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閑人

幾方田畝,耕耘不輟,樂在其中
個人資料
樂閑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個女人唱大戲 江青 悲劇的誕生(十)強弩之末之一

(2016-09-30 05:48:25) 下一個

       強弩之末階段(197193日——1976106日)之一

九大之後,本應進入休整期的高層並沒有平靜下來,兩股力量發生了激烈的對撞。

一股是毛澤東的力量。從現有的數據看,讓林彪成為接班人可能既是毛澤東的本意,也是為擊垮劉少奇集團的一個權宜之計。毛澤東原本可能屬意林彪接班,有兩件事導致毛澤東改變初衷:一是林彪在5·13事件中無情鎮壓左派,暴露其保守的政治態度,原來他和劉少奇是一路人,打江山就是為了坐江山,為了保留特權,享受高質量的文化物質生活,不願在繼續革命道路上邁出一步,這樣的人如果接了班,肯定要走資本主義道路。因此他無法接受前門驅虎後門來狼的局麵;其二,武漢七·二〇事件後,林彪乘機在軍隊擴大自己的勢力,幹了毛澤東最厭煩的事,也暴露了他意欲在政界和軍界擴張的心態。由此,毛澤東不想把班交給林彪,交了,文革等於白搞。此時,毛澤東屬意張春橋,曾經當麵對林彪提起過讓張春橋接班的問題。在接班人麵前談論新的接班人,相當於王朝時期,老皇帝和太子討論廢黜太子的事一樣令人匪夷所思。但它卻是真實的。且看崇新嶽在他的《毛澤東與文革大起底》一書是怎麽說的:“有關這個問題毛澤東對林彪提起讓張春橋接班之事,一些嚴肅的文章和回憶錄,都提到過這件事,但都沒有講具體的細節。有人根據這件事,編造了一段細節,說毛澤東親自帶領張春橋去林彪在蘇州休養的別墅,對林彪說:“你看小張怎麽樣?”之類的話,這些都是編造出來的細節,不能當作曆史真相來相信。但毛澤東對林彪提起讓張春橋接班一事,應該是有的。毛澤東和林彪對話的大概內容是:毛澤東提出讓張春橋當林彪的接班人,林彪沒有說話。”

另一股力量是林彪的力量。林彪本不想當接班人,是毛周強加給他的現實。毛周為什麽要安排林彪當接班人,他們當有各自的想法。在毛澤東看來,林彪雖戰功卓著,但由於長期養病,在軍界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他能控製的力量也僅限於原紅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的將士,讓他主管軍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兩一方麵,林彪與資格老且桀驁不馴的彭德懷不同,是小字輩,自己可以以師長的身份隨時賜教。周恩來之所以推薦林彪,是因為他不想成為危險的二把手,曆史上“太子”是高風險職位,掉腦袋、被廢黜的危險時時存在,同時他和林彪的關係一直處於良好的狀態,且林彪的身體一直不好,當上接班人,也不會拿走他現在掌控政壇的權柄。更何況,林彪一旦接班,總理的位置還是非他莫屬。林彪就這樣被兩位政治家強行戴上了“太子”的桂冠。

雖然林彪的地位是被強加的,但是一旦準黃袍加身,嚐到了受人吹捧甜頭,就不願再賦閑,而是積極地參與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摧毀劉少奇集團,其功甚巨。林彪想登大位,符合這位戰將的性格,也有保持臉麵的思想因素,在中國的官場上,官位隻能升不能降,降了意味著丟臉。因此,上位的林彪,獲得接班人的位子之後,安全平穩接班就成為最高要求。但是,想要安全平穩接班卻不是一件易事,特別是接國父的班更非易事,他必須有幾道關要過:其一,忠誠;其二:上上智;其三:治國觀念和國父一致。在選擇林彪作為接班人時,在毛澤東眼裏,林彪具備過三關的資質,忠誠無需贅言,從井岡山到延安,再到北京城,林彪一直追隨毛澤東,學習毛著的熱潮就是林彪推動的;上上智也為曆史所證明,他是戰神,居功甚偉,曆史上,凡統兵者,一般都具有上等的智慧和果敢的個性,這是大國最高統帥所必須具備的,林彪也不例外;至於治國觀念,隻有這一點有些模糊不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林彪自建國後始終未參與國家的管理和建設,其觀點不太明朗,這也隻能在日後的實踐中觀察。

