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汀江畔,一位愁容滿麵的女紅軍,將懷中抱著的嬰兒,萬般不舍地交給了一個姓官的農民。這位年輕的母親名叫李伯釗,是中央蘇區高爾基戲劇學校校長。她接到上級命令,立刻隨軍轉移,不能帶家屬。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的贛南、閩西一帶,出現了一個共產黨建立的工農武裝政權,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稱中央蘇區。中央蘇區鼎盛時期,設有60個行政縣,人口為435萬,總麵積約8.4萬平方公裏。
1933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設立了行使國家權利的法院、銀行、稅務局等,還有負責馬列主義宣傳的報紙、刊物,和培養文化人才的藝術院校等。
1934年秋,紅軍在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中,節節敗退。李伯釗接到命令,隨董必武、徐特立的中央縱隊撤離。在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她是唯一的一位三過草地的紅軍女戰士。
李伯釗在嬰兒的繈褓裏塞了幾塊銀元,對這農民夫婦說:“放心吧,我們三、五年就會回來的”。有許多與李伯釗情況相同的紅軍,都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留下來,交由當地老鄉撫養。
紅軍走了,閩西地區又恢複了國民黨統治,少不了反攻倒算、流血犧牲。植根於民眾之中的汀州基督教會,卻沒有因政權更迭而消亡。教會開辦的各間學校都正常上課,教堂設有簡便的藥箱施藥民間,並且盡可能地向孤寡殘疾人士提供幫助,頗受閩西一帶百姓的歡迎。
1937年,抗日軍興,國共第二次合作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長汀,是福建省唯一沒有被日寇侵占的城鎮。有國立廈門大學、中正醫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遷來此地。長汀恢複往日商賈雲集,人文薈萃的景象。支援中國抗戰的美國空軍,在長汀城外,建立了機場和氣象站。
這年,教會來了一位名叫張倫的年輕傳道人。他是福建長泰人,自閩南神學院畢業,受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的差派,在長汀教會工作。張牧師將各個學校學生組織的福音團契聯合起來,成立長汀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簡稱“汀學聯”。汀州城裏原來的福音醫院舊址,成了盟軍招待所,教會常常借用這個場地舉辦活動。
1945年抗戰勝利,駐長汀的美國空軍,將所有剩餘物質移交給教會,囑其分發給當地百姓。張倫牧師在訪貧問苦的過程中,獲知在民間有人收留紅軍子女的“秘密”。在政府追查此事時,張倫牧師會把這些孩子,藏在他的教會裏。他因參與籌劃恢複福音醫院的事,接觸到中共地下黨,據說他還冒險掩護過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人。
1950年,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抗美援朝三自革新運動”,張倫牧師代表長汀教會,在三自革新運動的倡議書上簽名。他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送去參軍,以極大的熱情,支持剛誕生的新政權。
蘇區的人民,也迎來了當年的老紅軍—-中央慰問團。原來說:三、五年就回來,是3X5=15嗬!這批人是來尋找當年紅軍留下的孩子的。他們中有賀子珍的妹妹賀怡,她為姐姐尋找遺落在民間的女兒毛毛。人沒找到,賀怡卻不幸車禍喪生。慰問團裏還有李伯釗,她要尋找當年在蘇區與王觀瀾所生的兒子。
在張倫牧師的協助下,中央慰問團找到那位姓官的農民,見到了當年收養的孩子,這時已經是一個十五歲的半大小子了,取名叫官水生,正在幫養父母編鬥笠。他被接到了北京,進了工農速成中學讀書。後來,這位改了名字叫王遠的紅二代,寫信給他的養父母和張牧師,說他已經去了蘇聯留學。
長汀福音醫院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於1947年複辦。張倫牧師代表基督教閩南大會汀州區會,擔任了董事會主席。1949年政權更替,這所教會醫院由於其特殊的曆史背景,得以保存,並於1951年,直接隸屬中央軍委衛生部。福音醫院前院長傅連璋醫生的原配,汀州教會的女傳道劉賜福,擔任了福音醫院的第四任院長。然而,恢複了的福音醫院,卻沒有能夠設在原來的地址,長汀城內的東後巷56號,這座結合中西建築特色的大院裏。這裏本屬於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汀州區會的物業,此時被一個叫興華工業職業學校的單位占著。劉賜福院長和張倫牧師,在索要被占用教產的交涉過程中,遭到黑函攻擊,被指控醫院賬目不清,與帝國主義有來往……。這官司一直打到北京,驚動了當年的中央慰問團負責人鄧穎超。最後,劉賜福院長無罪,張牧師遭逮捕、獲判刑,而了結這場詭異的冤案。張牧師在監獄的大牆內,用他的醫學知識給犯人治病,人緣很好。雖然坐牢幾十年,卻保下了一條性命。
八十年代,張牧師的冤假錯案獲平反。在1988年長汀縣人民法院改判無罪的文件上,定張倫牧師為:“於1951年入伍”。因為他曾擔任院務主任的長汀福音醫院,1951年隸屬中央軍委衛生部。張倫牧師出監獄時,已是雙目幾近失明的垂垂老者了。筆者采訪了張牧師,他講述了當年幫助官水生找到媽媽的往事,喃喃地問:“不知道他還在不在北京……”。其實,當年在長汀農家長大的孩子王遠,現在已經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副部長了。
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本文中所描述:“她(李伯釗)與王觀瀾所生的孩子……”。李伯釗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主席楊尚昆的夫人嗎?沒錯,同為莫斯科東方大學同學的楊尚昆和李伯釗,於1929年在蘇聯正式結為夫妻。那時的東方大學內部派別鬥爭、肅反擴大化,年輕的李伯釗被打成“托派分子”,遣送回國了。一心革命的李同學,仍然進入了江西的中央蘇區,在高爾基戲劇學院當校長。
曆史記載,俄國十月革命期間,革命黨人中的性關係混亂,奉行“杯水主義”。老子提著腦袋幹革命,有今天沒明天,還管什麽廉恥道德?這個風氣在蘇區也很流行。李校長與《紅色通訊》的主編王觀瀾同居了,生下了一個男孩,就是長征前送給農民的孩子官水生。後來改名叫王遠,就是隨父姓嘛。老天爺真是不開眼!1933年,楊尚昆同誌也從蘇聯回來了!他屬於王明一夥的,還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楊在紅軍的地位很高,擔任中央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至於李伯釗是如何回到楊尚昆身邊的,我沒有找到準確資料。從那張李、楊在延安窯洞前的合影來看,這對涅槃的鳳凰,又走到一起了。一直到1985、1998他們分別去世,再沒有分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