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23 (1)
2024 (1)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若無義人自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的這句話道出情那難以捉摸的永恒魅力。而李賀“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歎描述了情的另一神秘力量;人們對其無法把握,卻又受其推動著自己的人生。情表現出某些“形而上”特征。然而,人們不禁要問。情是否真的是催人憔悴的動因?仔細觀察,我們發現其實不然。“形而上”表現為難有固定規律,但絕非沒有因緣。追本溯源,我們穿透困擾思想的“形而上”,以感覺來體驗情的深闕。李賀的詩句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它觸及了人的審美衝動;即對美的一種感覺意向。更徹底地說,情是人對道的本能懝向。所以,情並不是促使人走向衰老憔悴的動因,反到是人走向求道(永恒)的緣由。所有遠古以來的覺醒者(佛陀或者基督)都是“覺有情”。正因為有情,先賢通透“形而上”,而達萬物之同一。才有大慈大悲。這使得人不由地感歎:“衰亡並非情真切,憔悴隻因緣糾結”。人真正衰老的動因是,由情觸發後的緣分執著。如果不能以灑脫來對待世間緣,從而達成更高境界的關切;那麽,人也隻能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了。真正的情是如此深切,又那是短暫的緣所能束縛,並使其生滅的呢?要明白與通透情,人隻能深深地進入感覺,尋找那美的根源,道的彼岸。
感覺“形而上”的另一方麵是“義”。義在此並不是理念構成的主義;如左派的平等或者右派的權利等等概念。它也不是由這些概念構成的政治意識形態。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直覺心性,一種直接,自然的感覺反映。孟子對義有深刻的描述; 即羞惡之心是義之端。它指在處世中產生惡念時,人是否能清楚地覺察到自身惡念的生起,並自然地產生心不安與慚愧的直覺。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儒釋道一直強調修身自省以保持這種心性直覺。或者說,保持這種純真的良知。但是,維持這種良知並不容易。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人腦中充滿概念流。沒有內省,知識與自大直接相連。物欲與浮躁,使得一些人連自身謊言出現都覺察不到,又何談良知顯現。義的削弱,會使得人的直覺鈍化。人們漸漸喪失藝術的感受能力,喪失靈感而智慧低下,最終喪失良知。它使得人與存在整一越來越遠,最終傷害自身。這不禁讓人感歎;人若無義人自傷。
文明真諦究竟是什麽,僅僅是知識,或者是由知識而生產出的物品嗎?顯然不是的!知識僅是間接的文明,感覺才是直接的文明。直接感受存在,才能覺察美。頭腦中的線性思維並不產生美。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用心來直接感受的,而無法以邏輯來解析的。麵對存在整一的行而上,人們常常引入藝術的智慧。而所有的藝術表達都隻是為了觸動人心,並去感知存在美的一瞥。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為在大美直覺中,分不出什麽是人, 什麽是天地;仿佛“天人合一”的呈現。人們常常說返璞歸真。而返璞歸真不是趨向簡單,卻是更深刻的感知直覺。人為什麽不能通透存在?正是因為缺乏深刻的感覺,隻停留在“我思故我在”的局限。老子說,“為道日損”。損的就是削弱直覺的障礙;如貪婪,市儈;輕浮,傲慢。道的彼岸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人的隨思所欲,而是直覺的心性自然(GRACE)。
層層疊疊青山遠
飄飄渺渺清音近
偌偌閑情聲聲慢
脈脈心香九天飛
問好:)
也幫我明晰了一個問題。謝兄。
心語充滿智慧與恩慈,非常好!
看了那篇幽默的禪。我覺得米大師肯定有所領悟。但是離終極還有長距離。我們都離終極還遠啊。。。但是他勇於說法。還是對他人有些幫助 :)
你也有相當基礎,很不錯。生活方式也很有禪意。但是我的經驗是,真正精神不是什麽都不想的無分別。而是一種在“無分別”狀態下,長時間對自身意識的直覺洞察後建立起來的敏銳直覺。這直覺充滿一種愉悅與美感。而且行為有自然狀態,含GRACE,有時有某種智慧從心中流出。達到這狀態的過程是非常艱難,時間長。我不知道別人怎麽樣。因為每個人精神道路都獨一無二,所以我擔心誤導別人。我將心中流出的東西都寫在顯一心語。那時的狀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