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蜉蝣之暮:小議人人都懂的哲學

(2013-06-01 19:30:10) 下一個

 


 

關於哲學的討論自然避不過大家對於哲學之共識基礎。未來社成立之初,先有慕容博pia兄等諸多網友關於哲學之死之引人深思的討論,再有洛基山人和十八博就自己的哲學觀侃侃而談,樸素坦率而蘊含智慧哲理;安博老幾也從自己獨特的角度見解見仁見智;拜讀學習之下,也不敢有所私藏,就個人的一些陋見淺知,談談自己對哲學的一些感受認識。

人類追求哲學之初,大概是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出發:Why there is Something in Nothing? 人類,生命和萬物為什麽會在虛無縹緲的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源頭是什麽?人類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麽? 生命的價值是什麽?萬物生存的規律又是什麽?人類有沒有能力認識客觀世界 和自然規律? 等等等等。

從這個最基本的範疇是從人(主體)對對象(客體:道,logos)的研究出發, 最基本的哲學道路不外乎以下幾種:認為人作為認識主體本身和客觀世界不能分離的理論,是一元論,例如老子和蘇格拉底等的哲學觀念; 認為人作為對象的對立麵,能夠脫離客觀世界的束縛認識客體的,是主客觀分離的二元論, 例如傳統的西方的形而上學的本體論。一元論的優點是堅持主客體的聯係和紐帶,但其缺點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對客觀世界更為“清晰”的認識。 一元論拒絕這種“清晰”很大程度上是從人主觀賦予自身的“道德”或“美德” 出發,例如老子對天“道”和人“德”出發,崇尚弱者的力量和“仁”; 蘇格拉底也把智識等同於美德,認為對知識的追求不能和倫理分開。

這種主體對客體在認識中的樸素的依存關係被二元論對絕對知識和智慧的追求打破。 二元論的優點是人作為主體對客觀世界強有力的“介入  ”,或者說是“入侵”,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讓客觀世界為人類服務的需求,科學就是基於這種人類作為主體對客體有著強有力的把握和控製能力。但是,二元論和基於其上的科學的發展在主客觀分離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人類主體的自身也受到了客觀世界“異化”的威脅, 道德倫理等聯係人類社會機製的紐帶變得空前薄弱, 而最終可能導致哲學的初衷無法辨認,而哲學自身也有被取代的危險。如果用中國老子的陰陽均衡的理論來講,即主客體作為相互對立麵的不均衡關係破壞了其相互依存的基礎和關係。因此,二元論對絕對客觀的知識的追求歸根到底隻能建立在絕對的假設前提上,而不是主客體對立麵互相依存的矛盾範疇之內。 西方呼喚回到古典哲學對“一”的研究正是在基於主客體極端分離的狀況。

如果說哲學和科學不能在二元分離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新的哲學需要的不僅僅是在二元論和一元論中取得平衡,更需要不同哲學體係之間的互動交流。從公認的哲學的基本 範疇出發,不同的文化對哲學的探索依據自身文化的特點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著。當西方從而元分立最終走向科學技術時,中國的哲學一開始就把對 道德的追求放置在“技術”,和對“器”的研究之上,為了保持初樸,或者說道的本真,拒絕“技藝”以及建立在其上的西方科學體係。這也是為什麽為何近現代的很多西方哲學家被中國哲學吸引的原因之一。在現代社會,不僅僅學院哲學的困境需要對哲學的重新審視,社會的發展,文化媒體的發達也產生了修正狹隘的學院哲學範疇的需要, 把哲學真正從被頂禮膜拜的學術殿堂解放出來,回到當初人類對自身生存及宇宙自然探索的出發點。

