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的比較與思考
引言
10多年前正當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開始流行時,大洋彼岸一位法國哲學教授在與他兒子對話時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即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朝流下以及民主,自由的體製下,西方的精英正把目光轉向東方來尋求智慧。因為他們覺得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幸福,快樂)並沒有在發展中得到解決。對這個觀點當時筆者並沒在意。沒想到幾年後,自己競目睹了這樣的事情。
97年辭去工作,筆者來到加州一個佛教禪宗道場體驗生活。一天早上筆者正在步禪,一個老和尚路過。因幾次送他去Berkeley道場講佛法,老和尚與筆者很熟。他問我是否願意一起拜訪一位老前輩。一位八旬和尚的老前輩?經不起這種誘惑,即隨他來到道場前麵的偏院。沒想到在裏間筆者有幸見到一位南傳佛教的傳奇人物。現在記不清他的名字。當時他已103歲;一生步行走過地球大多數地方。印度總理尼赫魯去世時,他被請在身邊做祈禱。他是柬埔寨人民心中的國寶。初見高人,不敢說話。於是筆者和在場另倆位客人聊起來。又出乎想象,這倆位客人競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哲學教授。看到客人對主人的尊敬以及他們的交談,使筆者想起法國人的話。難道西方社會真的需要東方智慧?如果是那樣,問題在哪裏?問題導致探索與思考。下麵筆者談談自己的初步見解。在探討中筆者試圖遵循一個原則。即文化差異的探討與比較應該摒棄那種貶低或否定它種文化的傾向。每種文化都是人類對生命與自然探索的結晶。它們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們所要做的是:找到他們興衰的原因。
東西方人的差別
要探索東西文化的差別,從東西方人本身的差別入手也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東方智慧有一觀點:想要了解世界,首先了解自己。怎麽了解自己,反思,內省與靜濾即可。當然禪修更好。當靜下來時,我們就能觀察到自己的一些習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性。俄羅斯人豪放,德國人嚴謹,法國人浪漫而美國人幽默。東方人與西方人在習性上也是有差別的。人在覺知外界時, 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即喜歡或不喜歡。東方人不喜歡的反應多於喜歡的反應, 而西方人喜歡的反應多於不喜歡的反應。也就是說,東方人看負麵多,而西方人看正麵多。這就造成了兩種不同的心態。東方人嗔心強,而西方人貪心重。東方人常常反思人生苦短,而西方人往往沉迷及時享樂。哲學告訴我們,人的優缺點存在於同一地方。這種習性的另一麵就是:東方人善於智慧,西方人富有愛心。這也就造成東西方宗教觀的差別。東方宗教偏重於智慧解脫(佛教,道教),而西方宗教偏重於愛心解脫(天主教,基督教)。
第二個認知上的差別是:東方人樂以觀內,而西方人喜於察外。東方人在觀察時, 經常會把自身放入體係, 並注重自身與外界的聯係。西方人在觀察時,常常排除主觀幹擾,並注重事物之間的區別。由此而產生東方人注重整體,而西方人關注個體。這些差別自然會對東西方的宗教,哲學, 科學, 以至於文化產生一係列影響。比如在宗教上,東方宗教偏重於主觀唯心主義。 它強調“即心即佛”, 或 “天人合一”。也就是說, 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超越。 而西方宗教偏重於客觀唯心主義。它認為上帝是主宰客體, 人類命運在於上帝的意誌。人隻有相信上帝才能得到拯救。由此延伸到哲學上就表現為,東方講中庸而西方論辯證。在科學上,東西方的差異在醫學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東方醫學喜歡宏觀調控,而西方醫學講究對症下藥。這種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差別本無優劣之分。隻是互有長短。但在曆史的某個階段,往往有一種方法論占主導地位。當東方還沉迷於“煉丹術”時,西方在實踐中發現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認識了基本元素。科學與技術互相推動,一場工業革命領導了100多年的世界潮流。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給人帶來一種印象:即西方掌握了真理。而全盤西化思潮隻是這種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就不會有前麵提到的“西方的精英正把目光轉向東方來尋求智慧”了。這象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隻要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西方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在這潮流中仍然如舊。從哲學上講,這種發展的傾向往往會導向其反麵。近幾十年來,科學基礎理論鮮有突破也許會引導人們重新思考其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局限性。筆者會在其他文章裏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下麵,我們會從東西方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差別對其文化上的影響做進一步探討。
