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我認為施化網友的文章 也說中國的“沒有哲學” 比較中肯,很讚同的幾點如下: 首先,文章看到了中西方概念的不同,現代我們說的哲學科學等等學科的定義基本上是以西方的定義為標準的,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其次,同意文章中說的中國處於一個轉型期的關鍵時刻,究竟是繼續隨著西方亦步亦趨,還是回到老祖宗的傳統,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有幾點保留意見: 1.“ 因為中國的情況非 常特殊。作為一個封閉的係統,中國是幾千年與世隔絕的。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洋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引進,至今才不過百多年。估計今後的一百 年,中國還將以關閉為主。從日益強化的信息封鎖,看得出中國的政治精英們已經意識到繼續開門對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利。關起門才利於天朝的長治久安。” 文章關於曆史的描述簡單而不正確(雖然為大多數人人雲亦雲地接受)。以我的曆史研究 背景(盡管有限),這種認為中國曆史上封閉幾千年是基於研究缺乏和西方價值觀指導下的研究扭曲的誤解,從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史學的很多最新研究看, 這個中國封閉幾千年的曆史觀早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中國事實上從來沒有停止和外麵的交流,相反,中國一直是很開放的,其例子舉不勝舉,漢唐就不提了,宋代 最內斂的時代仍舊對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明代前期也是相當外向的,和西方的宗教科學思想交流也很多。因為當時的強大(嗬嗬,後來變成了自大),這種交流 幾乎是單方麵對外, 17/18世紀的西方的理性運動受到中國的影響就很大, 隻不過這方麵的東西研究實在很缺乏,資料都在西方人手裏,西方人不怎麽研究,中國人大都則根本不知道,到西方研究文科的少之又少,這是我接觸到一些相關的中國對西方近代影響的資料的感想。 2.“梁啟超寫過一本《儒家哲學》。但他自己也承認,“哲學”兩個字不過是借用。因為哲學的原意是為“求知識的學問”,Philosophy,愛智。古人看到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從驚訝,進而懷疑,繼而研究,最終成就哲學。中國則不同。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Philosophy的含義不適於中國。若勉強借用,隻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為出發點,講的是何以為人之道,人與人相互有什麽關係。探索的領域有限,發現也很有限。” 應該這麽說,從清末 衰敗到五四時期,甚至到現在,中國對西方的認識都是有偏頗的,是不客觀的,是急功近利,不自信的,並且受到其民族衰敗曆史進程的影響。近現代中國,尤其是 五四文人,在西方的鐵蹄下,開始對西方的介紹研究就做了很多矯枉過正的事情,梁啟超,魯迅,胡適,都在其列。個人認為, 我們現代對西方的接觸理解比他們 完善的多,應該更多地批判性看問題,而非迷信他們的觀點。 3.“總而言之,中國人正無可避免麵臨這樣一個巨大的困境,他們的選擇將直接左右中國的未來。用一句話來講,中國在正處在十字路口,到底是回到祖先那裏去,還是走進今天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是回去騎驢,還是繼續駕車?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是在一個十字路口,但你給出的兩條路:回去騎驢,還是駕車,實際上是一條路,因為從你的觀點看,回到老祖宗的傳統就隻能“騎驢”, 這種線性的發展 觀,認為西方代表唯一的現代發展方向,其他的民族等於傳統落後的世界觀,已經在後現代受到批判和挑戰。所以,你的文章是同意中國沒有“哲學”的觀點:因為你的價 值觀已經承認西方的價值觀是普世價值,因此“高級”的“哲學”隻能是西方的,而“低級”的“人生哲學”則是中國的。中國的確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但你認為的中國意義上的哲學是低於西方的哲學的“哲學”,事實上還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答案隻能是“沒有”或者是“低級的”。在這種價值觀之下做出的特定判斷隻能在 認可西方普世價值的條件下成立,如果這個普世價值受到質疑,那麽這個價值判斷本身也就不成立了。 如果我對施化網友的觀點理解有誤,或您對我的觀點有任何疑問,歡迎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