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穎 抗美援朝戰爭的五大意義 ——毛澤東是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

(2020-09-15 04:16:57) 下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我國台灣國民黨當局出於反共的目的,散布不實言論,汙蔑中國大陸出兵是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檔案解密後,一些人又以片麵曲解的方式引用史料,認為中國大陸參加朝鮮戰爭是不惜損害本國利益為他國出力。近年來,仍有人不遺餘力否定抗美援朝的意義,拋出一些經不起考證的史料,甚至說連毛澤東自己都後悔了,認為“幫助朝鮮打這場仗是錯誤的”。

  抗美援朝,中國無疑付出了人員傷亡和軍費開支的巨大代價。那麽,毛澤東認為自己做了錯誤的決策嗎?抗美援朝是否達到他的預期目的?他後來是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筆者依據有關檔案和材料,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分析。

  “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

  據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消息傳到北京,毛澤東非常高興,在中南海的院子裏清唱了一曲京戲。接著他又對身邊的衛士說:“我們可以脫軍衣了,我脫,你們也脫。”脫下軍衣,說明他內心的一些憂慮和擔心解除了,已經在思考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

  毛澤東第一次比較係統地評價抗美援朝,是在1953年9月12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他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他主要講了四個意義,其中第一條就是“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他說:“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三八線是毛澤東當初決定出不出兵的一個“底”。毛澤東深知美軍越過三八線占領朝鮮對於中國的巨大危害。此外,還有更深層的憂慮:一旦朝鮮垮掉,按照斯大林的意見,朝鮮將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並將殘餘部隊撤到東北休整,那麽,很可能將戰火引到中國境內,即使蘇聯再次出兵東北,無論戰爭勝敗如何,都無法保證在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

  三八線對於毛澤東來說,還與解決台灣問題密切相關。美國對朝鮮戰爭的反應異常迅速、強硬,出兵朝鮮同時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主要是擔心同樣的情況還會在台灣海峽、越南、緬甸出現,導致美國遠東防線的崩潰。美國把朝鮮和我國台灣聯係起來,毛澤東也不能將二者分開考慮。1950年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

  朝鮮停戰協定的最後簽訂,中朝軍隊守住三八線,拔去了插在中國頭上的一把刀,使東北乃至全國可以安心搞生產建設;避免了在中國國土上與侵略者對抗的可能,將我們的“國防線”外移;也在解決台灣問題上爭取到一些餘地。毛澤東不能不為之感到欣慰。

  “取得了軍事經驗”

  “取得了軍事經驗”,是毛澤東講抗美援朝意義時提到的第二條。他說:“我們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鐵道兵、防空兵、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

  毛澤東的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經過抗美援朝,我們的軍隊朝現代化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和黨中央就把現代化作為軍隊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我們的軍隊距離現代化很遠”。由於國內工業水平極為落後,沒有現代兵工製造能力,武器裝備較差。戰爭中蘇聯以半價援助了中國60個師的蘇式現代武器,其中約4個師的裝備我們轉讓給朝鮮,其餘裝備提供給56個師的誌願軍和國內部隊,這些部隊很快完成大換裝。換裝後,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獲得了全麵提升。此外,中國的各大兵工企業也利用蘇聯提供的技術藍圖成功地製造了第一批國產現代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開始初具規模。

  二是經過抗美援朝,中國人民誌願軍各兵種取得了同現代化裝備敵人實際作戰的經驗。

  毛澤東認為,取得與強大美國作戰的經驗,是中國軍隊的重大勝利。毛澤東曾說過:“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軍隊受到了鍛煉,兵勇、幹智”。由於有了與美軍作戰的經驗,我們軍隊克服了過去的恐美心理,具有敢於同強敵較量的氣魄,這在毛澤東的談話中也有所反映。1961年9月24日,毛澤東在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說:“我們的誌願軍跟美國在朝鮮打了三年,美國軍隊是有戰鬥力的,它的武器好。但是,隻要不打原子彈、氫彈,打常規武器,我們是有辦法對付的。”

