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產生需要主客觀兩個條件,所有權的產生將物品在不同的所有者間分隔開,這為對商品需求的產生創造了客觀條件;而消費者的主觀需求則是物品轉化為商品的主觀條件。而無論是所有權還是對商品的需求都是意識的產物,是不依賴於勞動或其他客觀條件存在的。
商品交換的本質是所有權的交換、需求的交換,而不是勞動的交換。勞動並非形成商品的必要條件,最有利可圖的商品恰恰是沒有成本、不包含勞動的商品,如土 地、水等自然資源以及最有價值的商品——貨幣等金融產品。勞動是生產商品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將勞動作為商品本質的勞動價值理論對商品的認識局限 於生產領域,忽視了資源、金融等非生產領域的商品模式。資源與貨幣都是一種單純的所有權商品,也就是一種意識商品。認識到意識商品與物質商品的差異是正確認識商品本質進而理解貨幣本質的關鍵。
因此商品的真正價值並非勞動價值論中所謂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是無差別的人類需求。商 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商品交換雙方的需求對比來決定的,也就是交換雙方對彼此商品的需求度達成的妥協。商品的這種被需求性也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它並非是一種 客觀屬性,而是由人主觀賦予的。同一件物品當有人需要時就是商品,具有所謂的使用價值;沒人需要時就不是商品,也沒有使用價值。因此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就是 商品使用價值對比的結果。
商品的交換價值並非如一般認知的由商品的供需對比來決定,商品的供應度是通過影響商品販賣方的需求度進而影響商品交換雙方的需求對比的。一 種商品供應量的提高並不會影響購買者的需求,但卻會改變販賣者的需求結構。也就是不同的販賣者對於同一個購買者要交換商品的需求度是不同的,更多的販賣者 意味著更大的需求差異,從而造成交換價值差異,購買者就有更多的選擇,這種連鎖效應引起的競爭就造成了價格下降。因此供求關係改變商品價格隻存在於所有權 分散的自由市場中,如果賣方被同一所有權壟斷,即便商品積壓形成供過於求的市場形勢,壟斷需求的賣方也不會降低價格銷售,反而會進行囤積居奇的價格炒作。 對於勞動商品而言,生產周期是影響商品供應度的重要元素,生產周期越長的商品成本越高,也就是商品的單位時間產量越低,從而造成較低的商品供應度,低供應 造就了高需求和高價位,但這同樣建立在所有權分散的自由市場中。如果商品買方壟斷在一個所有權下,即便商品高度稀缺供不應求,壟斷需求的買方也可惡意壓低 價格購入。從這個因果關係鏈上看,商品成本、供應度都是間接因素,最終要通過作用於消費者對於的商品需求度而影響商品的價格。
需求的本質是人的主觀欲望,而欲望並非統一的、固定不變的,它因時因地因人而隨時變化,是具體的、特殊的,每一次新的商品交換就是一次新的需求博弈,會產 生新的結果。與之相對應,商品的交換價值也是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停變化的,不存在統一、恒定的數值。對於一件商品來講,它的交換價值就是與其完成交換的對象 商品,具有無數種表現方式,即便它與同一種類的對象商品進行交換,其交換價值也因每次具體的交換而不同,這由具體的交換方當時的具體需求對比來決定的。商品交換價值的特殊性決定了同一商品的交換價值之間是無法比較的,如甲可以換得乙或丙,但乙丙之間是無法互換的,甲乙丙之間的交換都是具體的、特殊的,並不存在統一的價值量。
商品的交換價值之所以被認為能夠相互比較是由於一般等價物的存在,所有商品以一般等價物為橋梁建立聯係,而不再需要分別進行具體的交換。價格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價值,商品甲-貨幣-商品乙 這一交換公式之所以成立是因為貨幣的存在,如果拿掉中間的貨幣那麽公式的兩端就不再等價,要通過 商品甲-商品乙 這一新的交換模式將產生新的交換價值。因此商品的交換價值不等同於商品的價格,價格隻是商品交換價值的表現之一。而同價的商品不代表它們具有等量的交換價值,隻是由於它們分別與貨幣的交換價值恰巧相同而已。商品甲-貨幣-貨幣-商品乙 才是貨幣係統真正的運作模式,等式的兩端和中間分別成立而無法貫通。因此貨幣並非商品的價值尺度,同價的商品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價格隻分別代表了各種商品各自與貨幣的需求比例。以貨幣量對社會經濟進行衡量是無法反映實體經濟情況的,它隻表現了商品與貨幣的對應關係。
商品的使用價值包含了作為滿足某種獨特需求的特殊性和作為滿足人類一般需求的普遍性,使用價值存在一般性與特殊性差異是貨幣產生的根本原因。貨 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使用價值表現為與所有商品交換的功能,也就是代表了一種普遍的需求。而用作貨幣的實物載體如貴金融、紙幣等通常是不具有作為一般等價 物的實際使用價值的,也就是貨幣載體本身並不存在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實際功用。因此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與貨幣載體本身的使用價值不符的抽象 價值,這就使貨幣成為一種虛擬的對應體係。貨幣所對應的是一種在實體經濟中切實存在的真正的一般等價物,這就是作為商品的生存必需品,主要表現為糧食。
