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中

大陸某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2008年移居美國特拉華州。著有《類纂李商隱詩箋注疏解》、長篇《昨夜群星隕落》、散文《昨夜星辰》、詩歌《瀟湘水雲》等24種近一千萬字。
正文

萱草花,忘憂草,中國的母親花

(2013-07-01 21:20:57) 下一個
萱草花,忘憂草:中國的母親花

近三十年來,國外的某些節日傳進了中國,比如母親節——年輕人每每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給母親獻上一束康乃馨,以表示對母親的敬愛。

其實,我國古代早就有象征著母親、母愛的鮮花,那就是萱草、萱草花,也叫忘憂草;比起西方的母親花康乃馨早了兩千五百年。

萱草屬於百合科,也稱萱花、萱草花、忘憂草,俗名叫黃花菜,在我國有幾千年栽培的曆史。

萱,諼,古通假,所以萱草也寫作諼草。諼,有遺忘即忘卻之義,所以諼草也稱忘憂草。郭璞《博物誌》雲:“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郭璞之說當出於《詩經》鄭玄箋。《詩經·衛風·伯兮》篇:“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漢代鄭玄箋:“諼草,食之令人忘憂;背,北堂也”;“以其北堂幽暗,可以種萱”。這兩句是說,將萱草種在母親居住的北堂地方,就可以讓母親不必為子女遠行而憂愁(忘憂);背,就是正北堂屋(北堂)。古時,母親一般即居於北堂,因此,古人每以“萱”代指母親,或稱母親為萱堂,並以萱草花為母親花;兒女在遠行之前,於北堂栽種此忘憂草。比較中西的母親花,康乃馨具神話色彩,而我國的萱草花更具現實性。“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兒女出門遠行,最為牽掛的便是母親。作為兒女,用什麽來消除母親心中的憂愁、憂慮呢?古人想到了“諼(萱)草”,並從“諼”字衍生出“忘憂”,希望在母親居住的地方,種下幾株“忘憂草”,讓母親忘記憂愁。

還是唐代的孟郊,他還有《遊子吟》詩: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此後,由於詩歌意象情韻義的增殖和象征義的擴展,萱草就逸出“母親忘憂”的範疇:舉凡“忘憂”,皆可用“萱草”的典故。

唐李鹹用《萱草》詩雲:

芳草比君子,詩人情有由。

隻應憐雅態,未必解忘憂。

唐陸龜蒙《庭前》雲:

合歡能解恚,萱草信忘憂。

盡向庭前種,萋萋特地愁。

南唐李中《所思》六言詩:

門掩殘花寂寂,簾垂斜月悠悠。

縱有一庭萱草,何曾與我忘憂。

據民間傳說,秦末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攻打陳州(今河南淮陽)時,士兵在戰爭中,踐踏了陳州農民種植的萱草花(黃花菜)。當地有個女孩子名叫金針,對倒伏的黃花菜重新栽培;黃花菜死而複活,重新開出花兒。河南淮陽地區老百姓,為紀念這個金針姑娘,就把萱草花稱為“金針”。當然這隻是傳說,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萱草的金黃色花蕊,含苞時候像一根根金針的形狀。

萱(諼)草因其可以忘憂,所以又有“療愁”之名。又因民間傳說,婦女懷孕之時,鬢邊插上一枝萱草花就能生男孩,所以萱草又名“宜男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