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不到九點就上床睡覺了,然後淩晨三點多就醒過來,躺到五點多,實在是無法再入睡,就起床了。打開露台的門來到後院,在這寧靜的晨曦裏看著後院的花草。前天夜裏才從英國回來。英國雖然和這裏隻有七個小時的時差,看來還是影響了我的正常作息。兩周的時間,沒有給後院的草坪和盆花澆水,已經有部分草坪變黃了。那些盆裏種的一年生的花草還好,可是顯然也渴極了。所以昨天一早起來,就給這些花澆水,晚上太陽落山後,又澆草坪。現在經過一夜,感覺草坪和花都恢複了生機。昨天剪了院子裏的一些月季,雛菊和其它隨便開著的花,插在花瓶裏,放在飯廳和廚房裏。還洗了衣服,熨好;中午做了咖喱魚,然後下午去健身房跑了四英裏。我很高興又回到自己的家,恢複平靜的生活。
去年就計劃去英國參加這個會議,所以在今年四月初收到組委會的通知我組織的panel被接受以後,就開始訂機票,和酒店,以及計劃要去的城市。會議隻有三天,而我將它延長至兩周的假期。
倫敦
先飛到倫敦,住了三天。六月底的倫敦,風雨交夾。雖然去之前看了天氣預報,但還是沒有想到會覺得這麽冷。整個旅途中,最有用的就是一件短風衣和雨傘,非常應倫敦的文化和天氣。
因為事先買好了倫敦 pass,所以這三天就主要看pass 所涵蓋的景點。喜歡Hampton Court, 在倫敦的郊外。好大的一座宮殿,後麵連著花園。而這座昔日的宮殿裏,我最喜歡的是那個皇家廚房。午餐就在廚房所附的咖啡廳裏點了牧羊人派,烤土豆和草莓蛋糕。都是高熱量的食物。在旅行中,我不願對飲食嚴苛。在廚房的禮品店裏。我買了一塊tea towel。
西敏寺大教堂裏看到那麽多名人的墓碑或紀念碑石。喬叟在這裏,達爾文在這裏,狄更斯也在這裏。以前看過的書的作者,我在這裏和他們的墓碑相遇。
倫敦塔很宏偉,但我覺得有些陰森。倫敦眼,議會大廈,大笨鍾,白金漢宮這些電視中,書中看過的地方,我都在這三天中一一走過。覺得這陰雨的天氣反而最適合看這座古老的城市。
去了貝克街看福爾摩斯的故居紀念館。外麵排著長長的隊。英國偵探片是我這兩年看得最多的節目。覺得英國人寫偵探小說寫得非常好。也許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太拘謹,反而把想象力都傾注在偵探小說和戲劇中——生活總是要有出口的。也去看了莎士比亞圓形劇場。當然這是後來重建的。而原址就在後麵的一條街上,上麵建著兩座普通的公寓樓,隻在地上鋪了一塊黑色的弧形大理石,上麵刻著 The Globe,旁邊一盆繡球盛開著火紅的花,陪伴著這寂寞的遺址。
博物館隻去了大英博物館和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但也隻是走馬觀花。其它的博物館都來不及去。我知道這些地方都需要花大塊的時間看,這是我這次旅行不可能完成的。我並不覺得遺憾,因為倫敦以後一定會再來多次的。下次一定要去大英圖書館,那裏收藏著金剛經。我愛這古老的城市,厚重,深遠。
在倫敦的這三天,正是英國公投脫歐。前一天,還路過一個投票站,空蕩蕩的,沒有看到投票的人。第二天上午,我在想,不知公投結果如何。到中午的時候,在地鐵站就看到了報紙的頭條,公布了結果。而我看旁邊匆匆而過的人流,與昨天無異。
巴斯
從倫敦坐火車到巴斯大約一小時四十分鍾。喜歡坐火車,很慢,幾乎每個小站都停,令我想起年少時在國內坐的綠皮火車。來巴斯主要是想看郊外的巨石陣。又是陰雨天,一大早在巴斯市中心的大教堂前等著去巨石陣的遊覽車。一個小時的車程。記得計劃這次旅行時,我在世界風情裏看帖子。一位網友提到不來巨石陣是個遺憾,但來了,也覺得不過如此。我當時想,那還是不要留遺憾吧。所以就把巴斯加在行程裏。在這麽寬廣的一片田野裏,突兀地立著一堆經過搭建的巨石,沉默地經曆了五千年的風雨。而後人在揣測著祖先建造它們的目的。
