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一)
(2011-07-01 23:31:34)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很多人都有一個共識,了解農民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解決了農民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但是,中國的農民 問題如何才能解決呢?人們提出了很多方案,其中之一叫做城市化,就是把大量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從而使大量農民能夠擺脫靠微薄的農業收入維生的局麵,同 時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簡單說,這個模式就是美國的模式,但是,城市化是否隻有這一種模式?照搬國外的城市化方式也造成很多問題,未必每個國家都能變成像 美國一樣。例如在拉美國家,城市化導致大量的失業人口,城市周邊形成大量貧民窟,與現代化形成鮮明而辛酸的對比。中國呢?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城市化是中國現代化的目標之一。近幾十年來,農民工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現象,但是,由於城市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大量進入大城市的農民工並沒有被城市完 全接納,使得他們不得不與留守老人、孩子分離,一年一度地大遷徙,隻為短暫的相聚。即便如此,大城市各方麵的壓力也已經很大,超大型城市使得城市管理日益 脆弱。因此,中國的另一種做法叫做“小城鎮化”,即避免農民過多地進入大城市,而是較多地進入小城鎮,以圖解決大城市化難以無限擴張的難題。但小城鎮化也 帶來問題,進入小城鎮的農民靠什麽為生?離開了土地,除了種地沒有其他技能的農民如何才能自食其力地維持和提高生活水平?畢竟,小城鎮的就業機會不如大城 市,如此大量的農民離開土地後,如果都隻能靠政府救濟,維持最低生活保障,顯然也不是長遠的辦法。
近日,在山東省濰坊地區的諸城市,我看到了一種新的探索,我認為,這一農村現代化的探索意義深遠,它對中國有效地解決農民問題,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思 路。諸城市辛興鎮有一個辛興社區,這個社區匯聚了五個村子的居民,住房統一建設。這種方式相對於農民分散居住在村子裏有明顯的好處。中國農民由於人均土地 數量不多,因此土地收入有限,難以實現機械化。每戶農民隻有少量土地,隻能采取居住地靠近土地的方式,否則,勞動成本會大大增加。居住地靠近小塊土地,必 然造成農民居住分散。雖然稀落農舍的田園風情是很多城裏人的向往,其實對於農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諸城市辛興社區將1300多戶農民遷居到一 起,集中統一蓋房,顯見的好處之一是,農民居住的硬件條件得以提高,例如,水電煤、幼兒園、學校、小型醫院、文化娛樂設施、治安等等。同樣這些硬件,當農 民分散居住時,實際上很難完整、高效地提供。
辛興社區的沙盤模型
但是,遷居集中化的“中心村”同樣麵臨農民的收入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農民的居住地離自己的土地距離較遠,耕種不方便。對此,諸城市很好地利用了國家 關於土地流轉的政策。辛興社區的土地流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農民把自己的土地轉包給他人,一般都是種植大戶或養殖大戶。在諸城市,農民一般人均隻有 2、3畝土地,而最大的土地承包戶接手了300多畝土地,這便有利於土地承包戶使用機械化方式提高效率。這種方式實現了農業集約化生產的要求,也提高了土 地承包戶的收益。而對於出租土地給他人的農民來說,居住地離自己的土地遠一點,就沒什麽關係。社區管理部門監督土地流轉雙方的協議簽署,土地承包戶要向出 租土地的農民每年固定支付土地租用金。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農民很多都沒有最低社會保障,而諸城市辛興社區的這一土地流轉方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國家 給每個農民一定數量的土地,這一可以轉讓使用權的土地,由於不能轉讓所有權,因而它的固定收益就成為每個農民的最低保障。在辛興社區,農民土地流轉搞得另 一種方式是,農民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入股,這一方式一般針對合作社,比前者有風險,但也可能有更大的收益,決定權在農民自己。
辛興社區公示的土地流轉程序