果不其然,林彪之所以沒能順利接班,就是栽在治國理念這一道關口前。凡是經過文革的人,都會說毛澤東的革命路線這句話,但是,毛澤東的革命路線在文革中後期的基本內容是什麽,怕很少有人說得清楚。我個人理解是:繼續革命,群眾路線,嶄新的全球觀。

關於繼續革命,可以簡單地解釋為鬥私批修、階級鬥爭兩個方麵。這個時期的階級鬥爭,不是我們一般認識上的階級鬥爭(即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而是反映在領導層麵上的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鬥爭,通俗一點說,也就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人民幣為服務的鬥爭;關於鬥私批修,基本的做法就是靈魂深處鬧革命,反對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反對打江山坐江山的思想,反對貪圖安逸享受的思想,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有人為反對繼續革命的理論,抽去了這一理論的精髓——鬥私批修,把繼續革命的理論刪除得隻剩下階級鬥爭,而他們描繪的階級鬥爭,則是劉鄧的階級鬥爭模式,即殘酷鬥爭無情打擊。

關於群眾路線,就是各級官員要密切聯係群眾,了解群眾疾苦,關心群眾的生活。在各級領導班子中,群眾的名額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使得基層群眾的觀點能得以上達;縱觀這個時期,任何一級領導班子,都有群眾參與其中。比如: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工農的比例占33%;國家管理機構中有紡織工人出身的吳桂賢和農民出身的陳永貴擔任副總理;人大常委會有售貨員出身的李素文和工人出身的倪誌福擔任副委員長。有這些新人參與國家管理,同時代表群眾監督官吏,確實可以防止有特權精英思想的人在執行政策時,傷害群眾的利益,有效地防止資本主義複辟。

關於嶄新的全球觀,具體的講就是反對霸權主義;聯美抗蘇;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有人說毛澤東閉關自守,實在是誤解了這位偉人。實際上毛澤東是一貫主張對外開放的,建國初期,他全麵對蘇聯開放,引進蘇聯的工業技術,為新中國的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被今人屢屢指責的對蘇聯一邊倒政策,是無奈之舉。西方帝國主義對新中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政治遏製,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在此情況下,不倒向蘇聯,就無法建立工業體係,特別是軍事工業體係。實踐證明,一邊倒的政策是正確的,它為國家的基礎工業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日後的工業基礎設施的建造均從蘇聯援建的156個基建項目的模仿和發展而來。別小看了當時的工業體係,和西方先進的工業相比,盡管它相對落後,但它起到了保護我們不受欺淩的作用,特別是自力更生地造出核武器和衛星導彈之後,帝國主義再也不敢對我們動手動腳,否則我們真的會像南斯拉夫聯盟一樣被大卸八塊。七十年代的大規模引進西方設備的舉措,是國際環境出現有利於我國的局麵時及時做出的,因為美國為了對抗咄咄逼人的蘇聯,改變了敵視中國的政策,緩和了與中國的關係,解禁了許多對華技術和設備的管製。毛澤東和周恩來抓住了這一時機,大量地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諸如十三座大型化肥設備,一米七軋鋼機等共計二十六套,總共花去50億美元。這個數目相當於當年國家基本投資的一半,這是何等的氣魄!這些設備均為國家建設的急需設備,也都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設備。這些設備基本解決了國人的穿衣和吃飯問題,也為製造業提供了現實的設備樣品,日後國產的大型化工和鋼鐵設備均從這些引進項目消化改進而來。沒有相對先進的工業基礎,沒有自力更生完整的工業體係,沒有成千萬的產業技術工人大軍和幾百萬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農業技術人員在七十年代研究出來的高產新品種和十三套先進設備生產出來的大量化肥,進而破解了農業長期低產的局麵,改革開放還不知要遭遇多少艱難曲折。讀一讀陳錦華寫的《20世紀70年代我國引進國外技術設備情況》一文,就可了解當時的情況。