巴斯的市中心有很多古羅馬時期留下的建築。最著名的就是羅馬浴場了。本來以為這裏隻是當初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沒想到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場所。裏麵至今還有溫泉流淌,蒸汽令浴場的內部煙汽繚繞。
巴斯的圓形屋也是著名的曆史建築。也在市中心。這座建築目前還有實際的功能,有人家居住在裏麵。
在巴斯的感覺和在英國其它的城市很不一樣,或者說不象英國,更象在歐洲大陸。我很慶幸選擇了來這裏看看。
利物浦
坐火車從巴斯到利物浦要轉兩次車。在Bristol 轉火車的時候,看到很多人穿著雨靴,上麵沾滿泥水。帶的行李都是帳篷之類的。當時不明所以, 為什麽畫風忽然變了。第二天看報紙才知道,當地有一個露營搖滾音樂節,因為下雨,營地非常泥濘。
我參加的會議在利物浦大學。基本沒有時間遊覽這個城市。和很多工業城市一樣,城市有一點髒和亂。當然這裏最有名的是披頭士樂隊的紀念館和那個巨大的紅磚教堂。站在這座教堂前,令人感到震撼,並不是來源於宗教的,而是那種工業化的氣息。是的,這座教堂帶給我的就是工業化的氣息。
都柏林
從利物浦去愛爾蘭的首都去都柏林,先坐火車去威爾士的Holyhead,再從那裏坐船去都柏林。我喜歡這樣慢慢的旅遊,路上看到很多風景。火車穿過威爾士的綠色田野,成群的羊安靜地吃著草。隔著窗玻璃,看到雨絲在空中飄著。
非常喜歡在都柏林住的旅館,是由一座老莊園改建的。不在市中心,可是坐公車就可以到了。一條河流穿過這個城市,主要的景點就在河畔,分為教堂區,城堡區和博物館區。步行都可以走到,當然坐公車也可以。特別去參觀了愛爾蘭作家博物館。Jonathan Swift, Bernard Shaw 等都是愛爾蘭人引以為傲的作家。我也沒想到有一天會來到他們的故鄉,看他們用過的打字機,眼鏡,和散落的手稿。
在都柏林,還參觀了 Trinity College的圖書館,裏麵珍藏者 Book of Kells, 聖經的繪本,小牛皮的質地,上麵有彩色的插畫,我對那些插畫的工藝很感興趣。圖書館裏的Long Room 也對遊人開放,在這褐色的古老的鑲嵌著木牆的藏書室裏,人不由得融入這靜穆的氣氛裏。
這就是我住的那家旅館。作家博物館的照片取自網絡。
在St. Patrick Cathedral 裏也看到Jonathan Swift 的大理石半身像,他作過那裏的 dean. 在教堂裏,還有供遊客臨拓的小型宗教浮雕。我拓了下麵的這一幅,是很有意義的紀念。
(Jonathan Swift 的大理石半身像取自網絡。)
卡迪夫
最後一站是卡迪夫,威爾士最大的城市。從都柏林坐船回到威爾士的Holyhead,再坐火車到卡迪夫。這裏最著名的是卡迪夫城堡。重建的城牆曾經在二戰時期做過人民躲避空襲的防空洞。參觀城牆的地道時,裏麵用二戰空襲時的噪音做背景音,地道的兩邊貼著戰時的宣傳海報,例如如何躲避空襲等。我走在裏麵,慶幸自己到目前為止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地區。也去看了卡迪夫的國家博物館,裏麵展示著卡迪夫城在曆史上的變遷,如何成為今天的摸樣。在威爾士,所有的路牌和站名都是雙語,英語和威爾士語。在一個小書店裏,還買了一本英語和威爾士語辭典。在卡迪夫,最喜歡的是去了當地的一個市場,裏麵的一個個小攤位賣著本地的各種傳統食物,物美價廉。又在這個市場裏買了一塊 tea towel, 上麵是威爾士地圖。
(卡迪夫城堡的照片取自網絡。)
我完成了為期兩周的英國和愛爾蘭之旅,雖然是走馬觀花,但對這兩個國家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我很高興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和去的那幾個英國和愛爾蘭城市相比,這裏和大自然更接近一些。我慢慢收拾著家,回想著那兩周的見聞,心裏充滿平靜。
寫於2016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