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23 (1)
2024 (1)
宗教是人類對終極真理的向往與追求。但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宗教作為來生的寄托,而不是真理的生活實踐。科學帶來的衝擊,一度造成西方宗教界的恐慌。“創造論”與“進化論”的當代辯論就反映那種心態。然而,科學的衝擊僅僅是外因。宗教衰落的根本原因應該來自本身。在討論這根源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是怎麽預測的。佛說過,在他涅磐後的百年是正法時期,其後的五百年是像法時期,然後的三千年是末法時期。曆史的發展正如佛所預測的那樣。當將眼光轉向其他宗教時,我們也觀察到相同的情景。人們不禁會想,為什麽會這樣呢?
要想明白宗教衰落的原因,首先要明白宗教實踐的範疇。無論從那個宗教的角度,終極真理(Essence of existence))都不屬於二元論的範疇。也就是說,不屬於邏輯的範疇。老子將它稱為“道”;佛將它稱為“真如”;基督將它稱為“主”。而保羅幹脆將它稱為“愛”。但是,無論用那個概念都無法完整和準確地描述它。這是因為語言的概念來源於二元論。如果我們還要在這基礎上加更多的概念,隻能適得其反。盡管終極真理很難在道理上說清楚,但我們的“心”且可以感知它的。佛教講“即心即佛”。基督教也講“心”。“愛”是“心”的屬性,而不是“腦”的功能。佛或基督在世時,他們本身就是“道”。悟性好的弟子見到他們就追隨終身,而不需要語言教誨。實際上,信息在相見的那一刻通過“心”而交流了。語言是多餘的。當佛或基督離世後,人們失去了“道”的見證。為了彌補這點,佛像與十字架就產生了。然而,在時間的流逝中,佛像與十字架見證“道”的功能慢慢失去,並轉化為信仰的功能。從這中間我們看到什麽?那就是“心”的力量在衰落。人們已經很難通過“心”來交流了。這種衰落必然伴隨著“腦”的力量在加強。也就是說,人們不得不借助邏輯的功能了。邏輯的理性在於二元對立。進一步說就是,概念內涵的確立需要參考體係(Reference)。沒有“上”,就無法確立“下”。沒有“真”,就無法理解“假”。在二元對立的基礎上,語言得以產生。它為邏輯思維鋪平了道路。於是,人們就陷落於思維洪流;從“因”到“果”,從“果” 回到“因”。從“雞”到“蛋”,從“蛋” 回到“雞”。“腦”的功能(邏輯思維)有一個特征;即它能自我加強,越用越覺得可以由此達到真理。且不知,自己成了“智慧果”的奴隸。佛家講,分別心會障礙我們認識真理。先聖留下的話雖然已經成經典。但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由於語言的載體,經書既能幫助認識真理又能仿礙認識真理。這也就是為什麽佛在涅磐前說了相互矛盾的話。首先佛說他一生什麽也沒說。佛又說離開他所說的就是錯誤。我們品讀經典應該著重於使“心”有所感悟。而不應該著重於在經典的基礎上建立更大邏輯體係。如果那樣的話,隻能加強了“腦”的力量,而遠離了“心”的路程。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似乎正順著這邏輯的方向。讓我講一個故事來結束這篇文章。
有一位佛教高僧被邀請參加基督教的禮拜。主教請高僧念一段聖經。這也許僅是主教為加強宗教溝通的一般舉措。這位高僧推辭不掉,於是就開始念經文。這時許多聽眾流出眼淚。大家的“心”受到觸動。很顯然,這位高僧是在“心”的狀態。同樣的語言通過“心”的承載,結果是不一樣的。在那一刻,“心”的力量超越了邏輯與教派。
這句問的好,我試著把目光從電腦屏幕轉向旁邊孩子們的照片,內心感受從呆滯變成了愉悅^_^怎麽把這樣的日常經曆融合入日常修行呢?尤其是每日有那麽多家庭工作瑣碎的事情.
謝謝
當你剛剛看到一朵花時,是清醒還是發呆呢?
明白你的意思了,之前我提得太輕率,抱歉。以後再討論。
“靜心不是專注,專注是意識的窄化;靜心不是沉思,沉思是一種邏輯的做夢;靜心也不是冥想,冥想必須有一個客體。靜心是什麽都不做,不用身體做,也不用頭腦做,你就隻是在這裏,隻是存在,即使隻是一個短暫的片刻,你什麽事都不做,就隻是在自己的中心裏,全然地放鬆,那就是靜心。”
這段話說的很深。有些話我試圖避免。說的太清,會使別人也無法用禪宗技巧。還是在另外場合討論。
人人尋求智慧,很多人試圖用科學邏輯和思維來解決問題。其實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讓心靜下來,向內求慧。我比較欣賞有段話:“靜心不是專注,專注是意識的窄化;靜心不是沉思,沉思是一種邏輯的做夢;靜心也不是冥想,冥想必須有一個客體。靜心是什麽都不做,不用身體做,也不用頭腦做,你就隻是在這裏,隻是存在,即使隻是一個短暫的片刻,你什麽事都不做,就隻是在自己的中心裏,全然地放鬆,那就是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