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帕沙那(觀注呼吸法)----靜坐靜心
味帕沙那是一種已使得世界上許多人開悟的靜心,它比其它的任何一種靜心更能使人開悟,因為它是最最基本的,所有其它的靜心同樣是基本的,隻是形式不同,某種非基本的東西也同樣在裏麵,但是味帕沙那是純基本的,你無法將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扔掉,也無法加入任何東西來助長它。
味帕沙那是如此簡單,甚至一個小孩也能去做,事實上,一
個最小的小孩也能做得比你好,因為它的頭腦中沒有被塞滿垃圾,他是清純的和天真的。
味帕沙那能用三種方式——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一種。
第一種方式是:覺知你的行為,你的身體,你的頭腦,你的心;散步,你應該帶著覺知散步;擺動你的手,你應該帶著覺知擺
動;完全覺知你正在擺動著的手。你可以毫無任何意識地擺動它,就像一架機器……你在早上散步,你可以對你的腳不帶覺知地一直散著步。
要對你的身體的運動保持警覺,在吃飯時,要對吃飯所需的任何動作保持警覺;在洗澡時,要對那種隨之而來的涼爽、對衝灑在你身上的水及其中的巨大的快樂保持警覺——隻要保持警覺,它不應該一直發生在無意識狀態中。
對你的頭腦同樣也是如此。在你的頭腦的屏幕上,無論出現過什麽思想,隻要做一個看者;在你的心靈的屏幕上,無論出現過什麽樣的情感,隻是保持一種觀照——不要投入,不要去獲得認同,不要評價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那不是你靜心的部分。
第二種方式就是呼吸,變得覺知呼吸。當你吸入,你的腹部開始隆起,而當你呼出,你的腹部再開始複原,所以第二種方式就是去覺知腹部:它的隆起和回落,隻是非常地覺知腹部隆起和
回落……而腹部正是接近生命的本源,因為小孩就是通過肚臍與母親的生命相連接的,在肚臍的後麵就是他的生命之源,所
以,當腹部隆起時,這是真正的生命的能量,每次的呼吸起落正是生命的活力,那也並不困難,或許會更容易些,因為它隻是一
種技巧。
在第一個方式中,你必須覺知身體,你必須覺知頭腦,你必須覺知你的情感、情緒,所以這已有了三個步驟了。第二種要達到的方式隻有一個步驟:隻是覺知腹部,它的隆起和回落。而結果是一樣的。當你變得更加覺知腹部,那麽頭腦也就會變得寧靜,心也會變得寧靜,情感會消失。
第三種方式就要覺知呼吸的入口處,當呼吸通過鼻孔進入
的時候。感覺到在那個極點——另一點是腹部——感覺鼻子,氣
的吸人給你的鼻孔一種清涼的感覺,然後氣呼出……吸進來,呼出去。
那同樣也是可能的,它對男人而言比對女人更容易,女人更覺知到腹部。大多數男人甚至不呼吸到腹部那麽深,呼吸時,他們的胸部一起一伏,因為有一種錯誤的形體健美的觀念盛行於整個世界,如果你胸脯高高的,你的腹部幾乎是不存在的話,那的確是一種較美的體形。
男人選擇了隻到胸脯的呼吸,所以胸脯變得越來越大,而腹部縮了下去,那樣顯得他更健美。
整個世界,除了日本,所有的運動員和體育教練都強調呼吸要充滿肺部,擴展你的胸脯,縮小你的腹部,他們的理想就是像獅子一樣,胸脯大而腹部非常小,所以要像一頭獅子,那已經成為體操運動員和正在練體形的人的規則了。
