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蜉蝣之暮:也談中國有沒有哲學

(2013-06-01 20:47:48) 下一個
蜉蝣之暮:也談中國有沒有哲學:和施化網友商榷

 

總體來說,我認為施化網友的文章 也說中國的沒有哲學 比較中肯,很讚同的幾點如下:

首先,文章看到了中西方概念的不同,現代我們說的哲學科學等等學科的定義基本上是以西方的定義為標準的,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其次,同意文章中說的中國處於一個轉型期的關鍵時刻,究竟是繼續隨著西方亦步亦趨,還是回到老祖宗的傳統,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有幾點保留意見:

 1.“ 因為中國的情況非 常特殊。作為一個封閉的係統,中國是幾千年與世隔絕的。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洋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引進,至今才不過百多年。估計今後的一百 年,中國還將以關閉為主。從日益強化的信息封鎖,看得出中國的政治精英們已經意識到繼續開門對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利。關起門才利於天朝的長治久安。

 文章關於曆史的描述簡單而不正確(雖然為大多數人人雲亦雲地接受)。以我的曆史研究 背景(盡管有限),這種認為中國曆史上封閉幾千年是基於研究缺乏和西方價值觀指導下的研究扭曲的誤解,從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史學的很多最新研究看, 這個中國封閉幾千年的曆史觀早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中國事實上從來沒有停止和外麵的交流,相反,中國一直是很開放的,其例子舉不勝舉,漢唐就不提了,宋代 最內斂的時代仍舊對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明代前期也是相當外向的,和西方的宗教科學思想交流也很多。因為當時的強大(嗬嗬,後來變成了自大),這種交流 幾乎是單方麵對外, 17/18世紀的西方的理性運動受到中國的影響就很大, 隻不過這方麵的東西研究實在很缺乏,資料都在西方人手裏,西方人不怎麽研究,中國人大都則根本不知道,到西方研究文科的少之又少,這是我接觸到一些相關的中國對西方近代影響的資料的感想。

2.“梁啟超寫過一本《儒家哲學》。但他自己也承認,“哲學”兩個字不過是借用。因為哲學的原意是為“求知識的學問”,Philosophy,愛智。古人看到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從驚訝,進而懷疑,繼而研究,最終成就哲學。中國則不同。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Philosophy的含義不適於中國。若勉強借用,隻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為出發點,講的是何以為人之道,人與人相互有什麽關係。探索的領域有限,發現也很有限。”

應該這麽說,從清末 衰敗到五四時期,甚至到現在,中國對西方的認識都是有偏頗的,是不客觀的,是急功近利,不自信的,並且受到其民族衰敗曆史進程的影響。近現代中國,尤其是 五四文人,在西方的鐵蹄下,開始對西方的介紹研究就做了很多矯枉過正的事情,梁啟超,魯迅,胡適,都在其列。個人認為, 我們現代對西方的接觸理解比他們 完善的多,應該更多地批判性看問題,而非迷信他們的觀點。

3.“總而言之,中國人正無可避免麵臨這樣一個巨大的困境,他們的選擇將直接左右中國的未來。用一句話來講,中國在正處在十字路口,到底是回到祖先那裏去,還是走進今天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是回去騎驢,還是繼續駕車?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是在一個十字路口,但你給出的兩條路:回去騎驢,還是駕車,實際上是一條路,因為從你的觀點看,回到老祖宗的傳統就隻能“騎驢”, 這種線性的發展 觀,認為西方代表唯一的現代發展方向,其他的民族等於傳統落後的世界觀,已經在後現代受到批判和挑戰。所以,你的文章是同意中國沒有“哲學”的觀點:因為你的價 值觀已經承認西方的價值觀是普世價值,因此“高級”的“哲學”隻能是西方的,而“低級”的“人生哲學”則是中國的。中國的確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但你認為的中國意義上的哲學是低於西方的哲學的“哲學”,事實上還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答案隻能是“沒有”或者是“低級的”。在這種價值觀之下做出的特定判斷隻能在 認可西方普世價值的條件下成立,如果這個普世價值受到質疑,那麽這個價值判斷本身也就不成立了。

如果我對施化網友的觀點理解有誤,或您對我的觀點有任何疑問,歡迎探討!

