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

我不是專業醫生,但對防病治病有興趣,想多向大家交流,學習,多蒙恩惠。
個人資料
正文

《生產隊時期,農民過年能吃上哪些飯菜,又能分到哪些肉?》來源找到了

(2022-02-03 09:27:45) 下一個

是《頭條問答》的跟貼。跟貼很多,反映了中國各地農村的巨大差別。作者心靜如水的跟帖,與眾不同,看得出下了大功夫,圖文並茂。不過怎麽看也不像是回憶,更像是在寫夢境。

靜心如水,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有限責任公司科長  優質曆史領域創作者

他的跟貼,用黃色標出。

————————————————————————————————————

來源,Link:

https://wukong.toutiao.com/question/7042206572856623391/?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answer_tab

頭條問答

生產隊時期,農民過年能吃上哪些飯菜?過年時農民都能分到肉嗎?

487個回答

頭條問答

搜索你感興趣的問題

 

生產隊時期,農民過年能吃上哪些飯菜?過年時農民都能分到肉嗎?

春暖花開6968

回答

 

冀中一棵樹

2021-12-16 17:49

 關注

親身經曆,三年困難時期,也要保證過年吃頓餃子。肉盡管少些,也並非不見葷腥。這是當年的的政治任務。文革時期亂,但是生產依然搞,該種種,該收收。記得一年臘月二十三,我家蒸的山芋麵大餃子,白菜餡,放的耗油的肉渣,那個香啊,我一頓吃了七個大餃子,哥哥比我還多,娘抿著嘴笑。過年蒸白麵包子白麵饅頭。隻不過用白玉米麵攪肥,就是發酵。肥放的多,饅頭就裂開口子,娘說饅頭笑喜興。菜就是自家長兩盆豆芽,用大骨頭燉熟,吃一個春節。

出家人不打誑語。咱不是作家,不會魔幻主義。記憶如此,那時差別不大,鄰裏背舍也一樣。

 252 讚 踩 16評論 分享

 舉報

 

阿祥79874

2021-12-18 16:48

 關注

毛主席的生產隊時期,有深厚的階級感情,濃濃的人情味,生活雖很困難,但是,人,沒有精神壓力,人,沒有貧富之分隔,人,沒有背井離鄉,人,沒有空巢老人,人,沒有留守孤兒,人人歡快。

過年,非常有年味,過年,非常熱鬧。

……

 228 讚 踩 25評論 分享

 舉報

 

用戶東方文輝

2021-12-19 17:30

 關注

生產隊時,每到春節前的某一天,生產隊就會殺一頭豬分肉。生產隊沒有養豬的,就從農戶裏買。早些年一個生產隊殺一頭豬,後來殺二頭。殺豬的時候,孩子們都圍著看。人們支起一口大鐵鍋,燒上水。有人先朝豬頭上砸一大棒子,把豬砸暈了,按到小木桌上,一刀捅進去,把血放出來,豬死了。人們趕緊從豬腿上割一口子,用鋼條捅進去,然後,將豬吹成個大胖子,抬到熱水鍋裏燙著刮毛。刮幹淨了毛,開膛破肚……收拾好了,便按人口分肉,一家人分不了幾斤肉。那時候也就是過年、中秋節分點肉,一年吃的肉也沒現在一個月吃的多。

過年生產隊還分一點大白菜、土豆,分點植物油。年初一早上能吃一頓水餃,後來能吃二頓、三頓。

過年期間,白麵饃饃也不是天天吃的。家裏來了親戚才能吃頓饅頭炒菜。那時候的菜,也就是蘿卜白菜土豆。

那個年代咱們國家一窮二白,物資十分缺乏。是大家齊心協力,艱苦奮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過去的農民、工人、解放軍、機關幹部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來了很大貢獻。我們不能忘卻那個年代,更應該感恩那個時代的人們!

