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原創音樂
(2011-06-05 14:17:29)
下一個
邂逅原創音樂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聽到了一個朋友自己創作、演奏、演唱並錄製的一盤音樂光盤。讓我感到詫異不已的是,這位仁兄其實並不是職業的音樂人,他搞音樂乃完全出於興趣與愛好。也就是說,他是一位非專業的、業餘的音樂人。但是,聽了他的音樂以後,我感覺“業餘”或“非專業”這樣的詞語,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都似乎不太適用於評價這位仁兄的作品。
這位仁兄的音樂,從總體上來說,我認為基本上可被納入“新世紀音樂”的範疇。原因便在於他的音樂內容緊密地聯係著自然,配器新穎而簡練(他隻采用了古典吉他、長笛以及電子合成器),在製作上則嚴格地追求聲音的質量與效果。尤其是他的作品製作之考究,聲音效果之精良,使人聽了他的音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這樣一種疑問:如果連這樣的高質量的音樂作品還被稱為“業餘的”或者“非專業”的話,那麽,“專業的”作品又該會是怎樣的呢? 而在作品的結構和(旋律的)風格上,依我的管見,這位朋友的作品的最大的特點便在於節奏的安排上顯得不落俗套。他會以節奏的突變配合旋律的發展。這種嚐試手法雖說不一定是前無古人的,但起碼在通俗音樂這方麵一定可以說是不多見的甚至可以說是標新立異的。通觀這位仁兄的作品,我發現他的這種不落俗套,甚或是某種“無拘無束”的特點,其實並非局限於某個曲目上。聽他的音樂,會使你感受到總體上的“新世紀音樂”的氣氛,但又時而觸覺到搖滾樂的激情以及重金屬音樂的亢奮。這種綜合的音樂創意及效果使人相信這位朋友在創作過程中,自始至終是忠實於自己的情感而非刻意追求某種音樂體裁的。你也許會認為他的作品總體上比較簡單、平實或者清淡,但是如果你注意到他的音樂的最主要樂器 -- 他自己的古典吉他的彈奏是那樣的精準,那樣的一絲不苟,相信你會對他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創作精神肅然起敬的。於此同時,你也一定會認為諸如“非專業”或“業餘”之類的詞語對於這位朋友是完全不合適的。
然而,事實上我的這位朋友畢竟不是專業的音樂人。
我想來想去,覺得隻有一個還算做是新穎的概念可以比較全麵地概括我朋友以及像他這一類的音樂人。而這個概念便是原創音樂。
據我了解,所謂“原創音樂”原本是譯自英文 Original Music的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僅從英文的原意來看便可知,這個概念並不牽涉到音樂的體裁與風格,也與音樂作品的影響力(或曰受歡迎的程度)無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概念與音樂人的職業根本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專業”與“非專業”這一類的概念而言,“原創音樂”這個概念在用於敘述我朋友這一類的音樂人方麵,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和理解,也許是惟一比較恰當的表述。 音樂欣賞這件事情本身,說到底也無非是個人的感受。即是一種非常主觀的行為。個人的經曆與閱曆,個人的性格嗜好,甚至個人的某一時刻的心情等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對於一首音樂的取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本身並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一切全都取決於接受音樂者自己的感受。從單純的理論角度而言,一首所謂成功的音樂,在我看來,必定首先是音樂人的發自內心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得以通過有效的音樂形式表現出來,繼而能夠使得較多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即所謂音樂的影響力。當然,這隻是極端簡化了的、實驗室內的音樂效果。而實際上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往往要比這種試驗室複雜得何止千萬倍!除去前麵提到的個人的經曆、性格千差萬別之外,文化習俗、教育背景以及一般價值取向等也都不盡相同。而這些恰恰都限製了一首音樂的影響力。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個人的、社會的許多習慣和習俗一經形成,那麽留給新生的“弱小的”音樂得以生存的空間往往就是極為有限的了。人類千萬年的文明史早已成就了音樂的廣袤的森林。在這個廣袤的音樂森林當中,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民間的各種音樂流派早已各自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它們強有力地影響著在這個森林中徜徉的所有音樂愛好者的感官及其價值取向。而新生的、“弱小的”、甚至那些“不入流的”音樂要想在這片廣袤的音樂森林之中找到一個立足之地,這原本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音樂根本就不應該存在。也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應該得到起碼的尊重。更不意味著這些音樂作品不悅耳動聽從而也就無法打動人們的心靈。它們理應與廣袤的音樂森林中的參天大樹一樣,共同地、平等地麵臨著音樂欣賞者們見仁見智的選擇和取舍。如果認同了這一點,那麽你就不難領悟到“原創音樂”這個(較)新概念的一個重要含義:它多少顧及到了各種音樂平等的生存權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朋友的音樂的意義,也絕不僅限於他的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上。而從一個音樂欣賞者的角度來看,能夠在浩瀚無邊的音樂海洋中偶遇一顆小小的但卻是晶瑩剔透的貝殼,這實在可以說是緣分不淺的邂逅。
(森林朝陽 2011 )
林貝卡,謝謝你的來訪。希望以後多多指教。