 

 

 

 
 
評論(43) 引用 瀏覽(1000)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4-30 17:04:52  
  嗬嗬,博主快手,反問也有一些道理。

我在自己的園子裏回了星辰一帖,實際上做了一些解釋。不妨過去看看。

中西交流曆史上不難找到記錄,但基本隔絕是為主的基調。語言障礙是一方麵,另一麵是你說的自大。西方的古籍裏不難找到對中國的研究。中國的古籍裏有多少研究西方的成果呢?鴉片戰爭以後不算。那已經發生衝突了。

實際上地球和人類麵臨的難題,不因為不同的文明而分成不同的類別,它們就是一種,或者一個。說具體,就是和平共同持續發展,以符合人類生存為最高原則。說東方人有一個方向,西方人有另一個方向,好像不大通。

中國人在哲學發現上的落後,是不言的事實。但龜兔都可以賽跑,為什麽不能奮起直追呢?今天中國的新一代哲學家,完全可以吸取中國古代的思想精華,借鑒西方的成果,找到解決人類共同難題的那把鑰匙。方向當然是走向明天,不是退回過去。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4-30 17:05:53  
  嗬嗬,博主快手,反問也有一些道理。

我在自己的園子裏回了星辰一帖,實際上做了一些解釋。不妨過去看看。

中西交流曆史上不難找到記錄,但基本隔絕是為主的基調。語言障礙是一方麵,另一麵是你說的自大。西方的古籍裏不難找到對中國的研究。中國的古籍裏有多少研究西方的成果呢?鴉片戰爭以後不算。那已經發生衝突了。

實際上地球和人類麵臨的難題,不因為不同的文明而分成不同的類別,它們就是一種,或者一個。說具體,就是和平共同持續發展,以符合人類生存為最高原則。說東方人有一個方向,西方人有另一個方向,好像不大通。

中國人在哲學發現上的落後,是不言的事實。但龜兔都可以賽跑,為什麽不能奮起直追呢?今天中國的新一代哲學家,完全可以吸取中國古代的思想精華,借鑒西方的成果,找到解決人類共同難題的那把鑰匙。方向當然是走向明天,不是退回過去。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30 17:21:09  
  蜉蝣好文!
施化那篇立意也不錯。這種討論很有意義。
我要參加一個宗教活動,來不及評論,先支持一下。 
有一點請大家考慮,哲學思想的先進和落後的標準是什麽?是不是絕對和一成不變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與經濟落後的關係是什麽?
 
 
     
 
  作者:tv4   留言時間:2013-04-30 17:37:05  
  施化博主所言謬誤甚多。

其一,中國和歐洲相距萬裏,古代通訊落後,隔絕在所難免。直到發現新大陸,歐洲甚至不知道離相距更近的美洲的存在。所以如何能把中國歐洲的隔絕怪在“自大”頭上?你說“西方的古籍裏不難找到對中國的研究”。是嗎?你倒是說出幾本對中國研究的西方古籍出來和我等分享一下。

其二,你認為“地球和人類的難題”是“持續發展...以符合人類生存為最高原則”?此話好像有點問題。據說現在地球麵臨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難題就是因為以“人類生存為最高原則”的“持續發展”而造成的。

其三,如果你認為中國和西方哲學研究都是為了尋找“解決人類共同難題的那把鑰匙”。那麽應該是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方式,各人尋找符合自身條件的方法。為何又要“龜兔賽跑”“急起直追”?在哲學思考上尋找答案,有什麽好比賽的?有什麽好追的?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時間:2013-04-30 20:20:59  
  大家說得都有些道理,很好啊。
……對中國而言,近代有一個參照,就是那個脫亞入歐的國家……,當然了,那是倭寇啊,不是人麽,數典忘祖的家夥,就不多說了,說多了就該挨罵了……
嘿嘿嘿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時間:2013-04-30 22:01:34  
  簡答一下。

日本的傳統哲學思想。
——沒有。日本的曆史傳統裏沒有哲學。


也想知道一下這個日本的哲學思想中的自殺哲學又是如何能夠讓日本民眾們能夠萬眾一心為了天皇而“全民玉碎”的。
----自殺現象也不是哲學,沒有“自殺哲學”這回事兒。自殺與日本人的生死觀相關連。換句話說,日本人沒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價值觀。他們認為死是一件平常的事兒,認輸,或者承擔責任,他們都可能會選擇自殺。
為了天皇自殺,一般是一些激進分子的行為,一般人也很少。嘿嘿。