日本是唯一除外的,他們並不在乎胸脯是否應該寬闊,腹部是否應該向內收縮,收縮腹部需要某種訓練,這並不是自然的,日本已經選擇了自然的方法,因此你看見日本的佛像,你會感到吃驚,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馬上辨認出是一座印度的佛像,還是日本的佛像。印度的釋伽牟尼佛像有一個非常健美的身體,腹部非常小,胸脯非常寬闊,但是日本的佛像則完全不同,他的胸脯幾乎是平平的,因為他呼吸是從腹部開始的,但他的腹部比較大,這並不很好看——因為現在世界上流行的觀念已盛行很久了,但是從腹部呼吸則更加自然,更加放鬆。
在夜晚,當你睡覺時,你並不是從胸脯呼吸的,你是從腹部呼吸,那就是為什麽夜晚有如此放鬆的體驗,清晨在你睡醒之後,你會感覺如此清新,如此年輕,因為整個夜晚你都在自然地呼吸……
這些是兩個關鍵點:如果你害怕從腹部呼吸,並一直注視著它的起伏,這會毀壞你健美的體形;……男人或許對健美的體形更感興趣。那麽對他們而言,去觀照呼吸的入口,鼻孔,這比較容易些,觀照,當呼出時,觀照。
這些就是三種方式。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做,而如果你想兩種方式一起做,你就兩種一起做;那麽努力會更加強;如果你想三種方式一起做,那麽,你就三種方式一起做,那些可能性就會更快地實現,但這一切全由你而定,隻要感覺舒服就行。
記住:舒服就是對的。
當靜心定下來了,頭腦寧靜了,自我就會消失,你會在那兒,但是那兒沒有“我”的感覺,於是門打開了。
隻是帶著愛的渴望,帶著迎接的心情,等待著那個偉大的時刻——任何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偉大的時刻——開悟的時刻。
它會來……它肯定會來,它從來不曾延誤一會兒。一旦你在正確的軌道上,它就會突然地在你裏麵爆發,使你蛻變。
過去那個人死了,而一個新人誕生了。
靜坐
找到一個比較舒服和警覺的姿勢,坐四十到六十分鍾,背和頭部應保持直直的,閉上眼睛,正常呼吸,盡可能保持靜止,如果真正需要,也隻可以換個姿勢。
當靜坐時,主要的對象就是要觀照腹部的起伏,稍微在肚濟之上,它的起伏是由一呼一吸引起的。它並不是一種集中思想的技巧,所以在觀照呼吸的時候,有許多其它的事物會分散你的注意力。當某種東西出現並幹擾你的靜心時,就停止觀照呼吸,將注意力放到正在發生的事上,直到有可能再回到你的呼吸上。這或許包括思想、感情、判斷、身體的感覺、來自外界的印象等等。
這個觀照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而不是那麽多你所看到的東西,所以要記住,不要去認同出現的任何事,而你可以把問題或疑問當作是一種奧秘,並去享受其中的樂趣!
在生活中觀照著那個空隙
無論你在做什麽,將你的注意力保持在呼與吸之間的空隙,但它必須是在活動時練習。
我們曾經討論過類似的技巧,有一個唯一的不同就是,這個技巧必須是在日常活動時來練習,不要單獨練習,這個練習就是在你正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做。你在吃東西:繼續吃,而注意那個空隙;你在走路:繼續走;你要去睡覺:躺下,讓睡眠來臨,但你繼續注意那個空隙。
為什麽要在活動中做?因為活動讓你分心,活動一再地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分散你的注意力,要固定在那個空隙,而不要停止活動,讓活動繼續,你會有存在的兩個層麵——做和在。
我們的存在有兩個層麵:做的世界和本性存在的世界,圓周和中心。繼續在外圍,在圓周上工作,不要停止。但是在工作的同時也注意中心,會有什麽發生?你的活動會變成一種表演,好象你正在扮演一個角色。