可以這樣說,鄧小平的改革戲,是在毛澤東周恩來搭建的舞台上唱的。沒有這樣一個舞台,鄧小平的改革戲無法唱,如果硬著頭皮唱,也隻能在河灘或者山坡上唱,想必聽眾會寥寥無幾,誰會喝彩?可是,毛澤東周恩來的豐功偉績,卻被一些人安到鄧小平身上,真是咄咄怪事,可見某些人是什麽樣的人?他們無非是八國聯軍後代們的反毛大合唱的跟屁蟲。強盜的後代和西方反華學者之所以反毛,是因為他們害怕中國人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大旗,在他們看來,隻要這麵大旗不倒,他們的亡華陰謀就不會得逞。

在治國理念上,林彪堅持的是特權精英治國路線,這和劉少奇鄧小平別無二致。

什麽是特權精英治國路線?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什麽是特權。顧名思義,特權就是特殊的權力,它的要點是特殊,所謂特殊,就是遊離於政治、經濟、法律和製度之外的權利。握有這種權利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其他人采取他所想用的方法和措施,來獲得物質的滿足或者是尊榮,這種滿足和尊榮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和法律的。其次要弄懂什麽是精英,精英是出類拔萃的人,在某一行業行為優秀突出,獲得業界共同認可。因此,各個行業均有精英。人們關注的一般是政治精英、社會精英和軍事精英,因為這些人經常在媒體上出現,同時也和大多數的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精英雖是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產等諸多方麵超過大多數人,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影響和作用。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產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精英是一個中性詞。如果用特權這個詞對精英加以修飾,變成特權精英,那就變成貶義詞。曆史上,古今中外所有的統治者毫無疑問都是精英,他們的優劣,就是取決於前麵的修飾詞,凡被加上特權二字的,無一例外的都是走向人民群眾反麵的人物,因為他們享受著特權,他們的政治取向和經濟取向都是為著個人或者集團的利益。這樣的人執掌國家權力,肯定走特權精英治國路線。這是一條和毛澤東群眾路線相對抗的路線。

在毛澤東時代,同樣的存在特權精英,他們主要存在於軍事官僚集團內和黨政官僚集團內,同時還有依附在他們周圍的幫閑文人。這些人都是打江山為了坐江山的人,集政治權利、物質享受以及尊榮於一身,隨心所欲大膽妄為。他們自認是天然的統治者,視群眾為草芥,試圖通過宣傳和教育,把群眾教化為馴服工具和螺絲釘,不服教化者,則實行嚴厲地鎮壓和打擊,他們的一句話便可將反對者投入大牢,他們頭腦一時發熱,可以讓高山讓路河水改道,即便投入千萬億也在所不惜,錯了也不會承擔任何責任,而且唱高調稱之為交學費。由於毛澤東的強勢存在,這些特權精英者,不敢也不能明目張膽地推行特權精英治國路線,因此,特權精英治國路線或隱或現地存在於黨內,存在於某個地區或者某個部門,存在於某一個特殊的時段。

在文革中,區別是否是特權精英治國論者,唯一的標準就是對待造反派的態度,因為造反派的矛頭指向就是堅持特權精英治國論的走資派。造反派反對他們,首先反對的就是特權,這特權的本質特征就是肆無忌憚地打壓對他們稍有不滿的群眾,以此來保證他們可以毫無節製地享受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其次反對的是精英,包括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經濟精英等等,因為他們集傲慢、霸道、自負於一身,壓抑、打擊、迫害具有挑戰他們權威的小人物和基層群眾。在特權精英的眼中,群眾隻有聽話、服從的義務,沒有任何質疑的權利。當全國的造反派聽毛澤東的話,高舉造反大旗之後,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夾起了尾巴,等待時機以求一逞。