隻要讀過中學的人都懂,世界觀的抽象定義可能不是人人都懂,但人人都有世界觀。事實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哲學的獨特的定義範疇,不管是在潛意識中還是進入主動認知的領域。這個範疇是和自身的知識結構興趣傾向情感等息息相關。雖然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懂”哲學,但很多哲學的問題事實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思考過,或者在不知不覺地付諸實踐。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哲學的實踐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 某些人的哲學情愫可能上升到對宗教科學的探索,而大多數人則在自己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實踐著自己關於生命的哲學價值觀。 但是,當哲學成為了少數精英們的專利的時候, 哲學的定義脫離了具體的個體的生命體驗和認識,就變成了基於特定知識體係上 的狹隘的分離的學科。 這裏並不是說這些特定的分離的基於特定知識體係上的學科不重要,但這些學科的前進不應該犧牲大多數人對生命鮮活的實踐和體驗  不應該因為拔高了需要特定知識體係的“哲學”或科學等學科,剝奪了每個特殊個體對哲學問題的探索。

一個形象的例子,哲學就像一個神秘的樹林,充滿著無數可能的途徑,興趣相同的探索者可能從同一點出發,卻分別走上不同的道路。因為針對同樣的問題,每個獨特的個體的回答都是不同的,因此,事實上沒有一個既定的答案,從這個宏觀的角度來說,關於哲學的定義沒有 誰對誰錯,而最接近哲學最終的答案的是諸多個體的經驗認識的總和;而即就是最接近最終答案的個體的經驗認識的總和,也是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和對自我認知能力的認識而不斷改變的。這也是哲學始終躲不開“哲學是什麽”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的原因。

哲學是什麽?知識是沒有窮盡的,越多知識便會越發現自己的無知。所以,哲學不應該停留在現有的知識體係上,而應該更重視“智慧”。六祖慧能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有智慧不等於有知識。傳說中慧能不識字,卻能理解學富五車的人無法理解的東西,靠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或者說是“悟性”, “慧根”。 

禪佛教認為這種慧根(潛能,潛在的智慧)其實人人都有,隻不過被遮蔽了(這種認識和海德格爾的生存的去蔽說有些相似)。打開這種潛在的智慧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言說”, 因為語言是思維和存在的家。 說出的真理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而是在“說“的過程中逐漸成型,言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揭示真理的過程。 

因此,知識的多寡不是論說哲學的前提,而言說本身卻蘊含著解釋真理的軌跡。 讓我們回到蘇格拉底的回答,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但是,這並不能阻止語言和思維對哲學的探索。讓我們心懷哲學的未來, 大膽地言說吧!

 
 
評論(26) 引用 瀏覽(1654)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山泉水   留言時間:2013-04-14 12:47:26  
  好文。分析的有條有理。沒有打著大旗講道理,非要你接受不可的氣勢。倒有對思考哲學真諦的初學者的啟發。  
 
     
 
  作者:安博   留言時間:2013-04-14 13:22:51  
  好文,哲學的基礎是智慧,但佛教通向智慧的路,坐禪,修行,並不強調辯論,反倒強調閉關靜思,請博主說說在哲學中思和辯兩者孰輕孰重。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14 13:37:57  
  老幾替蜉蝣謝謝山泉水的回饋。
蜉蝣是萬維上有數的談得上學兼中西,而又表裏如一不失儒者風範的飽學之士,文章自然比較典雅。
不過希望您不要被這裏時常展現的氣勢洶洶所嚇到。比如老幾經常就這樣,原因其實是底氣不足,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而已。
 
 
     
 
  作者:思考為了未來   留言時間:2013-04-14 13:45:05  
  安博問得問題很好,正是我在想的問題。 個人的認識是,禪佛教過分強調主體的感受, 甚至以主體的感受替代了對客體特征的認識,過分強調主客體在人的意識中的統一,走到了二元論的另一個極端。
禪佛教把個人體驗推到了一個甚至超越客體存在的極端,強調個人領悟思辨,而立“不言之說”,其實是為了回避語言的誤區,把語言思維揭弊的功能忽略了。
所以個人感覺思和辨同樣重要,而西方重視“言說” 和“ 辨” 的傳統剛好可以彌補中國哲學陷入不可言說的困境之窘。 雖然中國對原初的道的不可說道出了語言思維的局限, 但在某種程度上,西方語言的思維方式對展開中國的哲學也能起到補足的作用。
 
 
     