如果這個方法被實踐了,那麽你的整個生活會變成一部長的戲劇,你會是一個扮演角色的演員,但是要不斷地停留在中心的空隙中。如果你忘了那個空隙,那時你也就不在扮演角色了,你已經成為角色了,那麽這就不是戲劇,你已經錯把它當作了生活,那就是我們曾經所做的。每個人都以為他是在生活著,這不是生活,這隻是一個角色——是社會給你的一個角色,或是環境、文化、傳統、國家,某種情形所給你的角色,你已是一個被給,定的角色,你正在扮演它,你已經變得認同了,要打破那個認同,就要用這個技巧。
這個技巧隻是使你自己成為一出心理劇——隻是一種遊戲。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呼與吸之間的那個空隙,而生活在外圍繼續著。如果你的注意力是在中心的,那時你的注意力就不會真正在外圍,那隻是“次注意(sub—attention)”,那隻是發生在你的注意力附近的地方,你能感覺到它,你能知道它,但它沒什麽重大意義,它就好象並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
我要重複這點:如果你練習這個技巧,你的整個生活就會好象並沒有發生在你身上——好象它是發生在別人身上。
觀照呼吸中的空隙
當你的呼吸進入時,觀察它,隻是一會兒,或是千分之一的片刻,沒有呼吸存在——就在氣上來以前,在它向外呼出以前。一個人將氣吸入,然後有一個點,呼吸停止了,然後呼出去,當氣呼出去時,然後再有一會兒,或是一個片刻的一小部分,呼吸停止了,然後又吸進。
在氣被吸進或呼出以前,有一會兒你是不呼吸的,那一刻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當你不在呼吸,那你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要懂得這點:當你不在呼吸時,你就死了。你還在,但你是死的,但這一刻是如此的短暫,你從來不曾觀察到它。
氣的吸入是再生,氣的呼出是死亡;出去的氣是與死亡同義的,進入的氣是與生命同義的,所以隨著每一次的呼吸,你在死亡,然後又再生。兩者間的空隙是非常短暫的時間,但是敏銳的、密切的觀察和注意會使你感覺到那個空隙。然後就沒什麽東西再需要了,你是幸運的,你已經領悟到事情已經發生了。
你不要去練習呼吸,任其自然。為什麽用如此簡單的技巧?它看上去如此簡單。用如此簡單的技巧去領悟真理?領悟真理意味著領悟既不生也不死,領悟始終存在的永恒因素。
你能知道氣的呼出,你能知道氣的吸入,但你從來不曾知道兩者間的空隙。
試試看,突然地,你會達到那個點——你能達到它:它已經在那兒。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外加於你,或者你的結構中:它已經在那兒,一切都已經在那兒,除了某種覺知。所以,怎樣來做到這點呢?首先,是覺知氣的吸入,觀照它,忘掉一切:隻是觀照氣的吸入——那個過程。當氣碰觸到你的鼻孔,在那兒感覺它,然後讓氣進入,讓氣完全有意識地進入,當你隨著氣一直進入,進入,不要離開氣,不要跑到前麵,也不要落在後麵,隻是隨它一起進入。記住這點:不要跑到前麵,也不要像影子一樣落在後麵,要與它同步。
氣和意識應該成為一體,氣進入了,你也進入,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呼與吸之間達到那個點,這不太容易。
隨著氣進入,然後隨著氣出來:一進一出,一進一出。佛特別喜歡使用這種方法,所以這種方法已成了佛教的方法。在佛教的術語中,它就是“阿那帕那沙帝瑜珈(AnaPanasatiYoga)”,而佛的開悟就是基於這個技巧——隻有這個。
