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暴說不

普及關於家暴的心理以及法律知識,澄清家暴的心理與法律誤區,幫助受家暴荼毒的姐妹,推動國內關於家暴的立法。
個人資料
正文

交流,並不是每對夫妻的靈藥

(2013-03-02 18:41:56) 下一個
義工禦樹林楓

聽到一些聲音在“規勸”虐待關係中的受害者:你們缺乏交流, 應當好好談談。。。。。這往往來自兩個發聲源:一個是為自己的虐待言行推脫的施虐者----一如既往地找到個好理由;另一種是缺乏相關知識的旁觀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誤解之辭。

是呀,到處都有如何提高交流的指導,例如:找到合適的時間,麵對麵地,不要用指責的口氣,真誠地。。。。。交流, 還有48小時法則等等。 但是,這些是在正常關係中的交流技巧。專家也指出:“If you're in an unhealthy or abusive relationship, be careful using these tips.”;或說,在虐待關係中,慎用。

正常婚戀關係中,交流的結果往往是雙贏。但是在虐待關係中事實並非如此,受害者為了溝通,往往犧牲甚至被傷害去達到某種“協議”。但是無論受害者如何妥協,似乎永遠不夠,曾經溝通“解決”了的問題,會很快又被糾了出來,因為這是施虐者樂於使用的的“武器”。

1. 不少人誤認為多些時間在一起,關係就會有些改善。這個想法不免有些一廂情願。據統計,節假日往往是家庭暴力高發的時間段,其原因不言而喻。虐待關係中,受害者往往是在施虐者眼前晃動的一無是處的看了就惡心的物件。但也有例外,施虐者如果覺得受害者存在某些“不足”,還是願意花些時間調教調教的,可是受害者對此很享受嗎?

2. 與施虐者溝通中,就事論事沒有可能。曾經和正在遭受虐待的受害者們,請你們回憶一下:每次改變話題,從眼前話題拉出陳芝麻爛穀子的是誰?每次前後矛盾跳轉話題並且混淆邏輯和概念的是誰?從這些人的理念是要“贏”,要一言九鼎,才能達到控製的目的。

3. 施虐者往往是自我為中心的人(Self-centeredness),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人不是不願 (will not) 而是根本沒有(can not) 同理心 (Empathy)。同理心不是同情心(sympathy)。有同理心的人並不用對別人的痛楚感到遺憾或難過,或是解決什麽問題;而往往就是願意花幾分鍾來傾聽,有能力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自我為中心的人看其他人都和他們自己一樣,早已經習慣隻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事物。所以同施虐者溝通還不如對著牆說話,至少牆不會傷害別人。

4. 不少人對受害者說:找個合適的時機,好好談談。。。。想問問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們,什麽時間是一個受害者要施暴者改變行為的合適的時機?不“找茬”還要受虐呢。一個施虐者隻有自身利益受到嚴重妨礙,例如被報警,被強製去學習班,才會有可能在自己感到不方便沒麵子的情況下去進行反思,注意,是有可能。或許有人會說在暴力周期的“溫柔悔恨期” (Kindness and Contrite Loving Behavior)是個好契機,也許是。然而溫柔悔恨期很快會被氣氛日趨緊張(Tension Building Phase)和惡性暴力(Acute Battering Incident)所替代。氣氛日趨緊張也叫“找茬期”,新帳老賬一起算,到惡性暴力期來解決。更何況,隨著虐待的升級,溫柔悔恨期會越來越短,悔恨程度也會越來越輕。不施暴就是“善行”,在施虐者眼裏,受害者根本沒有“資格”去“說三道四”。

所以,虐待關係不是溝通不暢造成的。交流不暢往往是家庭矛盾的原因,但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矛盾,而是解決矛盾的犯罪方式。施虐者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裏,在正常條件下根本就沒有溝通願望。他們的所謂溝通,就是他們提要求,要求受害者無條件服從。如果反過來,他們就要龍顏大怒。 而且他們的標準絕對是雙重標準。你要是用他們要求受害者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自己,絕對是No Way。對於滿世界找理由推卸責任的施虐者,實在也沒有什麽可說的,因為白費口舌。隻是對旁觀者說:請你學習
反家暴知識






“對家暴說不”群組鏈接【遭遇家暴的姐妹們,以及反家暴自願人士,例如社會工作者(SOCIAL WORKERS),律師,婦聯幹部、人大代表或者你們認識這樣的人,請自薦或者向她們推薦我們的群組和博客,期待你們加入此組,與我們一起並肩工作。請點擊此處申請入組。】請認準原創防偽圖標(如下圖紅色底板黑色字體的“對家暴說不”題圖),以及查對核實此群組管理員名單(漢代蜜瓜,尋ME,老姐,花雨101,Youshijie,隨意了,piao11,小泥山, 禦樹林楓......等)。謝謝

          點擊圖標即可申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