 
  作者:思考為了未來   留言時間:2013-04-14 13:49:29  
  多謝山泉水博讚譽。
比知識總是山外有山,一點淺見,希望能夠引來大家思想中的珠玉。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4 13:52:18  
  多謝山泉水博和安博, 才發現剛才的回複是以思考博的名義的,忘記登出了。 在這裏再謝過了。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4 13:56:24  
  老幾兄好!過獎了。要說知識淵博,在下真不敢當, 隻是胡亂啃過一些沒有消化的雜七雜八的東西,一知半解,不足為提。
謝老幾兄代為回複,順祝周末好!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14 14:28:56  
  安博HOS的比喻我喜歡。但對於中西哲學的高低比較落入兔子之類的俗套。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度,僅道德經一部,西方唯心學家就未見得超過。兔子自視甚高的存在主義“絕學”,自己也承認中國古人早已意識到。

其實有一條線我以前在講迪卡爾時說到過,中國古代形而上以道德經易經為第一高峰,經王弼郭象近一步升華,到王陽明心學將儒釋道三教合於道,係統完整,各有善場。
近代量子力學的發現,西方科學哲學均束手無策,而可在以上任一學說找到答案。

中國哲學高度概括,不夠細,夠深(可惜遺失太多,傳承不好)。與西方哲學各有擅場,相互補充,無有高低。

與安博所說正好相反,真正的佛教其實最講究辯論。所謂的“辯才無礙”,就是用來檢驗修行者的開悟程度。坐禪,修行,閉關靜思隻是自己學習修煉的一種手段。當然今日的和尚都在幹些什麽那是另一回事了。我博中介紹過一個苦行僧,他可以說是我碰到的最擅長辯論的人。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14 14:49:43  
  佛教講的什麽,一定要從宗教的目的上去看。不像基督教是個被動宗教,憑借信主得救。
佛教是個主動宗教,即要通過自身修煉,通過戒定慧來達到般若(智慧),跳出“三界”。所以佛教裏麵有的講的是修煉原理,與“道”或者哲理是相通的,完全可以說清楚的。有些是對入靜過程中那個“微觀”的描述,是不可以直說或者不能直接描述的。必須要看說話者所麵對的對象和說話的目的。佛說“不可說”,怕的想必就是因為人把話當教條,不看背景,所謂“名可名非常名”是也。
 
 
     
 
  作者:子玫   留言時間:2013-04-14 15:50:47  
  蜉蝣君好!

人人都懂的哲學,俺看了半天隻懂了一句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哈哈哈!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14 17:25:20  
  說得很不錯。

蜉蝣兄把生活環境,宗教意識和哲學的思想交織起來,解釋其內在的關係和外在的影響,我認為是對哲學更為全麵貼切的考慮。

我也希望看到大家不要一上來先說自己“不懂哲學”。

哲學人人都懂,隻有不懂哲學的人才認為他懂得哲學。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時間:2013-04-14 17:25:25  
  哈哈,浮遊說過再不看俺的博客了,所以俺見到他的博文就看!
俺知天知地,就是不懂哲學。因為是浮遊談哲學,而且說人人都懂的哲學,所以俺堅決看。
看了還是不懂。但是懵懵懂懂似乎懂了一點:智慧不同於知識。太對了!這就是哲學的關鍵!
俺大學時有位男同學,能夠背誦中英文字典,還記得住世界所有國家的首都以及主要城市名字。但是英文寫作課成績很爛,外籍教師經常給他這樣的評語:你用了好多俺都不懂的很古典的英文詞匯,語法也很正確,可是俺就是不明白你說什麽。他不服氣,對俺說,阿妞你都佩服我的英文根底與世界知識,可是這個老外怎麽老說我的文章不如你呢?我說,是啊,老外不見得就一定英文好吧。這個教師也就是個碩士,你水平可能太高,到了PHD 地步吧。他馬上說,有可能,不過我可還不是博士啊,不要挖苦我嘛。我說,我剛才沒有說你是博士啊,我說的是你的知識已經Piled High and Deep, 很高深了啊。
他很感謝俺。他竟然把同俺這段對話當麵告訴了老外,把老外笑得差點氣絕。不過該同學還是很聰明很用功,後來他找到我,說我大膽,居然罵他牛屎! 
俺一直有某種感覺:所謂“哲學”一詞,在今天似乎已經失去了原來西方大學裏給博士冠以Doctor of Philosophy 裏麵那個philosophy 的經典意義。
好像是日本人首先用漢字“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 其實這個詞根在希臘語原本就是指對智慧的偏愛或者研究。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或者價值觀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為: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那麽,要研究搞清真正的哲學,就既要精通科學還要精通神學,難哪。就像到底什麽叫智慧?沒有知識積累,一無所知,肯定產生不出智慧。但是,像俺那位同學,成為了一本活字典與百科全書,俺還是沒有發現他獨特的智慧。後來他和俺都成了PHD。他應該更加Pile Higher and Deeper 了,俺呢,就成了Permanent Head Damaged 了。都是這個Philosophy 害的。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14 17:48:32  
  阿妞你也是哲學家。