日本最後是如何成功“脫亞入歐”的,現在的日本又是全盤采取了哪個歐洲國家的哲學思想。
----那就是全盤接受歐美的文化,不但是器物製造方麵,不隻是經濟方麵。更重要的是政治製度和文化內涵。包括政治體製,文化的多元化,音樂,美術等等,所以日本建成了一個民主主義政治體製,國民享有言論自由和個人尊嚴。
有人說,小日本那一套還不是讓老美強加給他們的麽!嘿嘿,這事兒也是事實。強加也行,反正人家是走上了一條民主主義的道路,而且到現在社會很健全。總比某些國家到現在還在堅持不走老路和邪路強得多吧。


不過既然連自家的憲法也是別人代勞起草的,不采取別人的“哲學”能行嗎? 
---日本的民法是參考德國的民法而成的,交通規則是參考英國的,現代政治體製也是參考英國的。
哲學麽,不太清楚。什麽學派都有,日本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你想學習哪一派都是你的自由。嘿嘿。
回答完畢。
 
 
     
 
  作者:俺是吾丁   留言時間:2013-05-01 01:24:07  
  那不是很好麽!你應該很高興才是啊。嘿嘿  
 
     
 
  作者:stinger   留言時間:2013-05-01 01:58:08  
  你是三人中最會寫文章的,其他人應向你學習!這才是討論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1 02:55:39  
  對了補充一句,地理環境也是隔絕的一大原因。不過,我說過,比較西方人介紹過的中國經典,和中國人介紹過的西方經典,在近代以前,誰的多一點?要說地理環境,那是一樣遠近的。這裏就有人為因素。鄭和下西洋,好像沒有帶回什麽東西。朝廷禁止與外國通商通婚。“自大”是蜉蝣原話,我讚成。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1 03:04:09  
  地球和人類生存,這就是一個終極,沒有第二個,每一種文明都麵對,沒有重大分別。

和平共同可持續,是達到終極的必要條件。戰爭和弱肉強食,都會破壞人類生存。可持續裏麵包含了環境保護。過去一個世紀的工業發展,沒有實現可持續,這需要全人類反思。

假如有人真正讀一下西方哲學的精華,就能發現早有人在思考這些問題。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1 03:09:26  
  小朵朵其實把主題岔開了。我們這裏討論的是哲學不是文化。文化的確是相互影響的,不過那個不需要動腦子。至於哲學,你不苦苦思索,尋根究底,還真連皮毛都得不到。  
 
     
 
  作者:沽瀆   留言時間:2013-05-01 06:59:48  
  早上一直登陸不了,現在才上來。

樓主是一個能認真討論的人,這很可貴,不像那個pia一上來就裝大灰狼不是撒野就是罵人一派流氓作風。

關於“中國沒有哲學”這一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以至於簡單到隻要認清原來是“中西方概念的不同”,“現代我們說的哲學科學等等學科的定義基本上是以西方的定義為標準的”這就夠了,這就說明我們沒有解釋權。黑格爾的本意大概也不過如此吧,因為俺不太相信黑格爾會認為中國就真沒有思想體係,他無非是說中國的思想體係是另外的一套東西。

這裏麵的確是有點繞,但找到了相互概念的差異也就捋順了。俺這裏可以再提供一個類似的例子恐怕會更能說明問題。中國曾私下裏希望國際足聯能更正一下:承認中國才是足球的發源地,因為《史記》中有記載,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蹴鞠這項運動了。但國際足聯不接受,不接受的理由就是你中國的蹴鞠那不叫足球,那是另一項運動。

這裏主要繞在一個關於概念的話語權上了,如果現在世界都在蹴鞠,那不承認是足球也不重要了,因為那本來就是中國的東西。而現在叫足球,可足球中國的確沒有。說中國沒有哲學的理也是這樣,因為老子孔子時代隻有道德而沒有哲學,雖然道德是比哲學更高更大的領域。如果中國曆史上把道德發展成一門道德學或道學並把道學推廣到世界去,那我們就會出現另一種討論:1、西方沒有道學?2、西方的哲學算不算道學?

