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找一個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應該是丁穎。他在共黨掌權之前的民國時代,就搞出了雜交水稻。
丁穎開創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育種的先河。1933年他從多年生普通野生稻與竹粘天然雜交後代中選育出“中山1號”新品種。“中山1號”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曾在華南地區種植了半個世紀。丁穎還用印度野生稻與栽培稻品種雜交育成了“銀印20”、“東印1號”、“暹黑7號”等品種。
http://www.moa.gov.cn/ztzl/xzgcllsnsnmfrwbz/snmfrwfc/200909/t20090927_1359025.htm
利用野生水稻搞出實際推廣應用的雜交稻,隻是丁穎的四大貢獻之一,所以沒有人特別說他是雜交稻之父。
找野生稻,遠緣雜交,丁穎在中國是開了先河的,而且他拿出的是實際推廣應用的品種。
雜交水稻的背景知識,媒體人和一般民眾並不具備。中科院的那批老院士們當然知道,現在大家應該知道袁隆平為什麽當不上中科院院士,中專畢業的謝華安為什麽能夠當上了吧。
-----
為什麽老外沒有下功夫搞三係雜交稻。
老外也搞過,搞的還很早。但是發現搞雜交稻不合算。
原因之一在於雜交稻製種非常麻煩。種水稻大縣,一般都有一個原種場。國營的縣原種場就是專門生產稻種的。中國到非洲支援種雜交稻,我家鄉的原種場的農技人員就有被派去的。
原因之二在於能配套成功的品種很少很少。水稻的品種,有史以來野生的馴育的加起來,有個估計是14萬種。三係雜交稻能配套成功的品種極少。這也是大家詬病雜交稻不好吃的原因之一(有秈稻米,粳稻米之別,還有下麵細分的具體品種之別)。好吃的品種往往配不成套,沒有雜交的。
搞成一個品種不容易,又要它穩產高產,抗逆性好(對生長期不利外界因素有抵抗力),需要花大功夫。
袁隆平就屢屢搞出絕收的品種來推廣,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歡走捷徑,他的水平不夠,功夫下的也不夠,抗逆性不好。實驗成功了,推廣卻失敗。
石明鬆搞成的兩係雜交稻,各種品種的配套成功基本不成問題了。但育種也有其他問題。兩係利用光溫(主要是光)敏感不育。育種受氣候影響大。
老外考慮的投入產出比。中國需要產量,品質先不考慮,人力又不值錢,所以大力投入三係雜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