  “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

  1953年9月,毛澤東講到抗美援朝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但沒有展開來說。從他後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是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抗美援朝之前,毛澤東等領導人曾有過擔心:和平恢複的計劃被打亂,“國內許多人將對我們不滿”。隨著戰爭的勝利,這個擔心不複存在了。1957年3月17日,毛澤東在天津市黨員幹部會議上說:“在我們過去幾十年,主要的工作就是階級鬥爭。打倒蔣介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還有社會主義改造,這些都是屬於階級鬥爭的範圍。”“在作這個鬥爭的時候,人們對於我們在開頭也是不相信的。現在人們就相信了,說共產黨行了。”

  二是抗美援朝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鼓舞起人民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

  早在1950年12月,毛澤東就對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說:“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侵略,對中國人民是一個很好教育。不數月間,美帝的一切原形均已暴露無遺,中國人民對美帝的認識提高了一步,抗美援朝的運動得到很大的開展。”正如毛澤東所說,抗美援朝運動最大限度地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投入到支援前方、恢複經濟的偉大鬥爭中。經過努力,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於1952年下半年提前半年完成,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3年開始。

  三是抗美援朝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消除了一部分人的崇美、恐美心理。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空前提高。毛澤東深有感觸,並時常以此鼓勵國內外人民敢於和帝國主義做鬥爭,敢於和一切困難做鬥爭。1956年,他暢遊長江時說:“應當號召人們到大江大河裏去遊水,可以鍛煉人們的意誌。有些人害怕大的東西,美國不是很大嗎?我們碰了它一次,也沒有什麽了不起。”1968年11月,毛澤東會見越南範文同一行時說:“美國在曆史上曆來是讓別國先打,打到半路它再參加。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先打朝鮮戰爭,然後打越南戰爭……但它經不起打,隻出幾十萬兵,兵力有限。”

  “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

  毛澤東認為抗美援朝勝利意義的第四條,是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毛澤東說:“今後,敵人還可能打,就是不打,也一定要用各種辦法來搗亂”,“如果美帝國主義不推遲新的侵略戰爭,他說,我要打!我們就用前三條對付他。如果他說,我不打了!那麽我們就有了第四條。這也證明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優越性”。

  抗美援朝的勝利,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為新中國的國家建設和社會改革爭取到了寶貴的和平環境,同時也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使全世界的人們,包括中國的敵人和朋友,都對新中國刮目相看。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受帝國主義列強任意欺侮、宰割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至於戰爭付出的代價,毛澤東從中國人民長遠利益出發指出:“當然,我們犧牲了人,用了錢,付出了代價。但是我們就是不怕犧牲,不幹則已,一幹就幹到底。”他說: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抗美援朝屬於後一種。兩者必須兼顧,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

  鞏固中蘇同盟,獲得新中國建設所需的經濟援助和安全保障

  毛澤東在1953年9月的講話中沒有講到抗美援朝對於鞏固中蘇同盟的意義,但他在以後的言談中多次流露出這樣的意思。1958年7月21日,毛澤東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等時說:“蘇聯人從什麽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從打朝鮮戰爭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項。”

  朝鮮戰爭前,毛澤東為維護中國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與斯大林進行了幾次頑強的爭鬥,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沒有多少信任。如果毛澤東違背斯大林的意願,拒絕赴朝作戰,之前簽訂的中蘇同盟條約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

  毛澤東最終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化解了中蘇同盟在剛剛形成時出現的危機,贏得了對蘇關係的主動。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無償地提供了複雜的機器設備、工藝規程、內容豐富的科技資料,提供了其他科學集約化生產方式,派來大量專家。如果沒有抗美援朝,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60多年了,曆史已經充分證明了毛澤東對抗美援朝評價的正確性。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東北邊疆得到鞏固,美帝國主義從此不敢輕易地進行欺侮和侵犯中國的嚐試,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處長、編審)

        2020年09月14日08:05    來源:北京日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