東西文化的差別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來源於自己的宗教,並在倫理道德,生活習俗, 藝術風格和社會結構上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宗教是人類對終極真理的向往與追求。它導致了人對自身在“存在”中的定位。而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差別也導致了東西方在這定位上的巨大差異。東方人在觀察自身中領悟到,人的本性具有“善”的特征。人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清除心上的汙染而回歸本真。人之初,性本善的論點,從孩提時期就被灌輸在我們的意識中。這樣,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自我完善。由於缺少自我觀察,西方人發現自身被欲望推著難於自拔。他們體會到人的本性具有“不善”的特征。即基督教的“原罪”。這種原罪生來具有並無法靠自身的努力來去除。而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相信並依賴上帝的救贖而不是自我的努力。在此,人們不禁要問這兩種觀點到底哪個對?筆者認為它們都對。因為這種問題已觸及終極真理的實質,並超出語言的範疇。一個有成就的精神追求者也許能擺脫這些觀念的束縛。而對於入門者, 它們都是指路明燈。筆者將在宗教的專欄裏探討這個問題。這裏我們更感興趣於,這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對東西方的文化帶來什麽不同的內涵。
讓我們首先看看倫理道德方麵。通過觀察自身與外界,東方人把個體與個體以及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做為倫理道德的基點,並把關係的和諧作為倫理道德的目的。許多東方道德的觀念就此產生。 例如:仁,義,禮,智,信; 溫,良,恭,儉,讓。儒家在這方麵形成了體係。它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人的最高行為準則。另外, 它還強調修身作為改變自身不道德習性的重要性。隻有在個體完善的基礎上, 才有個體與整體的完善。由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而個體完善的目的是為了整體的完善。修身是為了奉獻而達天下。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起了多少中國士大夫心中的共鳴。這些對西方人是那麽神秘,但也是吸引他們目光的一個原因。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西方。從“原罪”論出發,西方人把自身與超自然的主宰客體(上帝)的關係做為倫理道德的基點。並把上帝的光輝通過自身的輻射作為倫理道德的目的。西方人認為,靠自身的努力去消除“原罪”是徒勞的,有時甚至是自大的。而個人道德的完善在於讓上帝進入我們的內心並帶領我們。在上帝的愛麵前,任何道德都是暗淡無光的。而“原罪”所推動的個體行為是被上帝的愛所寬恕與接受的,盡管某些個體行為帶有罪惡性。隻要每個信徒將上帝的福音帶給大家並像上帝一樣去愛別人,那天堂就不遠了。那裏沒有德,隻有愛。 我們又一次來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體係麵前。讓我們避開那種非此即彼的辯證跳躍,先來看看這兩種倫理道德體係的曆史作用。東方道德體係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凝聚力,並整合多個民族為大家庭。大同世界的理想使民族衝突降低。而西方道德觀也為歐美各民族建立了溝通平台,使得民族之間相互了解得到深化。它們都為曆史的進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沒有它們,人類的曆史是不可想象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生活習俗上的差別。 關注與依賴整體,使得東方人的家庭,家族觀念比較強,對“父母官”有著強烈的依賴。他們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都比較弱。容易得過且過,並墨守成規。他們含蓄且不善於表現自己,重禮儀並好麵子。當有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退讓,心比較軟。 強調與突出個體,西方人的家庭,家族觀念相對淡薄。他們不喜歡依賴社會,喜歡自由獨立。他們的競爭意識和生存能力都比較強。喜歡改變現狀,並標新立異。他們直接且善於表現自己。不重禮儀但講禮貌。當有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對抗,心比較硬。征服欲強, 不想做第二。這樣的生活習俗也是東西方人生觀,道德觀的自然延伸。從以上認識論,人生觀,道德觀與文化習俗上的東西差別,我們就不難理解它們的社會製度和政治體製了。
