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摘】陳宣明:中國共產黨與基督教的恩怨情仇(五):汀州福音醫院始末
發表於 2020 年 06 月 23 日 由 舟巷, http://hx.cnd.org/?p=184921
長汀,古屬汀州府長汀縣,別稱“汀州”,地處福建省西部山區東側。縣城位於汀江上遊,與江西瑞金隔山相望,與廣東大埔一水之便。是閩粵贛三省邊界地區物資集散重鎮,號稱“三省通衢”。在交通不發達的舊時中國,長汀在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頗具優勢。
十九世紀中葉起,基督教傳教士,從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等地的口岸開始,傳福音,建教堂,辦教育,開醫院。他們的活動,逐漸深入中國內地。
成立於1795年的倫敦會(London Mission),又稱倫敦傳道會,是一個不分宗派,不傳各宗派其特點,旨在向世界各地傳教的宣教機構。曆史上第一位來華傳教的馬禮遜牧師(Robert Morrison)和他的助手米憐(William Milne),其在華的工作,就是倫敦會支持讚助的。
1892年,廈門鼓浪嶼福音堂的周之德牧師,受教會差遣,前往長汀傳教,建立了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屬下的汀州區會。
1904年,英國倫敦會成員亞盛頓爵士,臨終時留下遺囑:願將其名下遺產的25萬英磅款項,捐給中國的教會,用於宣教之需,且規定應在25年內使用完畢,每年不得少於10000英磅。倫敦會將此遺款交付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屬下的汀州區會使用。
是年,周之德牧師於長汀北山麓橫崗嶺的老古井前購買地皮,先後建有神道學校、華英女校、幼稚園、新安樓(女傳教士宿舍,人稱姑娘樓)、中誠樓(男傳教士宿舍)、樂育小學。並在橫隔小巷(現長汀城內的東後巷56號)購得麵積近2000平方米地皮,蓋起一所以西方醫學為標準的現代醫院。為紀念捐款給英國倫敦會的亞盛頓爵士,中華基督教汀州區會,將該醫院命名為“汀州亞盛頓醫館”。
1908年,亞盛頓醫館正式開診。倫敦會聘英籍賴察理醫生(Charles Rey)來長汀工作,並擔任館長。之後,來長汀擔任牧師、醫生和教師的外籍人士有:李灼基、修中誠、胡修德、傅德義、馬士登醫生、明懿德、連作梅、詹嘉德、柳安寧、陳仁愛等人。
亞盛頓醫館在汀州方圓數百裏遐邇聞名,設有內科、外科、骨科、五官科、婦產科和皮膚科,既有門診,還有住院部。醫館除了診治四鄉病患,還開班授徒,開設學製為五年的醫學班。用西醫理論和實踐經驗,培養了幾批當地的知識青年,成為有獨立行醫資格的大夫,和醫學訓練班教師。在亞盛頓醫館工作的人,幾乎都是基督教徒。
在亞盛頓醫館醫學班第二期學生裏,有一位名叫傅連璋的年輕人,他生於長汀城裏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家庭。傅氏家族的男性成員,均因為肺癆病,活不過三十歲。傅連璋在基督教中西中學畢業後,即被家人送進亞盛頓醫館的醫學班進修,寄望自己學會醫術,得以勝過疾病。【欲千北注,傅連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
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槍殺中國同胞,製造“五卅”慘案,各地民眾紛紛舉行示威遊行,抵製外國貨,聲援上海工人罷工。在長汀的外國傳教士和亞盛頓醫館的外籍醫生,害怕1900年的“拳亂”,濫殺洋人的景況再次發生,紛紛離開長汀避禍。
汀州教會指定,亞盛頓醫館醫學班第一期畢業生鍾品鬆醫生,暫代館長,主持日常的業務,繼續收治病患。數月後,鍾醫生辭去館長職務,由傅連璋醫生接任。1926年,亞盛頓醫館改名為汀州福音醫院。
1927年國共兩黨反目成仇,得到共產國際支持的中共,發動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隨後,在江西省的西南部小城瑞金,以及周邊地區,武裝割據,建立了效仿蘇聯的蘇維埃政權,其武裝部隊也叫中國工農紅軍。
話說1929年3月,紅軍攻入長汀城,戰場上的廝殺,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天,一夥紅軍湧進了福音醫院,院長傅連璋醫生和醫院的醫護人員,以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盡力搶救、醫治了紅軍指揮員陳賡等一批傷病員三百多人。隨後,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住進了福音醫院隔壁的新安樓養病。
一心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傅連璋醫生,因其所處環境,不自主地卷入了那場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大潮。他經曆了江西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中共建政後,傅連璋成為新中國的衛生部副部長、軍委衛生部部長,授中將銜。
當時的紅軍最缺的並不是軍火,槍支可以從戰場上繳獲,也可以用當地盛產的鎢礦砂,跟廣東軍閥做生意換軍火,再說還有共產國際的援助。紅軍最缺少的是醫生,能得到懂現代科學醫療技術的醫生,畢竟要比在戰場上從敵人手裏奪槍要難很多。
