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a956cc0102w7s0.html
我的少年時代正是文革後期70年代,文藝生活極其枯燥,用毛澤東自己的話評價說,沒有詩歌、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戲劇,隻有八個樣板戲輪番鼓噪。所謂八億人民八個戲,就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這在今天生活在光怪陸離的娛樂生活圈中的青年人,是無法想象的。當時唯一可以作為消遣的就是看電影,可是電影也是十分凋敝。文革十年中有五年沒有拍攝過故事片,僅僅放映一些樣板戲影片和經過審查的文革前複映的幾個故事片,所謂“三戰”,就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和幾部反映抗美援朝的故事片,還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故事片,如斯大林時代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還有朝鮮的片子如《摘蘋果的時候》、越南的故事片如《琛姑娘的森林》、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如《寧死不屈》、還有最賦予西方情調的羅馬尼亞的故事片如《多瑙河之波》等等,還有就是各類紀錄片和科教片什麽的,如《竹筍》、《對蝦》、《根治血吸蟲病》等等,還有就是一些考古新發現和中國雜技團以及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出訪的紀錄片,好像有《發掘馬王堆一號漢墓》、《黃河古象》、《雜技英豪》和《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美國》等等。雖然片子很少,可是票子卻很難買,往往是售票房裏“全滿”的字樣高高亮起,我小的時候當然也是絕對影迷,可是父親卻很難滿足我的要求,因為買不到票子。有一次我在父親麵前轉來轉去,還一邊用哭聲哼哼:“爸爸,我要看電影,嗯嗯嗯!”,那時被迫下放勞動的父親,一肚子的悶氣,一摔臉子對我吼道:“看狗屎!”,我頓時一臉茫然,隻見姐姐在我身後看到我的熊樣高興地拍手,我尷尬一笑就忘記,走開去玩別的了。但是此事卻沒有隨著歲月的流失而忘卻,卻成為我作為影迷的發端。因此,我要寫一點當時看電影的閑聞逸事給今天的青年人看看,讓他們知道老影迷過去的歲月。
第一篇 《新聞簡報》及紀錄片
嚴格說來,那時也不是什麽電影也沒有,有還是有些片子在放映的。比如中國電影就是《新聞簡報》當家,當時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中最忙的就是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他們拍的按月度發行的《新聞簡報》,是中國老百姓當時接受可視的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因為電影院在播放任何樣板戲影片和其他影片時都要放映當月的《新聞簡報》。新聞簡報的內容包括國家領導接見外國來訪領導人,因為當時中國國家領導鮮有出國,因此此類內容極少;各省市開展文化大革命的情況,什麽批林批孔、學理論、評水滸、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情況;各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果,什麽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成昆鐵路通車,劉家峽水庫發電等等;還有就是世界時事,什麽美國工人罷工、越南打擊美帝、蘇修生活難過、我們援建非洲的坦讚鐵路建設等等。雖然隻有隻言片語,甚至不夠真實,但這卻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唯一渠道。