如果你不斷地實踐呼吸的意識,呼吸的覺知,突然,有一天,在你並不知道的時候,你會來到那個間隙。因為你的覺知會變得敏銳,深刻和強烈,因為你的覺知會變得與氣在一起——而整個世界置之度外。唯有你的氣的吸入與呼出才是你的世界,才是你的意識活動的全部舞台——突然地,你一定會感覺到那個沒有呼吸的空隙。
當你緊隨著呼吸運動著,當不再有氣時,你怎麽會仍然不覺知呢?你會突然地變得覺知到那兒沒有氣,而那個時刻會來到的,那時你會感覺到那個氣既不出來,也不進入,呼吸已經完全停止了。在那個停頓中,就是“三摩地”。
把心裏的積的鬱東西扔出去
《瑜伽經》上說:“隨著氣的呼與吸和停留相互交替著,頭腦也會變的安靜的。”
當你感覺頭腦不安靜了——緊張、焦慮、嘮叨、擔心、不停地做夢——那麽做一件事:首先,深深地呼氣,總是先從呼氣開始,深深地呼氣,盡可能地深,將空氣扔出去,扔掉空氣,情緒也會被扔出去,因為呼吸就是一切,然後盡量地呼出氣。
將腹部內縮,保持幾秒鍾,不要吸氣,讓空氣留在外麵,幾秒鍾內不要吸氣。然後讓身體吸氣,深深地吸氣——盡你所能,再停止幾秒鍾,那個空隙應該和你呼出時是一樣的——如果你呼 出時空隙三秒鍾,那麽吸進的空隙也三秒鍾。將氣扔出去,然後停留三秒鍾;將氣吸進,然後停留三秒鍾;但是氣必須被完全扔出去,完全地呼出和完全地吸入,使它變成一種節律,吸進,停 止;呼出,停止;吸進,停止;呼出,停止。立刻,你會感覺有種變化正進入你整個本性中。情緒會走掉,一個新的氣候會進入你。
呼吸法的重要性
人類一落地便開始呼吸,呼吸停止即意味死亡。呼吸,可說是人類生命的象征。古人就非常重視呼吸與生存之間的密切關係。如管死亡叫“斷氣”,將死者叫“苟延殘喘”。不僅人類如此,一切生物莫不呼吸;呼吸斷絕則枯槁而死。人類單靠喝水,斷食二月仍能維持生命,但停止呼吸,不到幾分鍾就不能生存了。
呼吸作用,在生理上,是使血液攝取空氣中的氧氣,而且使所吸收的營養素起氧化作用,同時使各部分的疲勞物質得以更新。所以呼吸作用如不完全,疲勞物質留在體內,血液吸收養分的作用也隨之停止。除此之外,自古以來認為呼吸還有更神秘的一麵,對人類身心的影響尤為巨大。這方麵的理論,雖說眾說紛紜,各有出入,但一致的認為空氣中存在著一種實體,足以成為人類一切活動與生命的源泉。瑜伽稱這種實體為“普拉拿”(Prana),認為存在於一切生命體中。並且到處存在,彌漫於天地之間。但它不是物質——非空氣中的化學構成元素。現代的物質科學,對於這一偉大的神秘力量,雖也知道空氣中存在著某種未知的東西,但因它不是物質,一直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瑜伽的哲學,認為空氣中的氧氣為血液所攝取,發生氧化作用,同樣的,空氣中的普拉拿則為神經係統所攝取,也同經過氧化的血液通過血管,被分送到全身而起新陳代謝一樣,通過神經係統而分布於全身,給人以生命的活力。同血液對肉體的疲勞部位之所需,普拉拿對因思考、意誌、行為、感情等所消耗的神經係統所不可缺少,所以有不斷地補充和貯藏的必要。
人類生命的種種現象,與呼吸有著密切的關係,視呼吸的調整如何,能使人延長生命或縮短生命。瑜伽的先哲們,所以發明適應人類生活的各種瑜伽呼吸法,即基此理由。
人們雖是人人期求健康、長壽、幸福與和平,但知此大道的人,卻並不多見。反之,不健康、短命、不幸的人則比比皆是。世上的一般人,雖肯盡可能其最大努力於金錢的獲取上,但對維持生命所不可缺少而且是生活的基本條件的呼吸法、飲食法及動態與想法卻很少有人去回顧反省。瑜伽就是鑒於這些普遍的,共通的生活基本條件的重要性,所以下功夫策劃合理的、科學的哲學的各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