通過這個討論,我們才會發現我們的曆史遺憾究竟出在了哪裏。誰都可以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不能說中國沒有道德或道德體係,因為維護中國幾千年曆史發展的思想體係始終都不是哲學而是道德和道德體係。結論:我們進入了一個別人有解釋權的語境,所以原來關於中國有無哲學的解釋權i並不在我們手裏。從這個意義上說,黑格爾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黑格爾說中國沒有道德或道德體係,那他等於不攻自破。

俺也注意到有把本話題“中國沒有哲學”的外延擴大的趨勢,這樣就收不住了,所以俺就不擴大回應了。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1 07:00:52  
  哲學是什麽,哲學是思考是探索(What,Why,How), 是提出一個宏觀大理論來解釋所以然。中國有哲學,西方也有哲學,這是一個很普通的事情。傳統西哲被淘汰了,但"中國的哲學"(道德經,易經等)依舊閃光。國粹是否合乎被淘汰的傳統西哲的尺寸,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重要。合乎了反而是糟糕,也要被淘汰。關鍵的問題不是名字而是內涵。腳踏實地的探索中,國粹依舊是個指南。

外行也許會覺得"道德經"這樣的國粹裏感性的比重多,思想的比重小,所以顯得不是那麽"高級",不是那麽"前位"。其實"道德經"的精妙之處也在這"感性"之中。用現在的語言,"道德經"裏的感性是對客觀事實的白描,像一麵鏡子一樣將客觀事實以及這其中的自然規律展現在眼前,不言而自明。這是很高的科學境界。科學是什麽,科學就是觀察客觀事實並找出自然規律,科學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腳踏實地的探索。按現在的科學標準,"道德經"這樣的國粹依舊是才華橫溢的曠世之作。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1 07:11:59  
  科學精神在乎的是客觀存在,人本精神在乎的是大家平等,根本沒有解釋權這麽回事。事實就是事實,與解釋權毫無關係。沒有科學精神,沒有人本精神的人,或許還真以為"解釋權"也可以是理由。素質啊!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07:40:27  
  施化博好,寫得匆忙,隻寫了有限的一個方麵。我還想表達的一個重要意思,「名」是死的,而內容是活的。「哲學」這個詞是死的,但定義是活的,不能因為執著於死的概念,而丟失了真正鮮活的道本身。關於名實之爭,中國的「哲學」的確更重視變通一些。非常同意pi a所說,西方哲學的定義已經走向死胡同,而中國的道仍舊曆之彌新。至於高低上下之分,角度標準變了,也就完全不成立了,所以我並不認為有什麽可比性.隻不過我們習慣於西方的標準,不自覺在用西方的角度看中國罷了。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1 07:40:52  
  沽瀆博怎麽在這裏?我還等著你呢。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07:55:17  
  老幾問的好,孰優孰劣,必須要看是誰的標準。這個標準也不是死的,是流動不居發展變化的。一旦把概念定義等同於事物本身,事物的真正意義就死了。定義隻是人為了把握現實的工具和載體,把載體當成事物本身,就像把「哲學」之名等同於它所指的鮮活的「道」一樣。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08:13:28  
  Tv4,多謝來訪。私下也不同意施化博關於隔絕是主調的說法。事實上交流還是比較多的,但當時中國的統治精英階層(清)忽視西方,甚至鄙視,認為從蠻夷那裏是學不到什麽的。因強大和道德高尚產生的自大是難免的,美國才幾百年,不是照樣嗎:)  
 
     
 
  作者:再見驢十八   留言時間:2013-05-01 09:14:28  
  關鍵是看你在這裏“哲學”兩個字是怎麽用的。
如果說是“愛智慧”,那麽九連環、華容道等遊戲裏就有哲學。
如果按照亞裏斯多德的定義:“哲學史研究“真”的科學”,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個不做“真假”判斷,隻做“對錯”判斷的文化裏,容不下這種哲學。有也會被打成異端消滅掉。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1 09:44:26  
  我同意哲學有廣義和狹義理解的區分。隻要不為了吵架爭輸贏,怎麽理解都可以理解。

實際上,我們討論的要點不在於哲學的名分,誰是誰不是,而是不由自主地走到中國曆史的現實,和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這些更至關重要的問題上來了。

首先,我們對哲學的基本含義還比較模糊,以為不過就是眾多學問中的一門。哲學要比人們想像的地位重要的多,怎麽高估都不過分。哲學的發現可以指導一切,或者統領一切。一個社會有沒有秩序,基本取決於這個社會有沒有哲學。也就是說,人們的一切行為,是否有共同的認同。當然宗教也有這個功能。中國也缺乏被多數人認同的宗教。