有了以上分析的基礎,我們就可以進入本文的中心,即東西方在社會製度和政治體製上的差別。在探討前,讓我們來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人類社會由原始,奴隸,封建,資本到現在經曆無數個朝代。每個朝代的興起都緣於新理念的推動,而每個朝代的衰敗也始於同一理念的腐朽。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一個理念帶來優點時,它的缺點就伴隨其中。崛起是理念的優點被人民接受,衰敗是理念的缺點被既得利益者利用。革命者打破了舊規則,但他們往往又成為新的既得利益者。曆史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否定之否定的長卷。這種周期率的轉變總是伴隨著暴力。生活的滄桑使得每個善良的人期望一種體係,在那裏,社會的改變是通過體製內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來完成。讓我們帶著這種憧憬來探討東西社會製度的特性。
東西政治體製的差別
遠在中世紀前的東方,儒家的建立及諸子百家的補充完成“大一統”的理論基礎。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它整合了中原大地上各宗主國並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孤立的文化走向整體的共識。民族的國家邁進文明的國度。在以後的幾千年興衰中,中華文明延伸並影響周邊區域。這種發展同時也是生存環境的需要。中原大地上的黃河與長江帶來的巨大災難使人們認識到,隻有大家相扶相助,才有可能相依相存。為公的理念,從倫理道德延伸到政治體製。在這種體製下,部門負責,內閣參議,而皇帝主持最終的公道(王道)。盡管權力高度集中,但體製的核心意識仍然是“道”,而不是“王”。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是皇帝,士大夫和百姓的共同理念。但這種體製,在二十世紀工業革命,列強入侵及民主浪潮下一潰千裏。不過,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快地擺脫“賽先生”與“德先生”的爭辯,統一在“天下為公”的旗幟下。人們不難發現,“天下為公”並非新的理念,而是大同世界的現代表述。隻不過它的載體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幸運的是,中國革命的軌跡從開始不久就離開了正宗的共產主義理論。因為其實踐者始終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它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進行了社會理念的轉換。其實質是新民主主義。也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團結民族資產階級的共和與公有化過程。正是這種調和避免了理念的極端,為以後的調整提供了可能。但是公有理念的慣性還是將國家帶入意識形態的爭辯。然而,中華文明又一次扭轉了曆史的車輪。它不是某個人的英明而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人們認識到,允許適度的私有與“天下為公”並不矛盾。而社會的公正是可以通過發展和調節各種矛盾關係來逐步改善。並因此將整體的優勢充分發揮。我們似乎看到了東方製度內良性調整的可能性。
當東方大地上形成文明國家時,西方仍在封建宗主的國度。由於缺乏有效的意識形態,“大一統”的羅馬帝國很快崩潰。然而,聖經的傳播使得天主教得以形成。對天主國度的向往很快演變成強大的政治勢力,它以“十字軍征服”的方式,衝破封建宗主的國度。在精神領域上統一了西方。可是, 在這神權之下,西方仍然是分裂的封建民族國家。“大一統”的神權理念無法整合各民族的文化。相反,神權理念的民族化衍生出許多神教流派。歐州的“文藝複興”最終使得西方世俗政權擺脫神權的控製,並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理論基礎。工業革命造就了新的政治勢力。它以“資本”的形式整合了社會各階層,以自由,平等, 博愛的理念來訴求人的基本權利。大革命推翻封建政權。它使農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 從而奠定了發展的基礎。然而,對“資本”勢力缺乏製約,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造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這種對立不僅造成經濟蕭條, 而且促成了共產主義理念的誕生。為解決社會矛盾,西方各民族國家采取了掠奪資源與市場的做法。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悲劇促進了人類的思考。其後的世紀裏,西方社會引進了社會主義的元素 – 醫保與社保,並用股份製防止資本擁有的集中。鼓勵創新與競爭,削弱壟斷, 健全人權法製, 並因此將個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雖然仍有一些民族國家的特征,但西方由此進入現代文明國家,並在二十世紀末達到發展的高峰。特別是美國,它擺脫奴隸製度陰影,並融合了多民族。人們似乎也看到了西方製度內良性調整的可能性。
