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2013-09-08 17:03:43) 下一個

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老幾

《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講的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原文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成白話就是:“ 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而實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成就的。 王侯若能堅持守道,萬物將會自動(順應道的原則)變化。事物變化就會有人想自作主張,(因而背離道),我認為可以避免的辦法就是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樸”來保持淡定。在這無以名狀的本原“樸”的狀態裏麵,人們的欲望將會化於無形。人無欲則心靜,天下便自然隨之安定。(這最後一句也包含這樣的意思:“不欲把“安靜”強加於(天下),則天下將會按照事物自己的發展規律安靜下來。”)

《道德經》明顯是對著統治者講的。那麽是不是所有的話都是隻對官家才適用的哪?絕對不是!試想一下,如果你對著當官的不停地講,你要這樣這樣不能那樣那樣如何如何,最後結果如何?必然會被趕出去。所以理智的交流過程,必然是先講普遍適用的道理,然後才會是具體到應用。人類社會也是大自然的產物,也必然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因而老子要講大自然的形成變化之理,講自己是如何體悟的,並“一以貫之”,由自然之道推廣到社會之道。這樣下來,才講到真正的主題,怎麽樣治理國家,這才是一個人說話的自然邏輯,老子寫《道德經》當然也不能例外。

這第三十七章,就是專門對君主講述人類社會運作的原理,當然也適合普通人。人是自己行為的君王,統治者是社會行為的君王,都是相對的。它的前提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結論是:“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換句話也就是說,人類社會有其自然規律,不應過多幹涉;天下的亂,大都是君主折騰的結果。所以要君主“常無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最基本的治國理念。這個概念看起來十分的簡單,好像簡直都沒有什麽好說的。然而隨便碰到一個問題,怎麽樣算是無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至於實踐中如何使用更是莫衷一是,不得要領。以至於有不少人認為“無為而治”隻是個理想狀態,實際中不可能實現。歸根結底,都是自己的看法,不是老子的看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生萬物,總是順應事物的本性而運作;所以道不為而自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有幾個人能懂能信?

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容易弄錯,問題都在於先入為主。自己有了成見,老子的道就成了自己的道。所以要理解老子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回到老子的話裏。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君王為政如果能順應萬物的本性,萬物依道而行,自然化生,何須強為?所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要君王順從民意,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刻意搞什麽主義,不要刻意搞什麽“政績”,不要刻意搞什麽“普世”,不要刻意搞什麽運動,不要刻意搞什麽理想,不要刻意搞什麽道德。換句話說,民眾燒火做飯,你就不要插入什麽三忠於四熱愛;農民種地過日子,你就不要搞什麽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是”為當為“。是順”道“而為。那麽”道“是什麽?道生萬物,是宇宙萬物的根源。那麽認識”道“的方法是什麽?很簡單,老子說了,”道法自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道。大道至簡,還能有什麽不清楚的嗎?!舉個例子來說,中國老百姓上訪,領導人認為破壞了他們的穩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維穩。結果越維越不穩。為什麽?就是沒有針對上訪的根源(就是這裏的道)。你扒了人家的房,占了人家的地,不解決這些根源上的問題,隻是不讓人家上告,以為壓製一下就穩了,是一廂情願。所以老子說i無為就是告訴君主不要搞自我為是的那一套。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這裏“化”是變化, “欲作”字麵意思是“想要做”。注意“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裏麵有“將”和“鎮”,看起來是“有為”,“強為”,其實不然。此“我將”不是說“我就”怎麽樣,是說“我有”,即我有“無名之樸”在壓鎮著“化而欲作”,此“鎮”是“無名之樸”的作用。也就是說“侯王若能守著“無名之樸”,就可以壓鎮“化而欲作”。“鎮” 是“不鎮”,是無欲之鎮,是鎮自己,是“自勝者強”;不是鎮壓別人。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名之樸”之“樸”,原意是沒有雕琢過的木頭,比喻本原的起始無誘惑狀態。老子說:“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是這個“樸”,這個“孔德之容”。有了“樸”這個“孔德之容”,就可以實現“惟道是從”,從而“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無為而無不為”。“夫將不欲”即是“化而不作”,即達到“萬物將自化”的目的。“不欲”,是老子的一個重要主張,是“不欲”他人;是“欲不欲”,欲自己之不欲,克服自己的欲念。因為有“欲”,就失去了“孔容之德”,就不能“惟道是從”。

