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與地水火風
在歸依佛教後的五年內,作者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科學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所構成。然而,佛陀曾告訴弟子,這個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到底哪個觀點更有道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什麽”就成為作者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97年作者到加州佛教禪宗道場體驗生活。每天跟隨出家人做功課。在最初的幾個月裏,作者將午飯後的兩個多小時都用在了藏經樓。每天在那裏閱讀佛教經典,以求能解答一些困惑。一天,作者看到一本叫“阿吡達摩”的書。這是一部南傳佛教經典。裏麵記載了佛陀對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一些描述。書中,“地”元素的描述與科學對物質的定義基本一致。但是對“火”與“水”的描述卻很特別。佛說,“火”是一種帶有流動性的元素,它能使人感覺到熱。而“水”是另一種帶有流動性的元素,它能使人感覺到冷。看的這裏,心中感到一亮。這不是在描述“場”(Field)的特性嗎!我突然明白佛為什麽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的。於是,急忙去找同來道場的朋友驗證自己的想法。他與我畢業於同一學校。我們相約在博士後研究完成後,一起來道場體驗生活。他的物理功底比我強。找到後,我跟他說,已明白佛為什麽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的,但不知是否有道理。他問我為什麽。我先介紹了佛對地水火風的描述,然後說,宏觀世界止於黑洞始於爆炸。當黑洞不斷吸入物質與能量總會達到臨界點,以至於最終轉為爆炸。人們在邏輯上沒有理由,在實踐上沒有證據來認定:“基本粒子的結構在黑洞吸入時與爆炸放出時完全一樣”。爆炸後的基本粒子結構應當取決於爆炸時刻的各種條件。如果爆炸後的基本粒子結構不同於黑洞吸入時基本粒子的結構,那麽,用基本粒子來定義世界的構成就失去了普遍性。說到這裏,朋友把我的話接過去。他說,完全正確,隻能用物質轉變時表現出來的特性來定義這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佛說的是正確的。在那個時刻,我們倆都明白了什麽是地水火風。也從那天以後,作者本人的“科學自我”也沒以前那麽大了。
事實上,佛說的“水”與“火”不是人日常生活中的水與火。而是“地”向“風”轉變時的過渡態。愛因斯坦生前曾講過幾句深刻的話。他說,這個世界上隻存在“場”與“物質”。然後他又糾正這一說法。他說,這個世界上隻存在“場”,“物質” 隻是場強非常大的地方。科學上的“物質”與“場”對應於佛說的“地”與“風”。隻不過佛觀察到,在“物質”向“場”過渡態存在著中間態。這個過渡中間態同時具有某些“物質”與“場”的特性,但也具有某些自身的特性。佛甚至說,“水”與“火”能使人感到某些粘性。它們是相對應的倆個態。一個放出能量,一個吸收能量。正因為這些特性,使得物質運動得到更合理的描述。“物質”向“場”的過渡也與另一個哲學命題有關。那就是,基本粒子是否無限可分。這個過渡態的存在使得基本粒子無限可分成為可能。
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在生命科學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作者曾在一個南傳佛教道場體驗過Vippasana的禪宗修行。當禪修進行到第四星期後,師傅問作者是否觀察到“火”。遺憾的是,作者頭腦中的思維流太強,以至於禪修結束也沒有觀察到“火”。中華文明對“火”的元素並不陌生。中醫的典籍對“火”有許多描述。不同的是,中醫對“火”的觀察是間接的,而禪修對“火”的觀察是真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