從以上,我們看到東西方製度強調了兩個不同的側麵。東方重整體而西方重個體。這些都是東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所決定的。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隻要人的素質高,它們都可能實現社會的公正與和諧。然而,“存在的又是不合理的”。如果體製的局限性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它一定會走向自己的反麵。因此,體製的效率與靈活性就很重要。現在我們來探討東西社會製度的優越性及局限性。
從人性善和大同世界理想出發,東方人要求體製具有善的特征,並有實現公正的效用。東方“大一統”的社會體製有由上到下的組織形式,具有高效率及靈活性,有利於為公正而進行調整。可是,權利的集中往往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必須要有權力製約。從哲學上講,製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缺乏製約,體係不可能穩定。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是權力製約的一種模式,可稱為勢力製約。它不是製約權力唯一形式。如果輪流執政的各黨僅為自身利益服務,那麽中央集權的體製隻能帶來更多的危害。當今中國政體的製約主要表現在“理念製約”。不同於西方的利益政黨,中國政黨的綱領更多地體現了理想的實現,而不是利益的訴求。把理想寫入黨的綱領,不僅為其成員提供了行動的目標,更重要的是為民眾提供監督自身的標準。言行不一的政黨很快會被民眾拋棄。中國的現狀說明,這種“理念製約”雖然有很多缺陷,但還在起作用。世界上,沒有一個西方政黨會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旗幟,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文化。這種“理念製約”隻可能產生在崇尚人性善並向往大同世界的東方。那種認為“一黨執政加中央集權等於沒有製約的獨裁”的觀點有片麵性。但是這種“為公”的治國理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為它容易造成重整體而輕個體。“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整體的關懷不能普及到大多數個體,那整體的意義就失去了。它的另一個缺點是,為公的“理念製約”很容易停留在執政黨的口號上及自我約束上。執政黨有責任將為公的“理念製約”普及為自身的自覺及民眾的監督。這樣,普及過程的細節就決定這個模式的成敗,而且細節必須是透明的,隨時可調的。否則執政黨無法承擔民族複興的曆史責任。作為普通百姓,應當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調整需要時間,發展要承受代價。進步來源於學習。我們應當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轉型中出現的問題。中華民族最富有慈悲心懷與奉獻精神。正是我們的人民承受了轉型中帶來的代價與苦難,使得改革初步成功。在國家漸漸富強的今天,沒有理由讓人民承擔得更多。百年的苦難,使得極左的“口號革命”與極右的官僚買辦在中華大地上失去生存空間。筆者讚賞“以人為本”的理念,並希望它能落到實處。
從人性不善或“原罪”論出發,西方人認為政府權力機構不可能具有善的特征。相反,當人的“原罪”與權力相結合時,它會具有惡的特征。而且,體製權力越大,其罪惡會越重。為防止權力的濫用,隻有將權力細分並使它們相互製約。這就是三權鼎立的根源。而且,製約這些細分的權力應該通過個體的權力。民主就是個體權力的表達。更具體的說,民主就是個體利益的訴求。每個人的自私權力都得到法律的保障與社會的尊重。通過每人自私權力的爭取來達到社會公平。這是一種與“為公”截然相反的治國理念。它是重個體而輕整體。它與“為公”的治國理念之間不存在對錯之分,而是互有利弊。它的優點是發揮了個體的積極性。它的缺點是對人的素質要求太高。與“博愛”和“慈悲”不同,“民主”或“為公” 理念因取決於操作方式而不具有絕對的普世價值。如果社會公平要通過個人爭奪來達到,那它對不想爭的人就不公平,對不知道怎麽爭的人就不公平,對被誤導而爭錯的人就不公平。它的另一個缺點是,爭利要依賴於勢。對此,普京有一名言。他說,西方的民主就是誰喊得最響。李鴻章曾感歎,洋人講勢不講理。隻要爭得到,都是上帝賦予的。所以,黨派就成了集勢的平台。西方這種重個體的治國理念有成功的例子。以色列在宗教的影響下,個人和黨派爭取利益中並沒有傷害整體。公平在那裏基本得到實現。