三句話離不開你介紹“俺”自己的一切(“俺知天知地”,“俺男同學”,“俺外籍教師”,“他文章不如俺”,。。。)的自我感覺良好“俺哲學”大家。

你說“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或者價值觀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那位對你青眼有加的“外籍”教師大概是前蘇聯人吧,因為他教出來的你英文實在也不咋地。

因為你知道,在東方,也一樣有學術上各個派別的的哲學思想和流派。在西方,“哲學”一詞也同樣用來形容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時間:2013-04-14 18:14:31  
  哈哈,又得罪了一位大家:知道80年代就有了前蘇聯,還給中國派了英語教師。
你好像是新來的,不過俺參觀過了你的博客並拜讀了那兩篇博文。老實說,你比俺那位童靴當年的水平還差。真的不知你所雲。他當年至少有著許多天真孩子氣。
順帶告訴你,俺那位當年同學現在很慘:妻離子散,中年謝頂早衰,心理醫生的常客了。你應該比他強吧,如果多一點幽默大度與智慧的話。
就此打住,恕不再回複。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14 18:42:54  
  阿妞好說,

可惜得很,這裏咱們不是在討論我的“水平”,不是討論你的“俺哲學”,也不是討論你的“俺男同學”的身世遭遇。

其實這裏一沒有共黨老毛,二沒有蘇聯老金,還真看不出有你感興趣的話題

你要就此不回複很正常,一點不必跟我道歉的。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4-14 22:52:26  
  蜉蝣兄好文!老幾兄好評!

回思考博
"...禪佛教過分強調主體的感受, 甚至以主體的感受替代了對客體特征的認識..."
--我的體會:禪宗邊緣化主體的感受,追求的是超越是跳出去。"道"無處不在,可以去思考去猜測,也可以忘我的隻做一麵鏡子。認識的本意是看了以後知道了。閉起眼睛亂想的哲學必死無疑,事實也如此。
 
 
     
 
  作者:風中樹葉   留言時間:2013-04-15 00:47:51  
  嗨嗨,一直潛水,還是被蜉蝣博主給釣上來了。各位好!

關於哲學和禪學的比較忍不住想說兩句。哲學探索的對象較廣,博文裏也列舉一些;而禪學探索的對象隻有一個---生命現象的本源是什麽。有趣的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似乎也就回答了哲學裏幾乎所有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生命現象,所以答案也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就像一滴水和大海水性無別。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見聞覺知,喜怒哀樂,語默行止等等生命現象。那麽這些現象的根源是什麽呢?也許有人忍不住要笑:“那是因為我活著呀!”嗬嗬,不錯。那什麽是活著?為什麽有生死的現象呢?
禪宗認為答案隻有靠自己去參悟,而無法通過思辨或傳授而獲得。就像要知道蘋果的味道隻有去咬一口,二無法通過言說而獲得。那麽思辨和言說不需要嗎?絕對不是!思辨和教導能讓我們排除不正確的答案。就像我們即使沒有吃過蘋果也知道它應該是甜而非苦。而如果一個人參禪得到證悟(不是小悟噢,是大澈大悟!),也就明白生命的本源是什麽,或者生死的根源是什麽,也就能回答那些哲學問題了。我們看來他/她就具有了非凡的智慧。而這非凡的智慧,不過是他/她的體驗而已。就像六祖慧能不學而智。