不管上述那種方式,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不能自由轉讓,是中國特色。當我們說美國的城市化模式,或者拉美不成功的城市化造成大量城市貧民窟的時候,關鍵區別就 在於土地私有化並可以自由買賣。在中國,土地所有權某種程度上屬於有條件的私有化,即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這一方式保證了農民不會因失去土地而成為城市 貧民。我認為,其他國家要想借鑒這一中國方式有很大的難度。當今中國的某些精英不斷要求中國像西方一樣實行徹底的土地私有化,希望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一旦 他們這種模仿西方的愚蠢方式在中國推行,可以預見,大量農民將失去土地,從而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依靠,到那時,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將因失去土地而帶來巨大的 社會問題。辛興社區的土地流轉加集中居住的方式,既實現了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又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準。它與到大城市打工的區別是,不用擔心家裏的地沒人 管,隻好由老人去種;它與小城鎮化的區別是,農民不用放棄土地,轉為城鎮居民後,生活收入缺乏保障。當然,土地流轉的前提之一是,不能改變土地的使用性 質,原先的宅基地一般也都複耕為農田。
辛興社區的農民活動室,牆上是農民自己的攝影作品。
辛興社區的農民活動室,免費的。
諸城市辛興社區另一個名稱叫做“中心村”,它的好處很明顯,除了前麵提到的幼兒園、學校、醫院、文化娛樂設施外,警務工作也是一個方麵。辛興社區有一個警 務工作室,配備一名警察、兩名輔警。農民可以就近辦理很多公安方麵的手續,例如摩托車牌照、上戶口、死亡注銷等,還可以方便地、經常性地接受消防、救生、 治安等安全教育。社區的警察說,原先村子分散的時候,曾經設想過每個村配一名警察, 但是,那要增加很多警力,財政負擔很重。換句話說,辛興社區由5個村子構成,在沒有社區之前,如果每個村都要配一名警察,就需要5名警察,姑且不算輔警的 數量,單就警察來說,中心村成立後,警察數量隻是五分之一。效果如何呢?相對集中居住使得規模效應得以產生,社區安裝了多個攝像頭,警務工作室隨時都能監 控。社區警察說,幾年來,社區裏刑事案件一起都沒有發生過,隻有一些小糾紛而已。不光警察的效率提高,社區相對集中後,黨和政府的基層組織各部門的配置也 得以健全,與原先分散居住要配套相比,避免了機構的臃腫。社區還鼓勵誌願者,居住在這裏的人,很樂意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園。(待續)
辛興社區警務室的錄像監控,主要針對社區周邊的道路。
辛興社區警務室的消防宣傳角落,玻璃櫃台裏擺放的是各種常用消防器材。
農民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二)
(2011-07-02 13:15:28)
(接前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曾經適用的社會管理方式漸漸產生了不相適應的狀況。諸城市辛興社區也是有效加強社會管理的有益探索。 在這個社區,每一戶都有一本《民情實錄》,內容主要是每一戶人家反映的各種問題、意見和要求。我隨便翻開一本的某一頁,看到一個戶主反映,他想養豬增加收 入。與每家每戶的紅本《民情實錄》對應的是,社區有一本藍色的《民情台帳》,內容主要是各家各戶反映的問題、意見的處理結果。這種方式將老百姓與基層政府 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它能夠長期發揮有效的作用,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農民的居住相對集中後,人數不多的管理人員就能發揮效率,起到良好的作用。胡錦濤主席前不 久提出:要探索社會管理的新方式。我認為,諸城市辛興社區的方式,為當今中國的社會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辛興社區的“民情實錄”,每戶一本。
“民情實錄”有家庭基本情況和農民麵臨的難題、提出的要求。
辛興社區建立的“民情台帳”封麵。
“民情台帳”內記錄每次農民反映情況的解決結果。
這樣的社區在諸城並不就此一個,我問了社區管理者一個問題:農民從原來的居住地搬到現在的辛興社區居住,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發生過強拆之類的事情?社區 工作者說,強拆之類的事情不會發生。首先,農民搬到辛興社區居住,麵積大致按照原先的宅基地。農民離開原地,原先的宅基地複耕,進入辛興社區所住的房子不 需要花錢,等於是政府提供給農民的補償。但如果農民希望更大的居住麵積,超出宅基地的部分是要花錢的,每平米大約1000多元。其次,農民如果不想搬進社 區居住,還想住在原來的地方,政府部門除了說服之外也不強求。實事求是地說,社區的各方麵條件比農民原先的居住條件要好得多,農民大多都願意搬到社區居 住,因此,諸城市多個這樣的社區,沒有發生過類似強拆的事件。
前幾年,我們國家提出要發展“新農村”建設,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有些媒體批評說:農民“被上樓”了。至今,通過百度搜索“被上樓”詞條,還能看到 長長的百度“百科名片”和舉例說明,所舉的例子也有諸城市。但“百度百科”的“被上樓”詞條所舉的例子是諸城的枳溝西社區,不是本文所說的辛興社區。通觀 百度百科“被上樓”詞條,充滿了對農村社區或中心村建設的負麵評價,隻從某一個農民的個例出發,找出種種可能的弊端。百度百科的“被上樓”詞條,基本屬於 某些媒體在調查不足、片麵理解、既定觀念的基礎上,對於諸城地區農村社區化的歪曲,例如,其中說到農民“被上樓”時,還將其稱為“打上樓”,無非是想突出 地方政府暴力強拆農民的原住房,然而,該詞條的撰寫者卻舉不出暴力強拆的例子。應該說,百度百科“被上樓”詞條中所列舉的有些問題也的確存在,例如,農民 住進社區樓房後,開支會有所增加。但該詞條的撰寫者或引用的報道,並沒有進一步調查當地政府如何替農民解決這一問題。