曆年出版的中國革命回憶錄裏,多處提及1933年1月,傅連璋醫生帶領福音醫院大部分醫生、護士、醫學班學生,搬遷至江西瑞金縣葉坪,成立了紅軍第一所具有現代醫學水準的“中央紅色醫院”。
而在同一時期,傅連璋的侄女傅維鈺夫婦,被蘇區肅反委員會當作“AB團成員”(Against Bolsheviks),遭到槍決,後來追封烈士。傅的女兒維清,也是“烈士”。這對於剛投身革命的傅連璋來說,是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福音醫院的醫學班學員,畢業後可以繼續留在醫院就職,也可以選擇出外自行開業。醫學班第六期畢業的陳廣森醫生,在蘇區的寧都固村,開了一間診所,取名慶安西藥房。固村還有一個紅軍後方醫院,院長是個麻子,經常來慶安藥房“借”藥,還多次邀請陳醫生加入紅軍,被婉拒。
汀州亞盛頓醫館第六期醫學班師生,攝於1927年。中坐者:教師傅連璋醫生,左一:學員陳廣森。
直到有一天,一夥紅軍士兵,用槍押走了陳醫生,這就是當時在蘇區流行的“武裝聘請”。陳廣森醫生此一去,杳無音信。後來,陳家遇到從陳毅部隊逃出來的挑夫,告訴他們,見到過陳醫生在紅軍隊伍裏救治傷員。這消息讓陳廣森醫生的家人,盼望等待了一輩子。
傅連璋醫生是否也是被“武裝聘請”?沒有這方麵的記載,但是肯定不似書上所說,一無反顧地到瑞金的葉坪參加紅軍。因為他的妻子劉賜福和兒女們仍在長汀,守著福音醫院產業。一直到全國解放了,她都沒能見到在北京的丈夫。
1934年9月,在黨內遭排擠的毛澤東,在江西雩都患惡性瘧疾,幾乎活不成了。傅連璋醫生用當時十分珍貴的進口西藥奎寧,結合中醫手段治愈了他。這樣毛才能在11月,隨紅軍作戰略轉移,撤離蘇區。在長征途中,傅連璋醫生為毛澤東的妻子接生,也醫治了其他患病的紅軍領導人。
傅連璋用兩條腿走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路,在延安繼續作首長保健醫生。長征途中,傅連璋娶紅軍女戰士陳真仁為妻,解放後陳被授予上校軍銜。在毛澤東的提議下,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親自介紹傅連璋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這位基督徒成為馬列主義的信徒,直到他七十四歲在北京秦城監獄去世。
1944年冬,福音醫院在她的誕生地長汀,又悄悄地複活了。長汀縣郵電局職員劉炳榮,是個中共地下黨員,他串聯了一批當年留在長汀的福音醫院人員,傳達上級的指示:中共十分關心汀州福音醫院,望能複辦,為老區人民服務。於是,由教會出麵,組成了一個董事會,成員有:張倫(汀州教會牧師)、劉賜福(汀州教會傳道,傅連璋結發妻子)、周受恩(汀州三友醫院院長,亞盛頓醫館第一任館長鍾品鬆醫生夫人)、黃一民醫師(汀州教會代表)、林金聲(連城堂代表,亞盛頓醫館醫學班第一期畢業生黃朝鴻醫師之徒,黃朝清牧師女婿),並公推張倫牧師為董事長。董事會向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醫藥委員會申請經費,還向漳州協和醫院、鼓浪嶼救世醫院、汕頭福音醫院請求援助。因抗戰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中正醫學院也給予了幫助。
1947年2月10日,長汀福音醫院正式掛牌成立。第一任院長是範啟煌博士(任期1947-1948年冬)。第二任院長為舒涵禮博士(任期為1948冬—1949年夏),這位英國籍五官科醫生,在山西工作時,曾應邀去延安為毛澤東醫治眼疾。第三任院長為林金生醫師(1949秋—1950年夏)。1950年秋天,劉賜福女士,奉中央軍委衛生部指示,接管長汀福音醫院,親自擔任院長(1950—1954年)。1951年,醫院取消了“福音”二字。1954年劉賜福退休,由劉慶年接任院長。1952年5月改為縣辦,1956年福音醫院正式並入長汀縣醫院。
在革命戰爭中活過來的中共高幹和將領們,在打下天下,穩坐江山後,往往都會搞一些榮歸故裏、衣錦還鄉的活動。而傅連璋從未返回過長汀老家,他的原配劉賜福,在中央慰問團來長汀時,要求恢複原配名份。傅連璋隻能利用職權,把劉在老家苦苦守著的福音醫院,訂為直屬中央軍委衛生部領導,享受軍醫院待遇。隨後,福音醫院院務主任張倫牧師,遭人陷害,被捕入獄。劉賜福退休後,帶兒女住在上海,據說是鄧穎超安排的。
筆者遇到過一位原衛生部屬下《健康報》的工作人員,她在文革初期負責看管衛生部的牛鬼蛇神學習班。據這位也有醫學背景的人士介紹,那時傅連璋就有了精神病的跡象,成天說那句:“毛主席啊,就算我一生做什麽都是錯的,1934年在雩都救你一命,該是對的吧”?後來,看他越來越不正常,中央第三號人物下條子,把他關進秦城監獄。自幼身體就不好的傅連璋,在牢裏戴著鐐銬,整天被鎖在床板上,可能是製止他的歇斯底裏發作。他是文革中最早在監獄去世的,解放軍高級將領。
傅連璋在紅軍時期,就是現代醫學技術最高的醫生之一。在他當“禦醫”期間,看到太多中共領導人的醜惡行徑。但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使得他,漸漸學會了與狼共舞。在他終於不想共舞時,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如今,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亞盛頓醫館,即汀州福音醫院,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名義,在她的舊址繼續存在。
一座由西方傳教活動而產生,中國基督徒參與的醫院,由於她所處的曆史環境,以及參與者的命運,給後世留下一個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