就以共產主義來講。馬克思主義者由於對共產主義哲學的認同,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凝聚力,這個力量足以讓許多國家改朝換代。可惜這個主義經不起實踐推敲,不攻自破了。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哲學的發現,不是真正的發現。它隻是廣義上的哲學(一種思潮),不是狹義上貨真價實的哲學。而同樣時期的自由主義哲學,影響美國的政治製度至今,也沒有消失的跡象。這些隻是例證而已。

由於意識到哲學的性質,就可以觀察現今社會和文化的現象,反推中國哲學的影響。一個至高的終極的發現,不可能不對曆史的演變發生積極的影響力。這裏積極的意思是,使一個民族健康和壯大,而不是相反。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09:45:49  
  吾丁博,
日本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方麵是優點,是勇於承擔責任,但超出一定範圍過分了就變成缺點,變成自責,甚至自殘,過分壓抑,對自己的精神健康不利,而且會把這種精神映射到別人身上,不善於原諒自己的人,一般都不怎麽會原諒別人,日本人的這種自殺精神對整個社會產生負麵的影響,日本人的優點正是其缺點難道不是嗎?

日本人的脫亞入歐首是崇尚弱肉強食以求自存的典型代表,日本在曆史上一直做中國的學生;但當西方強盜,也可以說強勢文明進入亞洲,日本又開始做西方的學生;日本人的確能做好學生,這是因為國小民弱,生存使然。 中國和日本沒有可比性。如果說現在還提倡清末學習日本的路子的話,是開曆史倒車,連魯迅晚年都意識到日本隻不過是從中國“偷”了些東西而已。日本人可以從中國學到了很多好東西,甚至比中國還中國,但我覺得有一樣沒學到,就是中國文化的寬容渾厚。盡管中很多中國人都被西方價值觀所迷惑,忘記中國人最可貴的優點, 但數千年的文化積澱永遠是觸手可及的。
這隻是我的個人看法。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0:12:00  
  小朵朵博好,沒錯,現在全球化,文化的界限不那麽分明了,沒有永遠的生著,隻有堅持寬容報並才能更好地生存。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0:21:26  
  謝兔子拍馬屁,不敢當,我不及幾兄和pia兄的多了,兔子的幽默搞笑我也不及,兔子入哲學這行真是入錯了:)兔子別拍錯了,我可是堅決反對普世價值的:)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0:30:21  
  沽讀博好,你對pia有誤會,他可能辯論起來觀點分明,當仁不讓,但決不會失態罵人,沽博博言重了,他和你的辯論我也看了,觀點之爭是有,但沒有過分漫罵的話。 
謝沽讀博理性的留言,很有道理,如果大家都不要感情用事,其實都能理解對方的。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0:36:08  
  同意pia兄觀點! 中國的哲學還散發著智慧的光芒而未被重視。不能用“哲學”的名義把人拒之門外,平等討論,不能隻用一方標準,要麽目的就不再是討論了。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3:12:37  
  十八博好!命名隻是一個概念問題,原本產生於一定context 中, 但在應用過程中似乎因時因人因地而變化。 十八博所說關於西方的“求真”似乎很有啟發意義,中國古人似乎不願意把真假是非對錯分開,更強調這些相反概念之間的聯係,這一點很和西方恰恰相反,西方則力求概念分明。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1 13:16:31  
  嗬嗬,施化博說得沒錯,概念看怎麽理解,交流雙方的不同認識沒有什麽不好,交流了才知道原來有人和自己不一樣,吵架不是目的:)  
 
     
 
  作者:秦川   留言時間:2013-05-01 15:04:11  
  把哲學的含義先弄窄,然後說西方有東方沒有,誰等而上誰等而下,屬於詭辯。
在我看來哲學是很寬泛的,是求智慧而非單求知識,所以佛教都更是種哲學而非宗教。東方哲學超脫高遠遼闊,西方哲學理性深入精密,互補互益。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2 00:41:25  
  秦川說的是,概念定義這個東西是為人所定,為人所用的,不能拿著這把主觀的尺子去度量客觀實在。

“東方哲學超脫高遠遼闊,西方哲學理性深入精密,互補互益。”
正是 !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2 02:30:55  
  可以理解博主和秦川的主觀意圖。前麵說過,這也是一種可以成立的觀點。