我是在新聞簡報裏了解了周恩來的偉人風度,那是周恩來是新聞簡報的主角,關於毛澤東下麵再敘。周恩來那時幾乎每天都要會見幾批外國客人,他那身淺灰色中山服成了中國當時第一時裝,的確他穿的是那樣合身、得體、儀表從容,他受傷的右手微曲地放在上衣第二個扣子這裏,走起路來疾步如飛,眼神深邃,神情怡然,笑聲朗然,銀幕上的周恩來那時就是我心中的第一美男。
同樣是《新聞簡報》,讓我心中第一次對美女有了感性的認識。一九七〇年三月,柬埔寨發生親美政變,當時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被迫流亡在北京,中國政府竭盡一切支持親王,為了排遣親王思鄉之苦,周恩來安排西哈努克到中國各處參觀,參加各種中國的國事活動,仿佛他是中國的元首一樣,因此西哈努克親王也成了中國新聞簡報的固定男主角。而陪伴親王寸步不離的是他美麗端莊的妻子――莫尼克公主,莫尼克公主是一個具有法國血統的柬埔寨人,她那時年約30多歲,正是一個成熟少婦最有風姿的時候,所謂“絕代風華”似乎就是為她專門創設的詞組。那時新聞簡報中經常放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參加周總理接待某國元首的盛大宴會,隻見他們倆並排走在人民大會堂純白色的大理石台階上,向宴會廳走去。親王一身深色西服,領帶鮮豔;公主一頭披肩黑發,深色晚禮服,裙裝款款,手臂上挎一個白色的小包,步履輕盈,一舉手一投足是那樣高貴典雅,又是那樣婉約麗姿,那大理石台階似乎就是為她延伸的。這給幼時懵懂的我以深刻的撞擊,使我第一次體會了什麽叫異性美。這也和當時同樣時常出現在同一鏡頭中,身穿一身幹部服,帶一頂解放帽,雙手豎起來鼓掌的毛夫人江青形成鮮明對照,說實話,我直到黨的十大開過,看見了十大的新聞照片,隻見江青穿了小翻領灰色西服,和她的一頭秀發,才知道她原來是女人,因為此前她一直一身軍裝又帶頂軍帽,總以為她是個男人,但又知道這個人和毛主席關係不一般的,現在想來真是燦然!莫尼克公主的美和江青的矯情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新聞簡報》紀錄片用鏡頭語言告訴一個中國孩子關於美女的真實故事。
關於毛澤東起居行止的紀錄片是不放在《新聞簡報》中的,而專門攝製專題紀錄片,在當時的中國有關一切毛的行動都是保密的,隻有毛澤東會見外賓的新聞是通過《毛澤東主席會見某某總統》,這樣格式的新聞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的,總是在每部正式播放的電影前加放,一放就會有幾周時間。當時也有電視放這些紀錄片,可是電視隻有單位才有,後來很少數有錢的人家有了九英寸的電視機,這種電視連人影也很模糊,但即便如此,全國老百姓90%還是看不見的。毛澤東會見外賓的紀錄片是我們當時唯一可以看到毛本人形象的渠道。
當然文革早期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新聞片,我也看過,可那時我隻有四五歲,不太記事,現在回想起來,隻有這樣幾個感覺,毛經常大幅度地揮手,天安門廣場幾乎都是紅旗和穿綠色衣服的人,然後就是人們一邊喊“毛主席萬歲”一邊不停地流淚。我那時總是想,我們小人哭,大人總是要喝止或者嘲笑一番,為什麽大人哭就可以拍電影呢?百思不得其解。
到我懂事時,毛澤東已經不上天安門了,毛隻是在人民大會堂,後來是在中南海自己的書房會見外國來訪者。記錄片中毛澤東是一個和藹的老人,總是笑眯眯地打量著來訪者,然後就是握手落座,會談時毛會很有激情地打著他特有的手勢,讓我們敬仰不止。
新聞片拍攝也很有程式,先是一列紅旗車隊開入新華門,解放軍禮兵舉手敬禮,沿著中南海的湖邊行駛到一座灰色的的建築旁邊,車隊停下,一個身穿呢子軍服的軍官一個手打開車門,一個手擋住車門框,這個姿勢因為很有特點我就一直記著。然後外賓和陪見的周恩來或者鄧小平、張春橋、李先念等也魚貫而出,走進毛的書房,有一陣子毛看中了王洪文,因此每次毛接見外賓,總是王洪文先在門口迎接外賓,王那時是一個豎著分頭蠻精神的中年男子,倒也看不出來是造反司令。進入內室,毛在沙發邊和外賓握手,一般毛總是顯得笑意盈盈,一邊握手一邊打手勢,雙方合影後落座交談,這時我們看到毛的書房圍著一圈沙發,上麵罩著褐色布套,沙發後麵有幾個落地燈,那個圓錐形的燈罩我一直很喜歡,好像是綠色的。