 201 讚 踩 15評論 分享

 舉報

 

用戶陳維仁501  前五橋一校校長、小學高級教師 文化領域創作者

2021-12-23 15:55

 關注

在生產隊時,人們生活平淡,也不很講究,無論吃什麽,隻要能吃飽有力氣幹活、不鬧肚子餓就行了。一般是隊上分啥就主要吃啥,由於每日要掙工分,有老年人在家煮飯的還好,中午晚上還可以炒點菜,像鹽菜或自留地裏的蔬菜等。沒有人在家煮飯的,隻有是早上煮來吃兩頓,中午熱一下就行了,至於有菜無菜難以保證,多半時間是老鹽菜和鹹菜缸裏抓點像鹹蘿卜、鹹豇豆之類下飯,有的是自作的或買的胡豆辦。

記得剛下放集體公共夥食團時,菜就是桌上擺一碗炒了的海鹽,飯,粗糧占多,因為穀子麥子首先要交公糧後才有分的,常吃的是玉米糊糊,粗麥麵疙瘩,紅苕棒兒,高梁麵,偶爾吃一頓像紅苕,洋芋,南瓜,四季豆,蘿卜等加米的幹飯。如果要改善一下生活,多數隻能在因什麽原因不出工的情況下,才在家裏安安心地整一頓。在平時,就是家裏有好吃的東西也沒時間來做。

農村人平時很節省,許多好吃的東西一般都要放在過年來吃,特別是臘月底的年飯和初一到十五之間的招呼客人、吃轉轉飯,是關係人的靣子問題。飯菜的品種及質量是平時難與相比的,所以小孩盼過年,不但好玩,更還有好吃的。

一般的家庭,特別是進入七十年代以後,農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貨除了政府供應的肉和有關副食外,基本上家家戶戶郅要殺一至二條年豬,相互之間還在比著看誰家的豬殺得大。我們隊上有的還殺上接近四百斤淨肉的豬,不少家庭也有二百多斤,少數困難人家也有百把凣十斤的。

雖然那時過年的年貨沒有現在的多,但在年飯和請客酒席上做出的東西仍是滿滿的一桌,豬頭與豬尾是必須的,除了豬肉之類,像雞魚鵝鴨兔等等也不會太缺,有的還有牛羊肉及海鮮等。

不要把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籠統地都歸結為一個“差”字,一概說成吃不飽飯,常餓肚子、不堪回首的年代,其實在七十年代,多數的人們的生活就已算很不錯了,雖然物資還比較緊缺,遠遠趕不上高科技發展的今天。除了穿的、住的沒有現在條件好,沒有像現在人有錢外,但在吃穿溫飽問題上已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是發展了四十多年的今天,不少生活在底層的人群,粗茶淡飯也常存在,所吃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好像就是七八十年的生活,也許人們的粗茶淡飯早已習慣吧。

 186 讚 踩 8評論 分享

 舉報

 

開拓的世界

2021-12-27 23:07

 關注

生產隊時期我們這裏從來沒分過肉,隻是過年時每戶發幾斤肉票。過年吃的是米飯,菜有雞鴨魚肉和燉藕,還有豆腐丸子粉絲等,年午飯一般是4至8個菜,一家人倒也吃的高高興興。

大集體時期,我國正處於百廢待興,堅苦創業的階段,在經曆了三年災荒之後仍然生活艱難,大多數地方的農民雖說不至於餓肚子,但生活水平還是很差,一年到頭吃不了幾次肉,隻有逢年過節才每戶發幾斤肉票、糧票、糖票和布票,勞動力多的家庭過年一般買三五斤肉,勞動力少的就兩斤肉過年。那時候生產隊一般不養豬,即使養了豬也是低價出售給了國家,生產隊無權殺豬分肉,隻能憑肉票到政府定點的食品組(每個區一個食品組)去買肉(0.78元/斤),有時候即使有錢有票還買不到肉,不過,過年都還是買到了肉。

那時候我們家是困難戶,兄弟姐妹4個,和父母共6人,就父親一人掙工分(母親雙目失明),每年都超支。我們一家子連衣服和鞋襪都沒好的穿,做衣服時我們小孩的故意做大一點,便於多穿兩年,補丁加補丁。一年穿不了一雙鞋,從二月至九月都光著腳丫子,冷天才做雙布鞋,穿到都出雞娃兒(腳趾都露出來)才丟掉。

我和妹妹從6歲就開始揀糧食,每一季糧食收獲時都要去揀,直到實在沒什麽揀的了才去上學,盡管如此,還是沒飽飯吃,平常想吃肉那是奢望,不過魚倒是吃的不少,我喜歡搞魚摸蝦挖藕,每年都要吃不少魚蝦和藕,這讓很多人羨慕。