所謂一般等價物即其使用價值具有與所有商品交換的能力,也就是所有消費者都對其有共 同的需求。在現實中所有人都必須需要的商品就是生存必需品,包括了維持生命必須的食物、水和空氣。在目前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下,糧食的供應度最低從而形 成對其較高的需求度,因此成為生存必需品中最主要的商品。可以說糧食才是貨幣原始的真實形態,是貨幣這一虛擬體係所反應和對照的現實體係。
這從商品經濟的曆史成因中同樣可以看到。商品經濟的形成起源於農業與工業的分工,脫離食品生產的人口要在經濟體中獲取生存必需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種通 過對勞動力或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占有而直接獲取農產品,這是通過所有權的直接分配;一種則是通過所有權的交換以非農產品換取農產品,這就產生了商業。商業的本質是溝通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橋梁,其根本經濟職能是通過商品交換使非農業人口獲取生存必需品。因 此可以認為在所有商品中,隻有糧食具有真正的使用價值,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價值其實質就是能夠與糧食進行交換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糧食具有一般等價 物功能,可以與一切商品進行交換。而糧食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它無法作為貨幣方便地用於商業,這就產生了貨幣這一虛擬的一般等價物係統。貨幣脫胎於糧食,它拋棄了糧食為人類的生存所必須的具體需求,而繼承了其為人類所必須的無差別的一般需求,從而獲得了普遍交換能力。糧食的使用價值對應的是一種真實的實際需求,而模擬糧食一般等價物功能的貨幣的使用價值則對應的是一種虛擬的需求。
貨幣價值的虛擬性說明了貨幣在誕生之初就是信用幣,無論貝殼還是金銀、無論紙幣還是電子幣都是一種對無差別人類需求的虛擬,這意味著金銀與紙幣在虛擬性上是等同的,後者也無需以前者為依據。貨幣的虛擬性決定了貨幣無需以任何實物為載體,也無需以實物任何為本位。貨幣真正的本位是信用,也就是貨幣使用者對於貨幣的信心。金本位也好,資源本位也好,外匯本位也好,無論何種貨幣載體或貨幣本位都是一種打造信用、建立信心的手段,它們隻對貨幣體係的建立起促進作用,而對真正保證貨幣體係的信用不起到任何作用。貨幣信用最終由貨幣發行量所代表的虛擬需求與其所對應的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的協調性所保障,這種協調性也就是幣值的穩定是使用者對貨幣信心的根本來源。隻要貨幣壟斷權掌握在私人金融資本手中,貨幣的發行量便由其主觀決定,而任何貨幣載體或貨幣本位都無法保障幣值的穩定和防止貨幣成為金融資本的斂財工具。
中國自80年代以來通過金融改革使央行獨立並逐漸擴大外匯儲備,到今天實際上中國和 中國政府已喪失人民幣的發行權。目前人民幣以固定的匯率保證人民幣與美元的比例,這實際上就是采用美元本位。固定匯率的美元本位使人民幣的發行權既不歸中 國央行所有也不歸中國政府所有,而是歸美元發行者美聯儲所有。實際上美聯儲才是真正決定人民幣發行量的決策者,隻是隻是這一決策不是通過直 屬機關的內部命令而是通過人民幣的美元本位的貨幣機製實現的。隻要美聯儲發行多少美元,中國央行就必須相應發行多少人民幣以保證匯率穩定。美元是世界通用 貨幣,海量的美元可以在世界經濟體內得以消化,而人民幣則主要在中國境內流通,無視自身經濟狀況而跟緊美元的人民幣發行量必然造成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體製的實質就是以外幣為本位,這是金融資本以私有貨幣為工具攫取世界各國社會貨幣所有權、操縱世界經濟的重要方式。
貨幣的虛擬性決定了任何貨幣都不具有貯藏功能,退出流通的貨幣與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價值都直接受到流通體係的影響。金銀被認為具有貯藏功能是因為其本身具有較高的商品價格,金銀與珍珠寶石一樣是一種奢侈品,金銀的保值是作為奢侈品的保值而非作為貨幣的保值,這種貯藏是作為商品的貯藏,而非作為貨幣的貯藏。購買金銀儲值與購買任何實物或實業進行儲值的性質是相同的。金銀不是貨幣的本體,功能也不等同於貨幣,金銀的商品價值與金銀作為貨幣的價值是毫不相關的。
