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朋友談他海外出生的小孩,說小孩每年最高興的一天,要算聖誕節。晚上很晚才睡,一直在興奮地猜想聖誕老人會送啥禮物來。有一天孩子長大懂事了,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每年的禮物都是父母給準備的,孩子十分痛苦眼淚都出來了。但是,小孩總要長大成人,總要明白,事實就是事實,曆史就是曆史。實際上何止小孩,有時侯我們成年人要接受事實、要接受曆史的真相,可能也是痛苦的。
中國大陸官方宣傳,是改革開放解決了中國老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文革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文革搞的經濟崩潰民不聊生。經過四十年的反複宣傳教育,這似乎成了一種神聖不可改變的真理,就像小孩子相信有聖誕老人一樣。可曆史的真相是什麽?
不知各位網友是否去過農村、種過地沒有。沒有去過農村也沒關係,總養過花種過草吧。種地和工業生產不同,在基本的勞做完成後,糧食產量並不隨勞動積極性或工作時間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工廠裏加個班,一般就能做出更多產品。農村就不同了,春天種子撒下去了,隻要有水、有肥,隻要不被雜草病蟲害影響,一般秋天的產量是一定的。你就是積極性再高,在田裏折騰再長時間,產量也不會變化多少,畝產萬斤是很難做到的。那麽影響農業產量重要因素是什麽?是良種、水、化肥,還要有足夠的農田麵積。改革開放搞分田到戶,的確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這要肯定。但僅靠農民的積極性是無法真正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要真正解決糧食問題,要靠良種、水、化肥,還有足夠的農田麵積。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前袁隆平等培養的雜交水稻基本解決了良種問題;人民公社時期搞了多年的冬季農村水利建設,全國建成了七萬座水庫和幾十萬公裏長的水渠,基本解決了農田用水問題;還有一件非常關鍵的事。1963年大慶油田建成,接著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紛紛建成,到1972年全國原油產量達4567萬噸。文革期間,國家還實施了“四三方案”項目,於1972年引進大型化纖新技術生產線四套、大型化肥生產線兩套,利用國產石油,每年可生產化纖24萬噸、化肥400萬噸。24萬噸化纖約等於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市尺。這樣就省下大量種棉花的土地改種糧食,極大緩解了農田不足的問題。而化肥的大量生產,又解決了中國曆史上農業一直依賴農家肥的問題。正是這幾項大的工程,一舉基本解決了中國農業良種、水、化肥,還有農田麵積不足的問題。
因此,曆史的真相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改革開放後中國老百姓吃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不是因為鄧小平在南方畫了一個圈,也不是推廣小崗村經驗搞分田到戶,更不是謠傳的“要吃糧找Z陽,要吃米找W裏”,而是毛領導下的工人、農民、幹部、知識份子,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勒緊褲腰帶,在許多網友痛恨的文革時期,用辛勤汗水解決了中國農業良種、水、化肥,還有農田麵積不足的問題,從而基本解決了中國老百姓的吃穿問題。還要附帶說一下,我認為文革有比較嚴重的問題,有很多教訓後人要認真汲取。我也沒有否定鄧小平、否定改革開放的意思,改革開放的確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事實求是地說,改革開放的成就中,不包括解決中國老百姓吃飯穿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