我們生產隊有兩口池塘,一口養魚,一口長著湖藕。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家要分得二三十斤魚,挖幾十斤藕,家裏養的有雞,買兩三斤肉,兩斤粉什麽的,就這麽過個年。年午飯一般就4碗菜,一碗炒肉,一碗黃花紅棗燉雞,一碗煎魚,一碗豬骨炆藕,有時候六碗菜就加了粉和豆腐丸子。條件比較好的人家過年一般6碗菜,最多8碗,無非除了如我們家的 那幾道菜之外,還有鴨、蛋餃什麽的。

以上就是生產隊時期過年的生活情況,不知別的地方怎麽樣。

 194 讚 踩 42評論 分享

 舉報

 

神秘陽光1P

2021-12-18 08:24

 關注

生產隊時期的苦是隻有六十歲以上的人,才深有體會的。餓死人也就是在三年困難時期,(那時六十的人也就三四歲)那時真正當家做主的人也沒有幾個了。

農民過年一般是不休息的,(我們村那時有一個口號:幹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就動手。那年農曆是小進)一般五六口的農戶,買二十斤豬肉,用煮肉的湯煮兩大盆黃豆芽,攤幾十斤小米麵餄叉,也就是一個春節的主要食品。

大年初一吃一頓純白麵餃子,一般每家是不做炒菜的,知是燉菜。

分豬肉一說是沒有的。生產隊給農民的任何東西都是要錢的,就連大白菜,毛柴也都是作價的。極少有的生產隊養幾口豬,春節宰了,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本隊社員,還是條件好的多買點,不行的少吃點。

(像海鮮一類食品農民是不吃的,皮蝦.螃蟹幾分錢一斤,那時也不會吃,豬羊肉也就三五毛一斤。)

 128 讚 踩 7評論 分享

 舉報

 

春暖花開6968

2021-12-19 18:20

 關注

想起以前的日子就感到一陣心酸!

過年那幾天還是有肉有魚吃的。以前生產隊自己有養豬,養魚,養牛。因為是搞集體生產,所以都是自給自足。

但生產隊搞集體生產就是吃大鍋飯。效率低下,人心不齊!所以到了年底各種物資分的不多。

雖然過去了這麽多年,但我對那時窘迫的生活仍記憶猶新……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兄弟四個,父親在我七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生產隊幹活都是記工分的,我媽好像是每天八分工。大哥剛當教師工分也不多,沒辦法我小哥隻好棄學在隊裏掙工分?還有三哥在上學。

那時候兄弟幾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都很大!但就是吃不飽!因為米根本就不夠吃!平時都不是吃的光大米飯,總要摻各種蔬菜,紅薯,羅卜,土豆,蠶豆等。再就是小米加大米,煮粥蒸飯。我媽還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金銀飯!

記得有一天下午離燒晚飯還早,肚子餓得咕咕叫,我看見我小哥嘴巴在動以為他在吃什麽。就問:小哥你吃的啥好東西給點我吃呀!小哥笑著說,我沒吃什麽。我說明明看到你嘴巴在動,還在用舌尖撩嘴唇,你還說沒吃!我小哥當時真是又好氣又好笑說道:要不我張開嘴你看看!哎呀!真的是想想都是淚啊……

柴也不夠燒,沒辦法隻能去找樹枝,掃樹葉,割穀兜。我大哥逢星期就去堤上挖樹兜,劈好曬幹了就可以燒了。因為基本上家家條件都差不多,後麵樹兜都找不到了。最後到十多裏鎮上化工廠溝裏掏廢煤灰,拉回來像做巴巴一樣貼在牆上曬幹了燒。

油也不夠吃,以前生產隊都是用土榨榨的黑棉油,我記得我們家隻分了十幾斤。還別說這黑棉油放在鍋裏倒是很見油的!我媽用得很仔細,每次炒菜隻用一小湯勺,光一下鍋就行了,要不然鍋要燒糊!想想這些都不知道以前這日子是怎麽過出來的……

說了這麽多有點跑題!也不全是在訴苦!但隻有不忘過去的苦!才懂得珍惜今天的甜……

 

