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試譯《道德經》 (二)

(2013-08-08 22:02:20) 下一個

試譯《道德經》 (二)

老幾

 

第四十二章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1 道生一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名為天地,含陰陽二氣;陰陽交而化生,是為三;萬物皆由此而生。
2 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相互激蕩以達到平衡。
3 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善,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
4 所以,事物或許因損而益,或許因益而損。
5 人家教我的,我也用來教別人:逞強的人沒有好下場, 這句話就是我教化的宗旨。

解釋

第一章老子講的是他的宇宙本體觀,這一章講的是他的宇宙生成觀和人生觀。這些都是大綱,所以要提到前麵講。

先回複一下大家討論的“玄”。依愚意,“道”有幽明二景,不宜偏頗。“道可道”,就可說;說則務必求明。對象不同,說法也應不同。此乃“非常道”,“非常名”是也。大道至簡,不可玄說,此為“道”之理,可名亦可明。“道”有幽,如人聽音樂,讀佛經,唱聖歌,得喜樂,有感無說。 “道”之感為幽。幽明合而為玄。

有高論認為《道德經》,現在排版的二十五章應為第一章,現在的第一章和四十二章可為第二,三章。以往《道德經》打散,重寫。所見略同,讓老幾頗有英雄之感。老幾骨子縫裏有的是毛老爺的野蠻,砸爛舊世界,最符合本人心願。至於二十五章為第一章講道的背景一事,尚可討論; 而這一章接上一章似乎是邏輯的自然。有說也許本來各個章節就沒有次序,是老子隨悟隨寫。也有認為原書是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各種可能都有。大家都可以站在自己角度解釋,最後拿出來比較看看道理上誰的更合理。

不管原來有沒有,把《道德經》按照邏輯重新編排都是有意義的一件事。看到有學者已經做了這事,隻是尚未讀過。這是本人第一次認真讀道德經,逐字逐句先過上一遍,小學生水平畢業了,才談得上別的。這些都是題外話。下麵回到主題。

原文1注解為敗筆(見附後),純粹是玩弄詞匯。古人寫字遠不是敲鍵盤這麽容易,惜字如金,誰會玩這種隻有三流語言哲學家們才玩的無聊把戲?試想一下老子這麽無聊的話,怎麽會寫出這麽深刻的經典?!

其實這節看起來似乎並不難的概念,在曆史上卻爭議巨大。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有必要從傳統文化的源頭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始於伏羲女媧時代的象形文化,也就是易經文化,《道德經》是易經文化的一個思想總結。易經是通過觀察陰陽轉化的規律來推演萬事萬物變化的結果,《道德經》則是通過陰陽轉化的規律來試圖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

據說是孔子所做的《易傳》裏麵,記載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到宋代陳傳做太極圖,大儒周敦頤做太極圖說,總結起來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基本上把宇宙生成固定了一個說法:“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但是到了朱熹手裏,將“無極而太極”的過程舍棄,將“太極本無極也”中的“本於”改為“本來是”,結果就這樣將表達事物的根源之無極和表達事物的出發點的太極就纏在一起成了“黏糨子”。這樣一來從認識論上就沒有了尋根溯源的動力。由於朱熹被皇家封為朱子,他的”二杆子” 思維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不可低估。難怪同時代的陸九淵會說,每每聽朱熹說話,就感覺“很受傷”。

其實朱熹本人幾乎可以說是個天才,不然也不會同亞聖齊名。觀其一生,嚴謹持身,努力學問,“存天理,滅人欲”,與西方那個連親姐上門都不認的康德有一拚。康德以先驗論應付休謨因果律,朱熹以太極滅無極,都是持身清高,而離了“大道”。道法自然。隻有理性,沒有“人性”感性,也就背離了自然人的精神,高者亦偏頗。

有人會說,老幾盡是閑話,正文神馬都沒有講。豈不知古人說:“講是不講,不講是講?”

這篇文字淺顯,譯無可譯;道理精深,解無可解。胡言亂語一通,敬待指教。

 

附原文

第四十二章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1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 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 物。
2 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盪以求平和。
3 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
4 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
5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 教訓的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