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智慧出,有大偽

(2013-09-14 21:08:02) 下一個
智慧出,有大偽

老幾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段話詞語非常簡單,但也經常被誤解。原因是將每一句的前後作為因果邏輯關係,而這理解顯然是不對的。老子在講因果關係時,用詞是很清楚的,都有“故”等表示因果關係的詞在裏麵。可能與沒有標點符號有關,老子對這一點是很嚴格的。因此這裏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並列關係。也就是說老子是觀察到“大道廢,有仁義”等等現象,並不認為“大道廢”是“有仁義”的必然結果,或者“有仁義”是造成“大道廢”的必然結果。老子說“大道廢”,人們開始講“仁義”,強調的是講“仁義”不符合“道”,對解決“大道廢”沒有作用。這裏老子一句話六個字,就把孔夫子以“仁”為本的政治理念徹底否定了。
“智慧出,有大偽”,是同樣道理。“偽”字古義與現在不同,現在“偽”字是“虛假”;古人大概比較質樸,不會作假,“偽”字古時是“人為”的意思,這也是“偽”字的造詞法。老子這句話說的是人類“崇尚智慧,想有大作為”,都是廢“道”之舉,“智慧”再高,都是“人為”不是“道”為。老子上一句否定了“仁人”,這句話是將崇尚智慧,想有大作為的“誌士”也否定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中國傳統文化講“和為貴”,父慈子孝。在老子看來,“六親”尚且不和,你表現出來的“孝慈”有什麽意義哪?依此類推,“國家昏亂,有忠臣”,真正的忠臣是為了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的昏亂不堪,你表現出來的“忠心赤膽”,為了什麽?
“仁義”,“智慧”,“孝慈”,“忠臣”,這些都是曆來人們所推崇的。這裏老子卻說這些都與“大道廢”有關,是廢大道的表現。老子到底什麽意思?難道老子是真的反對“仁義”,“智慧”,“孝慈”,“忠臣”嗎?當然不是。老子是提醒人們不要為表象所迷惑,要看事物的“大道”,也就是事物的那個“本源”,事物的“實質”。
舉個例子,比如說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分蛋糕,名譽上是為了廣大人民。是不是呢?老子說別著急,看看薄熙來所在“黨”的“道”是什麽,即本源是什麽?這樣一看就明白了:“黨”曆來都是為了“廣大人民”,最後人民廣為遭難。薄侯為了當“忠臣”,逼得手下逃到別的國家領事館,導致“國家昏亂”,老子這裏反對的就是這樣的“忠臣”。
再看看官場的“道”是什麽?是權位。這樣我們就知道薄大人做什麽,都不過是出於上位的政治目的。人在江湖,這當然沒有什麽對與不對。但是草民要是把薄侯當成救世主,那可就大偽了。
聯係到薄熙來受審事件,它的實質就是權力鬥爭,而“有智慧的人們(當權者)”卻要通過這個過程呈現出法律的公正。擁薄反薄的人們為此大談有罪無罪,追求公平正義。這本身就偏離了“道”,不相幹的事,人為地扯在一起,能不“大偽”嗎?所以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
那麽怎麽樣才能避免上當受騙?老子說了,要“塞其兌閉其門”,拒絕感官拒絕欺騙,用心求“道”,細究根源。假如沒有人去捧場,審薄大戲也就沒有了作用。
奇哉,老子!

試譯《道德經》(十一)
第十八章

1
大道廢,有仁義。
2
智慧出,有大偽。
3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1
大道被廢棄的地方,看到的是人們在講仁義。
2
崇尚智慧的地方,看到的是人們想有大作為。
3
親戚家人不和,看到的是孝慈。國家治理的昏亂不堪,看到的是忠心之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