靜心如水,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有限責任公司科長 優質曆史領域創作

2022-01-11  14:25

說實話,看了很多朋友描述生產隊時期的情況,大多數就一個字:餓。或者很多人在要飯。

不過,我這些年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既然大家都窮,都餓,很多人到處要飯,那他們究竟去什麽地方要飯呢?難道是去國外嗎?吃得白白胖胖,你非要說自己餓得發慌,能吃不能吃的東西都吃過。

有一句歌詞: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也沒來過。二人台《走西口》也有一句台詞:二姑舅捎來一封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改開之前,人員流動限製,隻要是當地土質好,糧食產量高,就不會餓肚子,甚至會很富裕。如果當地土質不好,打不出糧食,那就算是貧困區,隻能等國家救濟糧了。

其實生產隊期間,和現在各地發展不平衡是一樣的道理。有窮的地方,必然就有不窮的地方,甚至是富裕的地方。否則,要飯的人,就沒地方要飯。

假如大家都說餓的不行,那我老家估計就屬於富裕的地方,盡管那個地理位置並不能算富裕。我說一下小時候生活中記憶深刻的情況。

六七月份,生產隊會給社員們分香瓜。香瓜是集體種的。八月十五中秋節,生產隊會給社員們分一次西瓜,因為西瓜很大,故此叫“月瓜”。這也是集體專門種的。

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我國傳統節日裏,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很多人家自家烙月餅。那時候家庭人口多,有的人家就會烙很多,裝滿一個大水缸。那時候東西實惠,純淨,月餅越放油越大,吃起來油乎乎的感覺,特別香。這一水缸月餅能當零食吃很長一段時間。

到了年底臘月,整個月份裏人們都很忙。先幹的營生,就是打掃衛生。月初究竟在忙什麽,我記不太清楚了。隻能說一下後半個月我參與過的事。

二十三,洗燈盞。

打掃衛生,粉刷牆壁。用麻紙裱糊一次頂棚。那時候的頂棚,大多數是木架子,糊一層報紙,糊兩層麻紙。這種頂棚冬暖夏涼。

然後是糊窗紙,貼窗花。窗花專門有人來村裏賣。用大白紙裁成一尺見方的小塊,在上麵畫著各種花卉、禽鳥。非常好看。

過年的時候,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下麵這幾件事。

一,蒸糕、炸糕

材料是脫了皮的黍子磨成麵。這一道工序是農業社加工場做的。加工場免費服務,自己裝口袋,用排子車拉過去。加工場管理員幫著加工。

糕麵放在大缸裏,或者半大缸裏,看你家庭人口有多少。多了用大缸,少了用半大缸。頭一天晚上在糕麵裏加水,弄成半幹半濕,放在炕頭上發一下。

第二天早上,全家人早早起來,一起動手幹。糕麵上籠屜蒸熟。然後,揉成大麵團,再分成大約一兩重的小劑子,包上摻和了紅糖的紅豆餡,這是帶餡的糕。有人不喜歡吃帶餡的糕,故此,每家都會做一半不帶餡的素糕。

最後一步,就是把素油在鍋裏燒開了,炸糕。每家一般都會做一大缸炸糕。可以吃到第二年三四月份。

二,做豆腐

這個做豆腐的過程,我在前麵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做豆腐的過程。為了避免有雷同之嫌疑,具體做法,我就不寫了。也是在農業社豆腐坊裏加工的。

這裏隻說一下每家做多少。

一般每家會做三鍋。我專門數過。一鍋,一般在32到34塊。那種豆腐塊,比現在市場上賣的豆腐塊大約至少大了六七倍。我現在仍然經常到村裏買豆腐,一大塊豆腐十塊錢左右,可以吃六七頓。

豆腐做好以後,用做豆腐剩下的漿湯泡在大水缸裏,不會壞,可以吃幾個月。

三,蒸點心(饅頭)

當地鄉下人叫點心,其實就是饅頭。為什麽叫點心呢?因為是為過年蒸的,因此為了吉利,會在每個饅頭上麵正中間用筷子點一個紅點。

這個數量也是看家庭人口有多少。大概每家至少得蒸百十多個,有的人家得蒸幾百個。然後放在涼房裏。想吃了,拿回來,在爐子邊上烤一下,特別香。如果家裏燴菜,也會在籠屜裏蒸一下,和剛蒸的饅頭一樣好吃。