但是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情況就並非如此。首先,西方的政黨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雍正“朋黨論”的範疇。他們的目的是為其派別爭奪利益。其次,民主的操作方式是選舉代理人(議員和政府官員)。選民的利益訴求通過代理人來表達。然而,在以爭奪來實現公平的社會,代理人代表利益的次序是:自己的,黨派的,選民的,最後才是國家的利益。人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權力製約的結果往往是整體利益得到損害。國家以借債的方式緩和矛盾。但是,這些都不是根本的缺點。資本主義的桎梏仍然是資本。資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利。而獲利必須要得勢。資本取勢卻非常容易。它以媒體來左右民意,超然於黨派之上而遊離於部門之間。時而整合經濟時而炒作泡沫。它的貢獻與破壞一樣大。它是既得利益者的棲身之地。 人們不禁會想:如果“原罪”與權力相結合時會產生惡,那麽“原罪”與資本相結合時不更如此嗎?那麽資本運作在西方為什麽沒有得到充分的製約呢?筆者在此將這個問題留給讀者。西方國家麵前已經到達這樣一個曆史節點;體係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否則穩定性就會失去。
思考
對東西方體係進行了以上的比較後,我們不難理解它們各自的許多社會現象。它們之間的差異都可以追溯到各自的認識論與價值觀。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它們都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並將沿著自己的軌跡繼續向前探索。那些認為“東方應該全盤西化”或者“儒家道德會主導全球”的觀點隻不過是學術界的浮躁。浮躁的心承載不了厚重的曆史。東西方現在都麵臨調整,而且在調整中對方又都是自己最好的借鑒。為了人類更好的明天,讓我們祝願東西方會在曆史過程中以“細雨潤無聲”的方式相互啟發吧。
12月26日是中國人的聖誕節。祝聖誕快樂!
研究不多。在近代,非洲仍處於部落文化。不屬於東方或西方。
祝賀您開博,並以此文開始。
中西方的課題是個大問題,以後50-100年都會經久不衰地為世人所討論。在這裏,在下想給您推薦一本書: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R. Covey
http://www.amazon.com/Habits-Highly-Effective-People/dp/0743269519
讀完這本書,我們就知道了一個事實,也會解決很多有關西方人及其成功的緣由:西人過去(至少是80年代之前),也是靠自省、刻苦努力等(現在被歸為東方文化的傳統)發達起來的。
可是,為什麽我們現在都看不到西方文明的這些美德了呢?有三本書,很值得看看:
1)Lament for America: Decline of the Superpower, Plan for Renewal
by Earl H. Fry
http://www.amazon.com/Lament-America-Decline-Superpower-Renewal/dp/1442601914
2)After America: Get Ready for Armageddon
by Mark Steyn
http://www.amazon.com/After-America-Get-Ready-Armageddon/dp/1596981008
3)Freefall: 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by Joseph E. Stiglitz
http://www.amazon.com/Freefall-America-Markets-Sinking-Economy/dp/0393338959
再加上最近的一本有關美國教育的書和一篇文章:
4)The Fall of the Faculty: The Rise of the All-Administrative University and Why It Matters
by Benjamin Ginsberg
http://www.amazon.com/Fall-Faculty-All-Administrative-University-Matters/dp/019978244X
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420359.html
5)http://www.rinr.fsu.edu/summer2004/coverstory.html
還有我收集的一些資料: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3&postID=5320
以後,等我有些閑功夫的時候,會寫一係列的有關中西方教育的文章來詳細論述這個問題的。
讀到您的大作中了解到您也是修禪的同參,甚辛!其實,不必讀上麵這些囉嗦的文字,佛在2500年前早就說過:人,不論在哪裏、活在何時,都麵對著同樣的5大問題,貪、嗔、癡、慢、疑。
對人性認知到了這個層次,就明白其實中西方間其實並沒有什麽差別了。
祝君蓬博發展!
古風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