1967年初,麵對奪權的風潮,特權精英們像商議好了似的,一齊跳起來反對造反派奪權。因為他們看到上海為全國樹立起的政治樣板——權力一下子轉移到造反派手中,也就是說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冒著丟失生命的危險獲得的權利,就這樣輕飄飄的地被造反派剝奪了。丟失了權力,意味著失去養尊處優的生活和可以頤指氣使的尊榮,這是他們最害怕的事,因此就極力反對。反對的形式多種多樣,最直接的就是發生在懷仁堂的二月逆流,最凶殘的就是青海的趙永夫下令開槍屠殺一百多名造反派,較隱晦的就是像武漢的解放軍和走資派那樣暗中支持保皇的群眾起來和造反派對抗,挑動起鬥群眾,甚至發槍給他們,借保皇派的手屠殺造反派。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阻止造反派奪權,即便被奪了權,也希望被保皇派奪去。林彪沒有像上述的這些人急於行動,因為他有接班人的頭銜,不可輕舉妄動,同時他也不想和二月逆流中被批判的下山兔子攪合在一起。他采取觀望的形式,希望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再采取行動。

       這個時機果然來臨了,1967年5月13日,林彪借軍隊中造反派和保皇派進行文藝演出的時機,以嫻熟的軍事謀略,組織力量對造反派大打出手,幾乎一舉將軍隊內部的造反勢力剿滅殆盡,同時也將毛澤東藉以保持軍隊內部平衡的徐向前元帥攆下軍事舞台。5·13事件,反映出林彪是持特權精英治國觀點的人,也反映出他政治上的幼稚,按理說,毛澤東是什麽樣的治國理念,林彪應當清楚,他本應當和周恩來一樣,全身心地,毫無保留地支持毛澤東,如能這樣,他完全可以順利接班。可他偏偏耍了小聰明,為鞏固已經取得的一點小利益,把自己的真實麵目暴露在敏銳的毛澤東麵前。5·13事件的發生,表麵上看是林彪集團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則是走了一步臭棋,暴露了他是特權精英治國論者,也就是說,這樣的人一旦掌權,必然會和劉少奇一樣,背離毛澤東的革命路線。這個暴露對他暫時雖不是致命的,但可以肯定地說,毛澤東由此產生了懷疑,致使他的接班人地位發生根本性的動搖。此後在武漢七·二〇事件發生後,他乘機在軍隊中擴大自己的實力,軍委樞紐——軍委辦事組,幾乎成為他的家天下。此時林彪的所作所為,在他看來可能僅僅是為了順利接班,可在毛澤東看來,卻是心懷異誌。如果說毛劉之間的鬥爭僅限於執政理念的差別和劉少奇的不聽話,那麽林彪現在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執政理念的差別,還包含著軍事政變的危險,因為他在軍隊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但此時的毛澤東並不想象打倒劉少奇一樣的將其打倒,而是抱有希望,希望林彪能夠改正錯誤認識,回歸到自己的路線上來,不能像周恩來一樣和自己心心相印,起碼也得顧全大局,因為林彪和他是一個山頭的人,一直是他的親信,曾在黨內鬥爭的大問題上均毫無保留的支持自己,自己是師長,得給這個學生改正的機會。