金銀貨幣不比紙幣有更高的信用,而貨幣采用金銀銅等實物商品載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這使貨幣的發行量受製於其開采量。人 類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由人口總量推動,在人口較少經濟規模較小的古代社會貴金屬的開采量尚可提供足夠的貨幣量。自中古以來金屬貨幣的產量限製在世界範圍內 造成了嚴重的通貨緊縮,再加之金融資本的壟斷造成了歐洲中世紀和中國近代經濟的嚴重衰退,這也是供應量更為充足的紙幣產生的曆史原因。紙 幣雖然更容易被人為操縱成為斂財工具,但它對人類社會實體經濟突破通貨緊縮迅猛發展並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起到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 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條件下,恢複貴金屬貨幣會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如果真正要恢複金屬貨幣體係,在當前的人口基數下必然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就 必然需要極大降低世界人口、縮減經濟規模相配合才能實現,這可視作降低世界人口計劃的經濟組成部分。
貨幣自然載體的局限性決定了貨幣必然朝向脫離載體的方向發展,實際上貨幣的進化史如同實體經濟商品的進化史一樣,是一個成本逐漸降低的過程。紙幣等廉價商品取代金銀等貴重商品作為貨幣載體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而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電子幣即數字本身直接成為貨幣,貨幣載體最終由有形轉為無形,貨幣也將最終呈現出作為意識商品的本來麵目。
物質貨幣具有作為貨幣載體的商品的實際價值和其作為貨幣所具有的虛擬價值,這產生了獲取貨幣的兩種方式,一種是依照作為貨幣載體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獲取貨幣載體,一種則是依照貨幣的虛擬交換價值獲取貨幣,這兩者間的價值差異使獲取貨幣的載體成為最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而 貨幣的虛擬屬性造成了貨幣在流通體係中的兩種效應:一是以無換有,控製貨幣的金融資本通過以意識商品交換勞動商品最終壟斷實體經濟的所有權;一是虛擬增 長,壟斷了實體經濟的金融資本以脫離實體經濟增長率的高額利息掠奪了實體經濟的大部分利潤,並對實體經濟造成繁榮和蕭條的催化作用。這兩種效應是控製貨幣 所有權的金融業進行資本增值的基本原理。
金融業的銀行與工農業的農場工廠一樣,都是生產商品的機構,隻是工農業生產的是物質商品,而金融業生產的是意識商品,兩者的交換就是以意識換取物質,其中 的巨大利益不言而喻。而這種交換之所以成立便是商品交換是所有權與需求的交換,而非以成本或勞動量為價值尺度的交換。這是金融資本以貨幣為商品換取實體經 濟所有權、聚斂財富的增長方式,這也是金融資本通過原始積累壟斷實業的根本方式。自80年代建立起來的中-美國經濟體的本質就是以美元貨幣換取中國工業品的典型的意識商品換取物質商品的經濟模式。
由於貨幣的使用價值是虛擬的,這導致了以貨幣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成為一種虛擬經濟,這不可避免與其模擬的對象具有現實差異。貨幣代表的虛擬需求可以無限增長,而實體經濟中商品的現實需求則存在增長上限,這一上限是由社會的人口總量決定的。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過度背離將導致商業的過度繁榮或蕭條,從而擾亂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正常聯係,對實體經濟造成相應影響。
雇傭生產關係下存在兩種生產模式,一種是資本家將資本或資源出租給勞動者而收取利息,租借者通過勞動獲取產品;一種是勞動者將自身勞動力出租給資本家以獲 取工資,資本家則直接獲得產品。後一種模式壟斷程度更高,也能夠承受更高的市場風險,因此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主要生產模式。實業資本的利潤需要通過商品的 生產、流通和消費完整的經濟活動周期來實現,不存在固定的利潤率。而金融資本的利潤則通過數學規律實現,也就是穩定的利率。實業資本存在現實的風險,也不可能實現利潤的無限快速增長,而金融資本的利潤則無視現實無限增長。這樣被金融資本貸款綁定的實業資本必然交出大部分利潤所得,因為實體經濟根本無法滿足金融資本貪婪的增長率。而金融資本的虛擬增長效應也促使實體經濟生產超出社會實際需求的商品,從而造成生產相對過剩及資源的浪費。
