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為何缺席關於韓戰的表決?

(2015-03-21 12:58:00) 下一個

學習世界史和冷戰史的人都知道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1950627日缺席聯合國就朝鮮半島局勢進行的表決,從而導致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件事。

學習曆史,當然是可以問“What if ” 這個問題的。假如馬立克出席並否決了627日聯合國武裝擊退被朝鮮進攻的決議,否決了77日關於正式組建聯合國軍的決議,那麽,整個世界曆史將被完全改寫。62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直辯論到深夜1150分才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緊急製裁案”。缺席的後果固然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真正需要追問的是“why”--為什麽馬立克缺席如此重要,可以從根本上阻止一場大戰的重大討論?

現有的研究已經揭示,馬立克的缺席是得到斯大林直接指示的結果,因為馬立克在627日當天還和其他外交官一起交流,在被問及是否參加辯論時,說, “不,我不去。”葛羅米柯的回憶錄則證實他向斯大林建議在聯合國否決對北朝鮮不利的決議,被斯大林拒絕。以上內容史實見沈誌華1995年論文〈美國是怎樣卷入朝鮮戰爭的:過程和依據〉。斯大林本人親口說: “依我看,蘇聯代表決不能出席安理會表決。”見岡察洛夫等,Uncertain Partners161可惜的是,沈誌華的論文在描述了這段史實,並說明了本身並無新意的缺席後果之後就戛然而止,可以說在最不該停下來的地方停了下來,恰恰忽略了最有價值的問題:斯大林為什麽要命令蘇聯代表故意回避安理會表決? 他的動機究竟是什麽? 為什麽斯大林期待戰爭爆發? 隻在腳注裏,沈誌華試圖提出兩種猜測:“不清楚斯大林當時是怎麽考慮的,或許他認為無須如此,北朝鮮也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或許他想避免蘇聯在聯合國使用否決權,以至引起輿論的猜測和指責。” 這裏的第一種猜測明顯站不住腳:說以北朝鮮的軍力可以打敗南韓猶可,說它可以打敗美國,想來斯大林還不至於蠢到這種地步。第二種說法或許有點道理,因為公開否決似乎會暴露蘇聯對北朝鮮的庇護和支持,但是蘇聯對北朝鮮的支持在當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是,沈誌華在否定斯大林因“感情激動”而作出回避安理會辯論的時候,卻似乎始終不願意麵對另一個可能性:斯大林其實恰恰期待美國介入,這才是蘇聯代表故意缺席,讓決議通過的原因。

這一假定基於三條理由:1,中蘇同盟條約的簽定使蘇聯在亞洲獲得中國這個重要盟友,有了底氣可以放手一博,以中國為前驅,迎戰美國,直到把美國驅逐出朝鮮半島。假如蘇聯的勢力能夠覆蓋整個朝鮮半島,威脅日本,將迫使美國的戰略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從而減輕蘇聯在歐洲戰線的壓力。2,斯大林在冷戰初期,就已經開始預測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朝鮮危機不過使得斯大林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預測提前了。在他1950108日致金日成的信中這樣寫到: 大戰... 這需要害怕嗎? 我認為不需要,因為我們在一起將比美國和英國更有力量,德國現在不能給美國以任何幫助...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麽讓它現在就打,而不要過幾年以後, 到那時日本軍國主義將複活起來並成為美國的盟國...” 顯然,斯大林經過算計,秉持一種乘美國陣營還未完全複興,晚打不如早打的心態。他希望美國入侵,“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以便為蘇中朝抗美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3,這樣做的一個前提,也正是第三個理由:即斯大林對中蘇朝三方強大力量的自信。但是,這種誇大的自信事後證明嚴重低估了美國的戰鬥力,後勤保障力,國際號召力,以及作戰的決心。4,按岡察洛夫等人的反複明示,斯大林隻有把戰火引到朝鮮半島,把一場內戰變為國際戰爭,才能徹底把中國拖下水,造成中美之間的永久裂痕。

一本比較新的俄羅斯學者Alexander V. Pantsov 撰寫的毛澤東傳記MaoThe Real Story (2007, 2012) 再次確認公開的中美衝突正是斯大林的目標,作者援引了業已解密的,斯大林1950827日致蘇聯駐捷克大使的絕密信件。信中列舉了四條故意缺席的理由,但隻有第四條是真正有價值的:“不再束縛美國政府的手腳,利用它在安理會中的多數地位,讓它繼續犯傻(commit new stupidities),這樣公眾輿論就能看清美國政府的真麵目。”他引用赫魯曉夫後來的坦白: 是我們把美國拖進了南朝鮮。”

有兩個因素加強了斯大林對抗美國的決心。其一是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其二是中國革命在1949年的成功使蘇聯獲得一個重要盟友。

至此我們可以確認,斯大林故意放棄了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是為了發動世界範圍的共產主義革命而決心在亞洲挑起世界大戰,也因為這個決心,韓戰隻有在斯大林去世以後才能停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