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23 (1)
2024 (1)
給人於空間,給己以內涵
作為溝通的媒介,語言建立起人類交流的渠道。但因知識結構,人生閱曆,立場視野與感情歸屬的等等差異,人類語言交流也普遍存在著相當多的誤解。人們常常發現,對話雙方在價值理念的內涵與外延並不一致。由於這些差別,交流雙方會導致對它方的誤讀;因此產生情緒對立而陷入惡性循環,甚至訴諸暴力。然而,能夠避免這種不良傾向的方法就是“給人於空間”。也就是說,將交流看作一個過程,而不是看作一個事件;讓子彈飛一會。不要讓一件事而否定一個過程。古人說的“寧靜致遠”就是這個意思。此空間就是一種理解對方的過程,一種深化認識的過程,一種隨時修正自身錯誤的過程,而不是過早地給出結論。心不寧靜,就容易浮躁。而浮躁情緒總會使人忽略這個過程,並陷入情緒化,並產生排斥意向。“給人於空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修行反省的一個重要內容。使得我們在生活中才能把握更好相處。
“給人於空間”還表現在如何理解先輩留下的智慧。先輩聖人表達的智慧,是一種精神的感悟。是對精神境界(行而上)的一種近似描述。隻所以是行而上,因為邏輯無法通達。任何如此描述都是近似,有缺陷的;通常不容易被人把握。因此,我們的理解一定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常常需要自身修行的進步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忽略此過程而輕易地給先聖的話下結論通常是浮躁的表現。一些沒有精神領悟的人在解讀“道德經”時,常常會下結論說,老子的某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筆者曾經感歎,“給先輩留點空間”,“給自己留點內涵”
“給己以內涵”就是增加自身的包容。因為語言的局限(二元對立),人類表達的任何理念都有價值與局限;都隻是符合局部現實;而不是絕對真理。所以,“道”的根本在於理的融合。而理的融合又取決於自身的心量。自大者往往沒有心量;不容易傾聽它人的理念。“給己以內涵”就是要削弱自身的自我意識,削弱那“唯我正確”的意向。這是一個修身的過程;也是古人所說的“為道日損”的過程。隻有這樣,才能從對方角度去傾聽,才能明白對方立場的視野。才有真正溝通的途徑。人的內涵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理解對方的能力,包容觀點的氣度,關懷他人的胸懷。
或許我“要於人交流”的念頭也是妄心而已。不如靜心中聽花開花落。即是和世界最有意義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