壟斷了貨幣的金融資本通過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造成貨幣的供不應求,製造物賤幣貴的通貨緊縮,從而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實業及其產品。這一過程將導致社會工商業的衰落退化,並影響到政府的財政稅收,這樣金融資本便可趁虛而入向政府放貸進而控製政府財政,這是世界近代史上金融資本蠶食瓦解政府集權的主要方式。近代一百年猶太金融資本就是通過鴉片貿易以垃圾商品抽空中國的白銀貨幣造成了晚清社會的經濟凋敝,打擊中國的工商業,從此中國失去了占據兩千多年的世界工業中心地位。正 是由於中國工商業的衰落才使西方工業品的輸入成為可能,而不是官方史學認為的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商業的抵抗力,這種論調是非常可笑的。中國自漢代以 來就是亞歐大陸的工商業中心,中國一直為全世界生產商品,這也是歐洲人不畏艱險遠隔重洋來到中國的原因,吸引他們的是中國的工業品而非中國的糧食。而中國 之所以沒有在大航海時代將航線拓展到歐洲的原因在於無利可圖,即便中國的船隊到達歐洲也隻能空船返回,因為當時歐洲沒有有價值的商品。
金融資本還可以通過鑄造不足額的金屬貨幣或濫發紙幣提高貨幣流通量,製造幣賤物貴的通貨膨脹,最終造成貨幣體係的崩潰。貨 幣與商業的崩潰切斷了農業與非農產業的聯係,這就使所有非農產品和產業都喪失了交換價值,也就是所有實業產權的價格歸零,而此時控製貨幣發行權的金融資本 便可大量製造貨幣收購實業,而其放貸的利息仍在依照數學規律增長,這樣實業資本無法再還清對金融資本的借貸從而被迫讓渡所有權,這樣金融資本也可完成對實 體經濟的掠奪。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創造商品,而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是由勞動力與貨幣的需求比例決定的。同所有商品一樣,勞動力的成本並不能構成工資的決定性因素,而工資 也無法由資本家也就是勞動力的購買者單方麵決定,因而資本家對工人過度剝削而導致工人工資低於生活成本的結論是無法成立的。勞動力同所有商品一樣存在市場 風險,也同樣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經濟危機的形成並非由於勞動者過度貧困而造成的生產相對過剩,而是貨幣功能失調引起的。貨幣是連接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紐 帶,貨幣功能的失調導致商品流通的不暢,擾亂了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正常聯係,進而影響商品生產的正常進行。因此經濟危機發生於貨幣金融領域作用於商品流通領域進而影響生產領域,而不是相反發生於生產領域作用於商品流通領域。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規律顛倒了經濟危機的因果關係,將製造經濟危機的罪責推給了實業資本,並將其論證為資本主義生產消費結構的必然結果。然而操縱貨幣發行的金融資本才是製造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並在所謂經濟危機周期的掩護下可以肆無忌憚地通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掠奪勞動者和實業資本的財富。剩餘價值理論將剝削的形成歸咎於收割剩餘價值的實業資本家,這就掩蓋了寄生在實業資本背後的金融大資本。
貨幣的虛擬本質創造了以貨幣為基礎的虛擬經濟,這意味著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虛擬經濟。虛 擬經濟不隻存在於金融領域,而是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有被貨幣觸及的角落。因此在市場經濟中,已經不存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對立,因為整個經濟體都被 貨幣虛擬化了。對市場經濟的遏製與對市場經濟的促進同樣重要,隻有保證貨幣與實體經濟的對應協調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隻要貨幣的所有權控製在私人 資本手中,它就必然成為其掠奪社會財富的工具,這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資本的食利性作為資本的意誌道成肉身成為金融資本家,使其作為資本增值的人格工 具。資本集權創造的資本主義社會使得這種資本的掠奪和擴張成為合法行為,其所有權的私有性也保證了其隱秘性,這種將不合理行為的合法化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最大弊端。
在失去強大政府集權的保護下,社會中所有的階層都必將被壟斷金融資本無情地掠奪,這也是當前世界和中國的現實狀況。資本集權通過貨幣掠奪財富的凶殘程度還遠超過曆史上政府集權通過稅收的橫征暴斂,而資本集權的隱秘性又使其不像集權政府那樣作為公開的目標成為監督或革命對象,這使其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又遠超過政府集權。隻有通過政府集權壟斷貨幣的所有權、禁止私人資本從事金融業,並通過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管監督政府財政,才能保證貨幣及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促進作用,而不是淪為私人資本或政府的斂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