所以說,一切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最終的答案就在身邊。是不是很有趣?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3:50:25  
  老幾兄對佛教雄辯入世“剛強”的一麵了解甚多,可惜我們往往把佛教出世坐忘等柔性的一麵當成了佛教的唯一特征,希望老幾能多介紹介紹,給智識的思考更多知識的食糧:)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3:53:45  
  子玫好!
嗬嗬,沒關係,別的都不要緊,你懂的那一句是關鍵的關鍵啊:)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4:16:43  
  ycyt博說得對,正如洛基山人說的,不懂才是要探討的原因, 不是拒人於門外的理由。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4:23:41  
  阿妞好,你的文章還是會看的,不看白不看:)
連阿妞這自稱不懂哲學的,說起話來一點也不比哲學家差,看來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哲學家應當是沒錯的:)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4:32:49  
  pia兄好!思考博的留言是我的“馬甲”,不小心沒脫下:)
我也非常同意你所說的“禪宗邊緣化主體的感受,追求的是超越是跳出去”。
但老幾兄強調這隻是佛教的一麵, 例如佛教強調精進入世的一麵對辯論和語言對思維的開啟性作用很重視,後來的禪佛教之所以慢慢丟掉了很多早期佛教的精髓,可能原因之一是因為被儒士經營們壟斷性闡釋閹割了生命力吧?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04:40:30  
  嗬嗬,感謝風中樹葉在百忙潛水中回帖。
“禪宗認為答案隻有靠自己去參悟,而無法通過思辨或傳授而獲得。就像要知道蘋果的味道隻有去咬一口,二無法通過言說而獲得。那麽思辨和言說不需要嗎?絕對不是!思辨和教導能讓我們排除不正確的答案。”
正是,如果每個人生活體驗都能夠通過思辨升華而通過言說和別人交流, 那麽哲學不但不會死,隻會越來越興旺:)
 
 
     
 
  作者:秦川   留言時間:2013-04-15 12:29:55  
  這是一篇好綜述。哲學不執著於對錯,哲學是態度,也是實踐。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15 13:31:34  
  秦川博好!
為了易懂,綜述的麵可能太寬泛,但既然不是學術論文,就想什麽說什麽了:)
 
 
     
 
  作者:寡言   留言時間:2013-04-15 23:11:04  
  老幾評論涉及一個基本問題, “認識”的層次問題。

用化學這個概念做比喻好了。百度百科化學條目第一句話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這是高度概括性的定義,再過幾十年,化學研究大概還不能超過這個內容。

但是,是否我們能說未來化學家對“化學”這個概念的理解未能超過18,19世紀化學家的高度呢?

按老幾的邏輯,答案很可能是是。 按我的理解,答案是否。為什麽呢? 我理解真理“是具體的,發展的,由低級向高級延伸的。 當現代化學家思考”化學“這個概念的時候,他的理解比18,19世紀化學家不知豐富了多少, 所以,即使他們用完全同樣的話來描述化學,在他們思維裏”化學“這個詞的含義也大不相同。

我這解釋包括多重意義,從字麵而言,有些比較明顯,有些不那麽明顯。 不那麽明顯的層次,包括現代人解釋"道德經“常會賦予老子未見得有的含義,請老幾深思。

至於安博HOS比喻, 我想補充一點。 現代計算機都有BIOS。BIOS提供最開始的安裝OS的”引導程序“。BIOS版本決定計算機到底能安裝何種OS。從BIOS到OS到應用軟件執行應用軟件完成某種功能,這是現代計算機非走的步驟。

===========================

安博HOS的比喻我喜歡。但對於中西哲學的高低比較落入兔子之類的俗套。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度,僅道德經一部,西方唯心學家就未見得超過。兔子自視甚高的存在主義“絕學”,自己也承認中國古人早已意識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