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帖:友邦們曾經是如何在麵板上坑我們的?(節選)

(2017-09-20 02:31:05) 下一個
國人常自我評價稱中國人做生意心眼多,但友邦的心眼隻多不少。

2005年,深受麵板進口之痛的TCL、創維、康佳、長虹4家彩電企業,計劃合資在深圳建設6代生產線,向外企尋求技術合作時卻屢屢碰壁。

不得已之下,隸屬深圳市國資委的深超光電出麵,聯合4家企業與京東方共同創立聚龍公司。但協議即將簽署之際,之前一口拒絕的夏普卻“迷途知返”,主動向深圳市政府提出技術入股,建設一條7.5代線。

消息一出,深圳市政府和4家彩電企業開始動搖,聚龍計劃土崩瓦解。又過了沒多久,夏普的投資宣告停止,因為其承諾的投資、專利轉讓等無一能兌現,真真是上演了一出好戲。

聚龍夭折,友邦的饕餮盛宴繼續。

國家發改委曾公告稱,2001年至2006年的6年時間裏,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六家企業,在韓國和台灣地區共計召開53次“晶體會議”。

會議基本每月一次,主要是交換信息、協商價格,其中的關鍵一條是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液晶麵板時,幾家一起作價,聯合操縱市場。

這些會議,直接導致彩電的價格居高不下,液晶麵板一度占據電視機總成本的三分之二。但麵對欺壓,中國企業又不得不買,因為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電視生產國和消費國,不進口,生產就得停止。

這樣的局麵讓外資更加肆無忌憚。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日韓台的麵板廠商進入寒冬期,大陸因為成功抵禦金融風暴,對麵板的需求不減反增。

2009年上半年,工信部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兩次組織大陸9家彩電企業赴台采購液晶麵板,總額高達33億美元,此舉被稱為“將中國台灣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泥沼”。

但麵對大陸的援手,台企卻過河拆橋。大陸訂單下達後,韓國企業隨即也向台企開出訂單,台企選擇優先供應韓方,將大陸的訂單晾在的一邊。

當時有分析認為,韓方此舉意在吞下台灣地區的產能,讓大陸企業不得不尋求從韓國進口。果不其然,沒多久後,韓企一邊壓縮對華麵板出口量,一邊不斷漲價。6個月的時間裏,進口麵板的價格漲幅超過30%,直接導致大陸彩電行業陷入不良周期。

產能吃緊時拚命抬價,大陸同行有崛起勢頭時則拚命壓價、打價格戰,這是外資企業的慣用套路。而京東方等企業在外敵強壓、國人痛斥的境遇裏,硬是闖出了一條路,將麵板的價格帶入了一個更為合理的區間。

這些昔日的虧損大戶,給國內多個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統計稱,期間,企業平均每塊麵板虧損1塊錢,國內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的成本就會下降10-20塊錢。

2010年,伴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更多生產線的投入使用,大陸終於掰開了被人扼在咽喉的手。

隨後的幾年時間裏,國內彩電價格急降,40英寸的智能電視不足2000元。從21英寸動輒數幾千元起步,到如今賣白菜價,變化的背後並不是行業整體成本有質的突破,而是國內的核心部件有了質的突破。


受益於此的遠不止彩電企業。談及貢獻時,王東升說過三句話:

“如果沒有像京東方這樣的企業,華為、聯想、小米、魅族們得給牢牢掌握麵板行業話語權的三星、LG、夏普這些日韓企業多貢獻多少營收?”

“想象一下,我們的戰鬥機、航空母艦上,所有的顯示屏幕、儀表麵板都隻能用別國生產的顯示器件,老百姓會覺得這個國家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國土安全嗎?”

“在液晶麵板技術的發展上,過去的確是日韓企業主導了潮流和市場,但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這塊屏仍將會是各種信息流的必經入口,難道還要將我們的大市場拱手相讓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