現在的年輕人想象不到那時候沒有任何添加成分的饅頭。因為現在的饅頭品質差,放幾天就硬了。

四,攤火兒

這個過程我曾經也寫過一篇文章,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隻說一下它的材料。就是用小米麵發一晚上,第二天在平鍋上攤成餅,折成半圓形。一般每家也會做一大缸。

有的人家會把一部分攤火兒放在藤條編的筐子裏,吊在房簷下麵,第二年三四月份吃幹火兒。香脆可口,類似於現在的鍋巴。不過它是甜的。因為小米麵含糖量非常高,經過一夜的發酵以後,會把糖分發出來。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這種吃食,河北人叫它小米麵烙糕小鍋餑餑,陝北人叫小米餅,還有的地方叫小米餅折、小米麵煎餅。

五,壓粉條

我們這邊的粉條,是用土豆粉做的。先把土豆洗得幹幹淨淨,然後用擦子在大盆裏擦成絲兒,泡在大水盆裏。土豆渣比重輕,會在上麵浮著,土豆粉重,會在最下麵自然沉澱。

把上麵的水倒掉,土豆渣子弄出來。剩下的粉子還不太幹淨,再用清水淘洗,一直把粉子和多餘的土豆渣子分離。把土豆粉嗮幹,就可以用來做粉條了。

這個過程多少有點技術含量,得由家庭主婦來做,別人幫忙。主要用到的材料是明礬,工具是餄烙床。技術好的話,做出的粉條非常精到,燴菜的時候怎麽煮,都煮不爛。假如技術差,粉條會很軟,鍋裏一煮開,就成一堆粉糊糊了。

具體細節就不說了。

六,殺年豬、殺雞、殺羊

我所看到的那時候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養羊、養雞,還有的人家養兔子、養鴿子。

喂豬的東西主要是剩飯和泔水。感覺豬沒有膘,會在泔水裏加玉米麵、麩子。

雞、兔子、鴿子也是在自己家院子裏養。雞、鴿子一般是喂玉米、高粱。為了鴿子不上火,有精神,飛得高,隔幾天喂一次綠豆。新鮮水經常換。它們不能喝不幹淨的水,否則會生病。

那時候雞病經常發生。不過,雞隻要不缺水,即使有疫病傳染,都不會傳染它們。雞不怕餓,就怕缺水。

夏天喂兔子,你就得到野外拔草了。冬天喂玉米麵糊糊。

羊,是農業社集體有專人放。早晨,放羊人挨家挨戶喊,你把自己家的羊趕出去,它自己就會跟著羊群走。這就像我們現在每天送小孩子到托兒所、幼兒園一樣。農業社集體會專門養幾頭公羊,為了繁殖。

晚上,羊群從村外回來的時候,它遠遠地就會撒著歡兒地跑回自己家。也有的羊忘了回家的路,放羊人會把這些羊趕回集體的羊圈。誰家的羊沒回家,到集體羊圈裏找。集體的羊圈裏經常放一個供羊喝水的石槽,還有一個石頭平台,放羊人每天都要在上麵撒一些搗碎的鹹鹽,讓羊舔。羊不吃鹽,也不長膘。

年底的時候,就要殺豬、殺羊、殺雞、殺兔子了。

不過我家隻殺過豬和羊。兔子、鴿子是我養著玩兒的,從來沒殺過。

兔子屬於自由繁殖,喜歡在地麵下打洞。由於沒認真養,大兔子生下小兔子,那些小兔子不知道去哪裏了。也許是外麵的貓吃了,也許是大兔子把它們藏在洞裏麵悶死了。

鴿子,我開始養了兩隻,後來繁殖到快四十隻的時候,野貓每天給我吃一隻,我心疼啊!但又沒辦法,想讓它們繼續活著,就把鴿子打起來,不讓它們落回來。它們後來飛到同樣也養了好多鴿子的別人家去了,他們來問我還要不要了,我說不要了,給你了。