       毛澤東是深諳政治鬥爭藝術的大師,他知道曆史上最為殘酷的政治鬥爭就是爭奪“皇位”,把林彪拉上“皇儲”的位子,現在又要將其廢黜,不是易事。崇新嶽認為毛澤東和林彪談論讓張春橋接班這事是有的,我對此事雖深表質疑,但也不能否認事情的存在。如果毛澤東真的和林彪談了此事,說明毛林的關係在此之前形同父子,起碼也如師生的關係。能“與虎謀皮”,非父子和師生不可,非站在黨和國家的前途的高度上分析引導不可。聯想到9·13事件後,毛澤東大病一場,幾近駕鶴西去,這樣的推斷應當不能算錯的。因為一個人死了,能引起他人這樣的傷痛,說明死者與傷痛者的關係非同一般。劉少奇和毛澤東原本親密戰友,毛澤東無限信任劉少奇,劉少奇垮台以及逝世,沒見毛澤東有何傷感,為什麽林彪死了,毛澤東會傷痛到嚴重損害身心的地步?再聯想到周恩來在得知林彪摔死在溫都爾汗後,在公開場合大哭一場。這說明毛和周,對林彪自始至終抱有希望,隻是做法上按常理出牌,警告有餘,防備不足。在廬山會議上,毛澤東用設不設國家主席的爭論為契機,用層層剝筍的方法將投靠林彪的陳伯達打倒,並讓“四大金剛”黃吳李邱做檢查,以此來警告林彪,迫使其和平地放棄接班人地位。此時的林彪,如果順應形勢,寫一份檢查或者做口頭表示,恢複到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前的地位尚有可能,而林彪卻不能接受毛周的“善意”,以自己的方式行事,結果身敗名裂。

       從現有公布的材料來分析,廬山會議後,林彪對自己的前途過度悲觀。可能劉少奇的慘死對他影響甚深,他不願步劉少奇的後塵,鋌而走險,讓兒子林立果製定了“五七一工程”紀要,做出了圖謀暗殺毛澤東、不成就南下廣州另立中央、實在無路可走就投奔蘇聯的三步走策略,並付之於行動。林彪英明一世,名副其實的軍事天才,竟在此時出此昏招,可悲可歎!這說明林彪充其量隻是一個軍事家,不具備成熟的政治家的特質。他僅看到了劉少奇的慘死,就沒看到位列第二的走資派鄧小平作為儲備力量被保護起來,而他和鄧小平同樣是毛澤東十分器重的人,堪稱左右手;他僅看到了毛劉分道揚鑣的現象,就沒看到毛劉的關係,是具有競爭關係的戰友,前期是劉靠捧毛而發跡;後期則是劉羽翼豐滿欲意取而代之,而他和毛澤東則有師生情分,且又一道從井岡山走到北京城;他僅看到了劉少奇被廢黜,而不了解毛澤東是在充分信任劉少奇而被劉少奇挖了牆角後的生出的徹骨之恨,而他自己呢,則是被迫戴上了接班人的桂冠,實在不行,是可以耍一耍孩子氣的,把這個帽子甩給他,牢騷一句“我還不想幹了呢!”後揚長而去。學生書沒讀好,委屈得耍小性子,老師又能如何?難不成也會和劉少奇一樣的下場?總之,林彪骨骼裏都浸透了軍人氣質,遇見打政治太極的高手,隻會出劍,不會委以虛蛇,最後折戟沉沙,差不過走了當年汪精衛走過的路。好在他乘坐的那架三叉戟,不明緣由地墜毀在溫都爾汗,否則真不知道這位昏了頭的軍事天才,一旦出逃成功,能否有智慧來規避石敬瑭和汪精衛那樣的漢奸風險,又怎樣來打發動輒受咎的寄人籬下的日子。無論如何,林彪死得太憤懣,溫都爾汗的騰騰烈火感動了上蒼,奪去了毛澤東若幹年的陽壽,消減了紅太陽的許多光芒,林彪贈送毛澤東的四個偉大的黃袍(既偉大領袖、偉大導師、偉大統帥、偉大舵手),也在這場大火中被焚燒,剩下的隻是一個政客的裸身,人們隻能把疑慮的目光投向這位無法無天的老人。反思文革,由此成為億萬群眾的思想潛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