況,最能和相關各方--手下的將領,蘇聯,朝鮮良好溝通的將領,而此人非林彪莫屬。說毛澤東在這種關頭玩弄權術,我以為是低估了他作為大國領袖的氣度和智商。至於後來的和平時期,毛澤東搞什麽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倒符合他駕馭下屬的“術”,但把這個術玩到一場自己都沒有完全把握的大型戰爭之前,是說不過去的。

2,把林彪的消極態度看成擔心功高震主,也是誅心之論。以林彪可以對毛澤東說“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 的那種關係,林彪在五十年代初應該還不到擔心被猜忌的地步。持這種觀點的人固然,也必然引用“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但同樣忘了,1950年代的現代中國,畢竟不同於古代中國。宋太祖把武將的兵權削去以後可以自己集權和依賴文官治國,而中共體製本身就是軍政合一,軍民一體,建國初期並不安定,國家安全和國防需要一批戰爭年代過來的將領繼續發揮作用,不僅要持續地推進國家統一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還需要大批軍隊幹部轉到地方從事重建和經濟, 乃至中央的外交工作。林彪應該是到了文革中權勢真正膨脹以後,才需要考慮毛澤東對他的防範。

3,把林彪對韓戰的反對看得太重。這也是無意中受到誤導的結果,因為林彪後來成了反麵人物,所有的回憶錄---曆史研究的重要依據資料--都毫不留情地渲染林彪如何害怕美國的核武器,害怕被麥克阿瑟打敗,害怕自己的名譽受損等,而不提其他參與決策和谘詢的領導人的意見。事實上,當時對出兵朝鮮--而非泛泛的提供幫助--表示過疑慮的領導人至少還包括粟裕,葉劍英,周恩來,賀龍,陳雲,任弼時等。毛澤東雖然本人已經下了決心,但對這些反對意見還是寬容的。他特地讓所有有不同意見的人在10月2日的會議上暢所欲言,並在和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的談話中,坦率承認“中共中央的許多同誌認為,對此必須謹慎從事” ,以及“我們的同誌以前下不了決心”。事實上,除了毛澤東和彭德懷以外,大多數高層領導人都擔心參戰會打亂中國的和平建設計劃,而這種擔心,是毛澤東本人也有過的。因此,林彪的反對並沒有什麽特別突出之處。他不去帶兵而不受追究, 反而更表現出毛澤東的理解。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正式發布組建誌願軍的命令,同時派周恩來率團訪問蘇聯,討論蘇聯援助事宜。林彪也在代表團中。據俄羅斯學者瓦連京諾維奇的文章,斯大林在會談時批駁了林彪的建議,認為“很不嚴肅”。林彪的建議其實就是“讓金日成實行遊擊戰爭,或者把殘餘部隊開到中國境內。” 而斯大林要求“堅持必須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直接采取軍事行動,使戰局向有利於社會主義盟國的方麵轉變...” 按照這名學者的意思, 斯大林堅持的原因首先是出於"保證蘇聯安全的國家利益"的考慮,因為蘇聯絕對不允許美國軍隊“進入與蘇聯接壤的的邊境, 並在那裏設防固守。”

這樣看來,林彪對中國參與韓戰的反對並不是出於對自身名譽和政治安全的考慮,他在蘇聯人看來不嚴肅的建議其實是相當連貫而且嚴肅的,這就是盡可能地避免派兵和美國發生直接衝突,也不並在意一定要為蘇聯保衛邊境。能在毛澤東已經作出決定,中央已經通過以後,仍然向蘇聯方麵直言,抵製蘇聯的自私行徑, 的確值得佩服。林彪的獨立思考絕不是聶榮臻回憶錄所貶稱的“膽小”。另外,一些研究顯示,率領代表團的周恩來也舉出了一係列中國出兵的困難,以向蘇聯爭取落實援助,特別是空軍的掩護。還需要指出,一旦中央作出決定,林彪即使不掛帥,也在人員配備上給予了積極支持,洪學智的回憶中曾詳細描述林彪如何在8月初把他從廣州召到北京,委以重任,並收錄了8月9日林彪致聶榮臻關於調任和任命洪學智的信件全文。

既然林彪早就調兵遣將,為什麽還向斯大林提出讓金日成遊擊的建議結果挨批? 隻能以兩種可能性解釋:1,林彪仍然希望能最終放棄入朝方案,雖然已經未雨綢繆做了相應準備。2,迫使蘇聯認真履行援助的承諾的策略。中方代表團在這裏的“要挾“和討價還價是必不可少,完全正確的。

(補記: 按楊奎鬆在《中共建政後是如何“削藩”的》一文中的敘述和某種暗示,毛澤東讓彭德懷從西北到朝鮮,指揮林彪的部隊,而讓林彪去蘇聯治病,似乎確有謀略或權術的成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