事物一旦起了變化,就會有機會給人施展。而人往往喜歡自以為是,以私欲背離道,所以老子認為避免的辦法就是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樸”來保持淡定。本原“樸”,就是“孔德之容”,就能“惟道是從”,就能看到事物變化的根源,就自然會平靜下來,知道如何應對,不會妄為。

這裏老子主張對欲望的壓製,看起來至少有兩方麵的作用,一個方麵是“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肯定個體立自主。對個體來說,用今天的流行語,就是不追求改變世界,隻求改變自己,回歸到那個“天大地大道大人也大”的那個獨立自由的自我;而改變了自己,也就改變了社會。這方麵已故蘋果公司喬布斯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喬布斯從一個自感被人和上帝拋棄的叛逆,經過習禪得見自我,從而得“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改變了世界。

當然因為君主位高權重,一念之差,萬劫不複,更需要“鎮之以無名之樸”。比如小布什以911 之“化”而對無關的伊拉克“欲作”,搞得人家國家血流成河,自己國家瀕於破產。若果能夠“夫將無欲”,何至於如此?中國領導麵對發展經濟的“化“而“欲作”GDP,搞得山河破碎,環境惡化。樓房空置,空氣汙濁,所為何來?都是“欲作”的結果。

所以老子在肯定個體的獨立自主的同時,另一個方麵特別強調對欲望的壓製;強調對個體的約束,特別是對君王的約束。如我們談論過的第二十二章裏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七十二章裏說:“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裏的欲是指人的私欲。人無欲則心靜,天下便自然隨之安定。為什麽不能有私欲?這是違背老子關於自然的原理的。老子認為“天大地大道也大”,而人將其合而為一。人的私欲,將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就不能“合而為一 ”。用功利一點的話說,就是人的行為不能損害他人利益,要符合人類共同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不僅如此,“人法地”,人受地的製約,所以人也不能以損害地球來獲取利益;“地法天”,人和地球受天製約,人在地球上的活動也不能損害其它宇宙萬物的利益。同樣,“天法道,道法自然”,與前麵一樣,都是強調人要符合天大萬物 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道”理。當人不以私欲從事,宇宙萬物會按照自然法則而自行演化,天下自然就會安定。當然這裏也應該包含這樣一層意思:“不欲把“安靜”強加於(天下),則天下將會按照事物自己的發展規律安靜下來。”

老子主張的“無X”,無欲, 無身、無事、無知等等,都是“無為”理念內涵的一部分。這裏“欲”為一切“有為”的根源。欲是因,為是果,所以無為,必得無欲。

看今日,朗朗乾坤,物欲橫流。不是資本壟斷,貪得無厭;就是權力壟斷,腐朽不堪。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麵使人類對地球這個母親更加肆意蹂躪;另一方麵越來越成為少數人實施控製人類的工具,包括實施同類相害的工具。難道老子說得抑製人類欲望為管理人類社會之要務有任何問題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思考為了未來 回複 悄悄話 '無知無為'兄弟:依老弟看來,老子費勁寫了五千多字的如何治理天下是一時神經錯亂了:-)。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老子的哲學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越往複雜裏思考越不懂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老幾老兄,老子說無為就意味著無為,什麽也不做,當然他不是指吃喝拉撒,他特指道德、對別人的作為。無為而治的真實意思就是“無為不治”。老子以身作則,出世隱退,應該夠說明問題了吧?

無為不治必須配合以小國寡民,不然就是差不多無政府主義全球化的今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