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8 (83)
2024 (2)
2025 (4)
鄧總設計師在1980年悼念劉主席的大會上說,劉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站在中共的立場上看這個評價無疑有正確的一麵,事實求是記述了劉對馬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馬主義的熱衷宣傳。但是,有些遺憾地說,似乎這個評價也存在不準確,甚至有點不靠譜的一麵。
劉生前的講話和文章等比較多。最有影響力和最能反映劉思想的,莫過於他在中共八大二次全會上的提出的主張。他提出了所謂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物質需求與生產力不足的矛盾”。這個提法很可能不是馬主義的。下麵的討論,僅供黨史工作者們參考。
首先,劉的這個提法似乎脫離了馬克思有關社會發展的理論框架,也就是所謂的曆史唯物主義。馬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主要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主導。同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也有反作用力。劉提出的“人民生活物質需求與生產力不足的矛盾”,並不在馬的理論框架中。
馬作為理論家,他為何不將“人民生活物質需求與生產力的矛盾”放入自己的理論框架中?可以這樣理解,大家知道自然界某些動物也有社會屬性,如果將這些動物的覓食、築巢等活動類比為生產力,那麽也可將“生活物質需求與生產力不足的矛盾”,類比成這些動物社會的主要矛盾。比較一下,人類社會比動物社會要高級多了、要複雜多了。人類社會中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等複雜結構,才是決定性的。因此如果隻去關注“生活物質需求與生產力不足的矛盾”,顯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沒有找到人類社會的內在發展邏輯。
其次,人類社會是有分工的。按馬的觀點,人類社會中至少存在兩大基本分工,一部分人在經濟基礎領域工作,一部分在上層建築領域工作。中共作為執政黨,應當在上層建築領域擔任主要角色,同時在經濟基礎領域中也有重要主導和發展任務。劉的這個提法,似乎從綱領的高度,不僅要中共忽視上層建築領域中的占位,還要在生產關係領域放棄適當的進步。換句話說,劉的這個提法,忽略了執政黨的政治作用,客觀上可能將執政黨變為一個經濟團體。這似乎同馬主義相悖。順便說一下,劉的這個提法還成了著名補課論的理論基礎之一。
毛生前曾失望地說我黨懂馬列的不多。看來這個評價放在劉主席身上有些合適。雖然劉生前堅信馬主義、熱衷宣傳馬主義,但由於水平有限,對馬主義的理解出了偏差。更加遺憾的是,在“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的童謠中,劉主席似乎始終沒明白自己的真實水平。
(2025年5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