辛興社區的圖書閱覽室,還有部分光碟,農民免費借看。
辛興社區圖書閱覽室的圖書資料由政府撥款,免費提供,電腦管理,各社區的圖書室可以聯網,統借統還。
農民住進社區,生活成本會有增加,這是事實,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從另一個方麵看,進入社區的農民得到了很多原先沒有的好處,例如,孩子上學不用再像 以前那樣麻煩了,幼兒園、學校都在社區,而且都是免費的;社區提供的文化娛樂設施也是免費的;社區的垃圾處理也實現了城鄉環衛一體化,這在原先分散的農 村,也是難以做到的;農民一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也能在社區衛生站解決,這在原先的村裏也做不到。至於看病的費用,諸城市已實現報銷70%,農民自付 30%,大病統籌是另一個係統,也在農村地區開始建立。本人此行對於諸城市農村大病統籌沒有更多了解,暫且不說;在社區物業方麵,不按商業化模式操作,基 本由社區自我管理,從而降低農民進入社區後的生活成本。因此,農民進入社區後,生活成本的增加與得到的好處,不能割裂來看,它顯示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整體上 升,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關鍵在於如何保障和增加農民收入。
辛興社區的幼兒園
農民的幼兒園不比城裏的一些幼兒園差。
如果在原來的自然村,這樣的幼兒園很難在農民家門口出現,除非走很多路。
由於進入社區的農民還能保留來自農田的收入,使得農民能夠負擔一部分生活成本。政府的各種補貼,也能緩解農民進入社區後生活成本的部分壓力。另一方麵,土 地流轉使進入社區的農民有了空閑時間,可以從事其他職業。為此,辛興社區為農民免費提供了各種職業技能培訓,並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培訓後的農民,同時也鼓 勵進入社區的農民自主創業。在辛興社區前麵,我看到一個剛建成、還未投入使用的大型室內集貿市場,它也是為農民提供就業的渠道。概要地說,農民進入社區 後,大多數農民都實現了土地流轉,他們能夠從土地獲得一筆長期的固定收入,以實現基本生活保障。與此同時,很多農民擺脫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從土 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能夠從事很多其他職業,這是農村城市化、現代化的必要前提。社區為農民提供的職業培訓,也使得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能夠成功轉型。因 此,對進入社區生活成本增加有所微詞的,主要是一些老年農民。因為,老年農民從感情上說,比較留戀土地,從技能上說,較難轉向其它職業。而當地政府通過向 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也有效地緩解了這一矛盾。
一些媒體對於“中心村”或農村社區建設的批評,大都集中在土地問題上,他們認為這又是土地財政的一種方式,又是政府要發財的一種手段,因而帶有強烈的偏 見。莫非農民永遠居住在農村,永遠遠離現代化才是他們希望的?從整體上說,中國麵臨土地資源的緊張是一個事實,既要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又要發展工業和 其他現代化建設,需要占用土地也是必然。因此,將原先農民分散居住的平房改為相對集中居住的樓房,的確能騰出更多的土地資源,一部分用於複耕,保證18億 畝耕地紅線,一部分用於現代化建設,這是一個總體思路,也能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生活條件。問題在於,這種方式會改變很多農民長期的生活習慣和觀念,如果各地政府能夠抱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耐心地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耐心地替農民算賬,並且從現實利益上保證農民的利益,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讓離開土地的農民能夠看到未來生活的前景,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是能夠獲得農民擁護的。諸城市辛興社區在這個問題上做得很好,起到了示範作用。
通過諸城市辛興社區的這個案例,我更加體會了一位網民留給我的一句話:“上網看萬惡社會,下網看幸福生活”。當前某些媒體在宣傳導向上,的確存在嚴重的問 題,尤其是網絡媒體所營造的當今中國,是一個虛擬的、被歪曲的中國。他們出於西方的教條,帶有偏見地批評中國現實,在各種問題上渲染中國危機論、崩潰論, 與中國基層社會的現實有相當大的出入。而他們開出的治理中國的藥方,都遠離中國的現實。與辛興社區的那些腳踏實地的基層幹部相比,某些媒體人員應該老老實 實地做小學生,實事求是地從中國的現實出發,探索改變中國的合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