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按: 滿清之大廈將傾,千年東方帝國,如日落西山,頃刻瞬間灰飛煙滅;逝去之輝煌,瞬間湮沒於殘垣斷壁之下,塵封於曆史。覆巢之下,珠玉遭棄,鍾鼎狼藉;古劍失色,汗青無光。 徘徊於曆史之廢墟,拂卻塵埃,期再現曙光幾許,照亮千年沉睡之軀。特鉤沉浩淼史海,以微言追遠逝,立此存證。 (蜉蝣之暮) 從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1552-1610)開始把《四書》翻譯成拉丁文開始,大到哲學倫理科舉取試,小到建築園林陶瓷工藝,西方掀起了一股向往中國文明之風, “中國風”為歐洲的理性啟蒙運動,德國哲學啟蒙運動等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影響了許許多多歐洲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思想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位。 萊布尼茨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和啟蒙思想家。他都受到中國哲學科學倫理的強烈吸引和影響。 本文對萊布尼茲對中國科學哲學及其他評價進行簡介,從西方人的眼中窺視一個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輝煌,希望籍此會喚起些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反思。 1689年7月19日,萊布尼茲在致耶穌會士閔我明的信中表達了對中國的知識的強烈渴望: “對於一個求知好學的人來說,沒有其他任何事情能夠比拜望並且親耳聆聽一個人向我們講述埋藏在遠東長達許多世界的珍寶和奧秘更加令人渴望的了。” 其中,萊布尼茨最關心的知識之一是中國的科學實踐,他認為歐洲當時數學雖領先於中國,但中國人對於物理科學的觀察經驗方麵比歐洲人強: “感謝您(閔我明)把我們的數學傳授給中國人,反過來,中國人通過您把他們經過長期觀察而獲得的自然界的奧秘傳授給我們。物理學更多地以實際觀察為基礎,而數學恰恰相反,則以理智的沉思為基礎。後者乃我們歐洲之長,但在實踐經驗方麵,我們不如中國人。” 在信中,萊布尼茨詳細地列出30個關於中國科學技術物理采礦冶煉文字園林等等方麵的問題,請求閔我明在中國獲取答案。萊布尼茨不但讚揚了閔我明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功績,更高度評價了他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的盛舉: “在我眼中,您和那些與您同行的眾多的仁人誌士方佛凝聚著全部的歐洲知識,反過來說,從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文明曆史的帝國那裏首先帶回由他們的傳統保持並發揚廣大的物理學奧秘,也是你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唯有如此互相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他們善於觀察,而我們長於思考。” 萊布尼茲對中國的采礦和化學也有著比較高的評價: “中國人勘探過許多種金屬,因而我不懷疑,他們在采礦方麵有獨到之處,並可能對我們有裨益。他們的化學與我們的截然不通,因此有可能從中獲取一些新的知識。毫無疑問,我們或許還可以通過觀察中國人的做法不斷充實和完善我們的狩獵,畜牧,耕作,以及園林建築”。 關於中國人的天文算術幾何,萊布尼茲是這樣描述的: “拉盧貝勒。。。從暹羅(泰國)捎來了一份那兒普遍通行的天文曆法周期表,。。。這個周期表(注:中國的天幹地支曆法表)看來是從前的某個偉人發明的,.它超出了該民族(泰國、人)現今的知識水準。。。。我們相信,由您作為中介,我們的求知欲可以在中國人那裏得到大大的激發。毋庸置疑,中國人既是暹羅人的近鄰又是他們的老師,拉盧貝勒還描述了暹羅人演算機(算盤?)。不久前,我才聽說,莫斯科人也有類似這麽一種演算機,興許是從中國人那兒抄襲的。” “他(開普勒)對鄧玉信中所述,中國人四千年前就已經在天箭星座附近或者人馬星座尾端或者魔蠍星座頭部觀測到了二至點,深表驚異。可是,我覺得應當那個重視並且研究鄧玉函信中所說的,他發現了15個迄今存在了3000多年的幾何學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歐幾裏德在其《幾何原理》第一卷中所列的倒數第一個公式,為此畢達哥拉斯曾付出過巨大的代價。倘若他把其他剩餘的幾何學問題一並隨信列出,讓我們看看中國人的古籍中是否能找到其他另外例證的話,那該多好啊!據他信中說,中國人在黃道上分了二十八個星區,小熊座被稱為‘帝星’,因為它幾乎恒久不動。” 從萊布尼茲的信中看,歐洲當時最頂尖的科學家都對中國的科學實踐存有深深的敬意,並致力於向中國傳統的科學實踐學習。 然而,反思當今的許多的國人,在把中國傳統文化打入冷宮稱為糟粕之後,竟然認為科學(science)隻能是西方的產物!那些創造了優秀的古老中華文化的祖先們何其不幸,不但祖先的優秀文化被棄若鄙覆,連“科學”,“哲學”之概念也要向西方“乞討”了。悲何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