那時候沒有冰箱,這些豬肉、羊肉怎麽存放呢?農民們非常聰明。到河槽裏鑿十幾塊冰塊,搬回來。在院子裏挖一個大坑,把冰塊鋪在坑的底部和四周邊緣,中間放肉,一般人家是在肉的上麵再鋪一層冰塊,而我家是在上麵倒扣一口大鍋。需要取肉的時候,隻要把大鍋揭開,吃多少,取多少。取完肉,再把大鍋扣上,這是非常好的天然冰箱。而且野貓、野狗還沒辦法叼走。

在北方幾個月寒冷的冬天,那些肉一直都非常新鮮。

七,生產小隊分牛、馬肉

每個生產小隊都專門有一個飼養院,由經驗豐富的社員管理,裏麵養著很多牛、馬、騾子、毛驢。在農業社時期,這些牲畜在農業生產當中可是立了大功。

不過,這些牲畜中的老弱病殘,會被生產隊適時淘汰掉。

每到八月十五或春節,隊裏會把那些老了的牲畜殺幾隻,給社員們按戶數分著吃。

馬肉非常好吃,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兒,比牛肉、驢肉都香。我們分回去以後,一般是剁碎烙餡餅。這些馬,有白馬、黑馬、紅馬。農民們有一個說法,說白馬肉會犯病。意思是說,家裏有些常年身體不太好的老人,不宜吃白馬肉。

故此,在生產隊分馬肉的時候,因為大家都知道各家各戶的情況,那些負責分馬肉的人會說:“你家有病人,這個白馬肉就不給你家了,給你家割點黑馬肉吧。”

八,生產隊的菜園子

至於題主說的“過年時能夠吃到哪些菜”的問題,我大概給介紹一下。

那時候,每個生產小隊都有一個菜園子,有專人種菜。我家所在生產小隊的種菜人,是五台山一個還俗的和尚,姓楊。說話特別侉(就是當地人聽不懂),應該是一個南方人。但他非常認真。農民們吃菜,就會找他。

我家牆外麵就是菜地,因為挨得最近,生產隊也信任我家,便讓我家看了很多年菜園子,屬於義務,不記工分。

菜品有黃瓜、長白菜、圓白菜、西紅柿、白蘿卜、豆角、大蒜、茄子、韭菜、大蔥等。

不過,那是夏天可以吃到的菜。冬天,人們一般儲存的大多數是大白菜、土豆、黃蘿卜。這同樣也是隊裏分的。

因此,過年的菜也就隻有大白菜、土豆、黃蘿卜是常規菜了,因為別的菜無法儲存到年底。

九,過年

忙完上麵這些事,也就差不多到臘月二十九、三十了。這就該掃院子,買鞭炮,壘旺火,貼對聯,包餃子,準備過年了。

除夕夜,六十年代時,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的犄角旮旯裏點上一盞素油燈。二十三,洗燈盞,主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不過,到七十年代時,基本沒有人家會在院子裏點這種燈盞了。

春節晚上,我家一般吃的是豬肉、大蔥、白菜餡餃子,粉條拌綠豆芽,醬牛肉,燉豬骨頭,雞肉,爬肉條,炒雞蛋。不過,我家人吃肉比較少,尤其是我弟弟,不吃肉餡餃子,我媽專門給他包一些素餃子。雞蛋、粉條、大蔥餡。

因為家裏人多,這時候外麵上學的、做工的,都會放假回來,故此,我家包餃子奇快無比,一大塊麵,一大盆肉餡,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變成了餃子。隻有父親一個人是隻指嘴,不幹家務的。

另外,我家是外來戶,年三十晚上,父親會叫上我一起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給幾百裏之外長眠地下的祖宗們燒紙遙寄。

以上就是我家那時候過春節時的大致情況。周圍四鄰八鄉的村裏人也都差不多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一般的家庭,特別是進入七十年代以後,農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貨除了政府供應的肉和有關副食外,基本上家家戶戶郅要殺一至二條年豬,相互之間還在比著看誰家的豬殺得大。我們隊上有的還殺上接近四百斤淨肉的豬,不少家庭也有二百多斤,少數困難人家也有百把凣十斤的。"""
-------------

“家家戶戶要殺一至二條年豬”! 這個吹的比扛200斤走10裏山路不換肩更離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