在沙發的前麵有一個不大的圓桌,上麵盡是攤開閱讀的書。而書房裏最讓人難忘的是書架上浩如煙海的圖書,但是奇怪的是,毛的藏書都是古式線裝書,當時我就想古書不都是壞書嗎?是封資修啊?為何老人家卻要讀這些書呢?影片中毛的著裝總是寬大的中山裝,那領子特別大,而且毛似乎總穿黑色園口布鞋,襪子好像是褐色的線襪,因為那時我們都已穿尼龍襪了,所以覺得毛很特別。然後影片就出現了中國和外賓所在國的國旗,結束時,總是毛蹣跚著拖著腿送外賓到房門口,再由周恩來或者王洪文送外賓到大門口,外賓上車,有時周恩來會一起上車,有時則是周恩來和王洪文一起在大門口向外賓車隊招手送別。車隊馳上長安街,看見電報大樓,一縷晚霞下,街上華燈齊放。這些片子,早些時候的配樂是東方紅,後來的配樂則是旋律比較舒緩優美的音樂,這段音樂似乎僅限於毛的新聞片用。
這些毛接見外賓的紀錄片有幾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有一次毛澤東接見基辛格夫婦,當他看見基辛格的太太南希比基辛格高的時候,毛似乎一震,抬起迷惑不解的眼睛仔細看看南希,又看看基辛格,伸出一個大拇指,又把大拇指壓了下去。我想毛主席肯定和我一樣搞不懂為什麽一個男人會討一個比自己高的女人。
另一個是毛澤東1974年會見菲律賓總統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夫人和她兒子的新聞片,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我們的領袖向一個女人行吻手禮,當時馬科斯夫人穿一身雙肩高聳,純白色胸前繡著大朵蓮花的菲律賓禮服,毛看見馬夫人,握著她的纖纖玉手,低頭就在手背上吻了一下,看到這個鏡頭我腦子嗡地一下,因為清教徒式的文革運動已經使我們不能接受領袖這樣的新潮,原來男女之間還可以這樣,後來大人們為此還很嚴肅地告誡我們,隻有毛主席可以長輩的身份來此一口,我們常人則是不可以的。當然這部影片也把馬科斯夫人秀麗的形象留存在我少年的心裏,後來沒想到,這個女人巨貪無比,光是鞋子就有兩千多雙。
還有一個紀錄片是毛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和他的夫人,毛和卡夫人握手前,卡夫人向毛行屈膝禮,毛也笑著向她行屈膝禮,大家知道,屈膝禮是西方貴族婦女向國王行的禮,而毛居然也以此回禮,我那時也對此大惑不解。更驚訝的是,毛和卡夫人握手時,看見了她帶的象牙手鐲,毛一把拉過夫人的手臂對著手鐲仔細端詳,又抬眼說了一句什麽,隻見夫人點頭也說了一句,毛哈哈大笑。估計毛對卡夫人的手鐲發生了濃烈的興趣。當時毛在我們心中就是神的化身,根本就不是常人,看見毛的這些常人舉動,我們反倒覺得奇怪,所以電影中的鏡頭竟被永遠拷貝在孩子的記憶中。
那時的新聞片還有很多是反映國際國內最新消息的,文革中期,江青為了反擊人們說中國隻有樣板戲,專門拍了幾個記錄各地新創作或移植樣板戲為地方戲作品的新聞片叫《百花齊放》,在這些片子裏我看見大名鼎鼎的粵劇紅角紅線女用粵劇演唱樣板戲《海港》,那時為了革命,她改名叫鄺建廉,在影片中她唱了一段《海港》中的《忠於人民忠於黨》,可憐廣東話我一句沒聽懂,但是我卻記住了粵劇和紅線女。還有在這個係列影片中我看見一幫佤族人在一個類似寺廟的建築前大唱《阿佤人民唱新歌》,一幫朝鮮族人在海蘭江畔唱《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這些歌因為旋律優美,我僅然也學會唱了,後來這些歌還收入了文革時期國務院文化組編的歌曲集《戰地新歌》,傳唱全國。還有一個紀錄片叫《工藝美術開新花》,其中展示了了一些福建漆雕工藝品,還有一些象牙雕刻的幾層繡球,還有壽山石雕奔馬,景德鎮的薄胎碗等等,使我這個小孩子,第一次對工藝品引發了強烈的興趣。當然紀錄片也有記錄國外人民反對美帝鬥爭和帝國主義欺負第三世界人民的內容。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講越南人抗擊美國人攻擊越南北方,實施狂轟濫炸的片子《銅牆鐵壁的永靈》,講越南城市永靈有一座橋梁一直被美國人轟炸,轟炸之後就是完全的廢墟,可是越南人馬上就進行修複,一邊修,一邊火車就在修路人的頭頂上通過,這個鏡頭也是長久在我腦海中不能消失。還有一部是反映美國人在入侵柬埔寨之後,在金邊市搶劫市民糧食的片子,隻見美國大兵荷槍實彈在搶奪一家米店,米店的老板娘號啕大哭,瑟瑟打抖,祈求士兵不要搶糧,這個很具有衝擊力的鏡頭同樣讓我記憶到今天,盡管片名早已忘記了。