現在的問題在於,當人們開始進行嚴格的科學活動的時候,就提出精確細密的概念限定要求。否則,就進入不了科學領域,隻能旁觀,當票友。

我對中國明天的希望是,出現真正的哲學科學,不是在前人的哲學思想火花上高枕無憂。不知道有幾個人和我有同樣的希望。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2 03:13:24  
  施化博的話,從另一個方麵看,也很有道理。但可能語言表達功能有限,造成了很多誤解。 我相信絕大多數肯定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都隻是肯定好的一方麵,而非全部。關於什麽是真正的哲學和科學,這個定義大家是見仁見智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真正”,隻有合適情境的有限真理。大家需要的隻是一個平衡而已:
不應因為學習西方走到迷信西方失去自我的地步,也不應因為檢省自身而走到自我鄙薄,自我歧視, 乃至自我作踐的地步;當然,曆史證明了固步自封也是不對的。學習西方,站在另一個高度視角上看中國文化,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現在做的嗎:)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2 13:43:03  
  嗬嗬,怎麽都覺得博主用心良苦。

幹脆把話說白了吧。站在維護大局的角度上,當然不能長他人的威風,滅自己的誌氣。站在哲學門外漢閑聊的角度上,糊塗一點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為過。不過到了真正的哲學家那裏,到底什麽是“學”,什麽不是,那一點也不能含糊。

科學家,真正做學問的人,判斷不能帶任何功利觀念。否則,他們什麽成果也得不到,一輩子混個虛名。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2 15:45:45  
  施化博,這不僅是用心良苦,這是就事論事,我沒有半點含糊其辭的地方,我要做的就是要質問這個什麽是“真正的哲學家”,“真正作學問的人”的標準是什麽,標準偏頗了意義完全就變了。老幾和秦川博的意思也相近,不知施化博認為我有什麽含糊沒有挑明的地方:)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2 22:30:10  
  “真正作學問的人”的標準是什麽:尊重客觀事實。

所以信口開河的胡謅在未來社沒有市場。科學與學問的角度,並沒有主觀隨意的空間,更沒有解釋權的胡扯。懂科學的話,是不該拿著西方的標準(解釋權)說事的。有事實就足夠了。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2 22:42:00  
  "不應因為學習西方走到迷信西方失去自我的地步,也不應因為檢省自身而走到自我鄙薄,自我歧視, 乃至自我作踐的地步;" 

-- 說得好!
--那些睜眼瞎話("中國沒有哲學",等等),也是自我歧視自我作踐的表現。奴性太重。
--如果丟了自己,那什麽也學不成做不成。
 
 
     
 
  作者:施化   留言時間:2013-05-03 02:12:03  
  哈哈,平心靜氣。

真正做學問的人,當然不是這裏的萬維網友了。是誰咱們可以討論。比如康德算不算?愛因斯坦算不算?這些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注定不能把民族,血緣,國界因素加進去的。

真正的哲學沒有國界,沒有功利,沒有對誰好對誰不好,對誰有用對誰沒用。科學一概如此,萬有引率是哪個民族的專利?使哪個民族有了自卑感?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3 03:12:05  
  以做學問的態度看,討論高低或標準的就有點幼兒園了。不就是觀察客觀並找出規律嗎?大可不必裝神弄鬼。沒有客觀事實做基礎,討論也就是空談舒情,沒有質量。引用曆史的話,不能簡單草率,這點上蜉蝣的中肯反饋落在點上。  
 
     
 
  作者:秦川   留言時間:2013-05-04 06:09:16  
  把哲學當學問研究和哲學本身還是有差別,就如同心理學和心理的區別。

現代西方的哲學,文藝複興時生機勃勃,現在更象是閨閣中的學問,變成了”哲學學“,對普通人的人生指導意義在降低,因為它走的深且窄了。

古典哲學,寬泛遼闊,對普通人的生活實踐頗有指導意義,是幾千年來一直被人類不斷實踐的哲學,影響這個人的世界觀。

不能影響人類社會實踐和世界觀的哲學,都不算真哲學,最多算哲學學。所以可以講中國沒有哲學學,但是中國有哲學。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5-04 15:15:18  
  秦川博的定義很有意思, 是不是可以把“哲學學”當成哲學的概念(名), 而“哲學”則是“實”, 是存在的實在本身。存在的實在本身並不因為存在的概念缺失或不同而受到影響,就像一個人生下來,沒有取名字,或者取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名字, 這有名字無名字,此名和彼名,對這個生命本身的事實存在並不影響。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5-04 23:46:48  
  被名字的表象迷惑如同刻舟去求劍。

也是心態的差別,弱者心態與強者心態看到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沒有對錯都是妄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