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

殷謙,獨立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理事。早期以筆名“北野”發表詩歌作品,在詩壇影響巨大。在各報紙副刊以及文學雜誌發表文章約6000篇,很多作品被譯為英、德、日文等多種文字在國外文學、學術報刊上發表。目前主要從事人類學、文學
正文

殷謙:為什麽國人普遍都缺乏意義感?

(2013-06-17 11:47:55) 下一個
  對於文化、藝術以及娛樂在我們時代的人看來已經不是那麽回事了。我曾在此之前的兩篇雜文中談到過中國文化媒介的淪墮和中國人的趣味等問題,後來發現有些讀者並不能正確或完全理解這些我認為很重要的社會問題。很多人還是堅持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文化藝術以及娛樂等必須多元化發展,我們沒有必要規繩矩墨。我並沒有反對多元化發展,我是說,無論如何發展,都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有積極的健康的趣味感,要有豐厚的意義感。曾有人很快就拿出《紅樓夢》和《金瓶梅》說事,說古代文化都墮落如斯,比較當代是大巫見小巫了。我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很遺憾的是,說這話的人大概未讀懂上述兩部名著,他們寫黑暗但總是用光明做底子,但我們時代卻不是這樣,就以我們時代的大多數文藝作品來說,我們看到的是永無止境的黑暗,卻看不到一絲光明。為什麽?我想,除了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普遍都無趣味感,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無意義感。
   有很多人還是以為,文藝是娛樂,娛樂不要求道德,不要求底線,隻要好看好玩就行,這些人已經習慣於把文藝同倫理學和哲學分離出來,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叫“純”文藝和“純”娛樂,才能使文藝和娛樂的獨立性不受侵犯,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純粹”文藝和娛樂的“愉悅”功能,以及它的審美價值。我說句開玩笑的話,持這種觀點的人大概是三種人,一是那種嘴上有毛但尚且不懂事的人,二是那種玩世不恭、過一把癮就死的人,三是還沒有為人之父母的人,除此而外,我想大概不會有人再去那樣想。為什麽?因為那是一種從根本上斫傷文藝的錯誤觀點。文藝是創造意義,真正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都有創造意義的才能,他們賦予文藝以廣袤深遠的精神視境和豐富的思想內容。雖然文藝不等於倫理學和哲學,但是倫理學和哲學與文藝有著內在的密切關聯,它們不可或缺地包含在文藝的意義世界中。
    真正的作家或藝術家之所以耐心地敘事,傳神地寫人寫景;專心地表演藝術,生動地傳情傳聲,斷然不是隻為塑造一個生動的人物,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表演一個好玩的節目,而是致力於表達一種積極的、寶貴的思想;致力於傳遞一種價值體係,一種認識論和世界觀;致力於傳達自己對生活狀況的理解、認知判斷和特定的人生圖景,總之,真正的作家或藝術家懂得文化藝術的功能和意義,那就是真正的文藝都具有創造並構建意義的功能,所以他們試圖通過文藝來宣達自己的生活理念,並期望能達到影響人們的目的。
    每次看到當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或者是藝術家的作品,如趙本山等藝術家的近年來的小品,張藝謀等導演最近的一些電影作品,還有一些電視台的娛樂綜藝類節目等,我的閱讀和觀看體驗是乏味的、沉重的,這些東西太迷離、太虛;太無聊,太飄,缺乏“一種哲學”,缺乏深廣的意義空間。他們並沒有賦予文藝作品以較大的思想深度,沒有對變革人們的精神生活發揮積極的作用,更沒有滿足人們對於意義體驗的心靈需求。殷謙以為,一切審美現象都是一種意義現象和價值現象,所以,無意義談何美?意義猶如大樓之底基、大樹之根係,作為知識分子或作家、藝術家,或報刊、電視等媒介,隻有為自己確立了可靠的價值立場和穩定的思想基礎,才可能展開有效的、有價值的、有生命力的,充滿意義感的文藝工作。