當時,我自己覺得最值得回味的紀錄片有兩部,一部是《發掘馬王堆一號漢墓》和《中國乒乓球隊訪問墨西哥、秘魯、智利和美國》。記得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是當時中國很轟動的一件事,不僅是挖出一個兩千多年前未腐爛的女屍,還有是整整一墓穴的文物寶貝,帛畫、帛書、漆器、竹簡、絲綢、陶俑等等。這項發掘被拍成了紀錄片全國公映。我記得是一個春天的晚上,父親,帶著我和姐姐,還有姐姐的同學,我們一起到上海衡山電影院看這部片子,時間居然也有一個多小時。我第一次看見了那具神秘的女屍,老太婆眼睛凹陷,嘴微微張開,裹著一身白色絲綢。那棺槨十分巨大,分著好幾層,裏麵有一張反映女主人生前的帛畫,好像是紅色基調,畫最底部似乎是一個龍頭的人,用雙手頂起世界。還有黑紅色的漆器象是全新的一樣,裏麵還盛著食物。有一件素紗蟬衣,隻有49克,不到一兩。這些寶貝就像全息映像一樣複製在我的腦海中,使我今天依舊對此趨之若鶩。這部紀錄片在當時的轟動絕不亞於今天的《探索與發現》節目。還有就是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拉美和美國的紀錄片,也是給我第一次開啟了對外部世界的真實印象的探究。我記得在訪問墨西哥的紀錄片裏看到了,很多彩繪著巨幅瑪雅文化圖畫的高樓大廈,還有寬邊的墨西哥草帽,就這兩點使我對墨西哥有了感性的認識。在訪問秘魯的紀錄片裏,我看到了秘魯人捕獲金槍魚的鏡頭,知道金槍魚原來這樣碩大,比我們當時吃的可憐的小黃魚、窄帶魚、橡皮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更令我吃驚的是,捕獲這些魚後,除了吃,秘魯人還將其製成魚粉出口國外肥田或作飼料,唉!我們這裏吃都吃不到,他們還要做魚粉,我就此知道什麽叫不公平。當然,訪問美國是最給人強烈刺激的,當時的宣傳是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大多數人都睡在貧民窟和廢舊汽車上,可是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帝國主義頭子——美國總統尼克鬆有禮貌和熱情地在整潔的白宮玫瑰園中接待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圓頂的國會大廈很雄偉,周圍是燦爛的櫻花。美國人民都穿戴整齊,每個人都是衣著光鮮,興奮地在體育館裏看中美運動員表演。不像是受苦受難的樣子,似乎穿著比我們考究的多,就是男人留長發的比較多,而且很多人穿我們勞動布做的褲腳很大的褲子,後來才知道這叫牛仔褲。影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個美國孩子,他實在被此起彼落的乒乓球所吸引,金黃色頭發的腦袋左右急速搖晃,想看個究竟,可是他著實無法分辨這眼花繚亂的場景。一會兒,如雷般的掌聲又使小家夥緊緊地捂上了耳朵,孩子的鏡頭拍攝的十分生動,這幾部片子的公映在彼時中國,也掀起了不小的漣漪,人們攜家帶口地去觀看,原來地球那邊的生活是如此的精彩。後來當局知道就裏之後,不久就停止了放映,看來西風東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聞簡報》和紀錄片一統中國銀幕的年代一去不複返了,可是當年的這些片子卻成了那個的時代人不可抹去的記憶,而現在這些也成了極有價值的資料,讓現在的人了解我們的過去。但願資料永遠留存,記憶永遠深刻,可那樣的日子卻再也不要來了。
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於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