    人是需要意義的,人餓了可以忍,但如果沒有意義感就無法忍受了。“意義”意味著使人的生活具有健康美好的性質,意味著可靠的方向,意味著對一個清晰方向的充滿正確預感的追求。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會陷入極度的痛苦,因為他沒有可以寄托精神的堅定信仰,沒有清晰的價值觀,所以,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就是能獲得意義體驗的滿足。滿足這一需要絕非易事,追求意義也難乎其難,它需要百折不撓的堅韌性,需要熱情和信心,我們可以冷靜但不能冷漠,可以懷疑但不能絕望,一個冷漠而絕望的人,是對“意義”毫無興趣的。我曾聽過一個在媒體工作的朋友辯駁,他勸我完全沒有必要批評社會,因為現實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它所是的樣子,我們無法改變它,比如,人們就是喜歡娛樂緋聞,就是喜歡美女豔照,一本雜誌可以因為一張美女照片而提高一倍的發行量,一個博客因為幾張豔照要比你的博客的點擊率高出幾千倍,“鳳姐”也好,“偽娘“也罷,就是有很多人喜歡看,喜歡捧,這是就是事實,我們媒體想要生存,就必須投其所好,嚴格來說,我們無法賦予它以人的意義。聽了朋友的這個觀點,我覺得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我怎麽能無動於衷呢?
  以我看來,人將世界“人化”或“意義化”的過程,正是人賦予世界以意義的、與世界發生關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反複的、不斷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作為人,就必須充滿將世界意義化的力量和信心,以及充滿認知世界的熱情和渴望,而不是像那位媒體朋友一樣抱一種消極的態度和觀念,他所持的觀念,是我們時代的人普遍的觀念,這種觀念的後果非常可怕,它在強化和渲染一種對人類前途絕望的沒落情緒和悲觀的失敗心理,它在打擊人類的信心,貶低人類的尊嚴。長此以往,越來越蔓延的無意義感將成為我們時代的普遍的精神病症,它的後果是導致人類變得更為貪婪凶殘,沒有教養,沒有恥感。
    國人為何普遍都缺乏意義感或無意義感?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可靠的信仰,沒有宗教感(我說的這種無宗教感並非指隸屬和皈依某一教會),因為人類生存意義之根永遠紮在信仰之土壤。正因為不相信上帝,所以很多人都“寧願三分鍾燃燒,不願一輩子冒煙”,他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現世享樂,所以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人與自然之間越來越不和諧,人與社會之間越來越亂。雖然我們都是自然的奴隸,都要經曆憂愁、悲傷、眼淚的過程,最後都要被死神奪走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就是無意義的,我們就是要克服這種自然形態的無意義感。信仰是什麽?信仰就是愛,那種像上帝的愛。活的意義來自這種愛,惟有信仰和愛才是人類超越死亡,對付絕望,克服生活的無意義感的惟一的路徑。
    前幾天看到一部美國影片《The Book of Eli》,很受震撼。我在想,如果中國是一個信仰基本喪失的國度,我們缺乏對上帝的敬畏而崇拜世俗權力,沒有信仰卻有迷信;我們缺乏成熟的宗教意識和發達的宗教感,缺乏一個不為世俗權力所動搖的穩定價值體係和可靠的精神秩序。所以,我們的時代才淪喪為一種短時效的、與時俯仰的、膚淺的、無意義的文化現象。中國人普遍的意義感大概也隻有一種親情和責任或者物質和欲望維係著,假如有一天末日來臨,這些維係著意義感的東西都消失了,會有更多的人像富士康員工那樣一個接一個地跳樓,會發生更多的校園慘案,會發生更多的人間悲劇……甚至會像這部影片描寫的末日情景一樣,大部分人類在戰爭中死亡,大氣層破了個窟窿,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環境破壞殆盡,沒有文明,沒有法律,沒有高速公路,到處都是沒有教養的流氓,到處都是強盜和劫匪,到處都充滿了血腥和恐怖……而影片最終充滿了意義感,片中的艾利為末日後人類的精神重建而努力奔波,他是有信仰的,所以他的一生充滿了意義感,雖然他遇到過艱難和困苦,但他最終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從上帝那裏獲得力量。
    說到這裏,我覺得惟一讓我們擺脫這種無意義感的途徑就是“艾利”那種富有宗教感的信仰,心中有上帝人類才會有神性,才會自覺地放棄自己獸性人的行為,才會在萬難中取勝,才會戰勝無意義的塵世生活,使生活獲得真正的意義,使自己的靈魂得以永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